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幼儿园大班数学舞台上教案篇一
初三第一轮复习已经步入正轨,经过一周多的实践与体验,针对当下学生的实际情况谈下自己的几点建议:
1.教师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对中考“考什么”、“怎样考”应了若指掌,要想取得较佳的效果,教师必须钻研中考题,研究出题规律。
2.培养学生兴趣。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教会学生掌握复习策略(如做题,看书,独立思考,反思的好习惯),提高复习效果,让学生参与解题活动,参与教学过程。
一些具体的做法:
1、每天表扬一个学生;
2、在试卷上与学生谈心;
3、练时难,考时易。
3.重视复习课中的典型的例题的讲解。例题不是习题。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例、习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变条件、变结论、变图形、变式子、变表达方式等。
4.不能让学生过早地做综合练习题及中考模拟题,而应以课本的编排体系为主线进行系统复习。选题要难度适宜,举一反三,重在基础的灵活运用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5、课堂容量:提倡增大课堂复习容量,不是追求面面俱到,而是重点内容得用多时间,非重点内容敢于取舍,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增大思维容量,少做无用功,重点突出,让大部分学生学有新意。
幼儿园大班数学舞台上教案篇二
9月23日,我在九年级三班讲授了二次函数y=ax2+k、y=a(x-h)2的图象和性质。
先从复习二次函数y=ax2入手,通过检测学生对于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掌握较好。然后结合图象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与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关系,通过观察图象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做对应练习时效果也较好。
在学习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和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关系时,由于涉及向左或向右平移引出了加减问题,学生在此容易混淆,尽管让学生结合图象明确地看到在x后面如果是加就是向左平移的,反之就是向右平移,再就是在看如何平移时关键是看顶点的平移,顶点如何平移那么图象就如何平移。先由解析式求出顶点从标,再看平移的问题。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同学混淆了。这一部分内容学习得不够理想。反思这一节课整个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我觉得需要改进的有如下几点:
1、灵活处理教材。教材上是一节课学习两种类型的函数,但是根据学生作图的速度和理解能力,一节课完成两种类型的函数有一定的困难。虽然也想过适当处理,但是想到教材是一节课完成两种函数,所以还是决定两种函数在一节课完成,事实证明一节课完成两种函数效果不是很好。由此可见有时教材上的安排不一定是科学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2、认真考虑每一个细节。考虑到一节课上学习两种类型的函数时间有些紧张,所以我让学生提前画好了图象,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节省时间,由于默认学生已经画好了图象,所以我也没有在黑板上再画出图象,这样让学生在看图象时,有的学生没有画出,有的同学画错了,这样就给学习新知识带来了困难,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所以以后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细节,要想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3、小组评价要掌握好度。在课堂上我运用了小组评价,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可是我感到小组评价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回答问题后加分比较耽误时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觉得应该更灵活把握好度,使评价为教学服务而不能因评价而耽误教学。
我觉得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要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每一节课前充分预想到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想好对应的措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幼儿园大班数学舞台上教案篇三
上周学生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三课时。在这三课的设计中尽量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在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推动新知识的学习,通过合作交流去探索异分母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异分母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简便算法、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建构,有得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1、学习异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时,只有百分之八十的同学完成的较好,其余的同学有的通分时没有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有的同学没有将计算出的结果化成最简分数。
2、学习异分母加减混合运算时,部分同学由于通分、约分不扎实,计算一道题用的时间太长,另外运算定理运用不熟练,做题容易出错。
3、分数化小数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数的分子除于分母,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小数化分数对于学生有点难度,有的同学不知道小数化成分数时,分母到底是多少,还有的同学化成分数时不能化成最简分数。
4、部分学生对画线段图比较生疏,解方程时不是方法不对,就是格式不对。
采取的措施:
1、加强算理和算法的讲解。
2、分层练习。
3、个别辅导。
幼儿园大班数学舞台上教案篇四
20xx—20xx学年度,我担任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20xx年9月以来我担任七年级3班和4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以及七年级4班的班主任工作。回顾一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是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一年来,我一方面带领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学习习惯,为他们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一年中我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这将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年来也取得一些成绩,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很大进步,知识结构更加的完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有不足之处,有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的不够,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教学上有时引导不够,学差生的转化做的不到位。好的方面要保持和发扬,不足之处加以改正,本学期我努力向老教师学习经验,努力帮助和引导学差生的转化,想方设法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适时的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近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情况,这将使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加强班干部的培养和运用,让他们成为老师的帮手,学生的榜样。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对于中等生,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定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我觉得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要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6.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总之,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信任;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不能只批评不教育,要宽容善待,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半学年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这半年的教学工作很苦,很累,但在不断的摸索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
幼儿园大班数学舞台上教案篇五
这一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一个班级的数学教学。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本学期经xxx校长的带领下,在全校范围内大力提倡并实施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步伐加快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深入实施,通过多次观摩学习、听专家讲座,我逐渐对高效课堂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逐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来。虽然还有很多不足的方面值得思考,但也有不少收获。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也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它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而不是做“传声筒”。这给我们以往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就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本学期,xx副校长到我们学校来并担任了七年级的数学教学,每天的坐班时间,他都和老师们一起在办公室里探讨怎样教好学生。在不断的交流探讨中我逐渐懂得: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其思维水平,考虑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是否够用,以及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比如在学习七年级《认识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这一课时,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从图片欣赏出发,以感受、观察、概括、操作、归纳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尽管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一是应当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给出一个行程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假如给出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行程方面的题目。二是应当让学生学会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三是应当让学生学会归纳型思维。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四是应当让学生学会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我想,只要教师能够牢牢把握住学生的思维特征,并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在以往教学中,有时候我们讲得很多,却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发生,这种教学不是有效教学,更不是高效课堂。随着新课改推进步伐不断加快,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不断深入,对于教师来说这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如果要牢牢把握机遇,个人认为教师必须更加注重积极的教学策略。
1、监控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我们应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给学生预留充分的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学数学,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这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做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
3、提倡学生的质疑精神。笔者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中互相质疑,这一过程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是多向的,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有利的。
4、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发挥。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
5、充分备课与课后教学反思紧密结合。大量的资料表明,很多优秀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不光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创新。
反思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成功的地方有很多,存在问题的地方也不少。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顺应教学发展形势,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吸收先进教学模式、教育理念中对自己的学生适用的“养分”,爱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从而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也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时代的人民教师。
幼儿园大班数学舞台上教案篇六
游戏的导入引出“角”,然后教师点题说明本节课就来认识“角”,从生活实际引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得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有一种亲切感,不是突如其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同时因为他们对角并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后来的“做角”给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展现自己并有机会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愿意尝试的勇气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角”对学生并不陌生,“摸角”便是检验学生对角的认识程度,学生头脑中的角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概念,让他们摸就是让他们知不足。虽然只摸了顶点,但得肯定他们的摸法有可取之处(摸的是角的一部分),然后再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的进行摸角。这样的设计既照顾到学生的心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使他们在放松自然的情绪中来科学的认识角,明白数学中的“角”是区别与我们先前所认识的“角”的。而在摸角的示范上教师也作了推敲,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在画上小弧线。这样的做法并不是随意之举,因为教师们都知道: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的平面图形,画射线就得从顶点开始。在后来的画角中教师也渗透了这一点。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摸边时的感觉,得出角的两条边都是直的。
从游戏引入角到实际摸角,然后让学生在例题情境中找角,并运用正确的方法指角,紧接着从物体中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出示角的抽象图)。一切过渡的自然而巧妙。然后再通过画角、对比,认识角的共同特点: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并且两条边必须都是直直的。最后再通过判断、做角进一步巩固角的概念,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角的模型。这里充分体现了知识建构的系统性,虽然是很简单的教学内容,却蕴伏了许多的数学思想。正确的摸角方法、画角方法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为以后更高一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抽象出的三个角蕴伏着“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拓展了角的外延,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我们的课堂并不局限在“40分钟”,而是给了它更大的拓展的空间。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向高段学习延伸。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简单并不意味着教学的设计简单,如果我们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就大错特错了。因此,我们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应多研读教材,多系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多研究学生,这样才能把握低年级的教学特点,使我们的教学更艺术,使学生的学习更便捷。
幼儿园大班数学舞台上教案篇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剪纸课上,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设计“出示一个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猜整个图形,在猜图游戏中最后出现半个花瓶,激发学生想办法剪出一个完整的花瓶”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提供方法。
1.首先在动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中加深体验。
“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的结合,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2.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
观察图片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教师追问:“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这时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后,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把学生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在充分的练习中巩固。
给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名称以后,我没有更多的去强调定义。而是出示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汉字、数字、字母、平面图形等让学生去判断是否是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等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去构建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有一个更准确、更深刻的了解。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本节课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轴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新课导入时,我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设计此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并就对称轴的画法我为学生作了示范,说明对称轴一般应画成虚线,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新授课时,我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我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我分别展示了两种折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我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了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
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后面的练习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但是学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题的第四幅图也认为是对称图形。我用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不只一条。并概括出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并强调学生要规范地去画。效果还可以。
幼儿园大班数学舞台上教案篇八
今天我和孩子们学习的是《分数加减法》,在前几天区域共同体活动中,有节三年级周长练习课,上课老师在交流时说,他没有办法才选择上练习课的,因为上课学校三年级的孩子只剩下分数加减法没有学习了,而分数加减法实在没有什么花样,就平铺直叙的加减。——听他这么一说,我脑子里对今天学习的内容没有什么好印象,就是简单的加减法嘛!
可是课堂上。包括课后,孩子们的丰富精彩还是让我忍不住感叹了一番,拥有智慧,真好!
课堂上我出示了学习菜单,学生按照学习菜单自主学习。
1、独立计算;
2、联系图形说说你这样算的理由;
3、把你的想法解释给小组同学听。
学生小组活动结束后,我组织他们进行了集体交流。
师:第一个问题八分之三加八分之二的结果是多少?
生:八分之三加八分之二等于八分之五。
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益华:我是这样想的,3个八分之一加上2个八分之一等于5个八分之一。
徐锋:老师,我能按照她的想法说减法是怎么想的!
很多孩子都举高手,要表达,如意没有举手。
师:如意,你能说说吗?
如意:我不会。
师:那你可要听好啦!
(这些天如意有点退步,课上常常不思考,今天和他交流了下,看看明天是否有改变。)
海林:我会的!3个八分之一减去2个八分之一就是八分之一。
天伟:我要补充一下,应该说3个八分之一减去2个八分之一就是1个八分之一。
师:恩,你边听边思考,能表达得更完整!在计算中你们都是这样算的吗?
天宝:我和他们不同!我是计算分子的:3+2=5,分母如果用8+8就不对了,分母还是8,所以得到八分之五。
师:为什么天宝的方法中分母不能用8+8=16?
小洁:因为分母必须不变!
师:为什么分母必须不变呢?
招财:因为分母如果可以相加的话,那下面一题减法,分母就是8—8=0,这是不可能的。
师:招财是类推着想了。(下课后,招财意犹未尽的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分母是0的话就表示图都没有了,还怎么涂色呢?我说,在数学上,分母是0的分数是没有意义的!)
小宝:分母就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8份,因为平均分成的8份没有变,所以分母还是8。
师:我们联系图来体会小宝的意思!分母是平均分成的份数,因为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变,所以计算时,只要将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看似平淡的一个问题,在孩子们眼里折射的却是如此绚烂的过程,想起一句话,数学就是过程。让知识不再囫囵吞枣,让知识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在孩子们的眼前,他们可以尽情挥洒画笔,描绘独特智慧,呵呵,我又感性认识了,缺乏理性反思。)
教材最后一题思考题,图如下:
这里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十二分之三都是相等的。大部分孩子判断正确,小部分孩子判断出错!
大课间的音乐在跳跃,一群孩子欢快的围在我身边,不肯出去玩。
雪妍:老师,你猜我是怎么知道四分之一、八分之二、十二分之三都是相等的吗?
师:说给我听听吧!
雪妍:我是想象着把涂色部分剪下来,这三个图形能重叠在一起,就是相等的。
师:哈,你在脑海里放数学动画片啦!
爱博:老师,我发现在图上,分母—分子就是等于没有涂色部分有几份!
师:恩!是的!
扬扬:老师,这里几个分数有规律的,分子依次加1,分母依次加4。
天一:老师,许多小朋友看一个分数的小大是只看数字大小,不知道正确比较的!
师:哦?那怎么才能知道分数的大小呢?
天一:联系图形看!
洋洋:老师,我能再创造许多分数和四分之一相等,就是用分母乘一个数,然后分子就是那个数。
徐锋:我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就是把图上涂色部分再平均分成几份,再用这个份数乘四就是分母。
(绿水:音乐很响,孩子们叽叽喳喳说得很激动,看似,这一切很嘈杂,我却能悠然品味到他们心底的智慧正在滋生,丰富。倾听吧!听知识土壤上长出的对数学的个性认识!)
今天作业上还有这么一题,九分之几—九分之几=九分之一。
中午孩子们做完后,我简单提炼了有序列举的思想,所以大部分孩子列举了8种方法,个别孩子列举了九分之一—九分之零,一共九种方法。下午第一节是我的美术课,丁雷走过来跟我说,老师,作业上最后一题智力冲浪,我认为有无数种填法。我说,你把你的想法写下来,给我看好吗?小家伙忙去写了。
接着我看到了他的想法。如下图:
我把丁雷的想法介绍给了孩子们听,并把广益的问题说给了他们听,孩子们很感兴趣,要问我关于分数一些高年级的知识,我说,感兴趣的同学回家问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也可以借书看,你们自己解决吧!
我想,我是不是要安排一节阅读课专门带着孩子们认识分数世界中更丰富的景象呢?
关于写话,原先学校曾建议我搞个小课题,而我是那类没有方向就不知怎么行动的人,至今没有任何行动,可是,在日续一日的积累中,我却触摸到了写话中的一些东西,很想从头至尾写下来,想知道课题方面的东西,想做真正的小课题。
绿水声音:这两天读到一句平实却有着足够分量的话——“学生知识堆砌,而智慧贫乏”,常常,我不知道怎么带着孩子们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智慧的样子,是喜悦的、快乐的、自信的,我想我会学习思考,向着温暖喜悦的方向前行。
幼儿园大班数学舞台上教案篇九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1教学新课: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6枝铅笔分成3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