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石灰吟教学反思成功不足措施篇一
这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思想感情,首先介绍了诗人于谦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在传授了一些咏物诗的知识,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整首诗明白易通,所以没有繁琐地分析,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石灰的样子以及烧石灰的过程。主要是反复诵读,积累内化,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读出古诗的意境和感情,并直到学生读好诗句的节奏和重音。教学时,我安排以下环节:1、读诗,认识石灰。2、赏读,领悟正气。再读诗句,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后,我问:从刚才所画的关键词语里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有说“从‘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体会到了石灰的‘韧性’、‘坚强’。”有说“从‘粉骨碎身’、‘要留清白’,我想到了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在学生背诵“人生自古所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过程里,我写下“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并慷慨吟诵“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再读诗,让学生谈感受。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了。
石灰吟教学反思成功不足措施篇二
上周,我和小邱同课异构,执教了《石灰吟》。对于第一次选古诗作为研究课的我来说,这的确是一次非常难得且宝贵的经验。之前,何平说,不能试教,王老师事先也不指导,就是要体现我们自己的思考。因此,我一直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怕自己上砸了辜负了王老师的期望,况且还是在“杭州名师培训周”上课呢!但是,在课堂上,我很快找着了一种古诗教学的感觉,直至课后,我胸中澎湃的情感似乎还在暗涌,久久不能平静。几天来,我一直在思考,思考这节课的得与失。
回忆教学的设计过程,我觉得第一个“得”首先是我更认同了文本细读的意义所在。自从《珍珠鸟》的备课,我对文本细读的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次,从备课到上课有七天多的时间,我用了一半以上的时间来做文本细读,当然,这种思考在上《珍珠鸟》之前已经模糊地进行着了。文本细读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心理体验。上次的《珍珠鸟》,我在文本细读中,时常感受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温馨与幸福;这次的《石灰吟》,我更多的体验是感动,甚至激动,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已然泪下。所以我想,文本细读是教师与教材对话的必经之路。从什么角度解读,往往决定了教什么。我以为,一个真正成熟的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文本的解读上,而不是仅仅用在设计教学环节和形式上。文本细读是“童子功”,是我以后一定要坚持下去的。
第二个“得”是学以致用。这一段时间,我在各种讲座、王老师的评课和听课活动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在三天多里五易其稿,因为我希望把更多的所学(尽管暂时只是囫囵吞枣式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整个设计中,我的初稿是缺少学生的活动的,但听完王老师《走向视域融合的对话策略》讲座后,我不断地修改着,给学生留出更多活动的空间。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本来是没有很细致的指导的,但是听了庞老师的课,使我反思自己,于是从初读时起便先给予学生朗读技巧的一些指导。我又运用了王老师所说的感性学习的一些策略,把作为零度观察者的学生化为主体者。在“于谦之死”这个情境中,凄切的乐声中,于谦被抄家的文字令学生震惊,这时我突然感到,教室里有一个“场”正在发生和凝聚,使我和学生都必须努力地屏住呼吸。学生融入了情境中,“于谦就义前的慷慨吟诵”“百姓的轻轻应和”“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声音”“天地回音”这几个层次的读,读得激情、深情、动情,把感人的气氛推向高潮。读完以后,我看到很多学生深受感动,于是我脱口而出:“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很感动,我也很感动——为于谦所感动,也为你们的感动而感动。”所以,这节课朗读的质量我自己是比较满意的,我也由此悟出,读的指导,必有的技巧的指导,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情感体验,才能有真正理解的、发自内心的读。
第三个“得”是学会了在千头万绪中,确认自己这节课的首要目标。设计之初,我有很多想法,到底是知人论世呢,还是学习读咏物诗的方法,还是把此诗和文天祥的诗放在一起比较言志的相同与不同?方向不同,方式和手段也就迥异了。正如王老师所说,我最后定下来的是“由诗到法”,由《石灰吟》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这样一类咏物诗的读法,那就是“托物言志”的诗,要先从物读出人,再从人读出志,再把此诗放入同类的诗歌中,互为比照地读。我想,对于一节课的40分钟而言,什么都让学生学一点是不可能的,也是低效的,所以只能有一个侧重点。对于我来说,从什么都想教到不断做“减法”,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当然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舍”,才能“得”啊。
王老师的评课,也使我反思了自己在古诗教学中的不足。比如,“要留 在人间”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我认为还是解读得不够。在解读中,我过于侧重于谦其人的细读,忽略了对文字本身的深层内涵的理解。要留正气、勇气、忠义等在人间,是对《石灰吟》拟人化的表达方式的不理解造成的。因为石灰是物,物有它的特点,对于石灰而言,留在人间的只能是“清白”,这就是它最大的特点,也是于谦之所以要选它作为自己志向化身的原因。我只想到了清白的内涵可以包括这些,想着这样的填空可以让学生更深地了解于谦,却恰恰忽略了这首诗的“文本秘妙”——把石灰拟人化。正是因为拟人化的写法,才有了“若等闲”和“全不怕”,才有了“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就是“以我观物”,因而“物皆着我之色彩”啊。
我在深深折服于王老师评课的同时,反思着自己这个设计的问题。设计的问题折射出的是解读的问题,解读的问题折射出的是思维方式的问题,而思维方式的问题背后,正是文学底蕴的问题啊。《人间词话》我没有读过吗?读过啊,还读过好几遍,还说“王国维是我至爱的四才子之一”,看到拱小教师阅览室那一套《王国维全集》心里还羡慕得不行。可是为什么该用的时候用不出来?“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更“恨”的是自己没有足够的底蕴去使之真正内化啊!
难怪有人说,语文课上到最后,看的就是教师的底蕴。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别无他法,唯有读书、读书、再读书!
石灰吟教学反思成功不足措施篇三
古诗,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因此,这节课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只有多朗读诗歌,才能更好掌握古诗。基于朗读,我设计了引用古诗导入-----初读古诗------再读古诗--------三读古诗--------四读古诗这样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根据《石灰吟》的诗歌体裁我引用同体裁的《游子吟》导入新课,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古诗的`情境。在准确而有节奏地朗读两首古诗之后,点出本节课的所学古诗也是关于吟的这种诗歌体裁,那就是《石灰吟》。第二环节初读古诗,整体感悟古诗。首先,和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抓住多朗读学习古诗方法提出朗读古诗要注意读准字音以及节奏,请生多读古诗。其次,明确《石灰吟》的节奏,示范朗读古诗,再请生读古诗,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美。在第三环节再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困难字词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整首古诗,在相机点击重点字词意思后,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的大意。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第四环节三读古诗,结合图片,想意境,悟诗情。紧扣“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三个词语,让学生理解采制石灰的过程,使学生自然对石灰有深入的认识。抓住“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请生展开想象开采石灰的情景,告诉我焚烧石灰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石灰不怕磨难,不畏艰险的品质。抓住“粉骨碎身”请生展开想象石灰受的磨难,引导学生体会石灰的勇于献身清白留世的品质。第五环节四读古诗,融情感。首先指出这首古诗是托物言志诗,列举于谦的相关事迹,让学生对于谦的有深入了解。其次,请生交流对于谦的认识,在相互交流中,升华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再用饱满的情感读古诗。
本节课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对于诗情的领悟,没有进行一步步地深入,设计略显肤浅,并没有深入文本,整个课程有些华而不实,后来在几位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修改,并在最后让学生利用刚才学习本首诗的方法,迁移到学习另外一首托物言志的诗《竹石》。课后,让我深深地感到,古诗的教学更要做到扎扎实实。
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思考发言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沉稳的倾听,恰当地评价,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学得踏实,学得快乐。这点,也是我正在学习和继续学习的主要内容。
石灰吟教学反思成功不足措施篇四
教学片断:
师:锤指什么?
生:敲打。
师:击呢?
生:撞击。
师:千锤万击呢?
生:千万次的敲打撞击。
师:仅仅千万字吗?
生:无数次的敲打撞击。
师:如果你就是深山里的石头,经历无数次的敲打撞击,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会痛得嗷嗷直叫。
生:我感到钻心的疼,似万箭穿心。
生:我一定早昏死过去了。
师:烈火是怎样的火?
生:熊熊大火
师:在熊熊大火中燃烧又是一种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吗?
生:被烤得面目全非,疼痛难忍。
生:无法想象的疼痛,我曾经不小心被火烫伤过手指,那种疼无法用语言文字
来形容。
生:这真是生不如死啊!
师:那么石头是怎么面对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的呢?
生:它毫不惧怕。
生: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
师: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若等闲。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石头不怕牺牲
生::石头身上有着坚强不屈的精神。
师:带着你们的感受来读读这两句诗。
反思:教学一二两句诗时,我仅仅抓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反复诵读,想象情景,进行角色体验。学生把自己假想成石头,想象经历千锤顽疾,烈火焚烧这些磨难的痛苦,从而深切得地感受到了石灰的高尚品质。
石灰吟教学反思成功不足措施篇五
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这是第九册的第3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刚刚开学,这篇课文学生已经读了许多遍;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习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再次,教师需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示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席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平等参与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块儿探讨研究这两首古诗,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知道的东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学中,教师的低站位,可以和学生平等相视,从而平等对话;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诗歌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课堂上师生彼此间的隔膜,使学生更容易亲近教师,走近教师,从而坦然地走进诗歌的天地间。
《石灰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