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科学探索沉与浮教案篇一
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瓶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积极参与瓶盖游戏。
2.通过几种瓶盖游戏,了解瓶盖的各种用途。
3.通过对瓶盖游戏的探索,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动手能力以及平衡能力。
教案准备:
制作的瓶盖乐器(每位幼儿一份)﹑教室的墙面摆放用绳子系好的瓶子若干﹑几种带瓶盖的瓶子﹑起子﹑用瓶盖铺的路﹑小筐若干﹑课件相关磁带。
教案过程:
一﹑每位幼儿手拿瓶盖乐器用不同方法演奏中激发幼儿对活动兴趣。
教师引题:
师:老师今天为小朋友带来了有趣的瓶盖乐器让我们一起来演奏吧!
1.跟着教师按教师的口令打拍2.随着不同的音乐有节奏的打拍师:小朋友的小手真能干,太棒了!老师为你们鼓掌。咦!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吗?许多瓶子宝宝们现在找不到自己的瓶盖都哭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来给瓶宝宝们找合适的瓶盖吧!
(幼儿看好瓶子和手里的瓶盖找出对口的瓶字把瓶盖盖上。)
二﹑观看课件了解不同瓶盖的用途:
(1)观看水壶瓶盖的用途师:小朋友,幼儿园教案你们在哪儿看过这样的瓶子?它要不盖好瓶盖会怎么样?(水壶里的水会变凉的﹑会进很多的灰尘的…)(幼儿通过画面观察开盖以后热水降温的过程。)小结:瓶盖让水壶里的水不进灰尘而且还让瓶子的热水凉的更慢一些。
(2)找出食醋瓶盖的用途师:这里的食醋瓶要是没有瓶盖会怎么样呢?(它的味道很快消失的…)(让幼儿闻一闻用瓶盖盖好保存的食醋和没有瓶盖保存的食醋在味上有什么不同.)小结:不盖瓶盖会跑味道,所以保存时必须要盖好瓶盖。
总结:我们今天看到了瓶盖有很多用途。不盖好瓶盖会撒水﹑瓶子里还会进灰尘﹑喝了这样的水会得病﹑不盖好瓶盖还会使热水很快变凉﹑会使醋很快跑味,所以这些瓶子一定要盖好瓶盖保存。
三﹑幼儿操作中掌握起开瓶盖的各种方法师:
(幼儿在筐里找自己喜欢的瓶子起盖。了解不同瓶子的起盖方法)﹡放药瓶:手抓凹进去的部位从前面用力拉到最后*玻璃药瓶:手抓瓶盖用力往上拔.*啤酒瓶:用起子夹住瓶盖往上起.*饮料瓶:用手掌用力拍打饮料瓶底部后用力扭开瓶盖.小结:除了我们今天了解的瓶子以外还有很多不同瓶子,它们起瓶盖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四﹑用瓶盖铺好的"瓶盖路"上走路师:小朋友们看一看前面有很长的"瓶盖路",让我们一起来走走吧!
(教师和幼儿在"瓶盖路"上走动,比一比谁走的更稳,更好。)
科学探索沉与浮教案篇二
1.互相交流,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
师:西瓜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瓜果,那么,关于西瓜,你们知道一些什么秘密呢?
幼:西瓜有瓜皮、瓜瓤和瓜籽。
西瓜里面有白籽和黑籽,白籽可以吃,黑籽不可以吃。
西瓜有黄西瓜、红西瓜,还有无籽西瓜。
西瓜是长在地上,不是长在树上的。
夏天的西瓜最好吃,有的西瓜有催熟剂,不好吃。……
2.鼓励提问,了解幼儿想知道的。
师:你们说得真好!那么,有关西瓜,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幼:西瓜有没有根?
西瓜为什么长在泥土里,不是树上?
为什么西瓜里面有的籽是白的,有的籽是黑的?
为什么西瓜会有那么多的汁?
西瓜的叶子是什么样的?
西瓜是怎么长出来的?……
师出示记录表,请幼儿用简单的图象、符号把自己的问题记录在“疑问”一栏中。
3.参观西瓜地,观察询问,丰富有关西瓜的经验。
教师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安排专人进行集体介绍,然后请幼儿自由观察农民伯伯(阿姨)的劳动,边观察边提问。
边观察发现,边完成记录表的另外两栏:答案和新发现。
专门的介绍员对他们的种植地(暖棚种植、西瓜的营养价值、西瓜的经济效益等)作了完整的介绍,幼儿边听边做适当的记录。然后请幼儿提问,介绍员做一定的解答。
接下来我们来到大棚里面,自由观察,这是幼儿最投入、最喜欢的,在这里,他们有了太多的意外发现和惊喜。
他们看到一个奶奶在剪枝,就连忙问:“绿绿的枝条长得这么好,为什么要剪掉呀?”奶奶告诉我们:“枝条太多了,会吸收掉很多的营养,所以要剪掉一些,这叫整枝。”这时,奶奶顺手把一个比拳头小一点的西瓜也摘了下来,正好被乐乐发现,奇怪地问:“西瓜怎么摘下来了呀,它还要长呢。”另外的孩子也凑过来说:“真是太可惜了。”奶奶笑笑说:“一棵西瓜上可以结出许多的西瓜,摘掉一些,另外一些就能长得又大又甜。”
一位大妈手里拿着花,正在那里摆弄着,洁洁大叫起来:“哎呀,怎么把花采下来了呀?”大妈一边说一边让孩子们围拢仔细看她:“这是人工授粉。”我假装惊奇地说:“原来花也分爸爸和妈妈,让他们相亲相爱手拉手,才会结出西瓜宝宝来。”
当他们发现西瓜一个个吊挂在那里,又争论起来:“西瓜不是长在地上吗,怎么长到树上了呢?”我引导孩子仔细看,到底是不是树,他们发现不是的,只是西瓜藤爬到了支架上,叔叔介绍说:“这样的西瓜长起来会很好看,而且不会被地上的虫子伤害。”
在另外一个暖棚里,几个农民正在采摘、装箱,我们赶紧跑过去,请他们介绍辨别西瓜成熟的方法。一位爷爷倒是很热心,很仔细地介绍了辨别的方法,最后,我想,反正接下来还要用西瓜开展活动的,还不如在这里买一些西瓜回家,于是,孩子们在这些农民的带领下,都去亲自弹瓜听声,采摘了一个西瓜,高兴、圆满地结束了这次参观活动。
4.互动交流,分享各自探索发现的结果。
利用记录表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回放参观时拍摄的照片,和幼儿一起回忆经历,帮助幼儿梳理获得的经验。
科学探索沉与浮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若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
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幼儿尝试
1、教师提出尝试: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等。)
2、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3、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四)实验
1、教师提出尝试: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2、幼儿试验,得出结论:
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3、教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五)幼儿尝试
幼儿尝试回答:往树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
2、有一堆掺有麦糠的小麦,怎样尽快的把麦糠和麦粒分开?
幼儿尝试回答:把它们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麦糠,沉入水底的是麦粒。
3、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幼儿尝试回答: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六)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科学探索沉与浮教案篇四
一、设计意图:
选择这一内容,是因为今年我带的新小班,小班孩子刚刚入园,焦虑情绪严重,不易于午睡,为了能让孩子更好的舒缓情绪,有效入眠保障身体健康,所以我设计了《动物怎样睡觉》这节活动。基于课题中一再强调进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教学,更应寻找教材内容与生活的接触点。喜爱动物是孩子的天性,针对小班幼儿年 龄特点,再以幼儿猜猜、学学、讲讲等方式,形成让幼儿主动参与尝试的愿望,用动物有趣的睡觉姿势吸引幼儿听、学、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巩固自己的理解,延 伸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睡眠姿势的培养。这节活动既能激发孩子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兴趣,又能初步培养良好的午睡习惯。为此制订了以下目标:
1、通过找找、看看、说说,启发幼儿探索动物睡觉的秘密,感知表征动物的不同睡眠姿势。
2、引导幼儿模仿体验,掌握正确睡姿和午睡规则,体验与同伴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点:感知表征几种小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活动难点:掌握正确睡眠姿势和午睡的规则。
根据活动内容我作了以下准备:
经验准备:提前请家长协助搜集有关动物睡眠的资料。
物质准备:《动物怎样睡觉》的课件、音乐磁带《动物狂欢曲》、《摇篮曲》和各种动物头饰。
二、为了完成活动目标,采用了观察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
1、观察讨论法
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以及课程需要关注幼儿生活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分别呈现动物睡觉图片和幼儿自己睡觉时的图片,运用观察讨论法,激起幼儿已有生活经验,从同伴交流中,引发幼儿对睡姿的兴趣。
2、情境教学法
借助幼儿熟悉的《摇篮曲》,让幼儿边听边表演,舒缓优美的旋律营造了宁静氛围,使幼儿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说学法:
1、角色表演法:
小班幼儿爱模仿,于是我提供各种头饰支持幼儿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给幼儿搭建艺术表征科学经验的平台,利用艺术形式带领幼儿更好的融入到科学教育活动中。
2、儿歌辅助法:
提炼孩子的语言,创编儿歌《睡午觉》,运用儿歌辅助法,请幼儿说说做做,帮助幼儿熟悉睡觉的正确姿势。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让幼儿听呼噜声,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什么时候才打呼噜?”在猜想中激发幼儿想积极探索的愿望。
通过层层递进提问,引发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进行联想。
第二个环节: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幼儿观察,使他们学习欲望和探究心理被再次激发。然后再遵照幼儿的认知规律运用观察讨论法,创设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大胆提出问题,最后互相交流,解决问题。
第三个环节:角色游戏扮演:看谁学得像(模仿小动物的睡姿)启发幼儿表征动物睡觉的姿势。
1、听见欢快的音乐,小朋友就模仿动物出来游戏;听到轻柔的摇篮曲,就模仿动物睡觉,睡觉时须安静,不要大声喧哗。
2、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头饰,模仿它睡觉的样子。
根据小班幼儿的模仿性,通过角色体验,让幼儿感受摇篮曲的舒缓意境并迅速融入其中。
第四环节:通过提问拓展孩子经验,呈现幼儿睡眠图片,引发幼儿探索讨论正确的睡姿和午睡的规则。
“你们还知道其它小动物的睡觉姿势吗?”
“小动物有很多种睡觉的姿势,那你看到图片上的小朋友们是怎么睡觉的啊?你们觉得怎样睡觉又安全又舒服?”课题研究中特别强调精讲,就是教师用儿童化的语言概括教学中所蕴含的知识要点,讨论后总结孩子的说法编成儿歌《睡午觉》,“脱下鞋子静悄悄,盖好被子朝右躺。闭上眼睛手放好,不吵不闹睡午觉。”说一说,做一做,在儿歌指导下更易于让孩子掌握和巩固午睡的要领。
在引导幼儿掌握午睡要领的同时,再运用提示性的语言、音乐和同伴间的模仿、示范,鼓励每个孩子自主探索最安全最舒服的睡姿。《纲要》中指出:“教师是孩子 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时作为孩子的游戏伙伴,我和孩子们一起模仿午睡的场景,进一步融入到设置的情境中来。活动中,我设计的步骤层层推进,及时 的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各种动作表现小动物们的睡姿,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并引导幼儿感受摇篮曲的柔和,让幼儿喜欢午睡的氛围。
本节活动是让幼儿在科学和艺术的氛围里感受生活,这是本节活动的闪光之处。
1、角色化的游戏形式――让幼儿扮演各种小动物,让幼儿在新鲜、有趣的氛围里表演,孩子们很感兴趣,喜欢午睡的氛围。
2、考虑到幼儿对朗朗上口的儿歌感兴趣,能够很容易理解内容,我自编儿歌辅助幼儿记忆巩固掌握正确的睡觉姿势。
本节活动在真实情景的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游戏,达到了师生互动的效果。
科学探索沉与浮教案篇五
1、师:"你们想成为魔术师嘛?你们想不想也去变一变呢?"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每人取两种不同的颜料,放在杯子中轻轻摇晃,看看有什么变化。和身边的朋友说说自己的发现,相互间比较一下各自变出的新颜色。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当魔术师,好不好?不过当魔术师有个小小的要求:
(1)小心不能把颜料弄在衣服或者桌子上。
(2)在玩的过程中要学会让一让、等一等,慢一点没关系。
(3)在玩的过程中跟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的发现,比较变出来的新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