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老师早教学反思篇一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歌德
有幸观看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后令我茅塞顿开。原来用两只眼睛看书并不神秘,在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教学中都在使用,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读中理解。只是“用两只眼睛去读书”更加的形象。
《第一次抱母亲》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在于永正老师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渗透着教给孩子“用两只眼睛读书”的方法。
一、读课题质疑。在读题之后于老师让学生对课题质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当学生看到课题的同时,让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朗读指导,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爱道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于老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学生分角色朗读,留给学生思考与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句子的停顿,注意在学生的朗读的过程中进行字音的纠正,因为要读懂文章必须建立在正确流利的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在指导对话时,于老师告诉学生:“读书要像平时说话一样自然。”是呀,这篇课文不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吗?让学生通过动情的朗读,启发学生从我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了母亲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充分的读文后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如果说前面的读是用一只眼睛看到了纸上的话,那在学生充分读会用自己的话来谈体会则是用另一只眼睛看到了纸的背,去与作者,与文本进行了心与心的对话。
三、抓关键词,回归全文,升华主题。在教学的量后环节,于老师抓住课文的关键词“第一次和无数次”让学生看到这两个词说先自己最想说的话,然后让学生猜老师想说一句什么话,从而引伸出了课外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辉。”“老吾老……”这次读书,不仅让学生透过重点词,看到了课内的话,还让学生看到了课外的话。让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扩大阅读的面。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要用两只眼睛读书,更要让他们知道怎样才能做用两只眼睛去读书。
老师早教学反思篇二
在开始新的教学内容前,我花了两节课进行开学第一课。
我希望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而喜欢上科学,所以安排了两个小实验,在塑料瓶口吹乒乓球,你能把它吹进去吗?将皮球反向套在,你可以吹大气球吗?结果都与我们认为的相反。
科学小故事分享会。假期做的科学小实验、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或者看书看电视学会的新的科学知识,都可以跟老师同学分享,在这个活动中,我发现三年级孩子特别会发现,而且敢说敢做,对科学也是抱着极大的热情。
学科学,怎样学。请孩子们来梳理,从教学常规的课前准备,课中要求,再到课后拓展积累。从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再到科学记录。针对上学期课堂纪律不好的班级,我是将学生梳理的科学公约,请他们抄写在科学活动手册第一页,每堂科学课的课前一分钟,全班大声朗读,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去科学课堂。
学什么。由于孩子们拿到科学书都是喜欢先翻看,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我花十分钟时间让孩子整体浏览本学期科学书,你对什么内容感兴趣听?或者有什么疑惑?都请学生来简单交流下。最后通过学生讲述、课件视频补充让学生了解了科学书封面蓑羽鹤的故事以及科学活动手册封面东方大苇莺和杜鹃幼鸟的故事。
换科代表,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所以我在班上组织了两名科代表的选举,主要由学生来组织投票、唱票。
老师早教学反思篇三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进行口语交际,表达要有条理性,抒发真情实感。
1、交际时,能把第一次的经历讲具体,并说出自己的启示和感想;学会倾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交际时,要围绕主题,表达真情实感,做到不罗嗦。
一、谈话,激情引入
老师:同学们,在成长的经历中有许多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痛苦;有经验,有教训------今天,我们就讲讲自己的第一次,把我们的成功、喜悦、经验分享给大家。
先请同学说说你有哪些第一次:(走进学校、煮饭、洗衣服、上网、养小动物、上台表演、得奖、走夜路------)(学生自由说,拓展思维、扩大选题)
二、明确要求,学生交流
1、要求:(1)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印象深刻的部分重点说。
(2)说出自己当时的感受、感想,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教育性。
(3)表达的时候尽量流露出自己当时的真情实感。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说,相互提建议。
(明确目标,充分发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
三、集体交流,共同探讨
1、每组推荐一名选手上台说一说,评出优胜小组。
方法步骤:(1)设置两名主持人,不是本组为评委,老师为特邀嘉宾,本组同学为啦啦队.
(2)设置圆形会场,选手在中间说,由评委打分,评出优胜小组,最后由老师总结。
2、自由说,把你感觉有意义或有趣味的第一次说出与大家分享。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每一次,也许那个第一次就是你人生中的一个新起点,我们要把握好生活的每一个第一次,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五、板书
难忘的 第一次
成功、失败 煮饭、洗衣服、骑车
欢笑、痛苦 走夜路、养小动物、上网
经验、教训 上台表演、得奖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语言能力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口语交际是要把他们生活中的素材提炼出来,并进行系统的语言训练。《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因此设计了让全体同学参与评价的环节。让学生在交际中发现同学的优点,取长补短。台下所有同学做评委,引导了学生掌握评价的方法和尺度。把思考发现和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倾听,判断正误;学会赞扬,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质疑,给别人提出好建议。如此设计,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老师早教学反思篇四
《新闻两则》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一篇课文,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课,由于课文背景和文章体裁的限制,加上现代孩子的思想特点,对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并不是很喜欢。特别是作为新闻的范本,且不谈是否便于学生把握,但毕竟内容与现代生活已相距甚远。预计学生有距离感,不大喜欢这篇课文。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课堂才会别有洞天。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课前准备用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的完成了对新闻的文体知识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能明了新闻的结构及要素。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任务,既分工,又合作,人人都是学习的主角,又是小组学习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不够,由于时代背景及学生的阅历所限,对文中的议论理解不是很透彻,老师要做一定的补充与讲解。本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新闻(消息)的文体特点,实际上仅凭一堂体验课是较难把握好重点内容的教学的。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应的内容,结果造成拖堂现象。另外,由于学生对新闻文体不熟,导致课堂上学生的展示、点评都不够活跃,黑板上的板书不够工整,这些都是后段时间需要改进的地方。
老师早教学反思篇五
初进**小学,没想到同学的学习基础相差这么大,需要在教学上进行调整。一个多月来,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好,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学习习惯的养成会使同学终身受益,这是教学的基础。然而,一个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很难,不良习惯养成了要想改,更难。有许多同学的读书姿势、写字姿势、回答问题的姿势不够端正大方,专心听他人讲话的习惯没有养成,课前预习不按要求去做,甚至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等。开学初我班就有20个左右的同学不交作业,训练了一周后还有五六个基础差的同学不交作业,目前为止仍然不交,催问时还假造很多理由,需要下一步与家长联系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同学基础差异较大,假如完全依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教学,局部差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够,学习的难度较大,容易使后进生掉队。反之,假如依照保守的常规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则不能吸引那些基础好、思维活跃的同学,影响优秀同学的进一步提高。目前为止还不容易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为防止同学吃夹生饭,课堂上还是不得不讲得比较细,不符合新教改的要求。为防止两头耽误,建议四年级分成快慢班,以便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局部同学基础差得令人难以置信,不认识已经学过的字,读课文时只好跳读过去,有的生字带着拼音也不会拼读,写起作文来错字连篇,这种情况的同学大约有十五人左右,其中连一段通顺的话也写不出来的,就有五人。这样就给正常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四年级要补1-3年级的课,课堂教学进行得比较困难,进度较慢。虽然进行了重点辅导,第一次考试70分以下的减少到了18人,但两极分化的现象还没有明显变化,还有不和格的同学11人,30分以下5人,今后还需要多下功夫。
老师早教学反思篇六
这学期,仍旧带九年级的语文。与去年相比,明显熟练了许多,但未必是好事。
首先,感觉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有所变化,说好听点是学会了化繁就减,合理整合,不好听点是功利性极强,太紧扣考点了。九上第一单元是歌颂大自然的诗歌,本应多给学生诵读时间,训练一下朗诵能力的,但实际处理过程中,我大大简化了现代诗的审美能力的培养。除了第一课按部就班地指导了诗歌的鉴赏方法,训练了独诵、小组及全班的合诵外,后面的三课只拎出意象让大家自读后揣摩情感,然后默写生字词,不到一节课就结束了,走马观花,学得很是肤浅。
其次,调整了课文学习顺序。因为学生的资料书还没买来,手头没有习题,和同组的老师商量,干脆先学《词五首》,一是这几首词是重要考点,学了可以让学生先背;二来和第一单元的诗歌衔接;三呢诗歌的练习题相对简洁明晰,即使暂时没配套的资料也影响不大。这一课的学习常常会把诗歌分成婉约和豪放两类,今年也不例外,我仍然打算把《望江南》和《武陵春》放在一起对比阅读,用一个主问题“这两首词中的‘愁’有什么不一样?”来贯穿课堂,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比较愁的对象、愁的程度、愁的表现方式的不同来深入理解鉴赏,感觉思路还算清晰,还没上呢,不知道明天实践的效果怎么样。
再者,名著阅读一开学就把阅读任务布置下去了,但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并不对他们的整本阅读抱太大希望。于是,我先选了《水浒》中的重要人物及相关故事让课代表每天给大家抄一两个积累,又是典型的急功近利。
九年级,升学的任务摆在那里,时间紧迫,我有些不自觉地上课就直奔主题,简单粗暴,感觉还是该慢的时候得慢下来,细细咀嚼、静静思考的语文课才会有语文味。所以,还是不要太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