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成功之处篇一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并书写本课生字词;学习1—5自然段,学习竺可桢爷爷和孩子的第一次对话,为学习第二次对话、体会情感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竺爷爷来到杏树下,只见四朵不同程度的杏花都绽开了花瓣。可惜的是小男孩没看到第一朵杏花,竺爷爷也很遗憾呀!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科学家竺可桢爷爷,并和他一起去看过一次杏花。这节课,我们还将再次和竺爷爷一起去观察杏花!今天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6课,板书——不过,在赏花之前,咱们得先回顾一下昨天学过的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二、品读赏析,感悟体验
(一)感受春天的美景
师(激情):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阳光明媚的春天,百花争奇斗艳,多么令人神往啊!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你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还可以加上动作。
点击图片——老师仿佛看到了在春风的召唤下,河水泛起了一层又一层、一波又一波的涟漪。
生2读
师(伸懒腰状):小草也不禁伸了个懒腰,准备向人们展示它优美的身姿。
师(点击cai):你们快看,柳树戴上了绿发卡,杏树慢慢绽放了灿烂的笑容。
同学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谁来说说春风轻拂,大地还会有什么变化?
生1:春风吹醒了冬眠的小动物,它们蹦着跳着出来寻找食物。多有趣呀
生3:春风吹开了小学生的笑脸,我们高高兴兴地去上学。
此情此景多美呀……
可爱的春姑娘,你吹啊、吹啊……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的生机:河水——泛起了一圈圈波纹,沉睡的小草——抬起头来了,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芽,杏树的花苞——鼓胀得要破裂似的。大家都来做一回春的使者,也来这么吹一吹吧!“春风”——(齐读句二)。
(二)学习第二次对话
生:(回顾第一次对话内容)“可惜你错过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师:孩子今年还会错过第一朵杏花的开放吗?自由读7—15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孩子今年错过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从竺爷爷和孩子的第二次谈话中可以知道孩子今年没有错过。
(出示对话)自由地读一读。
“竺爷爷!竺爷爷!”
“什么事情呀?”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同桌互读对话部分。)
指名读---师:我听出来了,第一朵杏花开了,小男孩非常兴奋。
师:一年前,孩子还不能确定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一年后,带着竺可桢爷爷的叮嘱,孩子终于等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他多想快一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竺爷爷呀!。同桌读一读。
2、谁来互评,评读。(从对话中的确感受到竺爷爷非常关注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的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相机出示——孩子(急切)地喊:“竺爷爷!竺爷爷!”来,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从这对话中你发现了什么,(没有提示语)联系第一次对话。(课文在第一次对话中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是合适的,而在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激动时刻,孩子与竺爷爷的对话可比一年前急切多了。所以,这第二次对话确实没必要再添加提示语了。)你观察很仔细。还发现了什么?一个字,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自然段。如果我们在写作时为了表达当时急切的心情时候就可以去掉提示语。分男女来对读。
3、交流感悟。
“什么事情呀?”竺爷爷(奇怪)地问。
“竺爷爷,”孩子(高兴)地说,“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竺爷爷(急切)地问。
“刚才。”孩子(激动)地回答。
竺爷爷(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肯定)地说:“是。”——不是“大概”?不是“也许”?为何如此肯定?亲眼所见!
4、我听出来了,你多想把这好消息快点告诉竺爷爷。再请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
5、孩子完成了竺可桢爷爷去年交给他的任务,多么自豪!竺爷爷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多么高兴啊!当我们读懂了人物的语言后,就能走进人物的内心。听你们读得这么投入,我也好想当一回竺爷爷。
师生声情并茂地分角色朗读对话。
6、孩子为看见第一朵杏花的开放而欣喜,竺爷爷为孩子的执着而欣慰,看,连杏花也为他们高兴:(课件出示句三,老师有感情地朗读)“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竺可桢爷爷那样重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小孩子盼了一年才等来了“第一朵杏花”的开放,这“第一朵杏花”的确珍贵啊!
这么美的杏花,让我们在一起读一读吧!
7、看到这美丽的杏花,竺爷爷不像我们常人一样只是欣赏,而是——(生)“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你又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感受到竺爷爷的确关注这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郑重”,是严肃认真的意思,竺爷爷说过“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用处大着呢”,所以他很严肃认真地记下了这个时间。)
8、从两次看杏花的经过中,我们印证了竺可桢爷爷关注的的确是“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正如他不止一次所说的——(齐读)“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指名答)“竺爷爷正是通过长年累月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师:要掌握规律可不是一日之功呀!正如《课堂作业》上提供的资料所介绍的,竺爷爷在长达几十年的科学研究中一直坚持精确观察,精确记录。“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好多好多个第一次……竺可桢爷爷的笔记本就是大自然的缩影啊!”竺爷爷的研究有的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比如什么时候适宜播种,什么情况下该收割了等等。当然,有的还应用于天气预报等其它方面。
三、回归整体,读写体验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和相关资料,你对竺可桢爷爷有了怎样的认识?(一丝不苟)把你的评价写在黑板上。
2、这篇课文从第一次竺爷爷问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孩子答不上来,写到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诉竺可桢爷爷第一朵杏花开了,让你对这个孩子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呢?板书——(诚实守信)
4、课外,同学们还可以收集其他一些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相信大家在阅读中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成功之处篇二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时,杏树的主人正领着她的孩子走过来。
“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回答不上来了,可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醒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一朵杏花》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3、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5、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6、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7、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围绕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不同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绽放开来……”“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感受竺可桢爷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特点,学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导感悟到;而这里的“习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细心观察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动作;“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的负责;还有“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表现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应:“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和激动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
这篇课文出现了这组一问一答的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而且动作到位,如读到孩子回答“是”的时候有的学生用力地点了点头,通过朗读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学生虽然能较好的体会到竺可桢爷爷的.这种精神,但在教学本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感觉自己仍存在一些问题,如:
1、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欠缺乏,导致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不能灵活把握。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失败,这让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2、在教学过程中,我讲述的部分多于学生理解感悟和朗读,似乎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今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引导者的地位,更好的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优越性。
3、另外,在教学完本课之后才发现自己将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带而过,没能引导学生感受这个小女孩身上值得他们学习的东西。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备课,如何更深层次地与文本对话。加强对教学的解读,灵活变通教材,及时关注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学习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我的当务之急,主动了解学生,找到适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成功之处篇三
设计理念:
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上的“模糊与准确”的教育,读这篇文章,你传感到这篇文章写得很美,也很直白,孩子读完自会豁然开朗。而我认为,第一课时应该在定位上下功夫,所以我就从自己思考的定位说来设计这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谁能说出“模糊”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
师:谁能说出“大概”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
师:在第三单元中,全班同学根据范文,模仿写出一篇观察植物的文章。这篇文章我已经批完了,同学们也读过了批改过的文章,你们观察能力怎么样?我想同学们心中有数。我尊重你们的隐私,在这里我不说每个同学的观察能力,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篇特别有意义的观察文章--第一朵杏花(板书),我们一起来欣赏科学家的观察吧。
师:请同学们先自已欣赏一篇吧!
(学生自读课文)
师:合上书本想一想这一课,然后谈谈这篇阅读的感受好吗?
生:
(生继续读,此时我也与大家一起读,因为我本人也需要欣赏呀!好的文章谁不喜欢?)
师:请同学再一次谈谈,看看有什么新的感受没有?
生:
师:我轻轻地放一遍标准的朗读,哪个同学愿意与录音比读?
(放光盘中的读)(一学生同读,大家共同欣赏两种读)
师:(读完后)请同学们静静倾听一遍录音吧!
(重放录音)(我与师生共同倾听欣赏)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诉说第一朵杏花?
生:
师:(放一段轻音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一个同学在那里诉说“自己心中”的第一朵杏花。
[三次倾听,学生的欣赏定位可以达到了第一课时的高潮]
师:读完这篇文章,你想研究哪些问题?请提出来好吗?
生:
师:请大家把这些问题写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课后自己或者与同学研究研究,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不管找到怎样的答案,都是你们努力得来的,建议你们最好把寻找的过程作为日记记下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成功之处篇四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3、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5.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6.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7.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第一朵杏花
竺精确观察
可
桢一丝不苟
设计意图:竺可桢是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从小热爱学习,锻炼身体,培养了坚毅、勤奋的好品质。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课文《第一朵杏花》就是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鄂教版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荷花教学反思成功之处篇五
一、杏花入手,感悟杏花之美。
二、竺爷爷作为科学家,面对杏花的独特之处。
三、杏树下的第一次对话。把握两点:读懂了什么,怎样读好它。实施方法:自由读到分角色读。
四、杏树下的第二次对话。把握两点:感受激动与兴奋,思考兴奋的原因。实施方法:分角色读,读好评议交流。
五、补充资料:竺可桢二三事:北海公园的散步,称量院子的落尘,最后一天的日记。从课文最后一段导入资料,学生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交流心得体会。
六、归纳小结:求是精神。
自我定位:教师始终陪伴着学生,经历一次精彩的旅行,可以与他们交流,但决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教师退出舞台,才会有学生的精彩。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鄂教版三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