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幼儿园科学放大镜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我来摸一摸》这是一节小班的科学活动,重点是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不同的特征。难点是引导幼儿去摸一摸各种东西,大胆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在材料准备环节,首先,我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如:冷热水各一瓶、一块海绵、一块木头积木、一张砂纸,为幼儿摸一摸,感受物体的不同特征的活动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活动开始后,我用“魔盒”吸引住幼儿,请幼儿去摸一摸,探索物体的不同特征。我把准备好的材料如:热的、冷的水各一瓶;砂纸一张;积木、海绵各一块放在墨盒里让幼儿用手去摸一摸、捏一捏来感知它们各自之间的相对的属性。再准备一些材料放在小朋友的桌上,让其感受物体性质。发现有的幼儿一人就拿着几样不同的教具,其他的幼儿有的只能摸到一种的教具,有的甚至没能摸到教具。我去询问个别幼儿触摸物体的感受,幼儿根本就说不出来,在感受、比较操作实验这些方面幼儿是初次接触,还不知道怎么样正确地去感受。
其次,师幼共同交流感知到的物体特征。在介绍冷热特征的东西时,幼儿一触摸就能很好的说出来,我发现幼儿对于冷热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因此,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只是将幼儿的一些经验进行了提升。而对于软硬的东西,在幼儿触摸过这些东西以后,我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幼儿一开始说不出,我就把海绵从一角慢慢地往手心攥,海绵开始变形了,这时有幼儿说“软软的”,幼儿感知到了物体软的特征,我马上把木头积木也拿在手里也做攥的动作,幼儿发现积木没有没有攥到手心里去也没有变形,问:“为什么不能攥到手心里去?也不变形?”幼儿说:“太硬了”,我及时把软、硬的词请幼儿来说一说,并请幼儿来用手摸一摸,感受了海绵的“软”和积木的“硬”特征。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很快就分清了软和硬。在介绍粗糙和光滑的时候,发现幼儿对粗糙的东西的认识经验比较少,摸完以后也是说不出,因此,我向幼儿介绍了粗糙和光滑东西的特点,如:“粗糙的东西,手摸在上面给人毛毛的感觉,而光滑的东西摸上去,很舒服,有种滑滑的感觉。”为了让幼儿感受到“光滑”和“粗糙”的感觉,我再一次请幼儿去摸一摸砂纸,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在整个活动中,我采用带问题去探索,先分散,再集中讲解,再分散探索的形式。
这样幼儿就会从无意识的触摸转为有意识的触摸,幼儿记忆得会更牢。最后,请幼儿感知自己身上东西以及教室里不同物体的特征。幼儿摸摸自己的衣服说是“软软的”,摸摸衣服上的纽扣幼儿说出了“硬硬的”等等,充分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不同的特征。
不足的是,有的幼儿去摸一摸各种东西,让其大胆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的时候还是显得比较胆小,不敢去摸也不愿说说自己摸的感受。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儿园科学放大镜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快乐的六个宝》这一主题已经进入尾声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用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和幼儿一起积极地运用感官去感知周围的世界。幼儿在感官的运用中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体验,主动建构有关感知的经验世界。小班幼儿的嗅觉感官经验较少,他们对气味的概念停留在好闻与不好闻、香与臭的水平上,即便有也是潜意识里积累的,很少有探索各种物品气味的机会。通过这次探索活动“不同的气味”,旨在给幼儿提供一个积累嗅觉经验的机会,让幼儿了解各种物品的气味。
在一日生活中,我发现幼儿会被各种味道所吸引。早晨吃点心时,一闻到饼干和豆浆的味道就知道该洗洗小手了准备吃点心了;在涂护手霜后,每次都会用小鼻子去闻一闻香香的味道,还会把小手包起来说要把香香留住给妈妈闻;中午吃饭时,会说:“菜好香啊,我的肚子都快饿扁了!”宝贝们甚至还会留意老师头发上和身上的香味,这些气味都是幼儿所熟悉的,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事物又是幼儿所喜欢的。于是,结合主题内容与幼儿学习的兴趣,我设计了这节科常活动《不同的气味》,旨在让幼儿体验鼻子的用处,知道正确闻味的方法,及保护鼻子的方法。
1.分辨几种经常接触的不同气味,体验鼻子真有用。
2.知道正确闻味的方法,及保护鼻子的方法。
1.一次性杯子(分别装有白开水、白醋)
2.饼干、巧克力威化
3.粘纸(每个小动物粘纸都代表了一位小朋友)
一、闻一闻、找一找
1.师:小朋友,今天王老师带来了你们的好朋友——大狗考利。
考利:小朋友们好!今天啊,是我的超市新开张,欢迎大家来光顾。
考利由于感冒了,闻不出味道。
这时,松鼠妈妈来买醋(考利,我要买瓶醋,用来烧菜,你这里有吗?)
考利看着2个透明的玻璃瓶,犯愁了:“我的大鼻子失灵了,小朋友们愿意帮助我找一找醋吗?”
幼儿:“愿意!”
考利:“那等一会呢,我会请小朋们用你们的小鼻子来帮助我找找醋,记住咯,醋是酸溜溜的,而且有点刺鼻,如果你找到了,那么请你把粘纸粘在杯子上。粘好了以后请你小心翼翼地把杯子放到小推车里,然后坐回小椅子上。”
幼儿园科学放大镜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1.分辨几种经常接触不同的气味。体验鼻子真有用。
2.愿意参与活动,尝试分辨几种味道。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三个透明的鼻子、花露水、风油精、各种有色的深色瓶子,小碗数个。
接触不同的气味,体验鼻子的用处。
一、问一问,找一找
1.观察三个透明的瓶子,说一说瓶子里面有什么。
2.幼儿都来问一问,找出白开水。
3.说说一说另两瓶是什么。
二、闻一闻、尝一尝
1.打开瓶子闻一闻,猜一猜。按不同的音频气味,放在对应图卡前。
2.打开瓶盖,共同检验,闻一闻饮品气味,尝一尝。
三、闻一闻、抹一抹
1.闻一闻花露水和风油精的气味,在左右手臂上分别抹上花露水和风油精。
讨论:谁不喜欢这种气味(蚊子)
进餐时让幼儿闻一闻各种不同的气味。
幼儿园科学放大镜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活动意图:
小班幼儿很容易把滚动和其相似现象混淆,他们能感受滚动现象,但没形成相关的科学经验。开展此次活动。在游戏中学习发现、思考、记录、表达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圆的东西能滚动。
2.用语言表达滚动现象。
3.对滚动现象有好奇心。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重难点:
发现物体表面的不同,并用语言表达。
活动准备:
1.能滚动的物体、不能滚动的'物体。
2.百宝箱、小卡片若干(与实物相符)、画有笑脸和哭脸的塑料筐、集体记录单。
3.活动前玩过汽车,感受过轮子滚动的特征。
活动流程:
一、谈话
出示百宝箱,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么?
桌上的东西,你们知道哪个能滚着玩?
出示集体记录单,幼儿交流,教师出示小卡片记录。
二、自由探索
尝试使物体滚动起来。
选一种自己喜欢的玩具,试玩,看看你选的玩具能不能滚动。
三、分类游戏
1.出示笑脸和哭脸的塑料筐,将能滚动的东西放在笑脸筐里,不能滚动的东西放在哭脸筐里。教师记录。
2.用语言和动作解释“滚动”现象。
玩具是怎样滚动的?用动作表示。
四、寻找游戏
1.寻找其他可滚动的物体。
2.用语言表述发现。
五、交流
解释物体滚动的原因,知道圆圆的东西能滚动。
我们找到的东西都有一个什么本领?都像什么形状?
教师小结:圆圆的东西都可以滚动。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滚动。
活动反思:
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以幼儿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学习的环境,让幼儿与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从而感知滚动的科学现象,形成圆圆的东西能滚动的关键经验。整个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力、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标达成度极高。
幼儿园科学放大镜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本次的集中教育活动我是围绕预设的目标:一是通过活动,引导幼儿了解苹果和梨的名称、外形特征及颜色;二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而开展的。
一、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借助两种颜色的水果图卡让幼儿玩“摘果子”,然后把手中的图卡贴到在班级的墙壁上相对应的苹果树和梨树上的游戏,巩固幼儿对黄色和红色的认识与颜色的分类。这时,孩子的个体差异便被显露出来,有的幼儿能够把采摘到的水果送回贴到各自的果树妈妈身上,有的幼儿摘到了图卡却不懂得贴在相应的果树妈妈身上。我及时利用这个机会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使幼儿在自身能力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在“认识水果”主题活动的预设中,我以为认识苹果和梨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很多幼儿把形状说成颜色,他们有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还有的则跟着前面的孩子怎么说就怎么说。于是我根据小班幼儿具有直观形象的年龄特点,采用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首先组织游戏“摘果子”,帮助幼儿认识红、黄两种颜色。其次出示苹果和梨两个实物引导幼儿观察,认识水果的颜色、名称和外形特征。最后让幼儿品尝苹果和梨,感受两种水果的味道。在活动过程中,我班幼儿都能够说出苹果形状圆圆的,梨子上面尖尖的,下面大大的。苹果是红色的,梨是黄色的。
三、活动结束了,幼儿对活动产生了兴趣、在活动中,孩子的愉悦情感得到了满足,多数孩子能说出两种水果的颜色、形状以及味道,但给予我思考的却还有:
1、小班孩子对普通话还不是很敏感,因此需要给予孩子普通话语言环境的熏染。因为普通话与家乡方言之间的转换总会浪费老师课堂上较多的时间。
2、在活动中教师的组织语言和评价语言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推敲,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更加机智自如地应对。
幼儿园科学放大镜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六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的身边取材,小班幼儿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及事物一直都有很大的好奇心,他们总喜欢摸摸这,看看那,我们应该在平时多给他们一些自由探索的机会,引发幼儿对生活中熟悉的东西进行再观察,再探究。于是我就选择了这节科学活动《滚一滚》。
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对不同物体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在探索、观察各种物体滚动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发现滚动物体的外形特征。
3、能体验探索滚动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初步感知发现滚动物体的.外形特征。
活动难点:
在探索、观察的过程中对不同物体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会滚动的东西,如皮球,薯片筒,圆柱、圆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状的积木,瓶子,圆柱形干电池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导入课题。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各自经验,引导幼儿说出刚才是怎么玩的。
(二)幼儿再次操作,引导幼儿探索滚动的物体。
师:你的材料宝宝能滚动吗?为什么?鼓励幼儿尝试用语言解释物体滚动的原因:知道圆形的东西都能滚动起来。
师小结:圆形的东西都能滚动起来,方形、三角形的东西不能滚动。(评析:这个环节是活动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幼儿自己的尝试、比较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是否能滚动)
(三)出示图表记录,引导幼儿发现滚动的物体,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滚动现象的理解。
师:今天小朋友学会了新的本领,现在请小朋友帮魏老师找一找,哪些物品会滚动?
(四)拓展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能够滚动的物体。
(五)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来源于孩子的生活,是孩子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在活动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在整个活动中始终以幼儿的操作探索为主,且紧密围绕着“滚动”这个有趣的现象而展开,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机会和条件,淡化了“教和学”的界限,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玩滚动游戏的乐趣,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使幼儿在玩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2、活动内容有趣,操作性强,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在探索活动中,层层递进加深了探究难度,但是在教师的适时指点和引导下使得难点迎刃而解,整个活动在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气氛中进行,让幼儿始终保持浓烈的兴趣,使教育极富感染力,效果甚为理想,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活动环节层层深入、循序渐进活动中以球为切入点,在二次操作的过程当中,逐层递进、层层加深,教师有层次、有步骤的抛出探索要求,幼儿带着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每个环节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有助于推进幼儿较深入探究滚动物体的外形特征和它们的不同现象,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体验发现的乐趣。
4、实效性强,面向全体幼儿,共同参与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使每位幼儿都有参与探索和发现的机会,所有的科学现象都是让幼儿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的。真正让每个幼儿做到在“玩中学”“做中学”促使幼儿自主地与材料的互动中建构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
活动中不足的是:本次活动有些单一,活动过程中只探索了哪些物体能够滚动,哪些物体不能够滚动,其实不同的滚动物体他们的滚动面也的不一样的,这点应该在活动中也有所体现,让幼儿有所了解,这样有助于帮助幼儿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