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阿里里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学会复述课文。
3.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复述课文,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
2.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让我们去领略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优美风光。
课件出示图片武夷山,介绍:武夷山风景优美,位于我国的福建省,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阿里山的姑娘》的歌声中介绍:阿里山在我国的台湾,真是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师:让我们听着优美的音乐,带上美好的心情,走进课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学生齐读课题。
师:传说是多么令人向往,多么神秘,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读课题。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检查读书情况。
3、请学生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感悟花珊的勇敢坚强
师:花珊为了拯救人们苦练本领,并且除掉了妖怪,让我们感动,也特别佩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5自然段,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哪些词或句子带给你这样的感受,就划一划,圈一圈,还可以在旁边写写你自己的感受。
1、学生潜心会文。
2、交流,顺势而导。主要为三处。
3、文本呈现:
花珊看到人们被妖怪害得生活不下去,心里很难过。她决心除掉妖怪。于是,她开始苦练本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就了高超的射箭本领和一手好刀法。
a、学生谈感受。师:花珊心里难过,她会想些什么呢?请你结合1、2自然段来说说。学生交流。
师:是呀,如此美好的家园,被妖怪搅的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引读:
师:以前,家园是风景如画,瓜果飘香。
生读:那时满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果子,山下是肥沃的土地。那里的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师:现在妖怪占据了整个大山。从此---生读:山上的数木死了,小溪没水了,肥沃的土地也干裂了。人们只好拖儿到女,离开了世代生活的故乡。
这一切怎不让花珊难过,怎能不让她下定决心?带着这份决心来读读前面两句。
b、本领不是一朝一夕就练成的,你从哪里体会到练就本领很不容易?
“九九八十一天”体会时间的长久。
“终于”体会到是经历种.种磨难的。
c、师:那么在花珊苦练本领时,她都会经历哪些常人所无法想象的痛苦或困难?(预设:她的手被磨出血泡,她忍着剧痛继续练。一天下来她的手臂又酸又麻,抬也抬不起来。她有可能会中暑……)
师:就是这样日夜不停,历尽磨难只为练好本领,拯救人们。练读后两句。
4、学生谈到第4自然段,谈感受。师生分角色读。
5、第5自然段,让学生自己来说说感受。
“姑娘紧握弓箭,向山上走去。”体会决心大。
“直射妖怪的眼睛”体会她的机智勇敢。……
6、师:读到这儿,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花珊?
板书:勇敢、坚强、机智、智慧……
四、感受母女情深,相思之苦
1、师:花珊除掉了要妖怪,原本可以和母亲永远生活在一起,可是意外发生了。武夷山和阿里山分成了两半,海水把妈妈和女儿隔开了。
此时《神秘园》悲伤的音乐缓缓奏起,教师娓娓讲述:妈妈爬上高高的武夷山顶,盼望女儿能早一天回到自己的身边。然而,一天天过去了,女儿没有回来。妈妈渐渐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岩石,高高地立在武夷山上。
2、师:妈妈想着女儿,念着女儿,日夜盼望着女儿,海峡对面的女儿呢?她思念妈妈吗?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女儿被隔到海的东面,也时时想念着母亲。……据说,日月潭水就是女儿思念母亲留下的眼泪!)
3、师:花珊想念着母亲,她望啊望啊,念啊念啊,往事一幕一幕在她的眼前闪现。拿起笔,写下那美好的一幕一幕。
交流。
师:她怎能不思念亲爱的妈妈呀!带着这份情,再来读读第8自然段。(女儿被隔到海的东面,也时时想念着母亲。……据说,日月潭水就是女儿思念母亲留下的眼泪!)
4、此时,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花珊?板书:思念母亲
五、讲述传说
1、师:这个传说多么神奇,有趣,你可以讲给家人或小伙伴听。你先听老师讲一段,你看看讲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教师示范讲第一自然段,学生明白讲述的时候要注意神态,可以适当地加以手势。
2、学生自己组内试讲,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两个自然段。
3、请学生上台讲述。
六、拓展总结
师:今天学习的《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只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中国民间传说言语通俗,是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老师向你们推荐一本书——《中国民间神话和传说》,读了这些神话和传说,你就会明白什么是真善美。
七、作业布置
1、把这个传说讲给家人或小伙伴听一听。
2、读一读《中国民间神话和传说》。
板书设计: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花珊
勇敢坚强
思念母亲
二年级阿里里教学反思篇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请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
2.教师介绍,在很久很久以前,武夷山和阿里山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动人的传说.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课后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谁?
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
2、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分角色朗读全文,纠正字音.
(由于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而本课生字教学字音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字是:蹦、轰。教学中还要注重几个难写的字形的区别:陷、瀑等。)
3、结合质疑,默读课文,在书上作相关批注;
三、深入学习第1--4自然段
1、找出有关句子、小声与同桌交流。
2、交流找出的有关句子、小节。
(1)那时,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果子,山下是肥沃的土地.
(我从“漫山遍野、肥沃”感受到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过者丰衣足食的生活,一定很快乐.)
(2)从此,山上的树木死了,小溪没水了,肥沃的土地也干裂了.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初步感受花珊为民除妖的品质.
(同一个地方,环境完全不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也不一样,都是妖怪做的坏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引出第三句.
(3)花珊看到人们被妖怪还得生活不下去,心理很难过.
(4)于是,她开始苦练本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就了高超的射箭本领和一手好刀法.
引导学生交流对文字的品读:
“九九八十一天”说明了时间长。
“终于”表示苦练本领经过了很多磨难,最后成功.
师:你们想一想,花珊是怎样苦练本领?能具体描述当时的情景吗?
引导学生想象,发展语言能力.
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生成新疑。
1、师:读到这儿,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找出花珊斗争的段落,质疑:苦练本领后的花珊能除掉这个妖怪吗?
2、看来你们会思考了,想知道这些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花珊除妖的故事.
第一课时精读课文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课文内容,说一说花珊除妖的原因
2.花珊能除妖吗?她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花珊除妖的过程.
二、直奔重点,细致体会。
1、认真默读第4、5节,出示思考提纲:
花珊能除妖吗?
她是怎样想的?
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
2、反馈学生自学情况。
读中感悟,理解第5自然段。
用笔钩出花珊除妖的过程写得栩栩入声的动作词语
抓住重点词句,读中感悟,重点体会以下要领:
(1)这天晚上,乌云遮住了月亮,姑娘紧握弓箭,向山上走去。(花珊为民除妖的决心大,这正是保家为国的高贵品质。)
(2)出示“于是搭上箭,用力朝绿光射去。妖怪被射中了眼睛,痛得直打滚。花珊跳到妖怪身上,举起大刀,朝它的脖子使劲砍去,直砍得妖怪乱蹦乱跳。”
从这些词中,你有什么感受?(战斗激烈、花珊非常勇敢)
同学们,你们再想一想能让花珊除妖的斗争再激烈一些吗?指导学生再创作
(3)忽然,她觉得大地再向下陷,只听一声巨响,高大的武夷山簖为两半,中间出现了一条很深的沟,妖怪“轰”的一声,掉到了沟底。(读过程,谈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总结复述的方法。
(1)抓重点词
(2)围绕问题读文、思考
(3)列出小标题。
4、谁能根据黑板上的词语和刚才总结的复述方法将花珊除妖的过程复述下来。
5、指名复述,教师做适当的提示。
三、学习课文6---8节
1.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从这部分内容体会到什么?
2.学生再读这部分内容,勾画出表达人们心中期盼的句子,写感受。“从----句子中我想到了什么?”
3.学生分小组交流,自由表达。
4.学生练笔:你想对花珊说些什么?你想对花珊的妈妈说什么?让学生情感涌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海峡两岸人们渴望祖国统一的资料。
5.指导朗读课文,学生评读。
6.课外阅读中国民间传说,感受中国文学艺术中的这一瑰宝。
四.作业设计
你想对花珊说写什么呢?写一写。
五.板书设计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花珊
苦炼本领-----勇敢除妖--------盼望统一
教学目的:
1.学会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学会复述课文.
3.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
4.体会大陆和台湾血肉相连,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复述课文.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
2.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
二年级阿里里教学反思篇三
在台湾嘉义县的东面,有一座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山,名叫阿里山。山上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台湾三宝(大米、甘蔗和樟树)之一的樟树大部分生长在这里。这儿,一年四季花香鸟语,是台湾有名的游览胜地。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半山腰上的一棵参天的大桧树。据说,这棵桧树已经有三千年的树龄了,所以人们都管它叫“神木”。
可是从前的阿里山浑身上下不长一棵树、一棵草、一朵花,所以又叫它秃山。那么,这座秃山是怎样有了树木和花草呢又为什么改名叫阿里山呢?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
从前,在这座秃山北面的一个沟岔上,住着一个以打猎为生的小伙子,名叫阿里。有一天,阿里到北山坡上去打猎,突然,看见山下有一只吊睛猛虎,正在追赶两个采花姑娘。阿里急忙从山坡上跑下来,一下跳到老虎的背上,手起刀落,只听咔嚓一声,老虎的脑袋被砍落在地,顺着山坡滚了下去。两个采花姑娘得救了。
当他刚要回北山坡上打猎时,又见从天上落下来一个手持龙头拐杖的白胡子老人,老人一边笑,一边拽着两个姑娘的胳膊往南山坡上拉。阿里是个见义勇为的好小伙,他见这两个姑娘刚脱离虎口,又遭到这坏老头的调戏,心中燃起阵阵怒火。他大喝一声:“住手!”便一个箭步冲到那个坏老头的面前,夺下他的龙头拐杖,狠狠地照着老头的前额打了一下。那老头痛得大叫一声,放开那两个姑娘,再看他的前额起了一个很大的疙瘩。他一甩袖子,向空中飞去,一转眼,就不见了。
没过多久,晴天响起了雷声,那雷声由远而近,越来越响,只见那两个采花姑娘吓得浑身乱颤,她们焦急地说:“这下可糟了,这下糟了!”
二年级阿里里教学反思篇四
阿里奇怪地问:“这是怎么回事?”
两个姑娘说:“我俩本是天宫里的仙女,听说台湾岛景色怡人,就偷偷来到这里。不想,遇见了恶虎,多亏你救了我俩的性命。谁知,由于贪恋这里的美景,误了回去的时辰。玉帝派老寿星下来捉拿我俩回天宫治罪。我们惧怕玉帝的刑法,不愿意回天宫。正在老寿星拉我们的时候,你就跑过来把他打跑了。他把这件事告诉了玉帝,玉帝震怒,下令让雷神用雷火将这一带的生灵全部烧死。”
阿里听她俩这么一说,大吃了一惊,没想到自己做好事反而给这一带的生灵带来了大灾难,于是焦急地说:“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搭救这一带的生灵吗?”
两个仙女说:“有倒是有,不过要有一个肯于牺牲自己性命的人,跑到南面那座秃山顶上,把雷火引开,使雷火不能蔓延,才能保住这一带的生灵。阿哥你赶紧躲到安全的地方去吧,我俩这就到秃山顶上去引雷火。”
阿里摇着头说:“不,老寿星是我打的,祸是我惹的,怎么能让你们去呢?还是让我去引雷火吧!”说罢,他就拿起那根龙头拐杖,急忙向南边的那座秃山上跑去。不大一会儿,他就登上了秃山的山项。他仰起头来,朝着天空高声喊道:“雷神噢!老寿星是我阿里打的,那两个仙女是我阿里放的,祸是我阿里惹的,这一切都是我一手造成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你那雷火,朝我阿里身上击吧!”
这时,雷神正好来到秃山上空。他举起雷钻和闪锤,只听“轰隆”一声响,一个沉雷,一下子把阿里的身体击个粉碎,雷火在秃山项上燃烧起来。雷神见火着起来了,转身到天宫交差去了。因为这座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和花草,雷火还没燃烧到半山腰,就自己熄灭了。
阿里虽然被雷火击死了,但他死后不久,这座秃山的漫山遍野却长出了一片片的树木。人们都说,这些树木,是阿里被雷火击碎了的皮肉和头发变成的。那棵神木呢?据说就是老寿星的那根龙头拐杖所变成的。那两个仙女,见到这种情景,深受感动,她们核计了一下说:“阿里阿哥是为我俩和大伙而死的,他死后,皮肉头发都变成了树木,为人们造福。我们俩就变成花草,好给阿里阿哥做伴,也为人们造福。”
从此以后这座一无所有的秃山有了树木和花草,漫山遍野,树木郁郁葱葱,花草飘香。人们为了纪念这个舍己为人的好后生,就把这座山改名叫阿里山。
二年级阿里里教学反思篇五
文是选读课文,主要讲山里来了一个妖怪,打破人们的幸福生活。花珊决心除掉妖怪,她勤练本领,含泪告别母亲,勇敢地除掉了妖怪,因为武夷山断裂为两部分,花珊和妈妈分别,唯有在武夷山和阿里山上互相遥望,最后妈妈变成了石头,花珊变成了思母树。
遗憾与不足:
1、归纳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没有达到用简练而清楚的语言归纳的要求。在这一点上,是由于我引导不到位,当发现学生无法用简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心中只想到教学进度,没有俯下身,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我们八单元的'发现中教给的方法——段意串联法,引领学生进行归纳。比如,俯下身,让学生用几个简单的词语——苦练本领、泪别母亲、勇除妖怪、变成桧树,归纳每部分的内容,然后再行归纳,那学生就有所提升。
2、因在教学设计没有充分预设学生通过预习已经能基本掌握文章的梗概,在教学中重复让学生再读课文浪费了宝贵了时间。以及,自己的语文基本功不扎实,把握课堂的能力不够,课堂教学不紧凑等原因,造成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临时放弃了欣赏没有缩减前中精彩段落的设计,将想象花珊练本领的写话练习变成了说话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