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一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准重点和难点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重点、难点一突破,对于后续的学习会有推波助澜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二单元解决问题例3)一课时,我就确定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是正确分析关键句子,从中找出标准量和比较量。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读完题后,让他们从中找出关键句子: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提出你是怎样分析理解这句话的?一开始,很多学生都不能正确分析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于是我就让同学们反复多次的读这个句子,并引导他们把这句补充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这种句式,最终让学生真正明白题目中的标准量(即:单位1)是青少年的心跳的次数,比较量是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的次数。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画出线段图,从而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后,通过观察线段图让学生沟通本课知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内在联系。真正达到了对知识的沟通、联系与深刻理解。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在分析关键句子时花掉了许多时间,但我认为———值得。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二
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自认为还比较满意:
1、从生活中来,从上学期学过的“整时”、“半时”引入,复习铺垫。
2、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巩固时针、分针、大格、数字、小格表示的意义。
4、探究怎么读、写时间。
5、应用。
似乎层次很清楚,可实际教学效果很不好。失败的原因在哪儿?我认为:
1、过分强调设计的层次,变成了把知识点集中,教完一个,再教下一个,无形中又回到了“满堂灌”的误区。
2、急功近利,只重视了自己的设计是否清晰,只关心我是否能按设计完整地上完课,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的人。
3、以后我在教学中,要真正的重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差距,亲身去体会学生的真实想法,让教学真正为每个学生服务,让课堂成为人性化的课堂。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三
本周,我们五年级同课异构的内容是《循环小数》,在上课前,我们组的老师就对着教师用书进行了反复的学习,共同研讨了上课时应注意的问题。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上课一开始我就先出示了两组重复出现的图案和数字,让学生说说有什么规律?由此让学生感知循环现象。知道图案或数字在“不断重复”,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种“不断重复”的现象数学上叫“循环”。
在探究循环小数特征时,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充分感知数学中的循环现象。教学时我先引出例题,让学生通过小组比赛先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除法算式的三个特点:
(1)总是除不尽,
(2)商不断重复出现“3”
(3)余数不断重复出现“2”。
理解是因为竖式中余数不断出现,决定商不断重复出现,让学生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商有什么特点,并想一想商如何表示?为什么使用省略号?在学生弄明白了循环小数的特征的基础上接着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引出循环小数、循环节、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最后做相关练习,巩固新知识。
上完这节课后,我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做得较好的:
注重创设情景,提高学习兴趣。这节课是概念课,大多数学生都对此不感兴趣,在这节课中,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猜一猜,找朋友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注重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比赛算出2÷6这道算式后,给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如“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尽量多给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
重视学生的阅读,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在引出循环小数、循环节、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后,我让学生当小老师,找出这些概念中的关键词,并逐个理解,从而使学生对循环小数概念有一个更全面、更完整的认识。
但一节课后我也感觉有许多不足之处:
1、本节课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观察的材料较少,针对循环小数的重点“依次不断重复”这几个关键词语可以再出几道练习题,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循环小数的特点。
2、在练习的设计中对于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可以增加混循环小数的形式,同时也可以增加循环小数与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区分,使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循环小数。其次由于循环小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循环小数,但在教学中仍忽略了这一点。
3、对于商是循环小数的竖式计算,有些学生往往不知道该除到哪一步就不用继续再除,这也是今后教学中需要引起注意的地方。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四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二、《乘法估算》教学反思这节课一开始我用估一估几个数,让学生回顾知识,为本节课进行的数学活动作好铺垫,接着创设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的教学中去,使学生体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发现在教学中有几点值得思考:
1、在估算教学中,这是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而不能盲目套用四舍五入法。例题的解决出现了多种方案:104×49如算成110×50,104×50,100×49,100×50,100×45。怎样使学生能自己感受到第四种算法的合理性,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慢慢发现了前两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
2、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在进行乘法估算时根据实际情况有时要是把两个因数都要估小,有时要把两个因数都估大,有时要把一个因数估大,另一个因数估小??。
3、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三、《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用铅笔摆一摆,让学生在白纸上去画不同位置的两条直线,然后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代表性的画法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去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最后通过找、摆等环节,在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直与平行的同时,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感受数学的意义。
1、在课的开始阶段,我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很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接着,又出现了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怎样?请同学们睁开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线的位置画出来。这样,以空间想象为切入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无限大的平面内出现两条直线,并要求学生把想象出的两条直线画下来,直接进入纯数学研究的氛围,创设这样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并有利于学生展开研究,特别是为较深层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
2、让孩子在体验中去感悟知识。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我紧接着追问了一句:为什么要加上“互相”两个字?问题一抛出,我就后悔了,因为孩子们刚刚才对“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马上让他们去说“为什么”,可想而知,学生被我问得一头雾水,只有很少几个学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说几句。后来在评课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同感。作为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去感悟,如光用口头解释,只会事倍功半。其实,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现的.时机上还应再考虑、再斟酌。我校周老师建议,这个问题其实在让学生说了两条平行直线的关系以后,再抛出这样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3、准备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纸上画了一组平行线,让学生观察是否平行,然后左右对折白纸,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是否还平行,由于太仓促,只有部分学生能够看出并理解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再去想象一下,效果会更好。
4、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环节,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顺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够好。
四、对“鱼”与“渔”的思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经常挂在嘴边,在自己的课堂上往往是教着教着,忘了“授渔”的事儿,一门心思扑到“授鱼”上去了。听了两节区名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给了我深刻地启示。执教老师的精彩设计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给我最深的印象的是知识和方法并行,在简单中挖掘“不简单”。教师不仅仅是在“授鱼”,传授知识,更是在“授渔”,教给方法。执教老师从“零件”和“关系”两个方面研究平面图形的方法。课一始,老师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们在认识一个图形的时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看这个图形含有多少个零件?(板书: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间有哪些关系?(板书:关系)然后通过学生小组活动交流,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图形的方法。这正是老师设计的精彩之处。教给了学生这个方法后,对后面的学习认识梯形、三角形、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打下了基础。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每一个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学生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寻找验证的方法。这些任务都是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自己动手合作完成的。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动,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也会更加印象深刻。
我们经常强调学生的经验,实际上我们小学数学就是经验的数学,每堂课都给学生这样的训练,对他将来的发展是有益的,同时我们老师也得到了解放,“教是为了不教”自然也就会得到实现。在听课过程中也产生了这样的思考和困惑。在我们数学课堂上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提出来也供大家讨论。
五、如何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学期新接了两个四年级的新班,发现很多孩子都缺乏认真的品质,更缺乏认真检查的习惯,做完作业就交,好像只要写完了就万事大吉了。可交上来的作业总是这错那错,而改错又要跑几趟,老师指一个改一个,同样的错误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思他们错误的原因,平时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只画了一条高,就是画的两条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借此机会,我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只有在典型题例面前,才更有说服力。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元、角、分》,我就结合实际让他们去发表他们的意见,在解决自身的数学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时的'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教学意义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六
《分桃子》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创设了许多分一分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时,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情景,猴子妈妈带回8个桃子,要分给两只小猴子吃,问每只小猴子可能分到几个桃子?孩子们表现的很积极,各自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孩子都认为应该是每只小猴分4个桃子,可是班里一向有主见的李文浩说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猴子哥哥应该分3个,弟弟分5个。正好为其他学生平均分造成的冲突。这时候有学生马上在下面说,那样不公平。我故意疑惑的问:“为什么呢?”其中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说,就不平均了。说的正中下怀,由此我引出了“平均分”这个概念,并再一次让学生两人合作用摆小棒的方法将8个桃子分成同样多的两份。并进行全班汇报,说出自己分的方法。有的孩子一个一个分,有的孩子两个两个分,有的孩子先分三个再把剩下的两个各分一个,这时候,我正想总结孩子们的分法,机灵的胡润航说他和别人的不同,他只分了一次就分好了。班里的孩子们都好奇的看着他,只见他不慌不忙的站起来说,他是想2×4=8,用乘法来想的。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回答,心想:“这个问题我该怎么解决呢?是深入下去解释还是一带而过呢?”这时候爱问问题的陈阳举手问了,2和4是怎么来的呢?我灵机一动,就请他们自己来解答这个问题吧。于是我笑着说:“是啊,胡润航的'这个算式怎么来的呢,你能摆摆小棒,自己找找2、4、8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的”。话音落下,孩子们拿出小棒开始摆起来,过了一会儿,陈阳高兴的举起了手,说老师我知道了。我示意他等等,当大部分孩子有了自己的答案时,我请他来介绍自己的发现,他说:“通过摆小棒,他发现2是两只小猴子,8是桃子的总数,4正好就是两只小猴子分得的桃子。”其它的孩子似乎也有同样的发现,都鼓掌表示同意。最后胡润航说:“分桃子的时候他先数出了桃子的个数,然后想2和几相乘等于8就知道每只小猴分几个了”。“刚才同学们都想出了这么多的分法,我们在实际的分一分时,你想选择哪一种分法呢?”我趁热打铁想让孩子们从几种分法中优化出一种来。结果,大部分孩子都认为用乘法来想更加的简单。
本节课在这节课中,孩子们通过动手分一分,说一说学生直观感受到“同样多”“一样多”和“平均分”,并初步掌握了要分得“同样多”、“一样多”的方法。但是因为前面分桃子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的时间用的比较多,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七
反思这节课,使我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建构新知识,数学课堂就会精彩并有活力。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如;由学生充当服务员,介绍菜单,让学生发现现实情境中的基本信息,使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学生的配菜,体验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体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2、本节课我努力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和计算能力,从生活中取材,有效地解决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3、这节课实现了我的设计意图,但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有不足之处:在设计租车方案时,注重列式表达,而忽略了列表格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八
“同学们,你任意说出今年的一个日期,老师就能说出这一天是星期几,大家相信吗?”随着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好奇心瞬间被激发。有的学生说:“我不信,一年365天,您怎么能记得下来!”有的学生说:“我相信,您那么聪明,背几天就能记住!”我接着说:“好吧,请几位同学任意说一个日期,看看老师能不能准确说出是星期几?”当我迅速、准确说出每一个日期是星期几后,我看到了学生惊奇的目光。此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怀着饱满的热情进入到对规律的探索过程中。课后,有的学生跟我说:“褚老师,这方法太有用了,以后我不用看日历,就能够知道哪一天是星期几了!”这节课让我欣慰的不仅是学生在课上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的热情,而且学生在课堂中对数学知识能够综合运用,采取多种策略探索其中的规律,并在生活中运用规律。这一节平凡的数学思维训练课,却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过程。
为了上这节课,各个校区都派出优秀的数学教师通过竞争的方式来争取上课的机会,我校区这次参与竞争的任务落在了我的身上。接到任务时心里很坦然,心想我每周都在上思维训练课,有大量的素材供我选择,上一节思维训练课不是什么难事。可是,静下心来琢磨这件事的时候,真心觉得没有想像得那么简单。如何体现集团课程理念,体现芳草教育的思想,体现校区特色、学科特色,是我必须思考的问题。越思考,越觉得我们之前做的工作还不够。例如,我们各个年级搜集了很多素材,但如何整合利用素材,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却没有很好的办法。如何体现芳草教育育人目标中的“自信乐群、充满活力;会学善用,充满好奇”也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现在重任在肩,促使我反思过去的思维训练课的缺陷,必须重新设计一节“凸显价值”的思维训练课。
价值何在?我想起自己上小学时父亲给我出的一道数学题,内容就是如果能够知道一年当中的任意一天是几号,就能马上知道是星期几。过去了20多年,我一直在用这个方法。小时候的一个经历到现在还影响着我,一定是有价值的!我如果教给学生,他们会不会像我一样深深记在心中呢?我决定试一试。可仅仅是一道题,怎么就能上成一节思维训练课?如何体现课程特色?我又陷入了沉思。本年级学生刚刚学完有余数的除法和年月日的知识,正好可以体现知识间的整合。这样的'学习内容,也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经过一系列的思考,我坚定了备好这节课的信心。在后面的研究过程中,我的数学教师团队用行动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帮着出谋划策;试讲过程中,在导师的指引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听课和评课活动,思维训练课教学设计初步确定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为“线”,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整节课下来,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有深度,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集团决定让我在教科研年会那天上这节《星期几?我知道!》数学思维训练课。
回顾整个准备过程,由一个思考点,到形成教学设计,直至教学后的反思,经过了一个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过程:“点”能让学生获得知识;“线”能让学生获得方法;“面”能让学生提高能力,而最终形成的数学思维训练“十性”好比是由点、线、面构成的支撑学生向上的“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培养出“自信乐群、充满活力,会学善用、充满好奇”的芳草学子。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九
感谢年轻教师申盼飞老师的加入,让数学组充满了活力,知识点的教法灵活多样,自己在授课上也有提高。
导入:蝴蝶、枫叶的动画效果,很好的演示了轴对称图形的'实质。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接着看图案判断那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练习一巩固。
活动二:动画演示,多边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能够与另一个多边形重合,我们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练习二巩固。
思考: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动画演示: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看图思考:1、对称轴和对称点所连线段的位置关系;
2、对称点所连线段于对称轴的交点到两个对应点的距离。
得出,对称点所连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引出垂直平分线的定义。进而总结轴对称的性质。
本节课,讲授与练习结合,导学案与班班通结合,学生思考深入,课堂容量大,效果不错。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十
《反比例》教学反思本课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我是在教学《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教学的,通过教学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生活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四个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让学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判断。第二:在引入反比例时,引用语文知识的“反义词”引导,让过渡自然,学生兴趣浓厚。第三:注意首尾呼应,在学生掌握了反比例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切实去判断两重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理论用于实际,然后再回顾课前所圈的两个表,和是几的表和积是几的表,让学生去判断这两个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让学生有一个首尾呼应的感觉,使课堂条理清晰一气呵成。下面说说不足之处:1、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手思考的时间环节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师傅这走,感觉有点放不开。2、再提问方面,兼顾了前面的学生,没有全面考虑后面的学生。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己去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这样的教学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革新,更加放手让学生去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