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比的解决问题教案篇一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所以总价和数量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这里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由于把用比例解应用题归结为这样的四步,学生在解题时按照这样的四步也许是不会错的,但实际上用比例解应用题时,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这样的四步,尽可能简单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题就出不来好效果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做不到灵活开放了。更不用说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品质了。
通过对这节课的总结,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比的解决问题教案篇二
教学完一一列举的解题策略以后,感觉有许多问题值得我去思考,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曾经听过专家这样解释策略:“策略”指计策和谋略,是人们面对具体问题做出的基本判断。还有一位教材主编这样解读策略:“策略”比“方法”更上位,“方法”可以从外部输入,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传授给孩子,而“策略”是一种思想意识,无法传授,需要孩子通过在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
所以,在我心里,对策略的定位为: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孩子对数量关系的阐述可以不十分规范地表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就可以,但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思考孩子的知识起点很重要!因此在调整教案前,我首先思考了四年级孩子的知识起点,很欣喜地发现在他们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分与合,二三年级时能用数字组数,四年级上学期学会了“搭配的规律”。
原来,孩子们几乎每个学期都在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着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且在不断的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孩子们已经体会着一一列举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举要注意有序,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但我想,到现在为止,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解题行为。
如何让这样的思考更深入、更系统,便是我今天课堂上的任务了。
在导入时,我借助游戏让孩子们感性认识“一一列举”策略的特征——有序思考。接着出示例1,孩子们通过摆小棒、列表、画图等方法很顺利地解决了,而我侧重让孩子们在比较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同伴探究成果中,加深“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这三个关键词,我有意识板书这三个关键词,强调学生要做好并注意这几个问题。
还有一点自我感觉有所改进的地方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们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之后,我都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而且各有侧重。
比的解决问题教案篇三
《用连乘解决问题》是三年级的一节数学解决问题课,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问题解决”从原来的计算、概念、应用题到现在新课程的“处处渗透”,从有形到无形,从典型问题到生活问题,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入手,通过让学生根据两个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复习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接着出示一个问题,让学生来选择信息完成问题,进而揭示,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寻找两个与问题有直接联系的,有用的信息。
在探究新知之前,让学生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从而强调阅读也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这个三个解决问题的步骤做学生头脑里形成模型。
让学生自己根据卖保温壶的情景,自己动脑去分析解答。想一想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先应用综合法,根据从已知信息出发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算式说说想的过程,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到中间问题,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让学生上台讲解。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6
教师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教学得以和谐展开的基础。单一的问题解决课教师稍有不慎就极易上成练习堆积课。老师通过知识层次的递进,一步步的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的练习也是水到渠成了。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比的解决问题教案篇四
《6、7解决问题(加法)》选自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第三节。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依据,改变传统的数学学习模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所讲的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6、7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生活实际问题的应用及解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习应用题奠定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本节课非常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知道图上的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会正确口述应用题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会正确地列式计算。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将所学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重要性。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会计算6、7的加法,并会用6和7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
教学难点:能根据情景图,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并能列式计算。
根据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认知水平,从而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境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对数的概念、数的关系的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比的解决问题教案篇五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现代课程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被动地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全面地理解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将课堂内外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班级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它的实质不仅是要解决班级教学条件下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机会少的问题,更是立足于现代教学的高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本课无论在进行新课还是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都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让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来提出、发现并解决问题,然后再汇总各组的信息,沟通他们所学的东西,让大家共同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向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这节课我采取了实地拍摄,将教学楼的各种信息拍摄成画面作为本节课新授内容的丰富素材,面对熟悉的教学楼画面,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1、 找已知条件:具体的体现方式是圈出题目给的数字。 此步骤的目的是避免孩子列式时出现下列错误。例如依据题意原本要列的式子为:14-9=5 会有很多学生列出式子:14-5=9。其实基本的计算学生已比较熟悉,而解决问题考察的就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但是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错误的话和谈能力的运用呢.
2、 分析数学问题:体现方式标出关键词。
由于题目考察形式的单一,故很多问题中的关键词就能马上判断出用加法还是减法解决问题。
例如:
一共:当一共出现在问题句时。肯定求的是2个数的和用加法。 比:当出现a比b?这样的问题形式肯定求的是2个数的比较结果用的就是减法。比如求多多少、少多少、贵多少等等。
还有已经:当问题中出现这样的词语时肯定涉及到整体部分和另一部分的关系用减法。
3、 列式
要求学生列式与计算分开。列式是要求学生看步骤1圈出的数字先将2个数字大的写在前小的数字写在后,再依据步骤2找到的关键词用+号或—号将2者连接起来。
4、 计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有价值、有趣味的问题往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课的教学中,上课开始,教师就创设了“全班体育达标的场景,然后出现,6、2班有42人,达到国家体育标准(儿童组)有35人的教学情景”从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容易地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开放性的应用情境。由于教师给定的不是一个具体的题目,而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所以学生面临的是更多,更开放的自主选择。在解决这样问题的过程中,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需求,也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发展,可以说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他们体验更多是数学对于生活的价值。
的知识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学时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百分率时,我应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交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说生活中的百分率,说出它们的意义,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并且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
本课的合作学习非常重视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每位学生独立完成每种种子的发芽率,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这样,既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真正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在本课中,我选择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自主建构—灵活应用—拓展延伸”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活内在需求,并主动进入“调用已知解决未知”的认知活动,并让学生运用自己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注重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整堂课我并没有刻意地去“教数学”,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百分率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在这里,学生不是在学教材给定的知识,而是在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我也不是在“教数学知识”,而是就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百分率与学生作一次深入的“对话”。
比的解决问题教案篇六
本节课因为学生已经具备先前的知识经验,在熟练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学习了表内除法(一)中的解决问题等知识,教学本节课相对简单,学生较易理解。
首先,明确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分为温故互查、探求新知、巩固练习、拓展练习、课堂总结几大部分。其次,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区分两类问题上(包含和平均分),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再次,设计习题时注意层次性,有梯度进行训练。最后,要强调孩子的学习习惯等细节问题。
在组织教学时,围绕购物的事情,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这节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的不足,还有以下几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1、总结部分,教师在最后总结时过于宽泛,重点不够突出,应该重点强调本课有关表内除法解决问题分为两种类型(包含和平均分),使学生明确本课重难点。
2、教师语言,在本节课中教师的语言还是不够精炼,各个环节的过渡语用得不是很好。
3、小组合作学习有待提高。
比的解决问题教案篇七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
指名读题,教师提问: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短时间沉默后,少数同学试图举手发言,但显得犹豫不定,信心不足。)
师:假设租用的10只船都是大船,那么一共可以乘坐多少人?
生:5×10=50(人)。
生:因为租的不全是大船,还有小船。
师:如果10只船里有1只小船,乘坐的总人数会减少几人?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减少了5人,有的说减少了3人,还有的说减少了2人。
生:要把4只大船替换成小船。
师:4是怎样算出来的?可以怎样列式?(8÷2=4)
师:4是哪种船的只数?(小船)那么大船有几只呢?怎样列式?(10-4=6)
现在请大家验算一下,看看6只大船和4只小船是不是正好乘坐42人。
学生验算后,教师进一步启发:还有不同的假设方法吗?
“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四个方面的课程目标之一。与我们通常所讲的解答某个具体的数学题不同的是,这一目标更多的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具体说来,大体包含以下四个要点:第一,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第三,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第四,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就教材设置“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单元的意图而言,主要是想让学生以解决某些具体问题为载体,以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为线索,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体会相关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逐步积累并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从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数量关系的细致分析,也可以看到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解题思路所作的努力。但是,我们从上述片段中却不能看到学生对假设策略的主动体验,不能看到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展开的积极探索和互动交流,当然也就看不到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心领神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元认知体验。
那么,如何由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呢?首先,应注意从现实生活中汲取一些鲜活、生动的素材,结合相关数学内容设计出具有足够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并积极尝试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其次,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理解问题的空间和时间。例如,从问题提供的信息来看,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还能想到什么?是否还有哪些数量关系显得特别隐蔽?能否把问题或某些已知条件换一种不同的表达?等等。再次,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围绕解决问题的策略展开积极的互动与充分的交流。例如,在上述片段中,可提醒学生借助直观画一画,或基于试验的目的列表排一排,或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启发、触动灵感。此外,还应特别重视让学生回顾并反思解决问题中的得失,提升对策略的认识。例如,在解决问题时,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接着是怎样做的?在哪些环节遇到了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所运用的策略在此前的学习中是否也曾发挥作用?如果换个角度能否找到更加合理的解法?等等。
比的解决问题教案篇八
果然,今天教学时,自学质疑部分,孩子们对一些基本的内容都了解的较多,对部分实际问题也能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但还是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替换,特别是练一练的内容更是讳莫如深,一头雾水。
于是我引导孩子们首先理解为什么要替换。“如果不替换,题目中就有两个未知数,而且两个未知数的题目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用方程。”我鼓励孩子们用方程解决问题。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很快解答完。“用方程解决问题是很好的方法。但总是很费事的。如果可以不用方程就可以很快得出结果,我们是不是更喜欢?”“是!”孩子们异口同声。
“替换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引导孩子们按书上的替换的思路理解,大多数孩子露出了满意的神色。我还引导学生总结出两种数量有倍数关系时,可以“以一换几”或“以几换一”的替换方法。
练一练的问题,孩子也无从下笔了,因为这本来就是另一种情况的问题。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替换的可行性方式:
一对一的替换。从而发现替换后出现的新问题。于是我让学生讨论:如果把大盒子都换成小盒子,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把小盒子都换成大盒子,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引导孩子们发现:因为两种数量之间的不相等,替换后就出现了剩余或不足。在引导孩子比较、讨论、推论,得出剩余的部分要从总数中减去,不足的部分要在总数的基础上加上。
在后面的练习中,孩子们大多数能比较熟练地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的难点得到了突破。
这节课的成功教学,更是我尝到了有效预习在教学新知的重要作用,它帮我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我要大声说:预习,爱你没商量!
比的解决问题教案篇九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借助图形,根据乘法的含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让学生参与收集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实际的问题,难点是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景,播放“大象运木头”的主题图片,让学生从画面中收集数学信息,尝试着提出问题,并汇报解决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在图片中有几个几,通过几个几的和,能用乘法计算方式解决问题。在本课中我主要是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收集信息并提问和解决问题,通过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加深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理解记忆。讲解练习题巩固对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加深。
课后我深刻的反思,在本节课中我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足,作为一个新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组织,还是在方式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总结有以下几点:
1、导入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的时间占用太多。
2、整个课堂我自己讲的太多,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很少。
3、在讲主题图片大象搬运木头时,应该让学生自己总结和观察图片信息,在学生汇报后加以总结,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在讲解乘法计算方式的时候应该将加法式子也写出来,让学生通过比较,给能有效的和课后小结相呼应。
5、课堂的生成么有利用好,关注个体,利用个体引导全班。
6、板书太少,可以将学生提出的很好的问题书写在黑板上,对其他学生是一种鼓励。
7、在小结时列出有比较的加法和乘法式子,在来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用乘法计算会比较简便,课堂效果可能会更好。
总之这节课很不成功,但是我也不会灰心丧气,我会积极总结,找准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积极改进和加强。严格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抓住难重点,课堂的组织和教学的方式都多向老教师和年轻骨干教师请教,在不断努力中使自己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