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二年级千人糕的教学反思篇一
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所以计算教学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成功之处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用数来交流表达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所以在数与计算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在课标的指引下在复习知识时还是延续了上节课的复习方法,教材由浅入深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形成知识的结构体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基本的运算、运算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估算的知识、运算的顺序掌握还是非常好的。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回顾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掌握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定律的认识,并能够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回顾估算的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解决现实问题,能够学以致用。
二、不足之处
1、学生在计算中对于加减乘法计算掌握较好,但是有个别同学在除法计算,特别是小数除法计算中还是出现不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位置就进行计算,还有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书写不正确。
2、在解决问题中虽然学生知道解题步骤,但是对于复杂一些的问题。
三、再教设计
解决问题依然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在复习中还要循序渐进,在学生的疑难处解开学生心里的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二年级千人糕的教学反思篇二
情景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激发兴趣,激起学习的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以认识动物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在其中设计多种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识字方法多样化,过程简练不重复,追求“识字生活化、情境化、游戏化”,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课堂上教者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通过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互动交际、角色转换,促使他们动脑、动眼、动手、动嘴,调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游戏中识字,充满童趣,克服识字教学的枯燥。整节课以“认识客人及记住他们的名字”为大情境,以与美丽的客人朋友引出要学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将识字和生活,识字与游戏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突破识字的难点。
三、以“读”贯穿全文。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指名读,自由读,男女读,同桌读,分组读,齐读,配乐读…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让他们读出拍手歌的押韵,有节奏,读出对动物的喜爱,读出有保护动物的`愿望。但读书语速较快,老师的评价较少,单一化。较少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
四、教学过程中渗透保护动物意识。从上课开始开始就认识这些可爱的动物朋友,读他们,了解他们,和他们对话……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情感始终倾注于动物朋友的身上,整个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与“动物”相处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着保护动物的意愿。我们知道学生学会了相处,学会了关爱,就会去关爱同学、老师、亲人,就会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保护动物。
五、能导学生观察,发现汉字的组合、书写规律。应该让学会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了解汉字的笔画、间架、结构以及每个笔画所占的位置,如学习“物”、“猫”、“鸡”时,应让学生先分清这三个字有何不同,分别占什么位置。仔细观察同学的书写,学会评价。学生亲眼目睹同学的书写,能对自己的书写起到警示的作用;另外,让学生进行评价,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对自己的书写大有益处。教师能在练习写字时指导学生的姿势。
二年级千人糕的教学反思篇三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1、利用主题图,小熊掰了一个玉米棒高兴的走了,小鸟提出“还剩几个玉米棒”的问题,几只小青蛙帮小鸟解决问题。以用引算。通过展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共有多少个玉米棒,学生能看出每株有3个玉米棒,共有4株,并列出算式3×4=12个,接着用小熊掰玉米,展示玉米数量的变化过程,问还剩多少个玉米?学生第一反应是12-1=11个,那么12是怎么来的呢?有学生说是数出来的,有学生可以说出3×4,列综合算式:3×4-1,接着找几名学生说说这种方法:原来每株有3个,有4株,所以是3×4,小熊掰走一个,所以3×4-1。
2、让学生观察今天的算式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学生能说出:以前是乘法,今天是乘加乘减,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继而问学生,3×4-1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2先算什么?在乘加乘减算式中先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再算加减。
3、在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算式里先算什么,巩固计算顺序;主要通过桃子图、沙滩上的人数图让学生通过对图的观察,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一下不足之处:
1.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
2.在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时,引导不够准确,导致学生不明白,说不出。
3.在本节课提出了算法多样化,而没有优化算法。由于时间掌握不够准确,导致后面练习没有出完。
我的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备课时要把重点内容分析透。组织好引导语言,用简练的语言让学生明白。
二年级千人糕的教学反思篇四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减的算式,并能分两步口算出结果。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数学思考。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力图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通过图文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乘加乘减的本质意义和算理,启迪学生思维。但是我个人能力有限,也正如应老师说到的,我感觉这节课在算理上太强调了,而解决问题的中心就显得不够突出了。另外,在学生如何理解2+4×4上,本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个图就能理解的,我没想到学生会不赞成这样的算式,梁老师的一说也给了我不少的启迪,让我受益非浅。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遗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境界,是让我感到望尘莫及,也是我该努力的方向。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就要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教师要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这就需要老师有足够的亲和力,富有童趣,能与学生融合在一起。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我的这节课评价显得重复,单调。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挫伤。因此,正如王老师的建议,多看少儿节目,多听少儿广播,增加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地提高,通过图文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理解,放开了让学生想,却显得有些散,课的主次目标也欠考虑周到,今后的教学中该引以为戒。
二年级千人糕的教学反思篇五
1.使学生们学会乘加、乘减的简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提高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
3.渗透“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要从多种角度去考虑”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乘加、乘减的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乘加、乘减的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2+2+2+2+3=(2)2×4+3=
3+3+3+1=3×3+1=
2.问:这两组口算题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
二、新授
1.引入新知(教学例5)
出示实物
教师依次摆出下面物体(也可以用磁贴代替)
问:谁来说说,老师都摆了些什么,是怎么摆的?
问:谁能根据老师摆的这些物体,提出一个问题?
(可以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问: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答?(讨论)
(3+3+3+2=3×3+2=)
3×3+2=这个算式里,先算的3×3表示什么意思?
(生:先算的3×3表示前三个盘子里共有多少个桃子.)
2.发展提高(教学例6)
(1)出示例64×3-2=
(2)提问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4乘3这一步.)
这个算式该怎么读?
(这个算式读作:4乘3的积,再减去2,差是多少?)
(3)讨论:这个算式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方法一:先算4乘3得12,再用12减去2得10.
方法三:还可以先算4乘2得8,再加4减2,也就是用8加2得10.)
3.初步归纳
问:我们刚才所学习的这两个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每一道题都有两步;
每一道题都是先做乘法.
不同点:例5是乘加的两步题,例6是乘减的两步题.
三、巩固练习
1.3×2+3=4×3+4=
3×2-3=4×4-9=
2.(1)3和2相乘是,再加17得().
(2)4个3想8加是(),再减5得().
(3)一个因数是4,一个因数是2,积是(),再加25得().
四、归纳质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例5桃子图例64×3-2=
一共有多少个桃?
3+3+3+2=113×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