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真能干教案反思篇一
1、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上好一堂课,要让学生在准备学习之初,就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为教学创设最佳开端。在上课前,我通过让学生一起背古诗,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这样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我又通过想象画面渲染、集体交流、魔术信封展示等多种活动,使愉悦的氛围得以延续。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愿望,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参与,才会有成效。
2、活动具有实效性和层次性。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形式,它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但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任何形式的活动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本节课设计了三个环节,层次清晰,目的明确。赞美同学――赞美身边的人――赞美陌生人,环环紧扣。特别在赞美同学这个环节中,也体现了层次性,由易到难,从夸奖班里表现好的同学――魔术信封中寻找具备某一特点的同学――评点跑步事件――给烦恼的同学出金点子。使学生发现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长处,()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恰当地赞美,体验赞赏他人的快乐。
整节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不过“金无足赤”,在这课中,我也留下了遗憾,像学生对优点的涵盖面理解得不够,总是局限在“学习”、“特长”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往“学习”、“特长”以外的地方引导,善于发现。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生活,思想品德教学不能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新课标提出:“对小学生应采用活动方式进行教学,”让思品教育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我应该多联系学生日常实际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不仅关注优秀生,更要关注学困生和中等生平时及在家的情况,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知道这点后,我相信以在后在品德教学中会有进步的。
我真能干教案反思篇二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二年级小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也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的概念。
学生对于角究竟有多少认识呢?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曾经有过观察物体的学习体验,学生觉得在长方体、正方体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可以说对于角的认识他们是比较模糊的,只是直觉中感觉角应该是尖尖的,另外学生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觉得角的认识首先应该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并在这节课当中发展他的认知水平。由此,我在教学导入的环节,运用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化的语言“认认老朋友”引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而后又从学生以及认识的三角形出发,把三角形的一条边去掉形成一个新的图形,这个图形就是角。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接受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另外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形成。角虽然出现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环节“关于角,你听到过或者知道些什么?”,学生究竟有怎样的基础呢?这个基础对于后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也就是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切合学生实际的才是对学生有意义的。
二、依存学生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数学教学一向来都是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的,直至到了新的课程标准出台才有了“经历、体验”这样的词语。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的体验,因为文科更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来理解文章的意蕴,那么在理科中又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字眼呢。我觉得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哪一种教育,其心理机制是一样的,什么东西都必须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无论是他们容易出错的地方,只有学生自己体会到了这个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的重视起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刚才创造角的时候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这个步骤有比较成功的、简便的,也有比较繁杂的,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先画一条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将两条边延长到相交点,这个方法就有很多同学认为过于复杂,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体验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要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
这节课,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处理上还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太过于开放,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息来提问题,分别从开小火车的有多少人,做碰碰车的有多少人及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些问题入手,大部分孩子都能列出加法算式来,教师板书,继而同学们来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无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都有相同的加数。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主要注重对孩子们语言表达上的培养和行为习惯上的养成。另外,在总结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利用我们之前的发现使学生们意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换句话说,只有有着相同加数的算式才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在学习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过程中,使学生们认识到如:4+4+4+4+4这5个4相加既可以写成5×4也可以写成4×5,因为之前老师在暑假作业上有一项要求整理背诵99乘法口诀表,有的学生知识单纯的去记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至于我让转换其他的加法算式为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出现了滥用乘法口诀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首先向同学们解释了何为乘法口诀:为了方便人们记忆9以内的乘法整理编排出来的一个便于记忆的口诀,他并不能代替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会分不清加数和个数,比如3+3写成乘法算式,有个别同学会写成3×3,针对这一情况,我会重新让学生去回忆并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这一节课是认识乘法的起始课,使学生学习并运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平时计算过程中经常见到几个几相加,却并未真正的运用过。所以,这一节课就是培养学生认识到加法与乘法关系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学生们的掌握总体不错。
我真能干教案反思篇三
《能干的工程车》是湘版五年级美术的第三课,这是一节综合课,本课围绕工程车这一主题安排了两个相关学习活动:活动一,画工程车,侧重平面绘画的学习;活动二,用各种材料组拼工程车,侧重立体组合造型和材料利用的学习。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将涉及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审美感受以艺术的形式进行创造表达,体会到各种造型活动的乐趣。本课为了培养学生对材料作为形式美感因素的认识,根据废旧材料,巧妙运用材料的不同特点,施展学生的创作技能,运用立体的方法制作一辆工程车,这一课题引起了学生浓厚兴趣。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观看汽车的图片、模型或实物,认识各种工程车,了解它们不同的`造型特点及功能用途。这是本课的知识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想象、动手能力,能抓住工程车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发现及利用材料的特点及巧妙地选材,合理地运用材料并培养学生对民族汽车工业的感情是能力、情感目标;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能巧妙选择、利用材料,运用立体造型的方法制作出一辆工程车;教学难点是养成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在动手制作工程车的过程中感受造型活动的乐趣,初步领略设计与创造的意义。
我真能干教案反思篇四
本课的教学我是围绕“夸夸”二字展开的:1、夸夸在400米跑步比赛中跑在最后的小明,夸夸身边的小伙伴,夸夸为班级做过贡献的同学,夸夸小区里德左邻右舍,夸夸家里的亲人,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不止一个学生问:“老师,我可以夸夸自己吗?”这看似平常的问题,却看出这些学生的思维现状:喜欢张扬自己,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或不愿意表扬别人的优点。因此,教学本课是非常重要。因此,当他们提出这些要求时,我没有同意,而是说“今天,咱们不夸自己,咱们来夸夸同学好吗?”这样把孩子们的思维和注意力转移到本课的教学上来。虽然孩子们课堂上都积极夸别人,但离开课堂他们的思想还是以自己为中心,满眼还是自己的优点,看别人的优点还需努力。
我真能干教案反思篇五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人教版第六册第28课,它是一篇通讯改写而成的略读课文。它记叙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这篇课文主要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和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为了更好地研究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我们决定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来对这篇课文进行研发。经过我们精品课程研发组的几次研磨,综合我的教学设计和廖老师的教学设计意见,最后我们的教学设计,主要定在: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思,通过小组活动完成任务式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中,我先提出第一个学习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给课文每段标上序号;选择小组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大家互相正音。”学生通过分组自由选择朗读方式,充分照顾到学生不同的朗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学习课文内容作好铺垫。为了训练和提高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和抓住重点词句来概括文中的主要内容的能力,我提出了第二个学习任务:“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很快抓关键的词“发生地震、受灾严重、派出、讯速救援、搜索犬‘超强’、感激”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我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第三个学习任务:“默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受最深的一个场景,用﹏﹏划出句子,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再想一想这个句子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小声读一读,准备在小组里展示。”这个环节我主要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让学生的体会中国国际救援队中阿尔及利亚救援时行动迅速、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的优秀品质和高超的技术。最后让学生谈体会,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的原因,由此而发出由衷之言:“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这一环节起到了总结全文,升华感情的作用。
一堂课下来,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合作、快乐地探究,了解了中国国际救援队迫切救人的认真和专业,也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的精神,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和要求。但是,我总感觉学生们谈体会的时候说得不够深入,他们说的都是一些比较表面性的东西,这虽然跟他们的阅历有一定关系,但是也跟我在堂上没有注意引导他们对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后的悲惨景象进行想象,没有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可能会发生怎么样的事和当时环境恶劣程度有很大关系的。如果我在当时加以启发想象的话,学生们就会体会到阿尔及利亚群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是多么渴望得到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帮助,就体会到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对于阿尔及利亚群众的重要性,从而也体会到:“虽然这个地方不属于中国……前往救援。”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最后水到渠成,学生们明白到阿尔及利亚人民为什么要赞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原因了。
通过这次精品课的研发,我再次深感到任何的课堂教学都不有十全十美的,事实上,一节好课同样需要我们反复推敲研究,以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