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除法的运算性质教学反思篇一
这节课是对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理解和运用这个性质进行简便运算,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减法运算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学习运算律的价值。在上节课加法运算律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感受到简便运算带来的好处,本节课中是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升,所以在教学时,要着重体现出学生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
本课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和班内交流两种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探索出如何简便计算的过程,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同时,必要的点拨和提升。可是在课堂反馈时,发现学生会把本节课的内容与上节课的加法结合律混淆,因为这两种都需要在算式后面打上小括号,减法的运算性质是: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而加法结合律也是需要把两个数用括号相加,利用这个孩子的犯错,我就着重强调了两个运算符号的不同点,先观察,再计算,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没有想到的。
从本课整体来说,环节比较清晰,学生们对帮帮忙的导入环节很感兴趣,都踊跃的举手参与,但对小组交流展示环节处理得不够好,学生的积极性还未充分的调动起来,例如在教学例题: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买东西,我先请一名同学说出了他的解题思路,学生知道先算出买东西用了的总价格,再用自己的钱减去用了的钱,就是剩下的钱,学生独立列式再小组交流时,思维就会很局限,基本上都用了同一种方法,而只有个别同学用了连续减去两个数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独立列出算式300―(62+38),并且知道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62+38=100,300―100=200。最后我将两种做法展现出来时,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追问,得出两种算式他们的答案是相等的,说明可以相互转化,通过比较大家都喜欢第2种做法,提问为什么可以要计算62+38呢?学生都能统一回答可以凑成100,整百数再加一个数就简便了。这样对比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进行简便计算是运用运算律的结果,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运算律的价值所在。
对减法的运算性质学生是理解了,但在练习题中却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267―54―46=267―(54―46),这种错误是比较普遍的,学生对运算符号的处理还是会混淆,所以练习时一定要着重强调。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但就是在怎样运用简便计算时掌握的不是很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于运算律的运用还不够灵活,尤其是对运算律的逆向运用。所以在下节课中还需要举一反三。在以后的简便计算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简便意识的培养,学生缺少的是简便意识,精选题目,体现出简便的优势。
总之,通过这节亮相课的.展示,让我有了这些新的体会与收获,我将用这些成长的点滴一步步的走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做一个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越学简单,越学越轻松的老师。
四年级除法的运算性质教学反思篇二
1.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搭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通过减法性质的复习,建构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习,不感觉困难,而是通过推想,得出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两个数的积。
1.练习中注重了基本形式的练习:4800÷25÷45100÷3÷17,忽视了变式练习,导致错误率高的问题。
2.部分学生对于特殊数的简便计算还存在计算错误。
1.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掌握好练习的时间和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做到习题精而少,有针对性。
2.注重对习题的变换练习,全面而缜密的设计练习题。
四年级除法的运算性质教学反思篇三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连减算式中的简便运算。教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教学时,我首先要学生独立思考,针对同一问题,想出不同的算法,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或适合自身特点的计算方法。虽然教参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要求的把握上,因人而异。但我个人认为,如果学只停留在最基础的水平(掌握最基本的运算方法)上,那就没有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只有对学生提出高一层次的要求,学生才会去思考,所以针对a-b-c=a-(b+c)这样的算式变形,我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并让学生认真讨论什么时候运用这种变形更合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加法的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中的一些简便计算。
减法的性质最大的特点是将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又能使解决问题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由于有实际生活做为知识的支撑点,因此学生较顺利的掌握了新知。但发现还是存在两个计算上的错误:
如“做一做”中545-167-145学生无视题中数字的特点,仍旧把167与145相加,没有意识到把两个减数相加并不简便。
如果单一地出示计算题,学生会应用各种定律进行简算,但是遇到应用题,学生在列出算式后,没有运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算的意识,照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四年级除法的运算性质教学反思篇四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连减算式中的简便运算。教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教学时,我首先要学生独立思考,针对同一问题,想出不同的算法,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或适合自身特点的计算方法。虽然教参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要求的把握上,因人而异。
但我个人认为,如果学只停留在最基础的水平(掌握最基本的运算方法)上,那就没有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只有对学生提出高一层次的要求,学生才会去思考,所以针对a―b―c=a―(b+c)这样的算式变形,我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并让学生认真讨论什么时候运用这种变形更合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加法的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中的一些简便计算。
减法的性质最大的特点是将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又能使解决问题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由于有实际生活做为知识的支撑点,因此学生较顺利的掌握了新知。但发现还是存在两个计算上的错误:
一、审题不认真,学习欠灵活
如“做一做”中545-167-145学生无视题中数字的特点,仍旧把167与145相加,没有意识到把两个减数相加并不简便。
二、应用意识薄弱
如果单一地出示计算题,学生会应用各种定律进行简算,但是遇到应用题,学生在列出算式后,没有运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算的意识,照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四年级除法的运算性质教学反思篇五
因为有减法性质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猜想---验证---应用”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让学生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虽然是重点,但不是难点。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更多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是有帮助的。有句话说得好,“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也是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想努力追求的。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每一种计算方法都成为源于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是学生自己领悟出的,而不是来自于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在算法交流、比较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和感悟到运用除法运算的规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让学生明白减法的逆运算是加法,而除法的逆运算是乘法。这样简便运算时也便于区分。
本课是有遗憾的,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比较到位和准确,教学环节的设计比较合理,但课堂节奏的把握欠佳,至少有这样几个环节可以让时间更加紧凑:
1.在第一个环节,男女生比赛计算的时候,我本来的预想是女生计算的快一点,然后再观察算式的特点,他们的结果相同、数据相同,运算的顺序和符号不同,男生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女生是除以这两个数的积。在男同学出来2000÷25÷4=2000÷(25×4)、1280÷16÷8=1280÷(16×8)简便计算的情况时,没有处理好,在这里,应该有第二套方案,请男生说说理由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呢?重点要抓住这里,可以把结论先板书出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然后再让学生举例等等进行验证。
2.巩固练习,举一反三,讲评学生作业1280÷(16×8)=1280÷128=10,不变成连除,按原来的运算顺序算,你认为可以吗?完全可以解决“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这一数学思维,简洁、紧凑、实效。比展示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可以省时得多?一节原本可以上得很轻松自如的课却出乎意料地变成紧张急促,着实值得自己反思。
有遗憾就会有收获,“追求课堂实效,重视课堂节奏。”还需要在平时不断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