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沉与浮教学反思篇一
设计理念:
《比较大小》这个活动来自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小班教材中,是主题《小不点》中的一个活动,以三只小狗来做客为导线,比出大狗、中狗、和小狗,引起幼儿对事物大小的兴趣。然后请幼儿帮小狗们分清楚准备好的小碗和调羹,让孩子知道大中小,并知道大的东西要分给大狗,中的分给中狗,小的分给小狗,进一步认识大中小;最后以给狗宝宝喂骨头这一环节考考每个孩子对大中小的掌握情况,符合纲要中所说的“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事物的大小,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2、在操作实践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重点、难点:
学习比较事物的大小,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用的一套图片:大狗、中狗、小狗。三只不同大小的碗、调羹;三根大小不同的肉骨头。
2、幼儿用:每人几张不同大小的食物图片,操作图片。
活动过程:
一、狗宝宝出场——感知大中小。
1、两只小狗比大小。
宝宝们,今天班里来了两个客人,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啊?哪只是大狗,哪只是小狗。(引导幼儿说出大小)
2、三只小狗比大小。
又来了一只小狗,现在请你说说哪只是大狗,哪只小狗,哪只中狗?
3、交换位置比大小。(教师请幼儿指认一下,感知大中小。)
二、狗宝宝餐具——进一步感知大中小。
1、出示三只不同大小的碗,比较大中小,并把碗分给狗宝宝们。
2、同样形式出示三只不同大小的调羹,比较出大中小,并分给它们。
三、狗宝宝的美食——巩固练习分辨大中小。
1、谁知道狗宝宝最喜欢吃什么?“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肉骨头)这儿有三根肉骨头,请幼儿分别说出大中小,并请一个幼儿把肉骨头分给三只狗宝宝吃。
2、幼儿集体操作,给狗宝宝送吃的。
3、请幼儿将自己的好吃的送给狗宝宝们吃,(要求先比出大中小,再分给狗宝宝吃。)
4、请客人老师帮你检查一下。
四、狗宝宝去玩耍——活动结束。
狗宝宝吃得饱饱的了,我们带它们一起到我们幼儿园玩玩吧!
以小狗来做客引题,让孩子先感知大和小,在此基础上再感知大、中、小。并能根据位置的不同正确说出大中小。
通过分餐具来进一步感知大、中、小。知道大的餐具要分给大狗,中的餐具分给中狗,小的餐具分给小狗的道理。
通过送吃的这一环节让每一个幼儿能亲身体会到大、中、小,并根据大、中、小给狗宝宝送吃的,来检验一下孩子的所学情况。
教学反思:
活动一开始、直接请出了客人“三只狗宝宝”,让幼儿认识大、中、小三只狗,这个环节很重要,知道三只狗的体形差异能为之后的活动作铺垫,孩子们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第二个环节是给狗宝宝分好餐具,像碗、盆子等。有了之前对大、中、小的认识,孩子们都能很快分出。第三个环节是请狗宝宝吃美食,给狗宝宝分骨头,这是活动的难点,主要引导幼儿把大和多,小和少联系起来,经过提问和我的提示,孩子们基本能理解意思,知道两者的对应关系,但是在操作的时候要进行连线,幼儿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虽然他们能知道对应的关系,知道大狗吃多的骨头,但是在连的时候却出现了偏差,幼儿的想象和行为还是不能够统一,可能将连线改为送骨头,请幼儿摆放粘贴会比较好。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自己存在很多问题,活动的环节是一步步的走下来了,但是很多细节还需要改进,像教具的摆放、问题的明确性、活动中的常规等等。在第一个环节认识三位客人时应该让幼儿点数一下,可是因为疏忽忘了,第二环节幼儿操作完成后我没有总结。此外,在数学活动中也不能忽略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关注及教育。通过这次活动让自己深刻认识了在科学活动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后要多看、多学、多钻研,提高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的能力。
沉与浮教学反思篇二
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事物的大小,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2、在操作实践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学习比较事物的大小,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用的一套图片:大狗、中狗、小狗。三只不同大小的碗、调羹;三根大小不同的肉骨头。
2、幼儿用:每人几张不同大小的.食物图片,操作图片。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一、狗宝宝出场——感知大中小。
1、两只小狗比大小。
宝宝们,今天班里来了两个客人,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啊?哪只是大狗,哪只是小狗。(引导幼儿说出大小)
2、三只小狗比大小。
又来了一只小狗,现在请你说说哪只是大狗,哪只小狗,哪只中狗?
3、交换位置比大小。(教师请幼儿指认一下,感知大中小。)
二、狗宝宝餐具——进一步感知大中小。
1、出示三只不同大小的碗,比较大中小,并把碗分给狗宝宝们。
2、同样形式出示三只不同大小的调羹,比较出大中小,并分给它们。
三、狗宝宝的美食——巩固练习分辨大中小。
1、谁知道狗宝宝最喜欢吃什么?(肉骨头)这儿有三根肉骨头,请幼儿分别说出大中小,并请一个幼儿把肉骨头分给三只狗宝宝吃。
2、幼儿集体操作,给狗宝宝送吃的。
请幼儿将自己的好吃的送给狗宝宝们吃,(要求先比出大中小,再分给狗宝宝吃。)4、请客人老师帮你检查一下。
四、狗宝宝去玩耍——活动结束。
狗宝宝吃得饱饱的了,我们带它们一起到我们幼儿园玩玩吧!
以小狗来做客引题,让孩子先感知大和小,在此基础上再感知大、中、小。并能根据位置的不同正确说出大中小。
通过分餐具来进一步感知大、中、小。知道大的餐具要分给大狗,中的餐具分给中狗,小的餐具分给小狗的道理。
通过送吃的这一环节让每一个幼儿能亲身体会到大、中、小,并根据大、中、小给狗宝宝送吃的,来检验一下孩子的所学情况。
沉与浮教学反思篇三
目标:
1.观察比较3组物体的大小。
2.在游戏中进行大小配对。
3.积极参与游戏,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准备:
过程:
一.认识狗家三兄弟,初步比较3只小狗的大小
1.“狗妈妈有几只狗宝宝?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2.“这三只狗宝宝,有什么不一样呢?”
3.“大狗是哪只?小狗是哪只?不大也不小的我们称它为中狗。”(结合语言提示,如,当幼儿指出哪只大狗时,大狗就蹦跳地说:“嗨,我是大狗”。)(师: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3只小狗的大小不一样,结合语言提示让幼儿掌握3组物体的大小。
幼:仔细观察,发现3只狗宝宝有大小不一样。在指认过程中初步比较3组物体的大小。)
二.狗家三兄弟的美食,在操作中比较大小并进行大小配对“今天是大狗宝宝的生日,妈妈给它们准备了它们最爱的肉骨头。”
1.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盘子,请幼儿说说“这些盘子有什么不同?”
2.“谁来帮狗妈妈分一分盘子?”(教师用角色的语言评价幼儿的操作,如果幼儿操作正确,师可以这样小结:“哦,原来大狗用大盘子,小狗用小盘子,中狗用中盘子。”如果不正确,师则这样:“哎呀,这么小的盘子我吃不饱的;哎呀,这么大的盘子我怎么吃得完呢!”)
3.“勺子也有什么不一样呢?大勺子是哪个的?小勺子是哪个的?”(请一位幼儿分勺子。)
4.比较骨头的大小,按大小配对分肉骨头,请幼儿一边分一边说:“大狗吃大骨头,小狗吃小骨头,中狗吃中骨头。”(师:以狗妈妈的愉悦情绪带领幼儿在帮助狗妈妈的情境中掌握大小配对。
幼:在游戏情境中进一步比较3组物体的大小,并初步学习按大小配对。)三.狗家三兄弟的朋友们,在角色扮演中进一步掌握3组物体的大小及配对。
情境:“叮零!叮零!朋友们来庆祝大狗的生日了。”
1.逐一出示动物朋友,猫、兔、鸡,提问:
(1)“小猫喜欢吃什么呢?”
(2)“小兔喜欢吃什么呢?”
(3)“小鸡喜欢吃什么呢?”
2.动物朋友们的美食:出示三只大小不同的小猫,请幼儿说一说大猫吃什么鱼?……(师:以动物朋友们来庆祝生日的游戏情境,让幼儿进一步运用已学的新知识。
幼:运用生活经验说说动物朋友们喜欢吃的美食。)
3.分组游戏:请幼儿分别为三只小猫、三只小兔、三只小鸡分找美食。
(师:请三个一组扮演动物,请幼儿自由寻找美食进行大小配对,目的'是让幼儿把已学知识运用实践中。
幼:在个别幼儿寻找、配对学习大小配对中,其他幼儿以检验的方式学习大小配对。)
活动延伸:
1.在数学区中继续投放各种动物及配对的食物,让幼儿根据大小不同进行配对。
2.在数学区可以投放有关“狗兄弟排排队,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的操作材料,引出3组物体有规律排列的学习内容。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直接请出了客人“三只狗宝宝”,让幼儿认识大、中、小三只狗,这个环节很重要,知道三只狗的体形差异能为之后的活动作铺垫,孩子们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第二个环节是给狗宝宝分好餐具,像碗、盆子等。有了之前对大、中、小的认识,孩子们都能很快分出。第三个环节是请狗宝宝吃美食,给狗宝宝分骨头,这是活动的难点,主要引导幼儿把大和多,小和少联系起来,经过提问和我的提示,孩子们基本能理解意思,知道两者的对应关系,但是在操作的时候要进行连线,幼儿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虽然他们能知道对应的关系,知道大狗吃多的骨头,但是在连的时候却出现了偏差,幼儿的想象和行为还是不能够统一,可能将连线改为送骨头,请幼儿摆放粘贴会比较好。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自己存在很多问题,活动的环节是一步步的走下来了,但是很多细节还需要改进,像教具的摆放、问题的明确性、活动中的常规等等。在第一个环节认识三位客人时应该让幼儿点数一下,可是因为疏忽忘了,第二环节幼儿操作完成后我没有总结。此外,在数学活动中也不能忽略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关注及教育。通过这次活动让自己深刻认识了在科学活动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后要多看、多学、多钻研,提高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的能力。
沉与浮教学反思篇四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相对于后一篇《神奇的克隆》,本课的说明方法涉及的不多,只集中在了第二小节当中,如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除此之外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浓厚,是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好教材。
从课题来看,这篇课文就集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且生动形象”,适合小学生学习阅读的科普文章,编者是用尽了心思,如课文扉页上着贴近火星的红底色,课题采用比拟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概括了火星与地球的联系,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只要细读,就会发现用语的精妙之处,对于这点的认识,我也是到上完了两次课,再回头看时才真正领会到的。所以,课文的解读深入、角度都会影响课堂的活动。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对于学生学情的把握知之甚少,不仅是对于这种文体的把握,而且对班里学生学习的模式还不完全熟悉,所以新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处在两极之间,一只关注到了自己的表现状态,课堂上与学生的距离很远,只想牵着学生走,学习活动只在浅尝辄止,容易形成个别学生的课堂而忽略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流于了“走过场、课堂秀”的形式。对于学校中习得的新课标理念、精神,在实践中还无法真正领会到,如果不及时反思、调整,长时间内会很难有专业上的提升。
“教是为了不教”,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教师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拨者。这些话在之前都是听腻了,但现在看来,要做到,好难!一篇课文上了两个班,分隔两个星期,终于上结束了。第一次课上完后,问题就出来了。我没有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导致第二课时思路混乱,提出的问题超出学生理解的范围,使教学流程难以推进。在导师评课、反思之后,自己也没有认清问题所在,匆匆回顾教案后继续上课,结果一团糟,没有真正达到改教案后的效果。不仅乱了节奏,连学生回答问题我都不知道怎么接上去了,上完课,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在导师和其他实习生面前,我简直丢尽了脸面。
之后,静下心来想想老师的评课,好好地理清了自己上课的严重问题所在:在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只关注到了教师的教,一直强调自己钻透教材,设计好流程、环节,想好自己要说的话,却完完全全没有考虑到,自己想到的这些东西按照学生这个水平,他能够或者需要学到多少,在这点上,我做的实在是太少了!
尤其在上第三课时,虽然效果要比我想象的好得多,但在听导师讲课时,我才深深感受到了导学的重要,如何“以点带面、以学促学”,导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她不急于要学生说出答案来,而是在学生的回答中,找生长点,引导学生学,从个别学生的积极思维中找准点引导全班学生学习,这样的学习才叫学生学。在这样的对比中,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跟着学生走,什么叫课堂!
在这篇课文中,我总想自己为学生找到学习的切入点,而没有考虑到学生这样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至此本课在着手时就造成了混乱,原本简单、有趣的课文,被我深深地剥开了,过多地强调了文章的解析(咬文嚼字),而忽略了文章整体性,即它所传达出来的人文性。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落实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需要教师好好钻研!
再看了集体备课的教案后,才番然领悟,自己上课的大问题所在,首先自己就没有理清课文的脉络,从课题入手,就可以拎出一个大问题“火星为什么是地球的孪生兄弟?”,由此从两方面做探究:一相似在环境、曾经有水;二差异在环境、没留住水和生命。从这两方面出发,直切课文内容,这样理清就简单多了!
对于文本的解读,不仅需要教师多用心钻研揣摩,它还建立在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上。课堂是活生生的存在场所,怎样让这生命的遭遇来得更微妙,让语文课堂成为灵魂的栖息地?这是每个语文老师值得思考的!
沉与浮教学反思篇五
首先从活动目标来看,目标1详细明确,有一定的知识概念性,目标2相对来说较为笼统,可以调整得到位一些,如学习简单的保护小手的方法,不玩尖利物品,勤洗手、护手等;目标3则是情感方面的目标,相对也是比较宽泛的。
从活动的过程来看,以纸偶的形式导入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纸偶宝宝自我介绍的方式与幼儿互动,能让幼儿学得轻松有乐趣。我念手指操的时候,也是特意模仿纸偶宝宝可爱的语气,有节奏地念,更加形象生动化了。
在第三个环节中,让幼儿知道需保护小手,并掌握一些小手的安全保健常识。小班幼儿自我认知,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形成,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和身边的事物特别关注,但是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知道怎样保护小手,他们常把小手伸孔洞里,还会吮吸手指、啃指甲盖、玩刀子等,这些行为不仅不卫生,还存在很大危险,需要成人及时的纠正和引导。
除却图片提及的保护小手的知识,我还让幼儿知道不吮吸手指头,不啃指甲盖;勤洗手,勤剪指甲,保持小手干净和美观;不随便将小手伸入孔洞或门缝,不拿锋利或烫热的危险物品,保证小手的安全。
最后,作为活动的`眼神,还鼓励幼儿能在生活中用自己的小手做事情,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并知道关心和保护自己的小手。
沉与浮教学反思篇六
活动一:让学生明白把同一块橡皮泥作成各种不同的实心形状之后,它的重量没有变,体积没有变,那么它在水中的沉浮也不会发生改变。这个实验活动涉及到测量橡皮泥的体积,为后面测量排开的水量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学生通过测量五种不同形状橡皮泥的排开的水量,并从测量的数据中发现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中的体积小;浮的排开的水量大,即浸入水中的体积大。从而得出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大。
可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小组得出的数据是沉的排开的水量比浮的排开的水量大,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让测得这样数据的小组重新测量。我发现:
第二,每次把橡皮泥取出,有一部分水会被带出来,这就影响下次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第三,用来测量的.刻度杯上的刻度不是很精确,学生读出的数据存在很大的误差。以上因素都会得出不科学的数据。
沉与浮教学反思篇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教学这首诗,我主要通过反复吟诵,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领会诗的意境和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教学过程流畅紧凑,在重难点突破上、结合当时的背景、给予必要的讲解、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对照注释,交流汇报,达到了本科教学目的。我班有许多学生家乡并不在此,祖辈都在家乡,祖孙之间一年才有可能见上一面,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最想念疼爱他们的爷爷奶奶,又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思念的,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来感受诗人的情怀,孩子们对诗的意境就有了独特的感受,我觉得调动学生的切身感受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个好方法。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二、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将想法记录下来,后来几次修改教学设计,竟然忘了补上这一环节。由此可见,在教学上有某种有价值的想法或灵感时应及时记录下来。
沉与浮教学反思篇八
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会惹得他们出现伤心、难过的情绪,甚至引得他们怄气、哭闹。首先我们必须认同这种情绪的存在是合理的,然后我们就会思考:该怎样引导孩子们正确处理这些情绪呢?我们在在让孩子知道要宽容别人的同时,也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包括:怎样正确认识自己的各种情绪;怎样正确控制、处理自己的各种情绪。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在日常生活的其他琐事中寻找例证来向孩子们诠释:生活中总会有不如意的事情,总会产生负面的情绪,但从看似不好的事情中也许我们也会有所得,而且说不定动动脑经,做一些小的改变,事情就会变得“有趣”了。
这个活动的目标是:
1.细致观察画面,理解动物穿背心的感受以及背心变化的原因。
2.学习故事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3.体验故事中鼠小弟的心情变化,感受宽容并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
整个活动进行的还算顺利,但是不足的地方也有很多。首先,我认为是我考虑问题不够周全,在活动准备前只考虑到各个位置的幼儿是否能够看到我的教具,却忽略了是否能够看到ppt,结果等到活动开始了,才发现我所坐得位置,刚好挡住了一部分幼儿的`视线,只好临时调换教师所坐的位置,其次,我的语言小结能力和应对能力都不够强,对于幼儿的回答还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回应,尤其在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我请幼儿思考一下如何帮助鼠小弟重新快乐起来,幼儿却只能够回答出一个答案,将小背心扔进垃圾桶,再去弄一件。不论我如何引导,也没有了其他答案。因此,我感觉的可能引导的方式有一些问题,导致幼儿不能够想出其他的方法。第三,我不敢放手让幼儿去做,在我请幼儿学讲故事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时,因为害怕场面会变得混乱,所以不敢放手让幼儿自由的讲述,也因此,幼儿讲述的遍数不够多,并没有充分的学习这两句话。第四,我并没有请幼儿细致观察画面,因此,教师讲述的比较多,幼儿讲述比较少,而且少了观察,因此,幼儿少了很多的乐趣。最后,可能是我设计的最后一条目标超出了中班上学期幼儿能力,幼儿的生活经验并没有达到那个层次,因此,幼儿的思维具有局限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问幼儿如何在自己心情低落的时候调节自己的情绪时,幼儿根本回答不出来。
虽然这一次的活动,我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是这次还是学习到了许多的东西,各位老师给我的中肯意见也使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会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沉与浮教学反思篇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情况,我追求了这三个字:“新、活、放。”
【教学设计】
一初读,二浅思,三深悟,四背诵,五表演。
【课堂实录采撷】
一、在解题中不经意地出现的小高潮
生:(齐答)记得!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和《山行》。
(开课前复习旧知识,既可以温故,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壮大气势,烘托一个热闹的气氛。)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老师赞美的语气回顾已学古诗,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美,也自然地进入了新诗的学习、品味中。
师:(简介诗人王维)请同学们齐读题目。(生读题目)
师:看到这个题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生:我不明白茱萸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知道,谁能帮助他?请高高地举起你的手。
生:我是从书上的注释里面知道的,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师:很好,你读书的时候很仔细,大家都要向他学习。课题中还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请继续!
(孩子们长在城市里,都没有见过茱萸,虽然书本上也解释得很清楚,但如果能亲眼看一看这种植物,就可以使得抽象模糊的东西变得直观清晰。所以,应该在学生介绍茱萸这种植物的同时,老师即可出示有茱萸的画面。)
生:山东,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说明作者的家乡在那里。
生:不,你的说法是错误的。山东是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一带,因此王维的家乡应该是在山西。
师:对,这里的山是指华山。那么兄弟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兄弟就是弟弟的意思。
生:不对,应该是哥哥和弟弟的意思。
生:老师,我明白了,兄弟除了指他的哥哥、弟弟,还包括他家乡所有的亲人。
生:老师,我补充,兄弟还可以包括他在家乡的朋友。
师:这样理解就更加全面了,有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兄弟这个词的意思?
生:“兄弟”指作者的亲人和朋友。
生:老师,我发现还有一个字被我们漏掉了,就是“忆”字。
生:我知道“忆”就是回忆的意思。
师:没错,但谁能把这个“忆”字的意思说得更贴切一些呢?
生:我觉得“忆”字在这里解释为“思念、想念”更好,因为从“忆山东兄弟”可以看出作者是身在他乡,重阳节到了,他不能和家乡的亲人朋友在一起登高,畅饮菊花酒。而往年他在家的时候,却可以和亲人们一起欢度重阳节,所以回想起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此时的他是多么想念家乡的亲朋好友啊!(热烈的掌声)
(仅仅是解释诗的题目,孩子就能通过一个“忆”字领悟出整首诗的深刻意义,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孩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快速地捕捉出诗的内涵,其一在于之前逐词逐词理解的铺垫做得很好。其二在于一个“忆”字用得好,用得妙,用得神。重阳节时忆亲人,不就已经明明白白地诉了读者,此时的作者正是背井离乡,孤单寂寥,落寞惆怅,正是在这样举目无亲的时候,才会更加真切地思念家乡亲朋。因为有了解题时的深切领悟,所以进入古诗学习环节时,不管是小组讨论,还是课堂汇报,学生能把握住重点,水到渠成,异常轻松地学习。)
二、在表演中捕捉学生灵魂,强化训练目标
众生:(笑)好啊,好啊,我可以!
师:你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就是想象,大胆的想象,这不正是“超级变变变”吗?(齐笑,掌声)
注:“超级变变变”是日本的一个娱乐节目,该节目要求参赛者发挥出大胆的想象,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道具表演出生活中的事物或者现象。该节目不仅在日本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纪录,在全球发行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我班就有很多这个节目的超级fans。老师急中生智,用上这个孩子喜欢的节目的名字,在无意当中为这个环节激了趣,造了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表演:
生1(扮演王维);生2(扮演姑姑)
生1:喂,您好,请问是姑姑吗?我是您的侄子王维。
生2:喂,你好,我是姑姑,你是王维啊!你现在在哪里呀?
(在口语交际中随时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表示对别人的尊重,这样的训练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生1:姑姑,今天是中秋节,我是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给您打电话,姑姑,我可真想家里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