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报告建议篇一
以下是一篇关于在校大学生“亲情观”社会调查报告范文,其实不仅是大学生,还有外出工作者,是否也渐渐地和父母之间沟通越来越少,一年难得见上几次呢?这篇有关“亲情观”的调查报告,献给所有不在父母身边的游子们!
一、前言:
面对当代大学生对亲情的冷漠,对父母的疏忽这个问题,我们进行此次“在校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这次亲情观调查,来号召在校大学生学会去了解父母的心,和父母沟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学习进步。同时,亲情观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亲情观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大学生开展亲情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培养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的重要措施。希望我们的此次调查能够为我校的亲情教育出谋划策,提高我校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本调查小组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针对亲情观的相关内容,编制出《在校大学生亲情观调查问卷》。该问卷旨在了解在大学生的亲情观的浓厚程度及其对亲情的看法。问卷采用abcd等几个选项中选择及问答的形式进行,采用匿名记票。
问卷内容:
【1】被调查者的个人资料:包括性别、年级。(第1-2小题)
【2】被调查者对亲情的看法。(第3、18题)
【3】被调查者对亲情的渴望程度。(4、5、9题)
【4】被调查者与家人的联系频度、联系方式、联系的原因及谈论的话题。(第6、7、8、16题)
【5】在被调查者心目中的父母。(第10、11、15、17题)
【6】被调查者对家人的基本信息的了解及自己的实际行动。(第12、13、14题)
抽样调查:
我们调查分析的总体是钦州学院所有在校大学生。本次调查通过抽样问卷调查,采取自愿填写的形式。为了真实了解我校在校大学生的亲情观,我们本次调查面向全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校大学生亲情观调查问卷调查。样本容量为600,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查时注意将男女比例大体控制在2:3的情况下进行。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1份,有效问卷588份。
对获得的有效样本,课题小组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其中调查对象情况如下:
年级
性别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所占比例
男
58
60
59
59
40%
女
115
88
89
60
60%
所占比例
30%
25%
25%
20%
100%
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报告建议篇二
近些年,大学生自杀、他杀、残害动物、校园暴力、颓废消极等事件频繁发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大学生是否具有科学的生命意识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命运,也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和谐,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未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建设过程,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亟待提升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上来。对大学生生命意识进行研究,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形成积极健康、乐观进取的生命态度,与他人、社会、自然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师范学院生命观状况调查”。该调查的问卷发放及回收在校内进行。调查的抽样方式是在校内随机抽取学生。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由被调查人员自行填写,然后再由工作人员收回。本次调查在校内发放问卷8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部分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生命认识,但对生命现象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偏差生命认识,就是让个体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认识到他人的生命的存在,认识到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存在以及生命间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生命认识是树立科学生命观的基础。要深刻认识生命,必然要对生命起源进行探讨。只有对生命有深刻的了解,知道生命的奥妙才能珍惜生命,这是生命认识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学生感觉不到生命的宝贵,生命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调查显示,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100%的大学生认为自我与他人、社会是平等的;对“你对大学生自杀和自残的行为的看法”时,受调查大学生一致认为这是怯懦、无法承受。生活压力的表现。这些调查数据表明:进入成年的大学生经过高考的洗礼,已对生命有了初步的理解,有了比较正确的生命认识。
对于生命观的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36%的受调查学生认为父母教育影响最大,而37%的学生认为生命观的形成在于学校教育,还有16%的学生认为生命观形成于自己的个人经历,另有11%的学生认为生命观的形成主要是同伴的感染。由于生命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因人而异。大学生的生命观的形成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学生都承认面对伤害动植物的行为时自己没什么感觉,对生命伤痛抱有漠视态度。对“你怎样看待大学生伤害他人现象”,91%的大学生认为是对生命的冷漠和残忍,有9%的大学生认为没有找到合理的发泄途径,是可以理解的。动植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一样都是整个宇宙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动植物的生命是这样态度,这不是很可怕吗?有9%的极少数大学生认为伤害他人现象是没有找到合理的发泄途径,并且可以理解,这不是更可怕吗?难怪有人遇到一点点矛盾和困难就伤害他人生命或抛弃自己生命。看来,我们的天之骄子对生命缺乏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必须加强生命教育,以避免他们以后走上错误的道路。
调查显示,“你对自己前途的想法”,67%的大学生充满信心,19%的大学生则顺其自然,还有14%的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大学生是国家之栋梁,理应充满信心,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上报国家,下能对得起父母,对自己的人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在“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趣吗”的调查中,只有59%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趣,而41%学生认为自己乐趣并不多,这表明不少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感觉自己的人生并不精彩。“信心比黄金重要”,只有觉得生活充满乐趣,才能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珍惜生命。在随后的压力来源调查中,21%认为是经济问题,42%认为是感情问题,52%认为是家庭因素,而57%认为是学习因素,63%认为是对前途的担忧,另有10%认为是社会剧变,13%认为是人际关系。可见,大学生已走上人生新的征程,大部分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不可忽视的是有38%还停留在感情困惑阶段,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认识还不够成熟,容易走进感情困惑的死胡同。
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面对激烈的人生竞争,机会稍瞬即逝,我们必须学会调节自己,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新情况。在“面对压力你会以何种方式应对”的问卷中,41%的受调查大学生寻求自己解决,19%寻求发泄,28%会选择求助他人,另有12%则逃避现实。人生不会一帆风顺,积极面对遇到的难题,生命才更有意义,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死亡的态度”调查中,90%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必然的事,10%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很可怕的。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很坚强,也很脆弱,只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三)对生命价值的感知生命价值,简言之,就是活得有意义。对“生命价值”的定义首先是肯定自身存在的价值,其次是肯定自己从事的活动的价值,再次是肯定自己之于他人的价值。调查问卷涉及生命价值的项目有:是否自信、对学习生活的评价、朋友关系、生活的主体性等。
是否喜欢自己,是自信的基础。调查显示,67.1%的大学生喜欢自己,23.1%的大学生不置可否,还有9.8%的大学生称“不喜欢自己”。是否自信,还体现在遭遇挫折时,是否仍能相信自己并愿意努力克服困难。调查结果显示,64.60%的大学生的态度较为积极,认为“没关系,下次会努力做好”,27.80%的大学生因此否定自己,觉得自己“无用”。人际交往,尤其是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也是体现自身存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有好朋友,并且好朋友的数量较多,拥有超过10个好朋友的人数百分比最高,占34.80%,其次是有3一6位好朋友的,占34.40%。而没有好朋友的学生经常产生自杀念头的比率却高达26.10%。因此,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压力,减少大学生自杀几率。生活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也是体现自身生命价值的重要方面,“自主”指的是自己有决定权,而“主动”则反映积极的生活态度。大学生身心已基本发育成熟,有60.10%的大学生认为“有自己的主见”,但同时也有28.60%的大学生“容易被别人的看法左右”,甚至还有2.80%的大学生“一切听父母的”。
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报告建议篇三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生命观现状,加强和谐理念下的高校生命教育工作机制研究,xx年3月份我们作了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的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形式。本问卷选取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一年级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95份。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男生75人,占78.95%,女生20人,占21.05%;机电专业56人,占58.95%,电子商务专业39人,占41.05%。由以上可见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并区分了不同性别和专业结构,使本问卷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的生命观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试的基本资料,包括被试的年龄、性别、年级和专业。第二部分是问卷的基本内容。在问卷编制之前笔者先进行了一定的访谈,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此问卷。本问卷共有20个涉及有关生命的问题,包括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否具有生存技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对暴力伤人的态度,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标准等等,能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生命观现状。其中第9题和第20题为多选题,其余为单选题,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回答。问卷回收后,由笔者逐一对问卷检查,剔出了无效问卷。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由于本问卷的选取被试较少,可能不能很好的反映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总体情况,但从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一些问题。通过本次的问卷调查,笔者了解到目前被试大学生的生命观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被试承认在大学实施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有76.84%的被试认为在大学中有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6.32%的被试认为无所谓,16.84%的被试认为没有必要,可见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生命教育在我国港台地区起步较早,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内地的生命教育还刚刚起步,有关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有关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还是一片空白。从被试大学生反映的情况看,他们对生命教育有强烈的渴求。
其次,大部分被试对生命有一个比较正确地认识,比较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有85.47%的被试认为生命是精神与肉体的统一,可见大部分被试对于生命的看法是正确的。认识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统一。然而仍有7.37%的被试认为生命仅是精神的,3.16%的被试认为生命是物质的,这些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差,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对生命认识存在这种偏差,这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在是否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担忧上,10.53%的被试选择经常有,52.53%的被试选择偶尔有,22.11%的被试选择较少有,14.74%的被试选择没有,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是很满意。在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上,有84.21%的被试认为身体健康非常重要,11.58%的被试认为身体健康一般重要,仅有3.16%的人认为身体健康不重要。大学生普遍来说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都比较重视,身体健康是人生命的本钱,重视身体健康说明能够爱惜自己的生命;在心理健康方面,有25.26%的被试认为自己的心理很健康,63.16%的被试认为自己的心理比较健康,仅有5.2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心理不健康。同时7.37%的人表示经常遇到心理问题,66.32%的被试表示偶尔遇到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整体上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大学生心理脆弱的现实依然存在,我们对这一问题不能掉以轻心。
第三,大部分被试在学习、生活中承受一定压力,生活状态欠佳。11.58%的被试承认在学习生活中压力非常大,22.10%的被试经常感到压力,53.68%的学生有时会感到压力,12.63%的被试表示基本不会感到压力。在压力的主要来源中,其中58.95%的被试选择就业,42.11%的被试选择人际关系,38.95%的被试选择学业不顺,有35.79%的被试选择情感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是就业。在当今社会中竞争非常激烈,有压力并不是一件坏事,有压力才有动力,关键是怎样知道学生将压力转换为动力。从被试对每天生活的地评价看来,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欠佳。62.11%的被试认为自己每天过得生活马马虎虎,12.63%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非常无聊,仅有25.26%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非常地充实。
第四,在对待自杀的态度上,大部分被试都能够有比较正确的态度,但仍有学生存在轻生的念头。30.53%的被试认为完全不理解自杀行为,认为自杀是一种愚蠢的行为,67.37%的被试表示可以理解这种行为,但自己绝对不会自杀。但依然有2.11%的被试认为自杀是一种脱痛苦的方式,或许自己会做,同时有23.16%的被试表示自己曾有过轻生的念头。可见从整体上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自杀这种行为都有比较理智、比较正确的看法,但依然有人存在错误的认识。在对待死亡问题上,大部分被试都能够正确的态度。13.68%的被试选择害怕死亡,15.79%的被试选择忌讳谈死,但并不害怕,72.63%的被试选择顺其自然,坦然面对。
第五,在与班上及宿舍同学相处关系问题上,大部分被试都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38.95%的被试表示很好,58.95%的被试表示还可以,只有2.11%的被试表示不太好。在同学遇到困难是否给予帮助问题上,大部分被试都能够有比较正确的态度。58.95%的被试表示会主动帮助,40.00%的被试表示视与同学的关系而定,只有1.05%的被试表示不会主动帮助。
第六,在人生的价值标准问题上,存在一定功利化的倾向。51.58%的被试认为人生的价值标准是对社会贡献的多少,10.53%的被试认为是社会地位的多少,9.47%的被试认为是金钱的多少,28.42%的被试表示说不清楚。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功利化的人生价值追求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观,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冲突、困惑等生命困境,不少大学生仿徨、无奈、消沉,感到“活得没意思”。当大学生无法合理排解这种种压力、焦虑、冲突时,便极有可能采取自杀或杀人的方式来寻求解脱。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大学生更加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视生命和感恩生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加强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更新观念,准确把握生命教育的本质。
有人认为高校生命教育就是对学生自然生命安全保护的教育。其实不然,高校生命教育主要应是关于人的生存能力、生活体验、生命价值等方面的教育。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准确把握生命教育的本质属性。
我们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生存教育,要让受教育者掌握生存技能,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
第二层次是生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社会的幸福生活。
第三层次是生命价值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生命教育课程规划,构建生命课程。
一方面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专门的高校生命课程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呈现出来,从而引起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落实。另一方面由于生命教育内容广泛,单靠几门独立课程很难完成任务,所以还应将高校生命教育渗透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是语文、哲学、艺术、体育等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中。这就能使生命教育成为高校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从而引导大学生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生命教育应是每一个教师在每一门科目中都应融入的内容,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教学都能把生命教育融入之中。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建构生命课堂。
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对大学生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主要是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形式来进行的。为了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机制。
第一是加强教学内容创新。以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同时充实丰富的贴近大学生生命发展实际的内容,构建大学生的生命课堂。
第二是以生命教育为主体,改进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专题讨论、辩论、演讲、自由发言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4、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生命校园。
第一是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建立一个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精神文化,为大学生的生命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第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通过组织体育比赛、歌咏比赛、观看爱国主义影片、书画摄影展、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各种校园社团活动和举办一些关于生命的专题讲座,促进大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人生感悟、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为大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5、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构筑保护生命的立体网络。
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爱大学生生命发展的“合力",使大学生的生命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高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调动高校、家庭和社会的一切力量,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爱大学生生命发展的网络系统,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大学生的生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报告建议篇四
摘要:随着大学生的日益增多,当代大学生亲情观问题也渐渐为人们所重视。在高等教育中,亲情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亲情观不仅反映了学生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学生的责任心。所以,面对大学生的亲情观问题,本文对大学生亲情观做出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原因,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亲情观原因对策
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代大学生的亲情观呈现出既有传统道德影响的积极方面,又受功利性、个人主义影响的消极方面。因此,重新认识和评价当代大学生的亲情观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为了真实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亲情观,我们在陕西师范大学做了“大学生亲情观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5份。现根据调查结果,将大学生在亲情观方面呈现出的特征总结如下:
一、积极方面
调查显示,当今我校许多在校大学生都比较重视亲情。在回答“亲情、友情、爱情三者中,在您的心里最重要的一个是?”这一问题时,49.09%的同学选择了“都重要,无分轻重”,43.64%的同学选择了亲情。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拥有手机的数量日益上升,同学们的感情也日益变得外露。100%的同学选择用电话与家人联系,在联系的时间和频次上也有大幅度的上升,在回答“在学校期间,一般多久主动和家里通电话?”这一问题时,45.45%的同学选择了“一周至少一次”,29.09%的同学选择了“半个月一次”,由于电话的方便和快捷,父母与孩子双方都比较主动。
二、消极方面
当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一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往,由于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在家庭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加之父母和祖父母的溺爱,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烈。
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与家人缺乏真正的交流,孩子与家长缺乏真正的了解。尽管从调查中显示,45.45%的同学选择了“一周至少一次”,29.09%的同学选择了“半个月一次”与家人联系,但是普遍存在与家人缺乏真正的交流,谈心较少,彼此互不了解情况。在回答“当你生活中有烦恼时,你更愿意向谁倾诉?”这个问题时,43.64%的同学选择了“朋友”,只有5.45%的同学选择了家人。
在与家人的交流的过程中,大多数只是谈一些生活琐事,真正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很少。在回答“打电话回家的原因”这一问题时,60%的同学选择了“闲话家常”。在大学过程中,尽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较多,但是大多是嘘寒问暖,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很肤浅。另外一方面,孩子对父母的了解也并不是很多。
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由高中毕业直接进入大学,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复杂环境的应对能力也明显不足。尤其是大一的时候,不少同学不会处理生活琐事,不会安排生活费,不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遇到困难只会找家人或是朋友哭诉。在回答“如果你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你会怎么办?”这一问题时,50.9%的同学选择了“向父母求助”,29.7%的同学选择了“寻求好朋友的意见或建议”,仅有19.4%的同学选择了“自己解决”。久而久之,同学们生活自主自立能力明显不足,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上都对家庭过分依赖,不利于自己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三、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讲究奉献少了,索取多了。如今大学校园已不再是纯洁的象牙塔,社会上的攀比之风、安乐主义在校园中弥漫。同时,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价值取向变得多元化,在选择价值观的时候,我们没有把握好尺度,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引起了质变。
2.学校教育中亲情教育的缺失。
伦理道德教育力不从心,观念陈旧,方法老套,脱离学生心理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情感教育更是缺乏。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大学教育也是重教学、重研究、重实践、轻情感培养。在学生的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亲情教育所占的比例很小,甚至到了一种缺失的地步。
3.缺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部分学生不注重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导致人生观出现偏差,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表现为只讲索取,不讲奉献、自私、自利,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四、对策
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大背景离不开亲情教育。“实现全民和谐一方面需要制度、法律的约束,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强思想伦理道德建设。”现代德育教育的根本是端正学生品行,完善人格魅力,教育我们的学生要先学会做人,其次是做事、做学问,而良好的亲情教育是一个能快速达到此教育目的的优选载体。“亲情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人是道德教育的基点,也是德育教育的回归点。”
1、校方领导应给予一定的重视。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应该开设感恩教育课程,进而培养正确的亲情观,完善伦理道德教育。
2、创新亲情教育的方式,革新亲情教育的形式。
重亲情、讲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伦理道德教育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现象,如方法陈旧,脱离学生心理实际,与社会脱节等。因此,对大学生开展亲情教育亟待创新方式方法。大学里的攀比之风已经深深影响到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是某种精神的丧失,即对亲情感恩的遗忘。因此,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勤工助学、自食其力的艰苦;节约一粒米、节省一分钱的品质;奋发上进、勤奋学习;善解人意、与人和睦给父母带来一些安宁;创新开展亲情教育的方式,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接受,养成优良品行。
3、学校与家庭合作,开展亲情教育之路。
重视家庭教育熏陶,发挥家长的模范先锋作用。“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作用,是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3]亲情看似平凡,实则孕育伟大。亲情味十足的人既能爱父母,也能爱其他人、爱我们的社会。学校应对学生的亲情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将亲情在育人中发挥到切实的作用,避免空洞的说教。父母的关心、理解、期待可以让学生奋发,成为我们积极进取的恒久动力,增强我们的信心和恒心,推动我们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4、创新亲情教育的方式,革新亲情教育的形式。
“首孝悌,次见闻”,重亲情、讲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伦理道德教育存在着方法陈旧,脱离学生心理实际的现象。因此,对大学生开展亲情教育亟待创新方式方法。大学里的.“比富”现象、攀比之风已经深深影响到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是某种精神的丧失,就是对亲情感恩的遗忘。这种精神就是“君子自强不息”,就是“苦其心智,饿其体肤”;这种感恩,就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调查感想:亲情不是随意添加到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情感,它需要对方精心呵护,懂得宽容与理解。一家人在一起难免会吵架,但不要紧,因为亲情的存在,最终都会烟消云散。要知道父母永远是最爱自己的儿女的人。
大学生亲情观调查报告建议篇五
一、问题背景及提出
上大学几乎是每个中国学生的一大梦想,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如此。然而随着中国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和科技方面。在全球经济化的大浪潮中,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样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些转变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人们的学习观,其中包括学习的对象、学习的途径、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理念。因此,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提高国民素质的大背景下,大学学校在办学规模上迅猛发展。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教学质量及教育体制的传统问题导致了社会中出现“读书无用论”、“大学无用论”及“社会才是大学”等思潮。面对这些问题,国内的政客、教育家及其他学者结合国外教育学习的经验和理论纷纷提出改革中国教育体制和学习观念以适应现在及未来21世纪中国的发展需求。其中有关学习观的说法有如“科学发展观”、“全面学习观”、“创新自主学习观”、“终生学习观”等。
对于以上问题和学习新观念,我们决定通过调查问卷调查了解中国大学生学习观的现状,真实反映目前大学生的学习观,然后结合调查结果给出结论和建议。这可以作为教育改革和新学习观提出的依据和参考。
二、调查情况
本问卷共发放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3份。发放以我们周围的同学为主,基本上做到了随机发放。附录有调查问卷样卷一份和数据统计分析表格两份。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讨论
1、从对“学习”的定位和认识上来看,由第三题的图中首先可看出有近61%的学生认为学习是“获取信息”,这里可形象称为“数据库型”学生。因为,他们把“学习”简单的认为是获取信息。“数据库型”学生的特点有(1)信息的转化能力弱;(2)对信息的认识深度、是非及价值大小判别能力不强;(3)信息的处理(包括“存储”、“提取”和“分类整理”)能力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4)学习主动性较差;(5)善于积累信息。其次有19%的学生认为学习就是“完成作业”,这里称他们为“小学生型”学生。它的特点有(1)学习主动性差;(2)执行力较强;(3)不善于积累(4)转化能力较好。最后,只有大约19%的学生把学习看作是“改善自己的行为”,这里称他们为“理论实践者”型。他们的特点是(1)学习的主动性很强;(2)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较强;(3)相对于“数据库型”学生,积累的能力较弱;(4)相对于“小学生型”学生,其之执行力较差。
2、从学习的动机来看,由第六题和第十五题图示,
看到有85%的学生对自己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只有27%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持乐观态度,且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3、从学习的环境来看,在对于自己接触最多的人和对自己父母的看法中,有40%的父母表现出传统的专制和保守特点,有近46%的同伴被认为是懒散、无所事事的。此外,通过第十题图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60%)更喜欢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大学生活,但对于自由、安逸的大学生活的向往,人数也不少。
4、从学习的方式和途径看,看第五题图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很少或没有过与父母进行比较好的沟通。第十二题图显示有42%的学生不再重视学校教育,包括老师和课本。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社会是提高自己和学习的一大来源。同时也可看出以自己的父母为学习榜样的学生并不多(39%),而是更看重自主学习(72%)。此可以由第十四题图得到验证,有近92%的学生能给自己留出时间思考身边发生的人、事、物。但是,只有很少的学生注重积累(只有7%)。
5、从学习的需求方面来看,有第一题图可知,学生有近71%,也即大半的大学生对于情感的向往和需求程度都很大。
6、从学习的主体——人来看,由第十一题图知,有近71%的学生很少或没有给过自己一个较全面有效的评价。
四、统计分析的进一步思考
综合上面的数据统计分析并结合马克思哲学原理,我们可以想到:
(1)对于学习观本身来说,它是人类长期经过实践积累而得到的,是意识的一种。意识不仅具有指导人类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而且也具有指导、控制的人行为和生理的作用。因此,作为大学生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学习观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人的学习观会决定一个人的学习潜能。因为,你的学习观会影响你对学习对象及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到你学习途径的选择,也会影响你学习理念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正经历社会的转型期,各种国外、国内的思潮和价值取向相互渗透、冲击和影响。我们不是消极的逃避或自我封闭,而是主动接触和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为我所用。
(2)对于学习能力来说,它是人实现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我们知道,学习到实际应用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故其中必须需要人进行大量的积累,但积累的过程中又不能忽视了实际操作一番,也即积累——实践——积累,循环往复的一个过程。然而,这个过程又不能少了思维这一环节。因为,思维的过程就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是是学科与学科间、关系与关系间、规律与规律间及事物于事物间相互转化、升华的过程,它是实现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所在。现实实际中,大学生终究是要回归社会岗位上,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新人时提出此人有好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对于“学习”不得不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也即要有“终生学习”的观念。
(3)学习是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过程。人类认识世界是为了更有效的改造世界,故而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可认识世界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造世界。因此,我们要坚持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但又要看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辩证统一的。因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又是一个矛盾体。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要,然而,客观世界有其自身的固有规律运行。总的来说,就是主观意愿与客观实在的矛盾。所以,我们学习要讲究科学方法,如学习劳逸结合、用脑科学、多渠道收集信息,等等。
(4)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存在于你的一切之中。因此,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是有必要的。学习作为人具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能力,但不应盲目,而是有计划、有方法、有目标的。否则,既浪费时间,又耗费精力,得不偿失。
(5)人作为一个具有能动性的动物,如果你影响不了你的环境以适应自己的发展需求,那你可以选择相比更适合你的环境。因为,环境就像水,而你是水中沙粒中的一个,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你,很大程度受到水的影响。故应充分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孟母三迁”的主要原因。
五、调查的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知道现在的大多数大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定位相当滞后,任然停留在小学或中学阶段,而且对于自己的未来缺乏一个很好的认识和规划。尤其是对自己的认识,很少有人对自己做过较全面和有效地评价。因此,也就很难说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学生不知道实现自己的目标自己缺什么,有什么。更糟糕的是,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综上,我们建议首先组织学生探讨如何全面有效的对自己做一个评价,然后,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自己的人生,做好一个人生规划,远的不说,可先解决职业规划。最后,组织学生探讨对学习的认识,给予一个更科学合理的定位,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