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教学课后反思篇一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0课《北京》用简洁、浅显、优美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北京的风貌,表达了作者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课文采用“总——分——总”的写法,选取了北京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处事物:
—是北京的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
二是北京的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
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表现了北京古今结合的特点。根据的教材的特点,我是这样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朗读的兴趣。上课伊始,我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游览风景优美的北京城,想看吗?(想)那我们出发吧。”接着我用课件展示北京风光片,再配上轻松愉快的音乐,孩子们如身临其境,一下子就对学习这篇课文产生很大的兴趣。我顺势就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也读得特别起劲。
二、抓中心句,紧扣“美丽”展开教学。课文的开头的结尾都是赞美北京的美丽,那她到底是怎样的美呢?我这一节课就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教学。每欣赏一个段落,我都会让孩子们到文字中去寻找,哪些词语可以让你感受到天安门的美,道路的美,北京城的美。找到这些词语之后,如: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川流不息等等,我会结合图片让学生再一次感悟,那指导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做既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描述的美丽场景,还能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一举两得。
三、形式多样,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庄严”这词在字典上的解释就是庄重而严肃。但是光这样解释,孩子们是不能理解的。因此,我让孩子们回顾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理解“庄严”的意境。理解“矗立”一词时,我则引导孩子们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形状,明白高高地立着,就是“矗立”。四、拓展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课文的最后一段介绍了北京的全貌,但没有详细阐述。在课上,我准备了一些图片,让他们对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有了一点了解,接着,我就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诵读》中的《中国娃》、《主题阅读》中的《游内蒙古大草原》,再一次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节课还是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话练习,老师还需要对学生的说话做具体的指导;朗读指导还得加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教学课后反思篇二
这次教学《北京》一课,在反反复复的磨课中,我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我们教研组的每位成员都鼎力相助,出谋划策,帮我更改教学设计,听我的课,再改教学设计,再上课,教研组长张老师更是帮我联系学校让我试上,师傅胡老师也是不断帮我指出各不足之处让我改正。在这个磨课过程中的收获远远超出我的料想。
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北京》这一课时,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改变导入的方式,把课文的第一句的后半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作为本课的导入,再引出北京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它还是我国的首都。另外,先上学生喜欢的,读起来优美动听的有许多优美词语“绿树成阴、鲜花盛开、川流不息”等的第三自然段,教师作为导游来介绍沿途的风光,让学生闭目想象,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再让学生作为游客的身份谈谈看到的美景,给学生自主的权力,而不是由老师牵着学生一个个地教学好词好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这也给我的教学带来了难度,课堂的生成性变化不易掌控了。最后上北京的象征即最重要得景点——天安门,使整个课堂达到一个高潮。
教学课后反思篇三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组第33课,本教材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兼有知识性与趣味性,可以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在研读教材的时候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比较相似,比较适合开展合作学习,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一、小组合作,演读课文。
由于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和文本进行了很好地对话,所以,学生的智慧得到升华,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比如郭俊含同学说:嗨,大家好!我中华鲟,也是一种古生物。我有一亿多年的历史。我生活在江河里,身上披着大片的硬鳞。我的眼睛有核桃那么大,而且亮晶晶的。我有一张又大又尖又长的嘴。你们说:我的样子奇怪吗?如果大家喜欢我,可要好好保护我哟!
因为要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使那些平常不爱说话的孩子也能与同学交流,既训练他们的胆子,又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教学课后反思篇四
1、在课文导入环节,我就设计这样的话语“同学们,童话世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你漫游在童话的王国里,什么事情都可能遇到,什么样的生活都可能体验,什么样的人都可能看见……”让学生明白童话善于想象的特点,为接下来在“小姑娘累倒后会发生什么”想象说话作铺垫。
2、由于儿童生活区域的局限性,课文与我们孩子生活仍相距甚远,怎样让引导学生感悟旱灾的严重,理解小姑娘找水的艰辛,以及对母亲那份真挚的爱呢?上课伊始,我利用旱灾图片和凄凉的音乐为背景,通过直接看图,谈谈感受,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水就是生命、就是希望,有了水,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了水,等待人和万物就只有死亡。再回到文本,朗读课文,通过品读文中重点词语“所有的河流、井水干涸、草木丛林干枯、动物和人焦渴而死”,加深学生对灾难的理解,对人们痛苦不堪的生活有所感悟!
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生字是不可摈弃的重要一部分,在教学中,我以课件直接呈现的形式,通过齐读、开火车领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生字。在评价中,渗透重点字词的理解,教学反思《《七颗钻石》教学反思》。还有“唾沫”的读音是轻声,尤其要提醒学生。就这样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习自主识字,体会了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快乐。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填表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感情朗读,教于读书的方法。在指导学生朗读水罐第一次变化的过程中,我请学生先找到水罐变化的时间,是小姑娘累倒以后。感悟小姑娘的辛劳。通过这样的感悟,学生与文中小姑娘的情感交织在一块,学生沉浸在小姑娘找水的艰辛中。
教学中,我还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在初读课文时,你对课文有什么疑问?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提问自己对文本的疑惑之处。再默读课文,理出课文中水罐的五次神奇变化。并通过分段品读,读懂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小姑娘对小狗的爱;母亲对孩子的爱以及小姑娘对他人的爱。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却是深深的反思和对教学进一步理解。
1、在课的设计上,我把课定位在小姑娘对母亲的孝敬和爱戴上。通过小姑娘找水的艰辛,来感悟她对母亲的孝敬,并通过品读她“真想喝一口”却舍不得喝一口,急急忙忙跑回家想把水送给母亲,来进一步感悟小姑娘对母亲的真挚的爱。所以当绊倒水罐却没泼洒出水。但是由于教学中忽略了学生书写的速度比较慢,所有在填表这一环节上所用的时间比较多。
3、朗读指导的层次性提高有待指导。
教学课后反思篇五
本节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我对本校八年级5-8班所做,采用了名称相关及形状方位联想为主体的线索式记忆法帮助教学。教学过程中的大抵流程一致,因上课先后和上课条件的改变课上会随机做改变。
八班整体较活跃,学生很好带动。采用的画图互动式课堂教学能很快的适应并跟上教师的脚步。但由于是试讲的第一节课,发出了找一张a4大小的空白纸命令。由于纸张尺寸的限制,使得找寻过程耗时十分长。在听课老师的指导下,变更指令为找一张空白纸。便能尽快的进入课堂教学了。除此之外,比如将省名写在图上,会有同学直接在书上进行涂画。这时候即时调整为写到刚刚画好的轮廓图上学生才能清楚的明白教师的指令。此外,第一节课的省份顺序跳动太大,连续性不强,加上当日条件限制,ppt的演示还不成熟。所以虽然大体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们也都能接受这样一种交互式的学习方式,但个中细节及流程的设计还需推敲。
这节五班的课堂比较聒噪。该班学生群体较叛逆、个性鲜明,同样的活泼好动,偏爱抢话引起注意。个别同学对于自己画轮廓图进行学习的方式表现出了抗拒,有种老师没事找事干给他们增加了工作量的感觉。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兴奋。课堂纪律有点乱,这属于自己课堂纪律控制能力的缺失。主体流程倒是流畅了许多,最后的阳光评价填图自测题的反映与八班相似,记忆程度差异还是比较大。
同样的`内容在六班进行,因为新构思了记忆顺序,在几个转折省份处添加了一些形状相似的动物图案,并在每个小节点处做了省名及其位置的强调,整个过程能较好的连接起来且包含小结的图示,对于记忆的加强有所帮助。该班有几个同学反应很快,几乎能完全跟上我的进程,大多数同学的表现都非常好,除几个位置较偏的省份外,几乎都能记住。是反响比较好的一个班。
最后进行的七班,因为设备原因未进行多媒体的辅助演示还是比较遗憾。虽然传统黑板教学能完全支撑知识的记忆,但多彩的图像在记忆薄弱点处起到的画龙点睛效果还是不容忽视的。这种纯版画式的教学在七班有几个同学处产生了水土不服。他们直呼“老师,这样上课好奇怪哦。我都要睡着了”,可又有同学觉得挺新颖的还不错。一个班中产生的差异理应引起重视,如果有机会的话,下一次针对七班的教学设计应该更细化些。在教学初始可以花点时间叙述大致流程,并在过程中发出清晰的指令,能帮助学生理解到老师的思考角度与用意。
在四个班的同课中逐步完善的课程,在调整和记忆顺序后的教学已经变得接近完整。但仍存在教学步骤较多,占用时间较大的矛盾。但因该部分知识点在初二乃至以后的地理常识中都显得很是重要,因此延长课时保证质量的交互式教学演示可行的。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兼顾领悟能力程度不同的学生。提醒学生在掌握记忆方法后一定要记得复习,多看多读。一劳永逸的记忆能力在漫长的学习中是十分不可靠的。
教学课后反思篇六
《中国结》是一篇散文,通过介绍近几年来流行受宠的饰物中国结,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中国结》教学反思,《中国结》教学反思。课文首先描写了人们对中国结的喜爱,接着说明了中国结丰富的寓意及人们寄托于它的浓浓的情谊,指出了中国结已经成为向世界传递祥和和喜庆的象征。课文表面上写的是中国结,实际上表达的是中华各族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热爱,教学反思《《中国结》教学反思》。
因此,教学时我准确把握文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中国结的寓意,体会其中饱含的中国情、中国心无疑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特别是对于“头”这个词的理解,如何把实物说明与象征意义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这个“头”包含有两层的意思:表面指的是编结中国结的那根绳子的起点,实际上指的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如何把实物说明与事物的象征意义结合起来表达、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采用了关注词句自身,从内容入手查找中国结的特点和中国华人的特点,继而将两者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的相似处,那么华人喜欢中国结的渊源自然顺理成章了。在阅读中发现,在发现中比较,在比较中概括,在概括中领悟,在领悟后又去朗读,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就得以层层深化。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教学课后反思篇七
在整堂课中我注重以下几点:
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中认识美术。一开始展示了五千年前的和一千八百年前的器皿上的鱼形纹样,还展示了木板木刻年画《年年有余》。
课最后还出示了我国不同时期的鱼形纹样,有效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懂得了用夸张和概括、面和线这样一种表现形式来表现鱼形纹样,提升学生现鱼的技能。
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地互动,共同的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从木板年画中由学生自主探究,配合音乐《年年有余》引出课题。
木板年画《年年有余》
充分利用学生的观察对比,充分自主归纳出鱼形纹样的两种主要表现方法。大量图片展示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鱼形纹样在圆形中多种排列方式,培养了学生思维多样性,这种领域可迁移到很多学习领域和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生存。
欣赏古代器器皿中的鱼形纹样,解决学生单个纹样的造型问题。用年年有余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并且揭示了课题。
(一)陶器上的鱼纹
用对比的方法来了解器皿中鱼和生活中鱼相比有一种夸张方法的在里面。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比较常见的鱼的'形状与装饰纹样的鱼的形状,回顾了之前在第七册《线条的魅力》中学过的用点线面来装饰物体的知识。
(二)鱼的基本特征
用点线面装饰的鱼西安半坡出土的鱼形纹样。
另外展示了一条、二条、三条、四条在圆形中的装饰以及各种各样的组合形式,条理清晰,目标达成合理。
从古至今有名的青花瓷器花纹华美朴实,大多青花盆都是借用鱼形的纹样来设计展示的,也体现出了中国古代人高深的智慧与艺术的熏陶力,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又一次了解到了中国深远的文化何青花艺术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无心插柳”,我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略带而过的设计会得到评课老师的好评。
自己进行创作,怎么样表现才是美,这点也是得到进修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较好地展示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学课后反思篇八
《香山红叶》这篇课文是京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绘了秋天香山红叶美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香山红叶美丽壮观的景象及有关指示,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难点是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为一片略读课文,我们要求以自学为主,只求概览,整体把握,捕捉需要的信息;重视语言积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注意这几方面的体现,真正把略读课文上成了训练课。
首先,教师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教师精心设计的训练内容自己学习。二十来分钟,学生真正的在读书、批画、思考,教师课堂巡视,解决学生自学是不明白的问题。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就学习的.情况进行交流反馈。此时教师不是在简单地校对学生的答案,而是抓住“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香山的红叶很美?”这一问题入手,抓住相关的重点句子进行想象,理解、感情的朗读。再从红叶的种类、黄栌树落户的传说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适度的扩充资料,强化知识积累及古诗的积累等。最后教师在激发学生对红叶的喜爱之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内化训练,自己写写对红叶的赞美。
短短的四十分钟,教师不仅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而且引导学生朗读、理解、积累、内化综合训练,极大的了提高教学效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同时,从教师的过渡语,可以看出,教师在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显示了教师的文学功底,这同样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教学课后反思篇九
这一节课比较好地利用了多媒体,展示的资料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会读文章,所以我也充分地利用这一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会的孩子当小老师,在班上、在小组中去教别人。一方面避免了他们的开小差,另一方面发挥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抓住孩子朗读时的可爱动作,让他们作示范,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还激发了孩子们背诵的热情。取得了课堂的有效性。
但是,我在细节的把握,突出重点,从“文――句――词――字”的层层推进还不够。主板书的设计和书写也要改进。
教学课后反思篇十
在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一节教学中,这是一个新的教学内容,三年级学生在以前的从来没有接触过,面对着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如何教?怎样教?我心里也没有底。感到一片茫然。
面对新的教学任务,没有回避的可能性,只能迎刃而上。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千年的泱泱大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勤劳的中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她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绝,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如:陶瓷、剪纸、布艺、泥塑、戏剧、书法、风筝等民间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我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习领域,充分发挥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首先,我在课前就布置学生收集了大量有关资料和图片,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什么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比较充分的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创设一个教学情境,以富有启发性的导言,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事先所设置的情境中来。同学们,请你闭上眼睛,静心的倾听,老师绘声绘色的描述:通过学习17课,我们认识了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人,他们都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这些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方面。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吧!去领略她的无限的魅力和风采吧!
接着我让同学们把事先收集好的资料拿出来,我图片贴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都来欣赏这些图片,大家在看这些图片中,有的聚精会神,有的在指手画脚,有的边说边笑。从他们的表情中,我能感受到这就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他把同学们深深地吸引住了。看完图片后,大家回到座位上坐好,我说:“刚才大家欣赏了具有祖国传统文化的图片,你们看后心情怎样?有什么想法?请说出来吧!”分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边听边想,有什么问题还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说的较好得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
在小组交流时,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进行展示,畅所欲言,无拘无束。我看到同学这种学习劲头,课前我所担心的问题看来都是多余的了。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全班交流阶段,每个小组推选一名说得较好的选手在全班进行交流。同学们都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有的一边说还一边拿出图片进行展示,下面听的同学各个聚精会神的,不时发出阵阵的喝彩声,听后还对展示的同学给予评价。
这节课成功之处就在于同学们能大胆的展示自己,同学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充分的体现了语文《新课标》中所说的探究性、主动性、合作性学习。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是自觉主动的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真正的感受到我们的祖国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我们为生活在这样的伟大祖国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