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是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教学,在教学中模仿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是这节课有了之前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经验之后,孩子在思考计算方法是节省了很多时间,孩子会迁移用之前的方法,这也是我很开心看到的。学会怎么算之后,我让孩子比较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之处,孩子能迅速发现两道算式在计算过程中一个是十位上先进行计算,另一道算式是个位上进行计算。接着我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孩子试着从减数入手,虽然回答的结结巴巴,但大概意思我还是能听明白的,这个地方让我发现了孩子其实真的很不错,有了初步分析思考的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体现在:1.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在动手操作这一块我组织学生用小棒和计数器来探究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小棒,计数器只是作为个别学生辅助计算的工具。
2.注重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最熟悉的春游场景作为学习素材,学生在观察,讨论与交流中,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
3.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从摆小棒到拨计数器再到算法,一步步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半抽象思维最后抽象出算法,给了学生理解的空间和时间。
4.环节清楚,层次分明。本节课只有简单的四个环节,但一环扣一环,牢牢的抓住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之下进行教学。
5.注重教学的层次性。在第二环节探究算法的过程中,45-30我采用了让学生摆一摆,拨一拨,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理,并抽象出算法。而在探究45-3的算法时我提高了一个层次,让学生把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理迁移到两位数减一位数上来的,提示学生老师欣赏能自己独立算的小朋友,让学生独立说一说计算方法,并通过小棒和计数器来验证此方法的正确。
不足之处:1.算法的抽象体现的不到位。一节课下来,学生依然依赖于数的分成来做题,还是具体的算理,没有抽象出算法。
3.减法模型的建立体现的不到位。在教学例题和试一试时,我都把它们加入了情境,此时,可以问问学生什么时候用减法做,帮助学生建立减法模型。
4.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不够。在做想想做做第2题时,可以让学生上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继而引导学生发现被减数不变,减数越来越小,差越来越大。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教学反思篇二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是人教版第二册中第61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以下是我对于自己教学这一课后觉得满意的几点:
教学一开始,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两组口算题,创设比赛场境,让学生在比赛中复习旧知,使复习这个环节面貌全新,不单调;比赛结束,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得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知识重难点处故意出错,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纠错,从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如:在教学35+3时,通过帮学生拨计数器时故意把3个珠子拨到十位上,下面的学生表示反对老师的拨法,这时我要学生说出反对的理由,学生经过自己的解说战胜老师,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
练习部分我注意专向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教学反思篇三
我重点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相同数位相加的道理
计算是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一个数学活动——发书。教师先发给学生3本,然后又拿出写有35本的一包,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数学书有多少本呢?”接着,又拿出一包30本的语文书,让大家算一算,语文书和数学书一共有多少本呢?这样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来,学生乐于接受,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上,在学生列出了算式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摆小棒,在操作中体验算理,讨论: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最后探讨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5+3要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即算5+3;35+30要先把整捆的小棒合在一起,即先算30+30。
小学生是非常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的。在学生理解了口算方法后,我让学生们搭积木,盖房子。算得对的一组就说明技术高超。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小组合作的意识也强了,学生们兴高采烈的算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整节课,我感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由具体到抽象,学生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感觉还有个别学生计算的时候,依旧是不能相同数位相加减,看来人的接受能力不同,这样的个体需要个别指导。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教学反思篇四
昨天我生病了。从去年9月到现在,第一次请了病假。两个班数学和一个班班主任,负担的确繁重,一旦事情堆一起,感觉都要崩溃了。不过这学期习惯了,感觉也还可以。自我调节很重要!
让我感动的是,在我生病的时候,同事们帮我代了课,还让孩子们做了作业,并帮我批改了小册。真心感谢,感动!
代2班课的小姑娘说,2班孩子积极得很,课上得非常开心!
嘿嘿,我也真开心!
今天上课时,我和孩子们把教材后面的练习完成了一下。都很顺利!
教学一年级,常常感觉自己的脑子不够用,就像一个黔驴技穷的厨师,不知怎么才能把好的食材,煮出一番美味,让顾客领略一样。集体备课,却能很好的弥补个人的目光狭隘。
今天晚上集体备课时,大家对《求减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讨论。有两点收获:1、导入时,用猜糖的小游戏导入。虽然对老师们来说,这个游戏有点老套,但是对孩子们来说,一切都是第一次,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而教;2、这部分知识与10—()=3这类题是有着关联的:都是把总数分成两部分,要求减数,只要用总数10减去3即可。课的最后,不妨出示这类抽象的算式让孩子说说,融会贯通!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教学反思篇五
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从一开始的果园图入手,创设聪聪明明到果园摘果子,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意在让学生充分观察,发现这里面的数学信息。为接下来的顺利解决问题埋下伏笔。接着我又问:“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节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省。在学生用小棒帮助计算“35+30=”,学生摆出35根小棒时我问:“再加上的30根小棒,应该放在哪合适呢?”生说:“应该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又追问:“为什么要和十位的3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先让同桌讨论这一问题,接着找同学回答。生说:“拿来的3捆小棒是表示的3个十,所以要和35里面的3个十放在一起”。这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处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35+3=”和“35+30=”的算理后,我问:“看着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说:“这两个算式里面都有35”,生2说:“第一个算式加的是3,第二个算式加的是30”。我问:“35是几位数?,3是几位数?”生说:“35是两位数,3是一位数”我说:“那也就是说我们学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学生马上说:“两位数”。我一听不是自己心里想要的答案,可是又一想学生说的也没错呀,30就是两位数也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整十数”。学生马上想到是整十数。这样在我的引导下,我们共同完成了本节课的课题。我想这样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概括,也是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一个培养”。
课堂上,同学们精彩的表现,是我所想到的,也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我想孩子们有好的发言和习惯,应该是离不开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一点点对他们的一些在习惯上、思维上和知识上的点滴渗透,也为今天的精彩做好了铺垫。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强,思维那么活跃。看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继续大胆地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孩子们施展他们才能的机会。同时,我们老师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真实的课堂表现。从而提高我们为学生服务的质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做好学生的课堂常规教育,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实践,、反思,认真做好备课上课工作。并且要把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能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总评:
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简单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并解决问题,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并没有刻意追求和过分强求。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知识,思考了问题,整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数学”的思想。
在抓住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合作摆小棒——展示摆法——整理算法——归纳算法的教学层次,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想、说、议、听的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使抽象的算理直观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初步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不足: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各环节结构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在提问题过程中,就用时过多,也体现了年轻教师在大舞台上紧张。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关注的不够全面,鼓励性的语言欠缺。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教学反思篇六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比较满意的是:
1、变“数学”为“生活”,实现计算问题生活化。
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创设比赛场境,让学生在比赛中既复习了旧知,使复习这个环节面貌全新,不单调,又为新知探索确定了主题——“谁获胜”,激起探究欲望,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新知: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并主动探索,实现了改变数学问题为生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轻松、愉快的感悟出口算新方法。
2、变“教学”为“互学”,促进师生互动自主化。
“故错”——“故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活跃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知识重难点处故意出错,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纠错,从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如:在教学35+3时,通过帮学生拨计数器时故意把3个珠子拨到十位上,下面的学生表示反对老师的拨法,这时我要学生说出反对的理由。学生经过跟老师的一番“搏斗”,最后战胜老师,“夺取”知识,获取算理。又如:老母鸡不小心把最后一小题给忘带了,让学生猜测,学生就会纵观前五小题,类比推理出忘带的题目,这样既让学生重现新课内容,回顾学习所得,又从中提高了观察能力。
3、变“多样”为“优化”,保证创新活动有效性。
在独立思考和同桌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各抒己见,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再通过多方比较,互相验证,真切地感受到新算法比较好,愿意主动地去应用这些方法,达到多中优化的目的。
本人才疏学浅,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比如这节课时间调控不够到位,导致最后“为算式穿新衣”师生比赛活动草草收兵,下课时看到学生为不能和老师赛一场的原因,个个垂头丧气的'样子,我很自责。又由于“下课真好”的缘故,忘记了总结就随意下课。当然本节课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请各位前辈不吝赐教,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努力的方向。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教学反思篇七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内容是在学生已系统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一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前面又刚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再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他们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迁移来突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只是学生由于年纪太小,加之个体的差异性,所用的时间长短与方法会有所不同,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一年级小朋友聪明、活泼,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数学活动,所以在教学中,只要设计好有趣的开放的活动,就一定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我们备课小组经过设计决定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动手摆小棒,结合直观理解算理。经过两次的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实践,突显以下特点:
创设学生刚刚经历过的清明节外出上坟情境,激趣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探索减法之前,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问题,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为新知的探究作知识迁移准备,然后再引出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问题进行解决 ,让学生探究计算方法,通过对比明确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让学生进行操作摆小棒、交流、讨论等活动,自主探索算法,激发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摆小棒,说出口算方法,比较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口算方法的异同,使学生理解相同数位的数才可以相减。
通过课堂教学,反思两次的教学过程,教学各个环节都有不少改进的地方,教学效果也是一次比一次好,但也还有不少需要今后注意的地方。
1、让多个学生说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说中掌握计算方法,培养表达能力。
2、注意引领低年级学生读题,使学生逐步学会将对话语言转化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3、注意教学中的一些细节,捕捉教学中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学生。
4、练习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乐于其中。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教学反思篇八
在教学复习阶段,余老师无论是试教还是正式上课安排了复习旧知的环节,这个环节实则是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的。我个人认为这很有必要,且很有特色,思考到位。这部分教学设计,对学生建立两位数乘一位数这一新概念的认识有很大帮助,借助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的乘法的意义和表内乘除法,这就可以通过复习再现一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以及几个十是多少的相关旧知的过程,帮助学生通过已有的经验来认识掌握新的知识,这样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前后联系,为学习今天的知识降低难度。
试教 口算:2×4 3×3 1×5 40+40
这是余老师先后教学的一次比较成功的改进。经过改进的复习题,目的性更明确,增加了几个几十连加的口算环节,这就更加贴近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通过学生对这部分复习知识的反馈来应对主题内容教学很有帮助,应该说这样的设计对学习本课知识,学生掌握本课知识很关键。
计算教学一个难点就在于计算的枯燥性。学生在学习计算时总是以想当然的态度面对,从而导致学习过程不严谨,思维不紧密,计算错误层出不穷。而本节课的教学,余老师充分结合应用题教学的经验,在问题情境方面下了一点功夫,通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产生计算需求;再通过问题推进,使学生产生计算兴趣。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过硬的计算技能,并且是自主投入,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也从一定程度上陪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例如:创设了大象运木头,猴子摘桃等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学会计算。产生于现实需要的问题就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也使他们感受到了计算的必要性。大象运木头的主题设计过程由三只大象到五只,再到八只,问题层层推进,学生的计算需求也再逐步提高。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教学反思篇九
同学们之前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由此本节课我是按照复习旧识的方法导入的,通过回忆计算27+2的计算方法,引出新课中24+6的计算方法。
本文的教学目标不涉及三个数相加的计算方法的掌握以及“加法运算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掌握。这两个内容可以不讲或者换到课后作业中反馈,这样的安排导致作业安排上处理不及时,课程不够完整。
在书本第二个例题设计,实际含义是让同学们理解在加法过程中,都有相同的运算:7+3=10、4+8=12、9+6=15,不同的`运算:后面两题有再加上几十的过程而第一题没有。我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让学生回答了太多的相同和不同,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而且学生也不能理解这些相同和不同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本身设计的时候也是考虑过要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的,比如除了书本教授的方法24+9=33中,先算4+9=13,再算20+13=33这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先算9+1=10,再算10+23=33,或者先算24+6=30,再算33+3=33等方法,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记忆力不完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淆,还是只采用了书本提供的方法,不知合不合适。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问题,我还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小问题,比如讲话啰嗦,在解释进位加是什么的时候比较啰嗦,带过即可。教学中,巡视课堂是走位比较集中在教室右半边,不够全面等等,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不断成长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