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语文课文画杨桃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核心提示:《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寓理诗,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通俗易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节课应该可以达到熟读背诵,理解感悟的目标,所以上课前我并没有让孩子们预习,因此课堂内容较丰富...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寓理诗,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通俗易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节课应该可以达到熟读背诵,理解感悟的目标,所以上课前我并没有让孩子们预习,因此课堂内容较丰富,节奏较紧凑。
首先紧扣“无遗力”,放大词境。在理解“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的意思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学生联系旧知,很快就想到了学过的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在简要讲述故事的同时,诗歌的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然后比较“工夫”与“功夫”,加深感悟。课件出示“我选择,我快乐”,在对两个词语选择理解后,学生更深刻地明白了古人做学问的'艰难,明白了诗人教育儿子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最后利用故事,迁移语境。
学生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是否深刻理解于心了呢?我引导学生联系《纸上谈兵》的故事,让大家谈谈看法,学生就很快明白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对“躬行”的印象很深刻,对诗的主旨也理解透彻。
小学语文课文画杨桃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一、课堂实录与评注
(一)教学环境:学生数:52,环境:电子白板;年级:六年级(1)班时间:下午第二节课,40分钟。
(二)教学过程及评注
1.课题导入:用时6分钟
评注:这个导入环节安排是合理的。鉴于后文的内容,个人认为:一是抓住陆游的生平,介绍他的思想;二是《示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学生已学过了,很熟悉,这是本节课的教学基础。教师可以展开想象:诗中要求儿子等中原平定之日,别忘了告诉你们的父亲,那么,作为父亲,难道就没有对儿子其他做人做事的忠告或是要求么?如果有,又会是些什么呢?从而引入《冬夜读书示子聿》共八首诗。这样过渡就自然了。
2、自由读诗用时6分钟
在6分钟的时间里,教师要求学生读诗,并反复强调要读出“韵味”来,并兼有齐读要求。后来,教师请一名学生读,另两名学生对该生进行了评价。评价之后,教师表示肯定。
评注:这个环节,把字读正确是第一要务,要求学生读出“韵味”来,似乎要求过高,因为学生尚未对诗进行理解,再说,“韵味”的标准是什么?教师没有示范,学生的评价也没有依据。
3、合作学习,理解诗句用时7分钟
教师提问诗句,学生无法回答,于是教师在白板上提示自学的方法,要求四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合作展示理解诗文用时11分钟
教师组织了四个小组进行学习结果的展示。学生大多起来说的是诗句的意思。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了评价,同时,以“你能想到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由于等不得学生回答,先后自己说了自己所想到的:站在岸上学不成游泳!赵括——纸上谈兵、李时珍——尝百草与《本草纲目》、毛泽东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毛泽东的是:实践出真知,此话为邓小平)、肖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学生则谈到了爱迪生等少数几个名人,这个过程,由于学生不主动,教师数次启发,最后直接提问学生。
评注:这个展示环节显得零乱不堪。从课后教师的反思来看,其用意在于拓展。这就有个问题值得思考:在对本诗尚未完全理解之时,盲目拓展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其二,拓展应向哪个方面进行拓展,是名言名句、学过的诗句还是名人故事?有没有必要对拓展的方向进行一下分类?另外,这个环节作为小组合作后的展示环节,本应当由学生唱主角,老师没有必要讲那么多,成了老师代学生“拓展”。解决这个环节存在问题的办法:一是在第三个环节中如上所评注的,事先明确学习后要展示些什么,二是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展示;三是对展示的精当的语句,完全可以让学生写在黑板上,教师进行归类,对展示的结果进行评价即可。
5、回归课文,深化感悟。3分钟
教师在解答完学生提出的不懂的最后一个问题后,引导学生联想诗人作诗的情景,并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者以“陆游”的父亲角色进行朗读。
评注:其实,这个环节就可以要求学生读出韵味来了。但是,这个韵味是有两种角色韵味的:一种是父亲的韵味,一种是作为子女听父亲说的话的韵味。教师看重的是前者,但这对小学生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没有做父亲感性经验,倒是作为子女,他们有切身的体会。因此,阅读的价值导向,应重在作为子女,该如何听取父亲的教诲,而不是作为父亲如何去教育子女。
6、强化练习。用时6分钟
教师在白板上出示了本节课的作业练习题,当堂练习,当堂由教师进行讲解。
评注:作为练习题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不可小视。如作业题中有阅读两个填空题:
他(指陆游)在诗中一共讲了几个道理:学习知识必须要有()和()的精神;一个既有()又有()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学生在做了不到两分钟后,教师提问了两名学生,学生立刻回答出标答案(我现在都记不清是什么了),教师给予了肯定后,这个题就算是过了。实际上,这个题如果不是事先让老师看到答案,我们填出来的不一定都是参考书里的所谓“标准答案”。问题在于教师只强调这个标准答案,而忽略了可以用的其他答案,本身就有问题,而这种做法对学生带来的伤害,一是禁固了学生的思维,二是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艰难:如果是在考场上,我又如何能想得起这个标准答案呢?没有办法,只好去背。可问题是,背下来答案了,它不考这题,阅读材料根本不是课本上的,那咋办?!
7、总结评价1分钟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扼要总结。
评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离不开教师的总结。总结的内容,既要有知识内容的总结,也要有学习方法的总结。大多数教师容易忽视的是后者。
二、总体评价与建议
本节课教学设计合理,算是一节优质课。但是,从细节的评析看来出来,在一此环节上确需要下功夫进行打磨,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和练习题的处理上。建议对以上三个环节进行重构。课堂结束时,可以把另外的七首诗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学其中的一首,下次课进行学习交流。
小学语文课文画杨桃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借诗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其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深刻哲理。
2、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设计理念]
1、自主、合作、探究——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极力主张的,既关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2、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照搬,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赋材料以人文性。如教学伊始,以《示儿》为桥梁唤醒学生对陆游的记忆,继而声情并茂地叙述陆游创作此诗的情境,此时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已幻化成生动的画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急切地期望与文本进行对话。
[设计思路]
我准备采用“通读”、“研读”、“悟读”“拓展”这四部曲来教学。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进而读通古诗;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同学小组交流,不懂的问题在组内研究解决,再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之疑,其他同学自由补充,发表见解。悟读: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置身于诗的意境。深刻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如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通过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诗的认识,从而深化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2、搜集大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3、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一幅图,(出示)
2、认识他吗,了解他吗?他就是大诗人陆游,联系本学期学过的《示儿》,谁能说说对她的了解?(指名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如:再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宽,讲一下陆游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一生爱国,所写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产爱国诗人。)
4、现在我们在来看整图,想象陆游和她的小儿子在干什么呢?(教育孩子、叫儿子读书、教育他)
5、这幅图你看懂了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题目你一定理解了,题目叫-----冬夜读书示子聿。板书,齐读。
6、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看图的收获,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同时理解“示”的意思.(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有七子,子聿是他的小儿子,54岁时生。题意: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所感,写下来教育、训示自己的儿子子聿。)
7、揭示写作背景。
在8前一个冬日的寒夜,北风呼啸,寒气逼人,陆游却浑然忘我,沉醉书房,啃读诗书。在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涌的激情,文思如泉,一挥而就写出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满怀深情地告诉小儿子子聿做学问的道理。
过渡:那么,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何感?想教育儿子什么呢?我们学习了古诗就知道了。
二、自学质疑(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经常采用的一般方法吗?
1、学生交流。
2、教师简单概括并出示,请生读一读。
【出示】一诵读(读通诗文)
二研读(读懂诗意)
三悟读(读明诗理)
3、师:现在就请大家根据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
(1)、多读几遍,试着把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2)、看看自己对诗中的字、词、句是否能理解;
(3)、想一想陆游在冬夜读书生发了哪些感想用来教育儿子?把自己知道的在书上写一写。
(4)、老师等待与大家一起分享智慧与喜悦。
三、交流展示
(1)指名朗读。(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
(2)再读,要求富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和教师针对同学的朗读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4)学生齐读古诗。
四、互动探究(研读古诗,悟读明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练读很认真,不仅把古诗读通读顺了,还读得很有感情,真了不起。
预设
一、“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就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
每一个成语故事都在告诉我们: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4)“古人学问无遗力”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想要做好学问是很艰难的,仅靠一时的孜孜不倦是远远不够的,陆游是怎么告诉他的儿子的?(少壮工夫老始成)
5)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始:才。这一句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6)你由“少壮”到“老”明白了在学习上除了孜孜不倦,还需要什么?(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板书:有所成就】
7)教师小结:确实,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孜孜不倦地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经过长年的努力后才能有所成就。可见做好学问的艰难。
9)生齐读这两句。
二、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请学生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
1)“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2)理解“纸上”、“浅”。
3)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4)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5)结合实例理解
1、纸上谈兵
同学们听过《纸上谈兵》这个故事吗?出示故事内容
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所以说,这个事例从反面告诉我们,读------
看来,光有书本知识还不行,还要怎样?(板书:亲自实践)
2、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那么,在明代,我国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是怎么做的呢?出示:
2、他为什么能写成《本草纲目》,这个实例从正面告诉我们,读------
6)读了这一句,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叹?
生交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7)齐读这两句。
2、陆游通过这首诗对儿子讲明了关于做学问的一些道理,谁能来细细道来?
1)学生在组内交流后集体交流。
2)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语重心长、循循善诱、意味深长……)
3)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
4)那么,我们再来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
请学生用朗读来表现。
过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使诗歌内容顿时立体起来了,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搁下笔来,情绪激动的他立即叫来小儿子,把他想到的做学问的一番道理告诉全告知子律。他会怎么说呢?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动作就更好了。10、出示填空题。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大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子聿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明白了——。
陆游微微点头,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
子聿听完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明白了——。】
1)请学生说一说。简单评价。
2)建议学生演一演。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来预演一下。
请生上台表演。
六、迁移运用。
过渡: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
1、回顾古诗学法,指名背诵。
工”
3、投影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功夫
(1)他三天()就学会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3)明天有()再来玩吧!
(4)中国(),名扬海外。
比较填空后交流。
教师小结,学生领会到:“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和心血;“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本事。(归纳理解词语的方法:比较法。)
4、投影出示:“我学会,我填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这句诗。陆游通过诗文向儿子讲述了这样几个道理:
(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的精神;(2)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六、拓展延伸。
1、师:陆游经常通过写诗来教育他的儿子们,比如他的二儿子陆子龙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写了一首长达52句的诗来为儿子送行。他最疼爱小儿子子聿,冬夜读书有感,写下了八首诗来训示他的小儿子。
出示其余七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一读。
3、赠送学生古人的读书诗以劝勉。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陶渊明
小学语文课文画杨桃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这是一首哲理诗,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通俗易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上课之前诗句的大意都知道了,如果课上再讲这些,学生既无兴趣专心听,也不能深入透彻地了解诗意。所以在理解句意和诗意方面,我没打算花太多时间,而是把重点放在感悟诗歌创设的深远意境、领悟诗歌蕴含的深刻哲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上,力求让学生想得深入一些。
一、紧扣“无遗力”,放大词境。
在理解“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的意思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学生联系旧知,很快就想到了学过的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在简要讲述故事的同时,诗歌的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这一环节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个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二、恰当利用故事,迁移语境。
学生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是否深刻理解于心了呢?我引导学生联系《纸上谈兵》的故事,讨论对赵括来说什么叫“绝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联系各抒己见,理解可谓入木三分。此时引导再入情入境地引导学生诵读:“赵括就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怎么吟诵古诗?”“赵括就站在你们大家面前,你们一起来吟诵古诗。”学生在朗读中为赵括感到惋惜、对这一千古憾事感慨万分,对“躬行”的印象会很深刻,对诗的主旨理解透彻。
三、有效整合利用,拓展教材。
教学诗歌不仅展示了写作背景和陆游生平,在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诗意,明白诗理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将教学引向了新的语言链接与积累: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读书、实践的名言警句。本诗的教学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自然而然地导入,又借助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合理地拓展延伸,这让我认识到:教者合理地开发与组织教学资源是教好一首诗的基本保障;课堂上,教者对资源的恰到好处的利用更是对教学资源价值的有效提升。
四、始终关注诵读,读中提升。
古诗诵读应有层次:初始读通,读出节奏;继而读出情感;最高层次是读出诗味,与诗人产生共鸣。感悟深刻,朗读方能到位;指导得当,学生才能悟到方法。如在学生理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之后,我请一名同学朗读,我听出来她特意强调了“老”和“工夫”这两个词。这不是很好的教学契机吗?我在赞美她读得好的同时请她说说重读这两个词的原因,学生对做学问的“孜孜不倦”和“持之以恒”又一次加深了理解,接下来的朗读真是有滋有味。
结合肖老师的指导和课后感受谈几处遗憾:
一、对学生的激励不够。课堂上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很精彩,理解谈得很深刻,我的表扬力度却不够,否则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学生的热情会更高涨。这充分说明评价的重要性。
二、对文本的理解应更深入。在对“无遗力”的理解中,学生联系了很多成语故事,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工夫就是花时间,花精力。其实这里的“工夫”
含义可更广泛:“少壮工夫”强调从年轻时开始,真是“无遗力”;这“无遗力”里包含了什么具体内容?有“凿壁借光”的苦读,有“程门立雪”的求学态度,有“悬梁刺股”的坚韧不拔和默默守望,有“闻鸡起舞”的勤奋和志向,有“韦编三绝”的刻苦和毅力等等。这样的挖掘也可谓“全力以赴”,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不光入脑,应是铭记在心。
小学语文课文画杨桃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朗读诗句,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体会陆游对小儿子子聿的一片深情。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
1、学生背诵陆游的《示儿》
问: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陆游呢?
2、谈话揭题
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陆游又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置之脑后,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冬夜读书示子聿》,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
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1、理解题意。
(1)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
(2)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读熟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情况。
三、自学古诗,初感诗意。
1、再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同桌交流。
2、学生自学,并和同桌交流。
四、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一)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1、指名交流诗意。你是怎么读懂的?
2、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3、古人读书学习是如何不遗余力的?你想到了哪些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成语?
(1)勤奋学习的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
(2)勤奋学习的成语: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4、师:古人读书学习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板书:不遗余力)
(二)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1、指名交流诗意。你是怎么读懂的?
2、这句诗中,有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你找到了吗?从“少壮”到“老”,你读明白了什么?(板书:持之以恒)
3、从“少壮”、“老”两个词语,你会想到哪些类似的古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师:做学问,要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否则,只能“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谁知道哪些人,也是“少壮工夫老始成”的?(齐白石,老年才名扬中外;李时珍从小立志,晚年才编成《本草纲目》;谈迁——从小立志,晚年才写成《国榷》)
(三)第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读了这两句诗,你理解了哪些重点词语呢?
交流:“纸上”:书本知识。(相机板书:书本知识)“浅”:肤浅。“终”:毕竟。“此事”:这些知识。即指书本上的知识。“躬(躬行)”:亲自实践。(相机板书:实践经验)
2、学生交流诗句意思。
3、师:看来,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5、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3、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实践出真知。)
(四)、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五)、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怎样?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请你也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读一读这首诗。
2、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诵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
五、巩固古诗,明白事理
1、《冬夜读书示子聿》的作者是南宋诗人()。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的精神;(2)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这句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
2、陆游共写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那么陆游在其他几首中告诉了儿子什么呢?课后请同学选两到三首读一读。
七、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不遗余力书本知识
做学问
持之以恒实践经验
小学语文课文《冬夜读书示子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