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约分教学反思需要改进的地方篇一
我教《琵琶行》花了大概两节半课时。开始半节课(前半节课主要讲解上一篇课文没有完成的内容)主要介绍白居易,讲解《琵琶行》序言,通读全文,纠正字音等工作。第二节课开始串讲课文,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串讲完第二段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然后让学生根据“前奏——轻重音交织——滑涩抑扬——高潮——尾声”的提示,对第二段进行分层次。在串讲第二段时,同样提到了在“银瓶乍破水浆迸”之前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句子在文学手法上的需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别时茫茫江浸月”和“唯见江心秋月白”等景物描写的句子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第三节课,前半节课重点在于讲解《李凭箜篌引》并让学生思考、讨论《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在音乐描写上的不同点。后半节课则在于简单地串讲《琵琶行》的第三、四、五段。
这样的文章重点不在翻译(教师不能纠结于一些字词的讲解),而在于理解和体会。所以,这样的文章对教师的语言感染力要求很高,没有好的语言感染力,不能用暗示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联想,是无法使学生体会到文章内在的魅力的,对琵琶女的遭遇,对白居易的现实,学生也就不会产生一丝的同情。教师的讲解要富有感情,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同情心,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语言中读出同情,学生才能体会同情。这一点上,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不是做得非常好,虽然我尽量用语言去感染学生,但很明显,感染力不够,我能体会到学生已经知道要同情了,但我觉得程度不够,这个责任在老师。
在进行两篇文章音乐描写不同点的讨论时,我事先准备了大概六个要点,我教授的两个班级是两个层次的班级,1班属于第一层次,10班属于第二层次(全校共三个层次)。讨论并不热烈,这可能和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有关(需要脑子真正去思考,不是闭着眼睛就能瞎说),当然这并不出乎意料,我课前曾预计是有人回答,但回答不到点子上,然后我慢慢引导写出答案。但上课后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10班有三个人回答了问题,答出了两个要点;1班有四个人回答了问题,答出了五个要点。
约分教学反思需要改进的地方篇二
理解白居易的沦落时插入背景介绍,可以让学生跟深刻的理解他的痛苦,见到琵琶女的惊喜。
提问:是什么让他们的心灵得以相通呢?自然是那音乐了。与同学们共同欣赏经典音乐描写。但是要知道,赏音乐是为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服务的。
一句话串起全文,也可谓缀玉连珠了!
约分教学反思需要改进的地方篇三
【反思一】
我教《琵琶行》花了大概两节半课时。开始半节课(前半节课主要讲解上一篇课文没有完成的内容)主要介绍白居易,讲解《琵琶行》序言,通读全文,纠正字音等工作。第二节课开始串讲课文,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串讲完第二段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然后让学生根据“前奏——轻重音交织——滑涩抑扬——高潮——尾声”的提示,对第二段进行分层次。在串讲第二段时,同样提到了在“银瓶乍破水浆迸”之前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句子在文学手法上的需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别时茫茫江浸月”和“唯见江心秋月白”等景物描写的句子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第三节课,前半节课重点在于讲解《李凭箜篌引》并让学生思考、讨论《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在音乐描写上的不同点。后半节课则在于简单地串讲《琵琶行》的第三、四、五段。
这样的文章重点不在翻译(教师不能纠结于一些字词的讲解),而在于理解和体会。所以,这样的文章对教师的语言感染力要求很高,没有好的语言感染力,不能用暗示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联想,是无法使学生体会到文章内在的魅力的,对琵琶女的遭遇,对白居易的现实,学生也就不会产生一丝的同情。教师的讲解要富有感情,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同情心,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语言中读出同情,学生才能体会同情。这一点上,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不是做得非常好,虽然我尽量用语言去感染学生,但很明显,感染力不够,我能体会到学生已经知道要同情了,但我觉得程度不够,这个责任在老师。
在进行两篇文章音乐描写不同点的讨论时,我事先准备了大概六个要点,我教授的两个班级是两个层次的班级,1班属于第一层次,10班属于第二层次(全校共三个层次)。讨论并不热烈,这可能和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有关(需要脑子真正去思考,不是闭着眼睛就能瞎说),当然这并不出乎意料,我课前曾预计是有人回答,但回答不到点子上,然后我慢慢引导写出答案。但上课后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10班有三个人回答了问题,答出了两个要点;1班有四个人回答了问题,答出了五个要点。
看来我对学生的了解还是不够,个别学生的思想已经开始向深入发展,这是我在以后上课时需要去注意的,特别是1班,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他们思考一些深一点的内容。问题的回答人数单一,总是那么几个人,其他同学大多沉默,这个问题早已有了,我要引起重视,今天我在1班就表扬了那几个发言的同学,批评了大多数不发言的学生。
【反思二】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职业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民乐,让学生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让学生描述音乐感受,在民乐曲当中开始我的教学过程。
三、另外,在学法指导上,我引导学生思考音乐描写背后的情感,学生很容易的找出诗人情感在诗中的体现。这样,我和学生从音乐描写的`意境、手法、情感对课文进行了三重解读之后,进行延伸拓展,师生共同品味,在比较阅读中巩固艺术手法。
四、最后,我拿出10分左右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实战演练,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将自己的感受流入笔端。在一段优美的《草原之夜》乐曲中结束课程。
【反思三】
《琵琶行》第二课时,重点赏析诗篇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课前我已制作了课件,关于音乐描写这一部分,主要想让学生学习如何将无形的音乐表现出来。音乐的旋律变化在别人的课件中有图示,我照搬过来。然而课上突然临机一动:何不让学生画一画?看看他们能画出什么样的图,也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否理解了第二段的内容。
马上施行,本以为学生要磨蹭一会儿时间,没想到在几分钟内,多数学生的草稿本上就有了成果,且多数画得不错,像播放器里显示出来的音乐旋律。特意选两个同学上台板演,并要求对着图示讲解。一个画得粗糙些的,一个画得细致些的。粗糙的同学几个波峰低谷就表现出来,说这一段音乐有“小高潮”,有“大高潮”。细致的同学每一句都给表现出来,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用了小波浪线来呈现(唉!咋没想到当堂拍照下来,就省得我这里费唇舌了)。学生对这几句都有感觉,理解得不错,还有一处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同学们都能明白这里是最高潮,画得很突出。也正因为有了这么一次动手,学生没读懂之处也就暴露出来,对于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学生多数没有呈现出来,这时候就需要我这做教师的予以纠正、补充了。
本段内容用文字表现音乐,学生是否真正读懂,通过这样的检查效果奇好。理解了音乐的旋律变化,也就理解了音乐的内容表达,而后再学习诗人是如何把无形的音乐表现出来,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更加集中,能看出诗中有八个比喻,能看出以声写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如果有时间,再趁热打铁播放一曲音乐,让学生试着写一段,相信本堂课效果一定更好,课的重点得到突出、巩固,学生印象也会更深。
我们的课堂确实很有必要改变教学模式,不能只是教师“一言堂”。教师“一言堂”固然节省时间,课更流畅,但其弊端在于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思维情况;只有真正动起来,学生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约分教学反思需要改进的地方篇四
语文新课标关于课程结构的设计要求“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同时要求“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本节课课程设计之初就牢牢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力图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做到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此,本节课从课前的预习内容到课堂过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诸如人物命运悲剧美的赏析及音乐美的鉴赏过程,全程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真正实现让学生们以“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学习,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文字音、作家作品介绍、写作背景都放到课前自主进行,课堂集中赏析人物命运的悲剧美和鉴赏音乐美,老师适当的进行指导点拨,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达到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
完整精致而有匠心的课程设计、多种阅读形式的阅读理念、自然流畅的课堂流程、及时专业的表扬点评、板书设计的美育熏陶等环节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本次授课的主要目标得到了很好实现。
美中不足的是授课班级为音乐专业生,独有的专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略有遗憾。
约分教学反思需要改进的地方篇五
在教学《夏感》这篇文章时我不拘泥于教参的理解,自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深入挖掘教材主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1、用“句式”引导品读语句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用一个句式引导学生品读语句,感悟内涵。“(文中语句)写出了夏天(景色特点),让人感受到(某种精神)”在这个句式引导下,学生从具体的语句中不仅读出夏天的景色特点,更能进一步分析夏的精神,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思想,同时还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2、深入理解教材,形成见解
这篇文章以赞美夏天为主题,赞美夏天的什么?有两点是明确的,即:夏天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夏天启发人的积极奋进的精神。但夏天的那种“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意义不是更有意义吗?于是,我以“感受、感悟、感情”为线索组织教学,分析感悟时,深入引导学生理解主题。
3、加强朗读训练,进而感悟课文
(1)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文本的理解,对词语、句子朗读的研究,抓住这篇文章在朗读时的重要点,不可贪多,抓住一两个点进行扎实的训练。
(2)遵循朗读训练的'原则。从词语朗读训练、句子朗读训练再到全文整体朗读训练这样的模式以外,还可以依照情感逐渐推进的原则进行训练。如余映潮老师曾经上过《纸船》一课,就曾用水一般的柔情来读,用金子一般的心来读这样的情感推进的方式来进行朗读训练。具体的梯度安排还是要依照文本的特点来定。
(3)教师做好朗读多种形式的积累,扎实的有趣的多样化的朗读训练,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其中,也才能达到较好的朗读效果。
(4)通过对词语、句子内容情感的品味,来达到最终的朗读训练效果。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更好地积累语言,切不可脱离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单纯的反复朗读训练,这样便不是语文课的实质有效的朗读训练了。
一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我觉得,要能够有一得,就值得分析品味,并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