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总结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二则教学反思总结篇一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领会读古诗的要领。
3、学习《关雎》《蒹葭》所表达的内容及主题。
4、学习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在朗诵中体会诗所传达的内容。
2、把握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把握两首诗的内容及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方法
朗诵、领悟、欣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廊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吟诵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两首,借此感受《诗经》的魅力。
二、了解诗经
1、诗经的地位
2、诗经的三大内容
3、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
三、欣赏《关雎》
(一) 明确欣赏诗歌的方法
(二) 学生自由读《关雎》
1、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
2、多媒体展示读音及注意事项。
3、学生据提示齐读这首诗。
(三)听朗读录音
(四)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跟读感悟,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点评与指导。
(五)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的内容。
(六)自由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七)读境
1、学生结合自己的对此诗的理解,对文章进行赏析,领会诗歌的意境。
2、根据图片加以联想,给画面配以适当的诗句。
(八)背诵《关雎》看谁被得又快又准。
四、欣赏《蒹葭》
(一)明确与《关雎》相同的诵读法
(二)学生自由诵读,适当进行朗诵指导。
(三)欣赏配乐朗诵,学生跟诵。
(四)学生齐读,要求读准读畅还要读出感情。
(五)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六)读情。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七)读境,学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赏析。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经的表现手法入手进行赏析。
(八)根据提示,背诵《蒹葭》。
五、《诗经》的影响
欣赏现代歌曲《在水一方》体会诗经对现代人艺术及文学创作的影响。
六、布置作业。
针对《关雎》或《蒹葭》写一篇赏析评论。
设计理由
《诗经二首》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诵读欣赏课文。虽然初一到初三学生接触了不少的诗词歌赋,但还是第一次接触《诗经》,所以,我一开始就给学生介绍有关《诗经 》的一些内容,让学生对《诗经》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这样,学生在理解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就容易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入手来理解了。
又由于这是一篇诵读欣赏课文,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诗歌的诵读方面。通过诵读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主题情感,并对诗歌进行适当的赏析评价。这样多多诵读,也能帮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
因为这一册中学生要学习一些评论文章,所以在作业的设计上我要求学生写一篇赏析评论文章,有意识地锻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
对于诵读欣赏类的课文应该怎么上?说起来其实很简单,不就是一诵读二欣赏嘛。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老师却对诵读欣赏类的文章不予重视,总觉得这些内容只是在试卷的默写题中会出现,知识点比较呆板,只要学生背诵出来了就可万无一失。于是,这类文章的上法就变得很简单化,教师往往草草开头,疏通串讲一下文意,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背诵就匆匆收场了。“赏析”的训练真是少之又少。
针对这种状况,我选择这篇课文作为公开课,意在与同行们探求诵读欣赏课文的上法。在备课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读的方面,交给学生读的方法,自由读、齐声诵,示范读、听诵读,对这两首诗歌学生读的确实很多,以至于他们当堂都能背诵出来。但在“赏析”方面,虽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赏析,但学生的表现却很不给力。今后应从字词的运用、语言的优美、意境的深远等方面引导学生训练学生。
诗经二则教学反思总结篇二
再讲第一课之前,我让孩子们大概看了一下目录,大多数同学已经在假期大概认识的学了一下,因此在我问他们这一单元主要讲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他们很轻松的就说是春天了!这下他们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意识:这一单元是关于春天的诗、散文、童话故事以及关于春天的小故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好诠释了这节课孩子们的状态。由于是第一课,而且又是古诗,再加上以前我鼓励孩子们在假期背诵唐诗三百首,因此孩子对此已经非常熟悉了,在课堂上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自信,我就念了一个题目,他们就大声自信的背了下来。所以,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主要以问题贯穿课堂,主要是通过问答形式在他们感受的基础上去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村居》:通过题目,你知道作者是写哪里的春天吗?孩子很快就知道是乡村的春天。接下来我问是什么时候?这个时候环境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一句中,有两个让学生难以理解的点,一个是“拂”、一个是“醉”,这句比较难,所以借助这样一幅图片我让孩子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在进行讲解。
我放了很多类似的图片,孩子第一眼看到全部在喊“哇!”接下来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觉,要求轻抚自己的脸,闭上眼睛慢慢的读这一句,最后轻拂同学的脸,感受“拂”这个字的温柔,孩子们笑得很开心!
接下来放了微风摆动中的杨柳图,告诉他们这句话中有一个字能形容图中的杨柳,试着找一找,这稍微有点难,孩子们在说错了几个字后小声咕哝说是“醉”,我说,这个字大家可以说一下是什么意思吗?孩子说是陶醉,沉醉,喝醉的意思,我都没否定他们,我告诉他们,杨柳在这样的春天里陶醉,沉醉在温柔的春姑娘怀里,就像喝醉了的人,走路不稳,就像这样,摆来摆去的,孩子们哈哈大笑!最后我问他们,“拂”是提手旁,跟人的行为有关,你们刚刚也拂过你同学的脸,“醉”只有谁会醉?孩子说是人,我说把柳树当做人来写,这是什么修辞,学生很快就想到了拟人。
《咏柳》我也是用这样类似的问题引领找关键字,抓字眼的方式分析的!上课期间氛围很好,孩子的思维也很活跃,我上完课也感觉比较开心,但我有一个很纠结的.地方:我不知道关于古诗的教学我这样的上课模式是否适合低年级学生?觉得到底应不应该这样讲呢?我在抖音上关注了一些老师,其中有一个北京的老师专门开了低学段儿童的古诗文课,虽然只有片段,但也可以感觉到她的授课方式是比较轻松的,有些地方是比较幽默的口吻给孩子们说的,但在关键字词的分析上,也是很详细的!我特别喜欢抖音上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关于古诗词的讲解,既搞笑又能让人印象深刻,我觉得不管以什么方式,只要能让孩子加深印象,就是可取的!我觉得我这节课适合我这样去讲,因为孩子有一定的基础了,他们觉得没啥难度,所以这样既可以给他们增加挑战,又不会让他们觉得过于简单觉得乏味枯燥。
除此之外,我还有以下不足:
一、组织过渡语言不简洁流畅,存在口误口吃,还有的就是嗦。
二、板书未精心设计,比较随意,假期时间,我的粉笔字也有退步。
三、可能是由于学生刚上学还不在状态再加上进度比较赶,我也比较着急,课堂存在一些纪律方面的问题,孩子的坏习惯又回来了,我需要重复的去强调,肯定也会浪费一些时间,所以在课堂教学管理方面,我还需要去找一些小技巧。我相信慢慢会适应好的!
诗经二则教学反思总结篇三
授完古诗《春晓》,感觉春意融融。这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课堂上,以下几方面做的不错。
一、交给学生们识字的主动权
在学生们自读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们对于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一向很感兴趣,各抒己见,如:“觉”读撅嘴音,“处”是翘舌音,“声”是后鼻音等等。我相机让学生们组词,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些难字。跟着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哪个字告诉你不明白意思?“晓”是什么意思?“不觉晓”呢?学生们不明白的诗句意思我让他们用符号标出来,再次阅读诗句,猜测诗意。
二、让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们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
三、从表演启发诗的大意
只有让学生们体会到诗的大意,才能接着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才不会在读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念。因此当学生们能读出诗人所写是春天这个季节的所受所见所想,我让学生们看着我,边观察边跟着演一演,学生们的兴致高涨,通过这样直观的演和说,学生们对诗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来我就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古诗,并激发他们自行创编动作加以表演读,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刚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而现在却能把诗读得又有表情又有动作,声情并茂。我相信他们对这首诗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印象了。
我在教学时还有个别环节把握得不好,让学生们在感官上再去发现美丽,也许效果会更好。还有,让学生们说得少了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平,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再是,低年级学生们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教师要特别注意组织课堂纪律。
[古诗二首春晓教学反思]
诗经二则教学反思总结篇四
在小学阶段,古诗的教学是大家都感觉到比较难以把握的。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感觉很迷茫。古诗究竟该怎样教,该教些什么?观完《春晓》一课后,我翻阅了新的课程标准,课标中反复提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古诗文无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最灿烂的瑰宝。课标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们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是一个总的指导纲领。同时我又把新旧课标中对古诗教学的目标进行了比对:
钱正权老师曾说过:“引领学生们走进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词地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们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再诗词的语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发挥想象。”在这节课中,老师过多的运用注释的方法帮助孩子理解诗句,却缺少引导学生们通过想象,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始终处在解诗意的层面,没有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学生们没有悟到诗情,课堂就缺少那诗味了。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学生们读会古诗很简单,但是读出古诗的意蕴却很难,我们平常的课堂总是停留在读会古诗的层次上,怎样引导学生们读懂古诗,并从中汲取到营养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诗经二则教学反思总结篇五
《关雎》这首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难怪古人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这首诗很短又很完整,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作为一首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确有一定见地。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