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个过程的,怎样体现这种过程,并在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去体现,我努力尝试提供这样一个途径,让每个学生自由去展示自己想象——图像——抽像的探究过程。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了我对这节课的这种想法和设计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我的老师曾经这样对我说过“只有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已有储备情况及他们的差异,才能在教学中找到每个学生,更好地把每个学生都带向获取知识的目标”。正是在课前做了相关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情况,我才能在课始便找到了每个学生所在的位置,有效率地把每个学生凝聚到一块,各尽所能,互相补充,成功完成了这次学习活动。
2、“生生互动”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包括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竞争等。这样,课堂上不只教师一个人跟学生互动,而是几十个人形成师生间、同学间纵向和横向的多元反馈评价网。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灵活性、语言表达能力以至个性特点等方面都会得到长足发展。而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成功地促进了“生生互动”的学习气氛的形成,我主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看法,可以不跟老师的意见一致。
(2)我采用了多种有利于学生交流的形式,如同桌商量,全体学生交流、讨论等,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机会交流学习的体会。
(3)改变教师的引导语,我采用“有道理吗?”“谁有补充”“谁有不同意见”“对不对呀”“好不好呀”这样的提问。
(4)不随意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评价,让学生之间养成互相倾听、互相尊重的习惯,例如认识1/2的教学,安排同桌间互相倾听、互相评议,然后再是全班倾听、全班评议,目的`就在于此。
3、成功以“情”有层次地带动学生始终保持很高的兴趣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能欣赏到自己和全班同学共同完成的1/2图形的展示板,体验到合作的快乐,积极的情绪得到提升;让学生一起来大声读出自己和全班同学共同创造的由老师板书在黑板上的分数,再次体验到合作的快乐,成就感油然而生,积极地情绪再次得到提升;课堂总结时候,同时目视展示板和黑板上板书的分数,回想自己这节课的学习经历,情绪更是提到最高点。
正是由于这节课开放性的设计,学生在教学中生成的很多东西都是自己在事先所不能想到的,以致总有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教学契机没有利用好,所以还需要在教学活动学生生成预设部分做更深入、细致的思考,尽量避免教学遗憾的发生。
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的学习,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从学生生活实际来看,学生对小数并非一无所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多的购物经历,学生最熟悉的小数就是商品价格。但是,学生在此积累的关于小数的认识还属于“街头数学”,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建立在“街头数学”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学生从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的理性认识,即让学生获得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学习特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北京奥运会及福建人何雯娜的一些信息,唤起学生对已有小数表象的回忆,从而形成原始的感性认识,进而引出小数。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爱乡的情怀。
2、联系经验,学习读写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试读小数,自己进行分析、判断。由于在四年级还要具体认识小数,所以在这里只是对小数的读法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感知该如何读小数。
3、理解生活中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1)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由于学生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所以通过课件展示商品价格,放手让学生试着填写价格表,再说说自己收集的商品价格表示多少,最后引导学生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元”,右边第一位表示“角”,右边第二位表示“分”。让学生产生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意义的感受。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也是放手通过“做一做”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感知。
(2)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1分米、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是在第五册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是本课的重点,而把分数写成小数是一种规定,不需要孩子们去探究。因此,在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一位小数时采取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而在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两位小数时采取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通过一步一步引导,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左边表示“米”,右边第一位表示“分米”,右边第二位表示“厘米”。学生就会很快明白小数在长度单位中的实际含义,以及初步感知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4、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通过课件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上姚明与抗震小英雄林浩一起出场的画面,吸引学生的眼球,再通过猜一猜、写一写、说一说,以及紧接着的介绍自己的身高、猜老师的身高,既是巩固小数读法与意义,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数感,形式活泼,吸引学生。
同时,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通过课件适时地展示小数的发展历史,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5、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小数的形式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既关注了学生情感的需求,让学生体会到学会知识的快乐,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
预设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2、在合作与探究过程中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
2、会用小数表示简单的米数和元数。
教学难点: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介绍有关奥运会中的数据
北京奥运会我国荣获51枚金牌。福建小将何雯娜,以总分37.80 为中国夺得奥运历史上首枚蹦床金牌,实现了历史突破。 何雯娜,20岁,身高1.61米, 体重49.5千克。在比赛中她空翻高度惊人,最高蹦达8.65米。她的成功,使全体福建人为之欢呼雀跃。
2、引出课题
二、联系经验 学习读写
(一)读一读
尝试读——分析比较——总结提升
(二)写一写
介绍书写——收集典型作业——展示——评讲
(三)说一说
1、出示商品与价格,说说这些商品的价格是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2、介绍课前收集的商品价格。
3、小结
小数点的左边是表示多少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表示几角,第二位是表示几分。
(四)忆一忆
超市中的商品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请你们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突出重点 理解意义
(一)、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一位小数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这十分之一米还可以用小数表示写成0.1米。
1分米、十分之一米、0.1米表示的长度相等吗?所以这句话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板:1分米=1/10米=0.1米)
0.1米有1米那样长吗?所以小数点左边写0,小数点右边的1是表示1米还是1分米?
(二)、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两位小数
(三)、自主理解以“元”作单位的一位、二位小数的含义。
(四)、观察比较 发现规律
像0.01 0.06 0.10这样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两位,我们把他们叫做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的都是百分之几。
四、实践应用 巩固提高
1、理解“何雯娜身高1.61米”、“空翻最高达到8.65米”中两个小数表示的意思。
2、改写姚明身高和抗震小英雄林浩的身高。
3、介绍自己的身高。
4、用小数猜老师的身高。
5、介绍小数发展的历史。
五、总结评价 促进发展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把这节课的最佳表现定为1分,你能得到多少分呢?请用一个小数来表示。
教后反思:
数学新课程的实施,积极倡导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要达成这一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努力走进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所想。
首先,我个人认为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1、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本节课在教学中,本人充分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习巩固,无不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自己“看到过”、“用到过”、“听到过”、“查到过”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奥运会及超市中的商品,介绍自己收集的商品价格,介绍自己的身高等,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承载着小数,现实中孕育着小数,体现了新课程重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理念。
2、借知识经验促正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与他们所学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本节课通过鼓励学生读小数和启发探究式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本次课堂中发挥了积极的正迁移作用,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同时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小数的读法,学生似曾相识,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中产生的两种正误读法,唤醒生活经验,并借整数读法形成知识经验的正迁移,明确小数的正确读法。再比如,运用1米的直尺这一学生熟悉的实物,根据米和分米,厘米间的进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板书和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经过“观察-猜想-尝试-初步认识-运用-总结-深化理解”这一系统过程,顺利完成了由整数、分数到小数的自然过渡。并通过拓展练习,提高了学生将理论认识升华为实践的能力。
3、还学生课堂的主动权。
本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习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难点知识,本人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真正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仅把学习的时间、空间留给了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同时,整节课没有教师的说教,只有师生间的探讨和学生间的交流、讨论;没有教师的尖刻批评,只有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生动简练,及时捕捉学生学习的错误,机智地加以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新知,在愉悦的氛围中提升了数学素养。
其次,整个教学中本人感到在“巧用生成资源”方面,本人做得还不够,比如,在巩固练习环节,当出示何雯娜蹦床最高过到8.65米,让学生说说“8.65米是表示多少时,一个学生说成865米,此时本人只是简单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如果课堂中巧妙地说:“看,对面的那座山才八百多米高,何雯娜能蹦那样高吗?那她岂不是成了孙悟空?其实8.65米只比我们的两层楼高一些,那8.65米应该表示多少呢?”通过如此引导,想必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仍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创设合理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这节课作为独立的课时来上,未能从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层面导入,而是从资源的角度考虑。整节课以土壤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为主线,通过寻找土壤成分并判断出各成分的对生物生长的作用,从而更加相信土壤的价值所在,首尾呼应。
通过一系列的方法,由易到难,由简单观察转为实验观察,逐步发现土壤成分。利用加水实验,找到了土壤中存在空气。学生看到的现象是,大块干燥土壤放进水里冒泡了,便直接得出土壤中有空气,值得深究的是,这种气泡是土壤一放进水里马上就有的还是土壤放进水里后在其表面冒出的气泡,如果是前者,只能说明这气泡是水里的空气被土壤挤出来了,如果是后者,才能证明土壤中的确存在空气。这块的观察应更加仔细些!沉积实验中,学生能明显地看到液体底部的沙子分层了,但具体是不是分为了四层,其实是有问题的,沙会把小石子覆盖住的,在底部看不到一颗颗的石子的,基本上能看到沙、粉砂及表层粘土的分层,完全像教科书那样典型分层的效果做不出。
燃烧土壤实验,起初使用燃烧匙加热土壤,发现不仅耗时长,且效果不明显,后采用镊子夹取土壤直接酒精灯加热,气味散发显著。
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整节课总体而言,在设计上注意流畅性和操作性。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直奔研究内容。第二个环节“寻找土壤成分”,安排了几个实验:观察新鲜土壤、干燥土壤,土壤沉积实验,燃烧新鲜土壤、几个实验一环扣一环,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显现的方法,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而后提出的“土壤里有哪些生命?”引出了“土壤与生命”的思考,有书本插图引路,学生畅所欲言。最后以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结束本课,起到了很好的拓展教材的作用。教学环节自然流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因为考虑时间的关系,燃烧新鲜土壤、土壤溶液,采取教师演示,生观察,其他三个实验学生自己操作。学生在实验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结论,但是需要借助教师的帮助来总结。但在溶解土壤实验时,起初因为无机盐的实验现象不明显,我想在制取土壤浸出液时用食盐水代替,以便让实验现象明显。确实在课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对于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土壤可能是一个误导,.总结时,觉得自己总结不够到位。在沉积实验过程中,对分层的表示,因直接画在黑板上,用课件出示慢了一拍,使一部分学生出现归纳错误。总体课堂上觉得稍稍有些紧张,拉的有点匆忙,再让生多思考,多观察。
科学课堂首先就应该实事求是。
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这一课,看似内容较多,在试教中感觉时间还是足够的。第一个环节,谈话引入,直奔研究内容。第二个环节,尽管同学在三年级研究过土壤,在课堂中观察新鲜泥土还是有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会给同学带来惊喜。重点让同学进行记录。观察干土壤,要求同学用牙签把颗粒大小分清楚,同学感觉有点难度很难分清楚。教师讲述地质学家区分颗粒大小的规范,让同学看板书,介绍“直径”的意思,用草图协助理解,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划两毫米有多少大。根据颗粒大小的规范,同桌指颗粒互相说说他们的名称。因为黏土太小,无法用肉眼区分。引出“土壤沉积”实验。这个实验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因为时间比较长,所以要事先准备好,所以教师演示实验效果更好些。
“土壤在沉积”,师可以继续引导: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吗?老师来做两个实验,从中你能看到土壤中还有什么?(1)燃烧土壤,让他们闻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质”。(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水烧干后他们看到勺中的白色斑点,引出“盐分”。通过这样的内容布置,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同学便可以充沛掌握。
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六
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倍”的概念定义,所以低年级学生要建立“倍”这一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由例题开始,通过课件展示两种萝卜只数的变化,从而引起倍数关系的变化,让学生边看图边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小棒,讲数理,做第一层次的练习;第二层次画图,教师只画出第一行的图形,第二行的图形让学生自己定,是第一行的几倍,通过画一画使学生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最后,设计了一个浏览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使学生既感新鲜又感亲切,兴趣盎然。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始终抓住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从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落实减负的要求。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倍”的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师从学生喜爱小动物入手,例题出现颜色艳丽的蝴蝶,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还创设带小朋友游动物园的故事情节,通过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动物造型吸引学生,让学生根据动物图,用“倍”说一句话,调动了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他们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感到生活离不开数数学就在我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反映数学实用性的机会很多,只要教师把握机会,就能让学生充分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容易被教师所忽视。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比交待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
在这节课中,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图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看到摆、画,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七
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里,提供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线等,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通过合作交流做出角,这中方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也让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数学情感。在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这部分是我觉得处理比较得当的地方,学生通过制作角这一活动,由对角表象的`认识,抽象出角概念。
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在过程中我也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辩一辩、找一找、做一做、想一想、比一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三年级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八
《认识乘法》这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节课有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我在备课时,注意在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动物农场中兔子和母鸡是怎样排列的,以及兔子和母鸡各一共有多少只,感性地体会“几个几”。教学教材20页试一试时,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来理解“几个几相加”这一知识点。
在教学例2时,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连加算式,再提问: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以22222=8为例,5个2,10个2,20个2呢?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学生讨论,这时,我趁热打铁引入乘法,介绍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而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第二个知识点。
在教学完后,再整理思路觉得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例如:
1、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课的开始主题图的出示中,我只是感性地让学生体会,并没有明确地说出“几个几”,这为学生在后面说乘法的含义时设下了阻碍。应该在这个环节中很明确地解读“几个几”,那么学生在操作小棒时和说出乘法含义时就会困难小得多。
2、在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只是理论性上去得出乘法的简便,学生并没有实际体验。因此,对于乘法简便性的体验,应该设计一个情境性的练习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去得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教完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我有许多的感慨。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想作为青年教师应当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