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大班社会我做值日生教案篇一
活动意图:
象棋是中国最为普及的一种体育运动,它简便易学,雅俗共赏,老少皆易,而象棋文化的发源地正是我们的家乡荥阳。我们的家乡荥阳被誉为“中国象棋之都”的称号。棋类游戏活动是我们班的特色活动,在众多的棋类游戏中,孩子们对象棋却特别感兴趣。本次活动通过生动形象的录象及专家浅显易懂的讲解,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了解象棋知识并知道象棋与我们的家乡荥阳之间的文化渊源。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幼儿初步了解象棋与家乡荥阳之间的文化渊源。(重点)
2、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学会运用简单的象棋知识来初步学下象棋。(难点)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象棋若干副,关于象棋文化的录像一套。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你们会下棋吗?”“会下什么棋”“你们会下象棋吗?”
“我们班的小朋友可会下象棋了,咱们来看一下他们是怎么下的吧?”
2、幼儿看录像,提问:“象棋是由几个人下的”
3、“象棋和我们家乡荥阳之间还有一段故事呢,请你们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看《荥阳―――――中国象棋之都》录象,录象完后把象棋盘放到大屏幕上,供幼儿观看。
提问:(1)多年以前谁和谁在咱们的家乡荥阳打仗了?(项羽和刘邦)
(2)他们打到最后划定广武山上的鸿沟为界线,不在打仗了
(3)那你知道鸿沟在象棋上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吗?(楚河汉界)
(4)象棋的棋盘什么样的?(幼儿观看分析)
4、幼儿看棋盘(棋盘上摆有棋子)
咱们认识了象棋的棋盘,可是咱们要下象棋,还得有什么?
来咱们看一下象棋的棋子是怎么摆放的?
幼儿读旗子上的字,并介绍每个旗子代表的意义。
车――――――战车马――――――战马象―――――丞相,大象
士――――――保护将军的士兵将(帅)――――――整个部队的首领
卒(兵)―――――――打仗最前面的士兵炮――――――大炮
活动反思:
其实在中国,玩的最多,最常见的还是中国象棋,如果以平常见的最多的中国象棋为重点进行展开,然后再延伸拓展到国外象棋,我相信幼儿会更感兴趣。
大班社会我做值日生教案篇二
在春天的花园里,孩子们发现了飞舞的蝴蝶和蜜蜂,开始纷纷议论起来:“蝴蝶真美丽,我最喜欢蝴蝶了!”“蝴蝶飞来飞去只知道玩耍,蜜蜂会采蜜,我更喜欢蜜蜂!”……听着孩子们的议论,我作为教师在佩服现在的孩子会思考有见地的同时,也不禁产生了职业敏感。我在想,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事事由成人包办,缺乏劳动意识,需要我们把握契机实施教育和引导。于是,我自编了故事《花蝴蝶和小蜜蜂》,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故事发人深省的情节和对话,对幼儿进行社会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萌发幼儿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勤劳的人更受人喜爱。
2.学习思辨,用语言、动作、游戏棋等表达对勤劳与懒惰的认识。
3.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1.故事《花蝴蝶和小蜜蜂》课件,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
2.表示勤劳和懒惰的图片若干,“勤劳游戏棋”每两人一副。
出示图片,导入活动
教师出示蝴蝶和蜜蜂的图片各一张。
第一次思辨:暖和的春天来到了,花园里飞来了小蝴蝶和小蜜蜂,你喜欢谁?为什么?
(评析:在第一次思辨中,很多孩子都表达了对蝴蝶的喜爱,因为蝴蝶长得非常漂亮,当然也有孩子是喜欢蜜蜂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说出自己喜欢的合理理由,这就给幼儿提供了进行价值判断的机会,而价值判断是需要在社会领域活动中培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故事演示,知道勤劳的人更受人喜爱
教师在电脑里播放完整的故事课件,提问:
1.小蝴蝶和小蜜蜂在花园里做什么事情?
2.人们为什么只捉小蝴蝶,而不去捉小蜜蜂呢?
4.小蝴蝶后来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
5.第二次思辨:这个时候你又喜欢谁?为什么?
(评析:在第二次思辨中,孩子们又众说纷纭,喜欢蝴蝶的变成喜欢蜜蜂了,而喜欢蜜蜂的也有的换成蝴蝶了,孩子各有自己的理由。作为教师,只要孩子的理由是合理的,就应该尊重孩子。重要的是在思辨的过程中,孩子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这对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联系生活,表达对勤劳的认识
1.知道勤劳的好处与懒惰的坏处。
讨论:勤劳的人为什么能得到大家的喜爱,懒惰、贪玩有什么不好。
2.通过劳动者劳动的录像,感受周围人的勤劳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帮助。
提问:小蜜蜂因为勤劳,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也为我们带来了美味的蜂蜜。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你觉得哪些人也是勤劳的人?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又带来了什么呢?(播放劳动者劳动的录像)
3.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勤劳的意愿。
(1)语言表达。你想做一个勤劳的人吗?你想为大家做什么事情呢?(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展示部分劳动情景的照片或图像)
(2)动作表达。“我来做,你来猜":请幼儿两两结对,一个做劳动动作,另一个猜他做的.是什么事情,是在什么时候做的,并请个别幼儿上来做动作,幼儿集体猜测。
(评析:社会教育重要的是要联系幼儿生活实际,通过学习故事,孩子们知道了勤劳的人更能得到大家的喜欢。)
下游戏棋,丰富对勤劳的认识
1.在大屏幕中介绍棋谱。
这里有个棋谱,原来是“勤劳游戏棋”,这个棋应该怎样下呢?(根据幼儿的回答,了解起点、终点,中间遇到表示勤劳的图片则进格,进格数看旁边的数字就知道,遇到表示懒惰的图片则退格或回到起点,也要看旁边的数字。骰子抛到哪个数字就进几格,每个幼儿拿个小人儿表示自己,比比谁先到终点)
2.教师和一幼儿示范游戏。
3.幼儿两两游戏(棋谱中表示勤劳和懒惰的图片各不相同,棋谱附后)。
4.提问:你从游戏棋中懂得了哪些勤劳的知识?(让幼儿通过对棋谱中图片的回忆来巩固、丰富对勤劳的认识)
5.小结:勤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幸福。我们小朋友要像小蜜蜂一样,做一个勤劳的人,回报大家对我们的爱。
(评析:对于社会活动来说,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实践法,但也要因内容而异,有些实践活动很难搬到课堂,或者说搬到课堂有些牵强附会,这样就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棋。“勤劳游戏棋”的设计,把幼儿对劳动的认识渗透在下棋中,巩固了幼儿对劳动行为的认知。)
歌曲表演。升华情感
有一首歌曲唱的就是勤快人和懒惰人的故事,我们一起来跟着音乐表演一下吧。(播放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师幼一起边听边表演,结束活动)
(评析:利用之前所学歌曲,让幼儿来唱一唱、演一演,深化了幼儿对勤劳和懒惰的认识,萌发了爱劳动的情感。)
1.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教授简单的劳动技能。
2.观察周围人们一些特殊的劳动,萌发对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大班社会我做值日生教案篇三
1.享受赞美别人和被别人赞美的喜悦之情。
2.能发现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心。
评析:目标中能关注幼儿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培养,但是过于偏重发现“自己”的优点,没有发现、学习同伴优点的要求,而这个恰恰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价值点。另外,对于活动中幼儿该如何发现并表达自己和别人的优点缺少具体的要求。这样一来,整个活动目标就有点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1.毛绒小熊一只,身上贴着几朵小红花。
2.幼儿每人三个红色圆形
(一)说说小熊
1.出示小熊
师:它是谁?
幼:小熊。
师:对,它的名字叫了不起,我们和它打个招呼。
幼1:老师奖它小红花。
评析:这个孩子没有理解老师的问题,以为是问小红花哪里来的。
师:说说它有哪些优点?
幼2:它在家里做好事;
幼3:帮爸爸干活。
师:哦,是个爱劳动的孩子。
幼4:帮阿姨扫地干活。
师:也是爱劳动。
评析:这个环节是活动的导入环节,重点应该是让幼儿了解什么是优点。教师让幼儿猜猜小熊有哪些优点,幼儿其实还是立足于自身和同伴身上的优点来讲的,所以就显得有点抽象,幼儿讲来讲去就是帮别人干活这个优点。如果教师能编一个有关小熊的故事,故事的内容就来源于幼儿的家庭或幼儿园生活,让幼儿从故事中寻找小熊得小红花的原因,发现小熊的优点,那么,就可以非常直观地让幼儿了解什么是优点,并唤醒幼儿的原有经验,可以对下面两个环节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说说自己的优点
师:你有没有优点呢?
幼1:和爸爸妈妈一起幸福地生活
师:讲讲你有什么优点?
评析:其实这个孩子回答得很好,“热爱生活”也是一个人可贵的优点啊。
幼1:我电子琴谈得很好!
幼2:我练武术练得好!
评析:这里老师可以马上接应并追问:“你电子琴(武术)为什么能弹(练)得那么好?”这样是不是就可以发掘出幼儿的优点了,如:每天坚持、会动脑筋、不怕苦和累等。这样一引导,其他幼儿的思路也许就会打开了。
幼儿3:我在家扫地
师:嗯,是爱劳动。
幼4:我画画好!
幼5:我跳舞跳得好!
评析:从孩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思路还是局限在两个方面。碰到这种情况,关键是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一是从孩子的话语中挖掘引出话题,另一个是教师自己示范,举例讲自己或孩子的优点,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去发现自己的优点。
(三)说说朋友的优点
师:你的朋友有什么优点?
幼1:我学电子琴的班上有个朋友,他电子琴谈得很好,叫他弹什么就弹什么。
幼2:我的姐姐画画好。
幼3:丁柯宇上课时能认真听。
师:是的,丁柯宇上课一直认真听,这是优点。
评析:可以进一步引申“不管什么时候,能安静地听别人说话,这也是一个人的优点”。
……
(四)给朋友送红花
1.师: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三个圆圈,等会儿你去找一个朋友,(教师示范把红花送给小熊,并说出小熊的一个优点)必须说出朋友的一个优点,然后把红花送给这个朋友,一个优点送一朵红花,三多红花可以送给一个朋友,也可以送给两个或三个朋友。
2.幼儿相互送红花。
评析:在这里老师的语言还是很简洁、清楚的,示范很形象直观。其实老师可以直接把红花送给一个小朋友,另外,教师为幼儿准备的应该是红花而不是圆圈。在幼儿相互送红花的过程中,虽然老师提醒幼儿把即时贴上剥下来的纸放到垃圾桶里,但地上还是有纸屑,这时有个小朋友悄悄地把纸捡起来扔到了垃圾桶里,多可爱的一个孩子呀!如果老师能发现并及时利用这个现场资源,那多好啊!
3.交流
师: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找到了优点了?你把红花送给了谁?为什么?
幼1:我把红花送给了陈家栋,因为他爱劳动。
师:哦,你是新来的小朋友,还不太认识班里的小朋友,所以不知道。
评析:有了“送红花讲优点”这个比较宽松的环节,幼儿的思路明显被打开了,能发掘出朋友更多的优点了。当最后一个孩子说不出朋友的优点时,可以让其他的孩子来说说这个朋友的优点。另外,在这个环节里还有一个小环节,就是统计每一个的优点,鼓励幼儿争取有更多的优点,老师遗漏了。
师:我们要记住自己的优点,让自己有更多的优点。
评析:我们不仅要让幼儿记住自己的优点,而且还要鼓励幼儿善于发现、学习别人的优点,让自己的优点更多。
3.教师即时正确的反馈和引导很重要。组织社会活动,最怕的场面是干巴巴的翻来翻去就是那么几句话,或者空口说白话。这里当然涉及到幼儿的经验问题,但同时也涉及到教师的引导问题。教师可以启发幼儿回忆日常生活来发现同伴的优点,可以从幼儿的回答中挖掘,通过追问等引导幼儿的思维,让幼儿的回答更丰富、更“到位”。活动中教师需要给孩子话语权,但在关键时刻有时还是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领。
4.把握好活动组织的时间,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需要在“恰当的时候”用“恰当的方法”组织一个“内容恰当的活动”,即处理好“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等问题。刚开学安排这样一个活动其实不是很恰当。因为有新小朋友,因为幼儿刚过了一个寒假,朋友间的交往还不够多,所以幼儿交流的内容就比较贫乏。
大班社会我做值日生教案篇四
1、认识人民英雄纪念碑。
2、认识清明节,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
1、油画棒、电光纸、剪刀、胶水。
2、教学挂图《鲜花送给谁》、《健康。社会》。
1、介绍清明节。
告诉幼儿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是清明节,介绍清明节的小知识。
让幼儿了解清明节是人们为先人扫墓、寄托哀思的节日。
询问幼儿是否见过家里的长辈在清明节时为先人扫墓。
2、出示挂图,引出话题。
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告诉幼儿纪念
碑是为无数革命先烈建立的。
向幼儿简单介绍纪念碑上的浮雕的内容:"武昌起义"、"胜利渡江"等。
3、介绍一些革命烈士的故事。
教师简要讲述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和雷锋的故事。
4、剪贴鲜花。
引导幼儿在画册《鲜花送给谁》上,为革命烈士献上鲜花(剪贴鲜花)。
大班社会我做值日生教案篇五
1、发现电话号码的多样性,知道电话簿的作用。
2、了解电话簿的基本样式,能用自己的方式设计、制作好朋友电话簿。
1、经验准备:了解家人及亲戚的电话号码。
2、物质准备:不同电话簿图片、白纸、水彩笔人手一份。
一、游戏导入
1、播放《小老鼠打电话》,幼儿表演。
小朋友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你高兴吗?(高兴)我们前几天学了一个好玩的游戏,《小老鼠打电话》,今天我们表演给客人老师看好吗?(好)播放音乐幼儿表演。
2、教师提问:小老鼠是怎么和朋友联系的?
(打电话)小朋友想和好朋友玩时,你们是怎么联系的?(打电话、视频、发信息、微信、qq、直接去他家)
师:小朋友和伙伴们联系的方式可真多,你觉得哪种方式最方便呢?(打电话)
打电话要拨什么?(电话号码)
二、了解电话号码的多样性。
1、小朋友,你知道谁的电话号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小朋友快看,这些号码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有的多,有的`少)手机号码有几位数字?(9位)这是什么号码?(家庭座机)它有几位?这一个呢?0531是区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区号,泰安的区号是0538,你还知道哪里的区号?我们在拨打外地座机时需要拨打区号。
2、除了这些号码你还见过哪些不同的号码?
急救电话:119、120、110
银行电话:95599、95566
三、制作电话簿,了解电话簿的作用,知道保存电话号码的方法。
1、制作电话簿,了解它的作用。
小朋友,老师在这些电话号码上加上表格(老师添上表格),它就变成了什么?一个电话簿。你知道电话簿的作用吗?(记住电话号码,忘了可以在电话簿上找到号码)。
2、你还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保存电话号码吗?(存在手机上,电脑上)
3、小结
四、幼儿制作电话簿
1、展示各种漂亮的电话簿图片,激发幼儿创作愿望。
讨论:你想记录谁的电话?不会写字怎么办?(做标记)你想把它装饰成什么样的?强调记录电话号码的准确性。
2、展示自己的电话簿,说说好朋友的电话。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后用妈妈的手机拨打电话簿上的电话号码,尝试给同伴打电话。
大班社会我做值日生教案篇六
认识整点鐘及半点鐘的概念。
培养上学不迟到的好习惯。
闹鐘、时鐘、时鐘图。
2展示时鐘与幼儿讨论,这个时鐘上有几支针?為什麼需要有长短针的分别?向幼儿说明「整点鐘」的概念:
(1)时鐘上会有长针和短针;短针又叫「时针」,表示几点鐘;长针又叫「分针」表示几分鐘。
(2)当长针停在「12」的位置时,表示整点鐘,如:短针在5,长针在12时,表示是5点鐘;当短针在4和5的中间,长针在6,表示4点半。
(3)依此方式,引导幼儿反覆练习几次。
3待幼儿都熟悉之后,老师发下时鐘图〔附〕,教幼儿画整点和半点。
4接著问幼儿平时几点到幼儿园,有没有迟到,為什麼迟到(赖床、早餐吃太慢、太晚睡),再与幼儿检讨该如何做到上学不迟到。
5和幼儿讨论小学的上课时间比幼儿园上课时间早的'情形,并要大家做一个早睡早起,上学不迟到的好小孩。
评量
1具有整点鐘及半点鐘的概念。
2能画出时鐘整点和半点的位置。
拿长短棒子摆出时间。
大班社会我做值日生教案篇七
1.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2.激发幼儿对时间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1.星期妈妈和七个星期宝宝的图片。
2.两个孩子一个转盘。
3.每位幼儿一个星期卡片。
一、儿歌导入。
1.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念一首关于星期的儿歌,好吗?(朗诵儿歌)
2.你们知道儿歌里的星期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一起来听一个关于星期来历的故事。
二、新授:认识"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
1.教师讲述故事。
3.他们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为什么?
4.星期宝宝们没有排好队,星期妈妈找不着了,谁来帮星期妈妈排排队呢?
5.星期宝宝排好了队,心里可高兴了,他们想和小朋友玩"谁不见了"的游戏。
三、游戏"谁不见了"。
请你找一找谁不见了,我们看看是不是星期x啊?
四、转盘游戏。
1.看,这七个调皮的星期娃娃又来到了转盘上,他要和小朋友继续玩游戏。
2.介绍转盘。
小朋友看一看,这个转盘上有些什么?指针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3.讲解游戏规则,幼儿探索。转动指针后,指针停到几,就请小朋友说出星期几的邻居分别是谁?两个小朋友玩一个,一个小朋友在玩的时候,另一个小朋友做小老师,检查他说的对不对,然后交换。
4.个别幼儿交流。你刚才找的是星期几的邻居?
6.小朋友说的很好,请刚才没有玩过的小朋友再玩一玩,玩过的小朋友做小老师。
7.你知道星期和小朋友有什么关系吗?老师这里有一张表格,我们起来看一看,我们一起数一数一个星期有几天呢?上学的是哪几天?休息的是哪几天?请小朋友上来将上学的打勾,休息的画圈。
小结:原来星期一到星期五是小朋友上学的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是休息的时间。
8.你知道星期一开始到星期日结束后,第二个星期是从星期几开始的呢?对了,第二周又要从星期一开始到星期日结束,那第三周呢?这样一星期一星期的循环,小朋友也在一星期一星期的长大。
小结:看来小朋友都理解了星期,那星期还要和小朋友一起来玩一个找邻居的游戏。
四、角色游戏:找邻居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2.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星期一到星期日的卡片,请小朋友排好队到每一组的篮子里去拿一张卡片,挂在胸前说一说,你拿的是星期几的卡片,你的好朋友是星期几,然后按照星期一到星期日的顺序拉成一个圆圈。
3.我们一边转圈一边念儿歌"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七个娃娃在一起,快快乐乐做游戏"念完儿歌就蹲下不动。
4.老师说到"星期几的朋友在哪里",星期的两个邻居就站起来将手举高,其他星期宝宝蹲着不动。
5.请一组幼儿示范。
6.幼儿游戏。
五、结束部分。
星期娃娃还藏在了日历上,我们再去找一找。
这是一节大班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星期的来历,随后通过游戏让幼儿理解星期的顺序性,循环性,最后,让幼儿形成"星期"的概念,对星期更感兴趣。
整个活动,我从始至终遵守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的想法尽量多的表达,然而在孩子玩转盘游戏的过程中,也让幼儿进行自由探索,让幼儿充分了解星期的顺序性,在最后通过提问"星期一开始到星期日结束,那接下来的一星期又是从星期几开始的呢?"这样让幼儿明白星期是一周周循环的,有周期性的。
在活动中,我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因为星期幼儿接触的比较多,所以在提问时对幼儿的难度也较低,在发现没有难度时,教师应该适时进行调整,如在问到"星期二的邻居是谁?"幼儿都能清楚地说出来时,教师可以增加难度,可问"星期一和星期三是谁的邻居?"让幼儿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在活动中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炼,不流畅,通过本次活动,让自己有所提高。
附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妈妈一连生了七个孩子,她皱着眉头说:"我还得给他们取七个好听的名字呢!"星期妈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呀,觉得它们非常可爱,非常漂亮,于是她高兴地说:"有了,有了,好听的名字有了。"她边说边伸出手指,轻轻地点着孩子们的脑袋说:"梅花、桃花、兰花……"可是她只报了三个名字就停止了,"唉!不行,不行,这不是跟花儿们的名字一样了吗?"星期妈妈又看着孩子们,想呀想呀,觉得它们非常聪明,非常伶俐,于是他又快乐地喊起来:"有了,有了,好听的名字有了。"她边说边伸出手指,轻轻地点着孩子们的脑袋说:"宝宝、聪聪、明明、伶伶、俐俐……"可是念到这儿,她又停住了,"哎呀,不行、不行,这不是和小朋友们的名字一样了吗?"星期妈妈有想呀想。突然,她拍着自己的脑袋自言自语的地说:"啊哈!有了、有了,我的孩子是一天接一天生的,就按他们出生的次序来取名吧!""、星期六、星期七,"星期妈妈说到最后一个孩子的名"星期七"时,感到这个名字很别扭,她想了一下说一天生一个孩子,一天就是一日,星期七就叫星期日吧。星期妈妈取好了七个名字,嘘了一口气,高兴地说,"好啦,好啦,七个好听的名字总算取好了。"过了一会儿,星期妈妈拿来两件红衣服说:"星期六、星期日是我七个孩子中这最小的两个孩子,就让他们穿上最漂亮的红衣服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这五个孩子长得白白胖胖,星期妈妈说:"给他们穿上黑衣服最漂亮",于是她又拿来五件黑衣服,一边给他们穿一边笑嘻嘻地说:"黑衣服、黑衣服,黑里衬出白皮肤,衣服黑,皮肤白,人人见了都喜爱。"星期妈妈的孩子们渐渐长大了,他们不但学会了走路,而且,还经常受拉手围在妈妈身边,跳起快乐的"圆圈舞"呢!
大班社会我做值日生教案篇八
设计意图:
我们发现,许多家长自己的安全意识就很淡薄,他们只重视幼儿的知识教育而忽略了这一方面的教育。多年的家园合作经验告诉我,这种安全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家长、幼儿、教师三者之间轻松愉快的探讨交流,才能使安全教育更加生活化、具体化、清晰化,并能在具体生活中去指导、影响幼儿的行为,以达到实质性的作用。
活动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危险,学习初浅的安全自救的方法。
2、乐于在集体中表述自己的感受与见闻。
3、增进教师、家长、幼儿之间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磁带、纸、笔、心形气球。
2、录象片段。
活动过程:
一、播放警笛声,引出话题——安全的重要性
1、如果你家着火了,你一个人在家,你会怎么办?
2、请幼儿尝试自己想出来的自救方法。如拨打119等(游戏)
3、幼儿现场演习“火场”逃生。(放火警声音,幼儿与家长人手一块湿毛巾捂住鼻子,下蹲逃生)
二、了解日常生活中身边存在的各种危险
1、你发生过危险事故吗?或者你看过听说过哪些危险的事?(先请幼儿讲述,后请家长讲述)
2、生活中什么事是有危险的,我们不能做或者要当心的?
3、教师根据幼儿讲述内容作简笔画记录,加深幼儿对各种危险的警惕。
三、了解在幼儿园中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1、你知道在幼儿园里那些事情也是危险的,我们不能做或者是要当心的?
2、放录象,请幼儿判断什么行为是错误的,进一步了解危险随处可在。
3、如果你看见有小朋友正在做危险的事,你该怎么办?
四、家长、老师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及需要相互配合的问题。
你觉得在安全教育中,有什么需要老师配合或帮助的问题吗?(家长)
五、教师小结:危险在我们身边随处可在,但是只要我们知道它是危险的,远远的离开它,那么我们就会减少一些受伤的机会。我们希望小朋友们爱护自己的生命,远离危险,每一个人都能健康茁壮的成长。
六、音乐起,送给幼儿每人一个爱心气球。
活动延伸:
布置安全主题板,家长、幼儿、老师及时将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感想展示其中,加强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
大班社会我做值日生教案篇九
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二孩家庭越来越多,同时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如独生子女对二宝计划的抗拒、大宝受到冷落引起的心理问题等,这些都让计划或已经有二宝的家庭感到束手无策。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从幼儿不想要弟弟或妹妹的原因入手,观看视频《宝贝,妈妈想对你说》,打消幼儿不想要弟弟或妹妹的顾虑和担忧。通过欣赏《二宝家庭》的温馨视频感染幼儿,并且给幼儿提供温馨的场景,让他们在情境中照顾手中的小 baby,通过情境模拟,让幼儿真切的感悟和体验。
1、了解二孩家庭的生活,知道要与自己的家人相亲相爱。
2、愿意与即将到来的弟弟或妹妹友好相处并尝试去爱他们。
3、体验做哥哥姐姐的自豪与幸福。
1、图片四幅,内容是大宝对待二宝的不同表现。
2、绘本课件《汤姆的小妹妹》。
3、二孩家庭的温馨视频、二宝降临前后的全家福照片。
4、布娃娃每人一个,婴儿用品若干。
【活动过程】
1、图片导入活动,引导幼儿对比了解小朋友对弟弟妹妹到来的不同感受和做法。
提问:图片中的四个小朋友喜欢自己的弟弟妹妹吗?你希望自己有个弟弟或妹妹吗?
2、阅读绘本《汤姆的小妹妹》,感受主人公在妹妹出生前后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提问:
(1)汤姆喜欢有个小妹妹吗?
(2)为了迎接小妹妹的到来,汤姆的一家都做了哪些准备?
(3)小妹妹出生了,汤姆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他喜欢这些变化吗?
(4)最后,汤姆喜欢自己的小妹妹吗?他是怎样照顾小妹妹的?他是一个怎样的哥哥?
3、走进“二孩家庭”,感受家里有两个宝宝的快乐。
(1)出示一组二宝降临前后的全家福照片,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两张全家福的不同。
(2)请幼儿欣赏“二孩家庭”的生活视频,引导幼儿感受有兄弟姐妹陪伴的幸福。
小结:家里有两个宝宝真幸福,他们可以一起做这么多事情,可以相互陪伴、一起玩耍,一点儿也不孤单。
小结:不管是三口之家,还是四口之家,我们都要和自己的家人相亲相爱。
5、模拟游戏《我来照顾你》,体验当哥哥姐姐的幸福。
(1)请每位小朋友选择一样婴儿用品,想一想可以用它给弟弟妹妹做什么。
(2)请小朋友怀抱娃娃,学习运用婴儿用品照顾弟弟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