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掌握报告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国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篇一
为全面掌握本县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状况,摸清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进一步做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根据省(市)农委和县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县于20xx年5月13日至6月20日开展了农村实用人才调查。此次调查涉及全县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大龙开发区84个行政村,调查采用进村入户座谈与访问的方式,实行实名制,调查内容主要是农村实用人才的规模、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技术(职能)资格、培养渠道等。调查结果显示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偏少、文化程度偏低、结构不合理。结合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一些观点与建议。
1、农村实用人才规模。按照属地原则,全县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大龙开发区84个行政村有农业人口120349人,有农村实用人才2695人,占总农业人口的2.24%。其中,女性286人,占总实用人才的10.6%;共青党员462人,占总实用人才的17.1%;少数民族2420人,占总实用人才的89.8%。
2、农村实用人才年龄分布。2695名农村实用人才中,35岁以下的536人,36-40岁的308人,41-45岁的559人,46-50岁的575人,51-54岁的407人,55岁及以上的310人分别占实用人才总量的20%、11.4%、20.7 %、21.3%、15.1%、11.5%。
3、农村实用人才结构。2695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农村生产型人才862人,农村经营型人才473人,技能服务型人才518人,农村技能带动型人才423人,农村社会服务型人才419人,分别占实用人才总数的32%, 17.6%, 19.2%, 15.7%, 15.5%。在农村生产型人才中,种植能手369人,占42.8%;养殖能手333人,占38.7%;农产品加工能手34人,占3.9%;农机操作能手126人,占14.6%。在农村经营型人才中,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16人,占3.4%;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者73人,占15.4%;农村经纪人48人,占10.2%;个体规模工商业主336人,占71%。在技能服务型人才有518人。在农村技能带动型人才有423人。在农村社会服务型人才中,乡村教师32人,占7.7%;乡村医生80人,占19%;民间艺人18人,占4.3%;村两委成员(含大学生村官)289人,占69%。
4、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情况。2695名农村实用人才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90人,占3.3%;初中文化程度的2060人,占76.4%;高中(含中专)的430人,占16%;大专文化程度的96人,占3.6%;大学本科的19人,占0.7%;研究生及以上的0人。实用人才中,经过培训的人数有1092人。参加学历教育培训的31人,占培训人数的2.9%;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518人,占培训人数的47.4%;职业技能培训的543人,占培训人数的49.7%。实用人才中,技师3人,占0.11%;助理技师2人,占0.08%;农民技术员127人,占4.71%;未取证技能人才的2563人,占95.1%。
1、总量偏少且行业分布不均衡。农村实用人才占农业人口的比重仅为2.24%,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行业分布来看,农村实用人才主要集中在生产型人才和技能服务型人才;其次就是农村经营型人才和农村技能带动型人才;农村社会服务型人才相对来说稍少。
2、文化程度偏低。实用人才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占多数,况且在高中及以下学历中以初中文化程度为多,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村实用人才的素质提升,大量的农村实用人才靠的是自己多年的亲身实践摸索总结,虽然技术熟练和经验丰富,但多属于传统的农村实用技术,由于接受系统的国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很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对现代科技知识的运用能力明显欠缺。
3、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实用人才中,中老年为主,队伍老龄化,中青年人才短缺;女性占的比例较少,仅占实用人才总量的10.6%;无职称技术人才较多,占97%,初级职称人才占2.4%,中级职称人才占0.6%,高级人才没有,所以普通技能型人才多,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少;技术比较单一,专业深度不够,种植养殖人才多,农村经纪人才和农产品加工能手人才少,新技能新知识接受不快,信息渠道不畅、信息意识不强等现象并存。
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产业化与科技融合的直接实践者,他们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农民富则国家强,只有不断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把开发农村实用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一是强化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人才开发的意义和成果,不断扩大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能带动实用技术成果的广泛推广,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富裕,从而提高人们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思想认识。二是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广典型经验上狠下功夫。要善于及时捕捉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的“土专家”、“田秀才”的典型事例,专门召开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典型经验交流会,由先进乡镇介绍实用人才开发工作的经验,“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典型事例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通过这些工作,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以科技促致富。
2、加强教育,注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要利用我县农业广播学校、县电大、县职校加强对农村成人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按需施教,培养急需实用人才。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培养急需的农村实用人才。使广大农村青少年接受农村实用技术教育,让他们带着技术回家参加劳动,从而进一步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
3、积极支持,热情帮助,使农村实用人才成为带动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雁”。农村实用人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劳动在农村,和当地群众结合最紧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具有示范作用,更具有感染力和辐射力。为充分调动实用人才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放手发展,并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在政策和待遇上要给予农村实用人才充分的倾斜,并通过评审农民职称,选拔德才兼备的实用人才担任村委领导职务,使农村人才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4、加强领导,建立机制,抓好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
(1)要建立健全农村基层人才的激励机制。鼓励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科研开发、咨询服务、技术推广。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兴办民办科研实体和开发型经济实体,扶持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创业培训、科技立项、税费优惠、信贷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各部门要给予优惠和支持。对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开发、科技承包或服务中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要给予重奖,并保护其知识产权与合法收入。对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较大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要给予表彰奖励。
(2)要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和引进机制。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一靠培训,二靠引进。要通过建立农民培训体系,搞好农村实用性人才的开发培训。一是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班或农业知识讲座,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组织村干部和优秀实用人才外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三是兴办农业科技示范户,让农业科技带头人引路示范。四是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行科技推广、农业知识普及。五是政府加大大学生下基层引导力度,继续做好“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使他们把新知识、新技术传播到农村,为全县三农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3)要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的社会化管理和保障机制。要积极解决农村实用人才的职称、医疗和养老保险等问题,彻底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凝聚人心,激发农技队伍工作热情,进一步推动我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财政扶持政策,整合扶持渠道,强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发展和壮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篇二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孩子娇生惯养,生活能力差,要让他们多接受“磨难教育”。
我的家乡江苏省灌云县东王集乡离县城不过二十里,那里没有城市高楼林立的压抑,也没有马路上的喧嚣,这或许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
带着看看农村孩子受教育情况,问问他们今后的打算及他们与城市差距何在等问题,我选择了本村十个组中的两个组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10—20岁的年轻一代,主要以谈话或间接询问等方式进行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小学(10—13岁)初中(14—16岁)高中、职专及其他(17—21岁)
47(人)34(人)34(人)
对于小学生,我并没有很深入地去问,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了解,比如:“上学累吗?”“想不想上学”“作业多不多”,当问到将来想不想上大学等,结果有90%以上的孩子很想留学校里,他们根本没有城市里孩子的那么多课外习题,更不用去什么补习班,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每个孩子都能流露出对“成为大学生”的向往,家长们也有80%左右希望孩子们能接受高等教育,问其原因,无非是“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
这些孩子年龄尚小。家长也尚未在真正意义上考虑孩子的将来,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被问及有没有想过让孩子早点学外语,或者学一样“乐器”时,他们的回答是:“到哪里学呀?他(孩子)也没想学。”
对于初中生,也只问问他们“学校老师上课好不好”、“有没有搞素质教育”。了解他们现有知识的广度。课余都干什么及毕业后的打算。50%的学生觉得,虽然老师上课讲时能听懂,但有时看书却看不懂;另一半同学甚至听课都有些吃力。对于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令人失望,只有十多个同学从电视上听说过有这回事。34名学生中只有三四个对四大名著有所了解,他们家中没有购买很多好书的经济实力,便互相交换着看或去老师家借书看。大部分同学读过的课外书只有小说。
对于为什么不看名著的回答,有20%的同学反映“看不到”,而80%的学生竟说没意思、不喜欢。95%以上的同学平时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世界局势则更无从说起。那他们平时都在干什么?在被调查者当中,有90%以上的学生回家要做家务,其中有一半的同学却并不是这样,听其他人讲,许多人都是地地道道的网虫,据调查,有些家长是“赌王”,天天都坐在牌桌上,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学会了,真是“无师自通”。其中竟有一位18岁的女孩,这是一个本该不倦汲取知识的年龄,可孩子们却走向与自己不相称的赌桌,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初中生34人上高校继续就读14人
上大学4人上高中10人
毕业后打工14人
已成家5人
因身体状况欠佳辍学1人
说起将来的打算,每个人开头都是“也想上高中”,但是家长们考虑的更多:“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供不起”、“还是早点儿有份安定的工作吧”、“中专也可以转城市户口”……。当然,孩子们也很体谅父母:“家里田多”、“上高中,大学要很多钱”……。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农村孩子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坚定地要圆“大学梦”。
这不是小孩子的幻想,而是真真切切的理想,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其中有的学生家里并不富裕,一进屋我就担心,他们能负担得起今后的学费吗?但是当我听到家长的话时我才知道原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现在社会上竞争厉害,多学点文化总会有好处的,我们没有盖楼房,留着钱给他(她)读书呢!他们始终坚信,有了文化才会有出路。能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女们学成归来是他们一生的幸福。
17—21岁被调查者是我们的同龄人,34人中有6人上高中,33%的人读大学,1人读中专,还有的就是已经“毕业”了,在所有上高校者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太激烈。
他们是我们的同龄人。
教育上,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究竟有多大,怎么缩短呢?
再穷不能穷教育,学校教学设施不全,教学水平不高,可以由乡、市、政府出钱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水平。的确,我看到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校舍,乡里还投资盖好了教师楼,现在再有个像样的图书馆,让同学们都能看到想看的书,想看的好书。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里的苦是经济上的贫穷,对于不能上学的孩子,政府应该重视;考上高校的学生,政府应该为其贷款,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等他们不久学成归来又可以带动村里的发展,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啊;这里的苦还有知识上的贫乏,学校老师是否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计划,确定适中的授课难度,并且在课外给确实有困难的同学“开开小灶”。在城里各学校相继进行素质改革时,村里的老师是否也能加点儿紧,哪怕是赶末班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多听听新闻,多看些好书。
再困不能困家长,家长的教育对子女的学习,以及今后人生道路方向的选择上起了很大的作用。10—20岁的学生自觉性本来就不强,若家长再不加以正确引导,“任其自然”,那怎能奢求其“努力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对家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让其参与到教育行列中去,并为他们进行“教育交流”创造条件,使一部分家长“以教育为本”的想法为其他父母所接受。若能把牌桌上不良“竞争”转变为“看谁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我们提供了若干个岗位,一个企业“以人为本”,人人都把其当作是自己的一部分,那企业的魅力是怎样的大啊。
暑期的实践生活虽然不长,只有那仅仅的两周,但却为我的人生刻下了一段铭心的经历。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这次的实践生活,但对我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使我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想要经营一个企业不是容易的,靠蛮劲和热血是无法解决的,谁能保证这些有效期有多长。
【二】
我在网上调看了大量关于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资料。了解到我国近几年来关于农民保障制度所做的一些成就我决定利用寒假对我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进行简单调查。我简单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调查问卷,查阅了关于新农合的知识,分析了农民对医疗保障的主要看法。总体了解如下:
一,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xx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预计到xx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筹资15元。归纳起来是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给付额达到xx0元。
二,建设新农合的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从到xx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48%,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11.48%,后者的增长竟然是前者的近五倍。
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40.08%的群众有病未就诊,23.35%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
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三,历史弊端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目前因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41%;西部因病致贫者达300—500万。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自1985年以来,虽然农村居民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城镇居民。剔除物价因素,1985—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3.1%,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5%,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为9%。
1988年以后,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89—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仅为1.4%。但与此同时,农民医疗支出大幅上升。以安徽省为例,xx年前三季,农村人均医疗支出42.82元,与上年同期37.69元相比,上升了13.6%;其中医疗卫生保健人均支出19元,已接近上年人均全年支出20.2元。1990年人均全年压疗支出14.41元,19历史为52.11元,为51.65元,xx年间增长了2.52倍,而xx年间间农民纯收入增长也仅是2.52倍。
而且在全国的保障制度中,农民被排挤在保障体系之外。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险改革进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险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
以医疗保险为例,我国当前进行的医疗保险改革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是全民医保,而只是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改革,目前是解决公费医疗负担过重问题,保障基本医疗服务。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曾在农村被广泛实践过,但几经周折,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而解体。
四,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1、社会满意度低
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理赔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2、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登记、理赔程序过于繁琐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其次农村合作医疗的理赔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而有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要农民先垫付,这样如果一些农民借不到钱还是看不起病,然后持着有关手续到合作医疗报帐中心申报,最后又要去信用社领钱。有的村庄离报帐中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毕业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以上都是我在大量阅读了相关资料后,结合工作中和调查中了解的一些实际问题。对此次全国性的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些看法。在此次的暑期实践中工作的同时我也深深的被打动着,我国对三农的重视。近几年来国家一步步的免除了农业税,学费,还有现在进行中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民政策。
听卫生室的护士说现在好多种疫苗也是免费为儿童接种的。顺便提议一下,我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个弊端:医生拿过来让我录入电脑的纸质联单都是很复杂的多张联单。我觉得既然已经录入电脑保存就不需要浪费大量的纸张来开四联单了,一张存单就可以了。对此医生也甚感烦琐,毕竟在惠民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环保。
中国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篇三
调查对象:以农民为主,少数居民
调查方式:实地走访、座谈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春节回乡探亲期间,我走访了老家农村,在席间,在田间地头,对一些亲戚和农民朋友进行了采访,并进行了深入交流,感悟颇深,现将调查结果和思考与各位网友做一个分享:
调查报告篇
一、农民收入
据调查,当地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外出打工,其次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然后是政府的各种补贴,最后是做“小买卖”。因为农村家庭成员的全部或部分在外打工,所从事的工作也不一样,打工收入是无法统计的。非规模化的种植和养殖,基本上能保证投入和产出持平。过去农村税赋多,现在国家减免了各种税收,各项补贴逐渐增多,并兑现,如:种植和养殖补贴、困难补助、残疾人补助、危改补贴、打井补贴、“家电下乡”与“摩托车下乡”补贴、农民工回乡创业补贴等。这种补贴或补助,少则几百上千,多则几十万上百万。补贴较多的是规模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二、农民支出
除了用在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用品外,农民主要支出在建房、购买家电、非义务教育、看病、红白喜事送礼等,少数人会到乡镇、县城的服务性行业消费,极少数人会花钱到外地旅游。春节期间,县城的火锅店异常火爆,动作晚了位子都订不上。农民朋友已经习惯了在县城的火锅店宴请亲朋好友,据说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四五年了。
三、农村教育
农村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原因有三:一是普遍认为上大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二是不再需要孩子辍学打工、补贴家用,三是孩子上大学的花费努努力,还是基本上能满足。然而,由于计划生育国策执行得好,适龄儿童越来越少,生源逐渐减少,很多村小招不上学生而被迫关闭或做他用,小学生被统一集中到镇中心小学上课。一半左右的学生只念完初中就选择了外出打工,给出的理由是“不想读书”、“上课听不懂”、“我不是读书的料”、“读了大学也有可能找不到工作”等。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当家长的骂几句之后,基本上就从了孩子的想法。
四、居住条件
农民居住条件改善是不争的事实,矗立在丘陵上的小洋楼足以证明这一点。绝大多数农民都盖起了样式新颖的小洋房,并在贴上瓷砖加以装饰,套内面积基本上都在一两百平房以上。有的家庭更加讲究时尚,进门也需要脱鞋;有些家庭装上政府补贴的太阳能热水器;95%以上家庭的厨房都摆着一台冰箱,卧室按上节能空调。这一切都是“家电下乡”的优惠政策让农民下了购买冰箱等家电的决心。
五、农村医疗
农民朋友对花10元就能报销一半的医疗费已经习以为常,有些受访者表示,“现在的十块钱还是钱吗?不就一斤肉的价钱……”。言外之意,农民对花小钱看大病的新型农村医疗政策非常满意。
六、农村经济
农民讲,在农村种田土是挣不了钱的。农资价格高、劳动力成本也高,每年下来收入的粮食和经济作物能勉强能与成本持平。因此,被撂荒的土到处可见,而过去绿油油毯子式的冬小麦现在稀稀疏疏的飘在丘陵上。每个村、每个镇基本上都有规模化种植和养殖的农民,但称他们为带头人不准确,因为他们并没有带动其他农民共同发财,大多数都紧盯着政府的补贴。
七、农村文化
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农村的就剩老人和孩子。无论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传统还是条件、氛围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眼前很难在农村扎根。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看见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就是打麻将、斗地主和扎金花。只有不谙世事的小孩子,奔来跑去,活动空间超过了一平方米。有些农村青年会到县城上网、搞同学会、唱歌跳舞。老年人就喜欢去庙子拜拜神,烧烧香,给后代求个平安。
八、农村治安
农民对“重庆打黑”拍手称快,由于很少有人上网,大多数人还把此功德仅归于***书记,而直接负责的王立军却很少有人提及。一时间横行乡里的流氓、杂皮、混混要么被逮捕了,要么规矩了不少,要么销声匿迹。邻里关系也和谐了不少,随着年龄增加,老辈们放弃了宿怨,年轻一辈一年都难得见上一回,无法“继承”上一辈的恩怨。因此扯皮斗殴的事件大幅减少。
分析篇
一、中国农民进入“补贴”时代
在非平原地区,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大,农业生产很难规模化、机械化。就算有各种农业补贴,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在此情况下,农民对农业科技的使用、对田土的精耕细作已经没多大兴趣。如果此时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而大幅提高粮食价格,我想城里的居民该坐不住了,媒体和分析师们该批评政府通货膨胀控制不得力了。如果不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消费就拉动不起来,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将黯然失色。鉴于此,对于农民政府只有持续的“补贴”下去,让发展的成果和“民富”政策尽可能惠及到更多农民。
但是,补贴政策应该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经济转型、农民养老等结合起来,要做至少十年的规划和打算。现在的补贴,要城乡统筹发展打基础,而不应是短视行为,要让农民保持对土地的热爱和感情。
二、中国农村需要年轻人
很多农民的孩子念了大学,在城市里安了家。有些农村大学生,宁愿在城里当“蚁族”,也不愿意回农村发展。没上大学的,宁愿在大城市里从事服务行业和在工业园当普通工人,也不愿意回农村种地。农村发展需要科技,农民幸福感提高需要文化,农村消费需要撬动,可农村没有年轻人,这都无从谈起。农村的天地是广阔的,政府和社会应该从宣传和资金上鼓励年轻人回到农村去种地、去创业、去实现人生价值。
三、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应加快
春节后出现的“民工荒”确实让不少让大城市和沿海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老板们慌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网络民主进程的加快,农民工的收入和劳动条件提高是不可阻挡的。在中国的工厂里,靠“廉价劳动力”在市场上取胜将逐渐失去土壤。内地经济也在发展,农民工回乡就业将在未来几年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中国经济如果不加快转型,加上生产成本增加和农民工转移,很多企业将失去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多企业的生产线将停止。
备注:由于此次农村社会调查事先未经过精细设计,且调查力量有限,未能获得足够的、合理的调查数据,多是一些现象的描写,因此调查的代表性不足和结论可能存在偏颇,尽请谅解!
中国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篇四
社会实践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我们提前走进社会,体验社会,让我们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三农问题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农不稳,由此我深入到了常州武进区牛塘镇竹园村,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找到了一些方法。下面先以总纲的方式大致展现目前我认为的农村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下面再以专题的形式探讨一些热点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初步得出了这些老大难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舍规划不合理。社会保障覆盖力度低,医保问题严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同步,文化娱乐设施与人员匮乏。弃农转工转商过于迅猛,农地荒芜,农业产量下降。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大,受教育程度低。相关农业科技人才缺口大。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落后,干部群众关系冷淡。
针对问题我的一些解决方法和相关想法:合理规划村舍建设,规范农村房屋建设,加强公共卫生设施与精神文化设施建设,使乡村环境更好更漂亮。尤其要加强普及科学,遏制迷信,彻底扭转村风村俗。大力覆盖社会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医疗建设,不仅要耕者有其田,还要耕者有其医,使广大农民各方面的生活都有一个全面的详细的保障。加强农村教育系统建设,多从农民实际出发,多办夜校和业余性质的培训班,针对不同人群有的放矢的做好教育工作。强制的法制化的推广计划生育工作,要加强宣传与教育,让农民真正感觉到多生劣生不仅增加了家庭负担,更加重了社会负担。庞大的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一大阻力。要建立新的农村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从制度这个根本入手,加大财政投入,切实照顾农村科技人才实实在在的利益。至于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则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经济发展模式问题
集约化与粗放化孰对孰错?一直以来,关于中国农业发展方向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热点话题。显然,高新科技,高新人才是任何行业任何部门长盛不衰的关键,走集约化高效化也是每一个产业的希望所在。对于中国农业而言,通过发展集约化农业,还可以推动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业产量,在农产品附加值上做足文章。通过发展农业集约化,还可以大力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化的县域经济过渡。可是问题并不只有这些,中国的人口从来就是决策者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即使已经城市化的地方,其城市化程度也还很不令人满意。所以解决庞大农民队伍的就业和吃饭问题就是当务之急。每年浩浩荡荡的打工队伍早已使各主要经济发达城市不堪其负,而农民工进城所带来的劳资纠纷,社会治安问题也不得不令人认真对待。所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在农村就近安置庞大的就业大军非常必要。中国尽管地大物博,但可耕种土地少,利用价值高的土地少,在国家财力尚不足以负担农村全面社保医保之前,必须使农民安心待在农村土地上。或许精耕细作,小农经营数千数百年以来,一直是制约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制约城镇化水平,制约城乡贸易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永远更加无法接受,广大农民再也无地可种,生活日益艰难,苦苦挣扎于生存线上。所以尽管城镇化,农业经济集约化是大势所趋,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那些客观存在的具体问题说明着,粗放经营的小农经济仍然将是我国可预见的必然的痛苦选择。而在选择何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背后,是不得不重视的老大难的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
尽管问卷中没有提到人口问题,但我仍然认为问题农村人口问题是一大关注点。对于人口问题,最生动的莫过于那个家喻户晓的公益广告。某记者采访一草原放羊娃。两人的一番对话耐人寻味。记者说:“你为什么放养啊?”小男孩说:“赚钱。”记者说:“赚钱为了什么啊?”小男孩说:“为了娶媳妇。”记者说:“娶了媳妇以后干什么?”小男孩说:“生娃。”记者说:“那生了娃,娃将来干什么啊?”小男孩说:“放羊。”由此可见,朴实的并没有更多全面细致考虑的生育欲望和计划,使得我国尤其是广大农村的人口形势非常严峻。多子多福,重男轻女,农村人口的增长还显得非常的畸形化,男女比例的错乱必将形成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和伦理问题。但是,这一问题并不是短时期内形成的,中国的价值观点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朴实的生育目的往往是最为麻烦和难以解决的。对于农村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起正确的男女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显然,一方面要积极普及法制意识,树立人权观念,对男女问题要有真正彻底的认识。男女是完全平等的,随便抛弃女婴不仅是不道德的,更加使严重的违法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另一方面,要做好更加细致和彻底的宣传。要讲究策略,必须要从小处着手,用心去做。对于农民家庭的开销,人均开支的变化要形成一个基本的规律化的报表材料,让农民真正感到,多子未必多福啊。作为现在的时代形势,完全是越生越穷越穷越生啊。所以减少生育,对农民自己是完全有利的。在我所调查的农村有一种以富买权的做法很流行。也就是孩子我要生,但是罚款你也可以拿去。我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司法歧视,从没有哪部法律认为交罚款可以使违法行为合理化!对于这个问题,根子是法律有漏洞,所以有关立法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立法,行政执法部门也万万不可罚款后就一了百了,该怎么做就应该怎么做,农村的人口普查也要像城市一样更加全面和严密。农村普遍的真实的计划生育对于减轻城市就业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少生优生的贯彻实施到底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现状与农民生产生活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问题
正如总纲中所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其实最难的就是没有一个详细具体可操作的规划,根据调查,超过百分之70的农民对于身边的各种设施匮乏感到不满和失望。显然,农村厂区建设的乱铺摊子,文化设施与环保垃圾设施的缺失亟待解决,这里不妨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编制村镇布局规划,实现村镇规划全覆盖,逐步将散乱无序的自然村落集中建成地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的农村新社区;二是大力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新一轮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重点要放在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上,通过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和集聚。三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迁入城镇,逐步把进城农民的住房、就业、医疗及子女入学等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四是加强农村公路、垃圾处理、村镇绿化、乡村河道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级各类企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开发。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农村的厕所建设问题,长期以来农村没有统一和清洁的厕所,尽管或许为农业生产提供肥料添了一些方便,但是肮脏不卫生的村容也是农业投资,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巨大障碍,所以,这里结合常州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农村公共厕所要从无到有,以政府投资为主,建设一些简易但是清洁方便的厕所,争取在未来的十年内,农村处处普及公共厕所,自家住房水冲式厕所比重为86.5%向95%发展。
根据当地村委会提供的有关全面小康的数据,牛塘镇竹园村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02元,同比提高12.3%,但只有目标值的70%;农村恩格尔系数39.8%,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距达标差4.8个百分点;农村基尼系数0.323,已经达标,但较2004年的0.315提高了0.008过百分点,农村贫富差距又扩大趋势;2006年该村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3.4%,预计2007年可以达到95% 的标准。然而根据问卷调查,至少有七成的农民对于自己的收入非常不满,而且还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政府失职不作为,认为政府的转移支出不到位,农业支持不够是农业困境的重要原因。显然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事关全局,必须抓紧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仍然需要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带领作用。促进农民增收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和关键,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建立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流转方式为主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保障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同时建立非农用地市场化流转的合理价格机制,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分配中的分额。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增加收入。要加强对农民关于市场的引导,不仅要种植粮食,还要大力普及高附加值的农业经济作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从社保中增加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最终实现“农保”和“城保”并轨;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政府保养或基本生活补助等形式,妥善解决好历年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加大政府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使农民从扶持中增加收入。必须有针对子女购得加强农业科技的普及,用科技的巨大力量驱散农村落后的阴霾。可是,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普及遇上强大阻力似乎也是必然的。
关于农业科技和科普的问题
可以说本次社会调查直接紧密相关的是农业科技状况与农民的精神文化状况,然而情况并不乐观。根据调查,拥有大专职高以上学历的不到百分之六,初高中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小学程度大约为两成,文盲半文盲率倒是比较低,只有约百分之四。在调查中,某位大叔的一句话颇有杀伤力,念书好的谁还种田啊?显然,在广大农村,文化知识的匮乏是很多方面不足的重要原因。正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匮乏,使得农民普遍相信迷信,据调查建设房屋要看风水的超过了九成,可以说似乎不这样做,反倒是不正常的。大约八成的农民认为,能读书看报和写常用的应用文就足以应付生活了。知识的匮乏造成了农民普遍还不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对于农业科技培训至少百分之57的人表示没有热情,甚至还有约百分之45的人认为农业科技的实际意义不大,参加农业科技学习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对于业余时间的分配,选择喝茶聊天和打牌搓麻将的占了七成,选择业余时间读书的一个也没有。约有七成的农民明确表示,只有政府加大农业投入,农业问题才能解决。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农民认为只有政府承担农业科技普及与推广教育的费用,他们才愿意参加相关活动。同时大部分农民认为,对于自己而言,再学习的动力已经不足,重新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成本过高,意义有限。他们还认为农业科技虽然有用,但是对自己来说,学了没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着跟风现象,超过七成的农民表示只有同村邻居采用了新技术或新方法,自己才有可能跟进。
由此一个鲜明的问题已经放在我们面前,推广农业科技,在农民中全面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是比投资建厂,开设新的农业基地更加复杂的棘手的事情。我市目前农村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95%,但是上了一些年纪的农民知识程度令人堪忧,所以如何解决再学习和终生学习问题尤为关键。如前面所说,农民的不主动不热情,有经济方面的考虑,也有精神心理上的原因。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有效投入,不仅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社保医保体制,还要发展农村教育,可以采取夜校,大喇叭,志愿者宣传的方式普及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向计划生育一样,让农民的心态发生转变,逐步从厌学,读书无用论中走出来,让再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风气席卷农村。可是不管农业科技的警风刮得如何,如今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仍然让人担忧。或许,没有这一问题的好转和解决,前面已经提到的诸多专题问题的解决也好,探讨也好,就都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民主政治建设问题
如总论所提的,民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对于农民来说,绝大多数都认为选举村干部是走一个过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然而责任意识不强的另一面是,根据调查,至少七成的农民选择在个人或者家庭出现问题时会找村干部解决问题。但问题是,选举时权力的放弃是不可能带来真正为自己利益维护的保护人和裁判者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度里,自由民主的意识被压制得太久,不要说干部,就是农民的父母官思想仍然十分严重。对于那些青天大老爷们,既爱又怕,既恨又怕,敬而远之或许是广大农民比较真实的心理状态。由此在农村广大群众与领导干部的关系处于一种紧张中的微妙关系。农民的思想问题解决起来确实不易,那我们只能从干部角度入手。然而,事实是,笔者为了完成这次社会调查,去村委会多次,可有关领导总是处于休假或是有事状态,尤其是农科所的两位先生,在一周的时间内,周一下午,周四上午,周五下午居然一直不在,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忙的呢?难道要过年了,就有理由要整天泡在家里忙自己的私事?为什么一周只上五天班,为什么通常周五下午还是所谓的全民健身和沐浴日呢?或许建立在官本位基础上的农村干部制度,本身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民公仆。或许解决农村的民主政治问题,已经超出了本文所能论述的范围,或许这不是一本书,一篇专题论述所能解决和讲清楚的?!
最后的疯狂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我第一线的接触了农民,农业科技状况,农村干部。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上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一些同学的互相探讨,我终于初步形成了这份报告,可以说这也是我十多天来的劳动成果。但是越是细致的投入对农村现状的思考,我越是不能平静,因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问题远大于成绩,我们要做的实在还有太多太多。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工程,每年中央都要以一号文件的形式予以强调。可见完整的点评农村状况,为农民前途预做设想和安排,或许本来就不是我所能做到的,但是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种种讨论和争论则仍将继续。
本站()
中国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篇五
调查对象:以农民为主,少数居民
调查方式:实地走访、座谈
调查地点:xx
调查时间:xxx
春节回乡探亲期间,我走访了老家农村,在席间,在田间地头,对一些亲戚和农民朋友进行了采访,并进行了深入交流,感悟颇深,现将调查结果和思考与各位网友做一个分享:
调查篇
一、农民收入
据调查,当地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外出打工,其次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然后是政府的各种补贴,最后是做“小买卖”。因为农村家庭成员的全部或部分在外打工,所从事的工作也不一样,打工收入是无法统计的。非规模化的种植和养殖,基本上能保证投入和产出持平。过去农村税赋多,现在国家减免了各种税收,各项补贴逐渐增多,并兑现,如:种植和养殖补贴、困难补助、残疾人补助、危改补贴、打井补贴、“家电下乡”与“摩托车下乡”补贴、农民工回乡创业补贴等。这种补贴或补助,少则几百上千,多则几十万上百万。补贴较多的是规模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二、农民支出
除了用在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用品外,农民主要支出在建房、购买家电、非义务教育、看病、红白喜事送礼等,少数人会到乡镇、县城的服务性行业消费,极少数人会花钱到外地旅游。春节期间,县城的火锅店异常火爆,动作晚了位子都订不上。农民朋友已经习惯了在县城的火锅店宴请亲朋好友,据说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四五年了。
三、农村教育
农村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原因有三:一是普遍认为上大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二是不再需要孩子辍学打工、补贴家用,三是孩子上大学的花费努努力,还是基本上能满足。然而,由于计划生育国策执行得好,适龄儿童越来越少,生源逐渐减少,很多村小招不上学生而被迫关闭或做他用,小学生被统一集中到镇中心小学上课。一半左右的学生只念完初中就选择了外出打工,给出的理由是“不想读书”、“上课听不懂”、“我不是读书的料”、“读了大学也有可能找不到工作”等。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当家长的骂几句之后,基本上就从了孩子的想法。
四、居住条件
农民居住条件改善是不争的事实,矗立在丘陵上的小洋楼足以证明这一点。绝大多数农民都盖起了样式新颖的小洋房,并在贴上瓷砖加以装饰,套内面积基本上都在一两百平房以上。有的家庭更加讲究时尚,进门也需要脱鞋;有些家庭装上政府补贴的太阳能热水器;95%以上家庭的厨房都摆着一台冰箱,卧室按上节能空调。这一切都是“家电下乡”的优惠政策让农民下了购买冰箱等家电的决心。
五、农村医疗
农民朋友对花10元就能报销一半的医疗费已经习以为常,有些受访者表示,“现在的十块钱还是钱吗?不就一斤肉的价钱……”。言外之意,农民对花小钱看大病的新型农村医疗政策非常满意。
六、农村经济
农民讲,在农村种田土是挣不了钱的。农资价格高、劳动力成本也高,每年下来收入的粮食和经济作物能勉强能与成本持平。因此,被撂荒的土到处可见,而过去绿油油毯子式的冬小麦现在稀稀疏疏的飘在丘陵上。每个村、每个镇基本上都有规模化种植和养殖的农民,但称他们为带头人不准确,因为他们并没有带动其他农民共同发财,大多数都紧盯着政府的补贴。
七、农村文化
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农村的就剩老人和孩子。无论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传统还是条件、氛围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眼前很难在农村扎根。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看见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就是打麻将、斗地主和扎金花。只有不谙世事的小孩子,奔来跑去,活动空间超过了一平方米。有些农村青年会到县城上网、搞同学会、唱歌跳舞。老年人就喜欢去庙子拜拜神,烧烧香,给后代求个平安。
八、农村治安
农民对“重庆打黑”拍手称快,由于很少有人上网,大多数人还把此功德仅归于薄熙来书记,而直接负责的王立军却很少有人提及。一时间横行乡里的流氓、杂皮、混混要么被逮捕了,要么规矩了不少,要么销声匿迹。邻里关系也和谐了不少,随着年龄增加,老辈们放弃了宿怨,年轻一辈一年都难得见上一回,无法“继承”上一辈的恩怨。因此扯皮斗殴的事件大幅减少。
分析篇
一、中国农民进入“补贴”时代
在非平原地区,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大,农业生产很难规模化、机械化。就算有各种农业补贴,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在此情况下,农民对农业科技的使用、对田土的精耕细作已经没多大兴趣。如果此时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而大幅提高粮食价格,我想城里的居民该坐不住了,媒体和分析师们该批评政府通货膨胀控制不得力了。如果不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消费就拉动不起来,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将黯然失色。鉴于此,对于农民政府只有持续的“补贴”下去,让发展的成果和“民富”政策尽可能惠及到更多农民。
但是,补贴政策应该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经济转型、农民养老等结合起来,要做至少十年的规划和打算。现在的补贴,要城乡统筹发展打基础,而不应是短视行为,要让农民保持对土地的热爱和感情。
二、中国农村需要年轻人
很多农民的孩子念了大学,在城市里安了家。有些农村大学生,宁愿在城里当“蚁族”,也不愿意回农村发展。没上大学的,宁愿在大城市里从事服务行业和在工业园当普通工人,也不愿意回农村种地。农村发展需要科技,农民幸福感提高需要文化,农村消费需要撬动,可农村没有年轻人,这都无从谈起。农村的天地是广阔的,政府和社会应该从宣传和资金上鼓励年轻人回到农村去种地、去创业、去实现人生价值。
三、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应加快
春节后出现的“民工荒”确实让不少让大城市和沿海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老板们慌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网络民主进程的加快,农民工的收入和劳动条件提高是不可阻挡的。在中国的工厂里,靠“廉价劳动力”在市场上取胜将逐渐失去土壤。内地经济也在发展,农民工回乡就业将在未来几年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中国经济如果不加快转型,加上生产成本增加和农民工转移,很多企业将失去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多企业的生产线将停止。
备注:由于此次农村社会调查事先未经过精细设计,且调查力量有限,未能获得足够的、合理的调查数据,多是一些现象的描写,因此调查的代表性不足和结论可能存在偏颇,尽请谅解!
中国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篇六
【一】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孩子娇生惯养,生活能力差,要让他们多接受“磨难教育”。
我的家乡江苏省灌云县东王集乡离县城不过二十里,那里没有城市高楼林立的压抑,也没有马路上的喧嚣,这或许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
带着看看农村孩子受教育情况,问问他们今后的打算及他们与城市差距何在等问题,我选择了本村十个组中的两个组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10—20岁的年轻一代,主要以谈话或间接询问等方式进行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小学(10—13岁)初中(14—16岁)高中、职专及其他(17—21岁)
47(人)34(人)34(人)
对于小学生,我并没有很深入地去问,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了解,比如:“上学累吗?”“想不想上学”“作业多不多”,当问到将来想不想上大学等,结果有90%以上的孩子很想留学校里,他们根本没有城市里孩子的那么多课外习题,更不用去什么补习班,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每个孩子都能流露出对“成为大学生”的向往,家长们也有80%左右希望孩子们能接受高等教育,问其原因,无非是“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
这些孩子年龄尚小。家长也尚未在真正意义上考虑孩子的将来,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被问及有没有想过让孩子早点学外语,或者学一样“乐器”时,他们的回答是:“到哪里学呀?他(孩子)也没想学。”
对于初中生,也只问问他们“学校老师上课好不好”、“有没有搞素质教育”。了解他们现有知识的广度。课余都干什么及毕业后的打算。50%的学生觉得,虽然老师上课讲时能听懂,但有时看书却看不懂;另一半同学甚至听课都有些吃力。对于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令人失望,只有十多个同学从电视上听说过有这回事。34名学生中只有三四个对四大名著有所了解,他们家中没有购买很多好书的经济实力,便互相交换着看或去老师家借书看。大部分同学读过的课外书只有小说。
对于为什么不看名著的回答,有20%的同学反映“看不到”,而80%的学生竟说没意思、不喜欢。95%以上的同学平时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世界局势则更无从说起。那他们平时都在干什么?在被调查者当中,有90%以上的学生回家要做家务,其中有一半的同学却并不是这样,听其他人讲,许多人都是地地道道的网虫,据调查,有些家长是“赌王”,天天都坐在牌桌上,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学会了,真是“无师自通”。其中竟有一位18岁的女孩,这是一个本该不倦汲取知识的年龄,可孩子们却走向与自己不相称的赌桌,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初中生34人上高校继续就读14人
上大学4人上高中10人
毕业后打工14人
已成家5人
因身体状况欠佳辍学1人
说起将来的打算,每个人开头都是“也想上高中”,但是家长们考虑的更多:“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供不起”、“还是早点儿有份安定的工作吧”、“中专也可以转城市户口”……。当然,孩子们也很体谅父母:“家里田多”、“上高中,大学要很多钱”……。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农村孩子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坚定地要圆“大学梦”。
这不是小孩子的幻想,而是真真切切的理想,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其中有的学生家里并不富裕,一进屋我就担心,他们能负担得起今后的学费吗?但是当我听到家长的话时我才知道原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现在社会上竞争厉害,多学点文化总会有好处的,我们没有盖楼房,留着钱给他(她)读书呢!他们始终坚信,有了文化才会有出路。能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女们学成归来是他们一生的幸福。
17—21岁被调查者是我们的同龄人,34人中有6人上高中,33%的人读大学,1人读中专,还有的就是已经“毕业”了,在所有上高校者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太激烈。
他们是我们的同龄人。
教育上,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究竟有多大,怎么缩短呢?
再穷不能穷教育,学校教学设施不全,教学水平不高,可以由乡、市、政府出钱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水平。的确,我看到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校舍,乡里还投资盖好了教师楼,现在再有个像样的图书馆,让同学们都能看到想看的书,想看的好书。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里的苦是经济上的贫穷,对于不能上学的孩子,政府应该重视;考上高校的学生,政府应该为其贷款,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等他们不久学成归来又可以带动村里的发展,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啊;这里的苦还有知识上的贫乏,学校老师是否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计划,确定适中的授课难度,并且在课外给确实有困难的同学“开开小灶”。在城里各学校相继进行素质改革时,村里的老师是否也能加点儿紧,哪怕是赶末班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多听听新闻,多看些好书。
再困不能困家长,家长的教育对子女的学习,以及今后人生道路方向的选择上起了很大的作用。10—20岁的学生自觉性本来就不强,若家长再不加以正确引导,“任其自然”,那怎能奢求其“努力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对家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让其参与到教育行列中去,并为他们进行“教育交流”创造条件,使一部分家长“以教育为本”的想法为其他父母所接受。若能把牌桌上不良“竞争”转变为“看谁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我们提供了若干个岗位,一个企业“以人为本”,人人都把其当作是自己的一部分,那企业的魅力是怎样的大啊。
暑期的实践生活虽然不长,只有那仅仅的两周,但却为我的人生刻下了一段铭心的经历。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这次的实践生活,但对我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使我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想要经营一个企业不是容易的,靠蛮劲和热血是无法解决的,谁能保证这些有效期有多长。
【二】
我在网上调看了大量关于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资料。了解到我国近几年来关于农民保障制度所做的一些成就我决定利用寒假对我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进行简单调查。我简单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调查问卷,查阅了关于新农合的知识,分析了农民对医疗保障的主要看法。总体了解如下:
一,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xx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预计到xx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筹资15元。归纳起来是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给付额达到xx0元。
二,建设新农合的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xx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48%,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11.48%,后者的增长竟然是前者的近五倍。
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40.08%的群众有病未就诊,23.35%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
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三,历史弊端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目前因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41%;西部因病致贫者达300—500万。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自1985年以来,虽然农村居民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城镇居民。剔除物价因素,1985—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3.1%,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5%,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为9%。
1988年以后,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89—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仅为1.4%。但与此同时,农民医疗支出大幅上升。以安徽省为例,xx年前三季,农村人均医疗支出42.82元,与上年同期37.69元相比,上升了13.6%;其中医疗卫生保健人均支出19元,已接近上年人均全年支出20.2元。1990年人均全年压疗支出14.41元,1998年历史为52.11元,1999年为51.65元,xx年间增长了2.52倍,而xx年间间农民纯收入增长也仅是2.52倍。
而且在全国的保障制度中,农民被排挤在保障体系之外。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险改革进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险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
以医疗保险为例,我国当前进行的医疗保险改革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是全民医保,而只是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改革,目前是解决公费医疗负担过重问题,保障基本医疗服务。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曾在农村被广泛实践过,但几经周折,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而解体。
四,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1、社会满意度低
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理赔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2、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登记、理赔程序过于繁琐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其次农村合作医疗的理赔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而有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要农民先垫付,这样如果一些农民借不到钱还是看不起病,然后持着有关手续到合作医疗报帐中心申报,最后又要去信用社领钱。有的村庄离报帐中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毕业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以上都是我在大量阅读了相关资料后,结合工作中和调查中了解的一些实际问题。对此次全国性的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些看法。在此次的暑期实践中工作的同时我也深深的被打动着,我国对三农的重视。近几年来国家一步步的免除了农业税,学费,还有现在进行中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民政策。
听卫生室的护士说现在好多种疫苗也是免费为儿童接种的。顺便提议一下,我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个弊端:医生拿过来让我录入电脑的纸质联单都是很复杂的多张联单。我觉得既然已经录入电脑保存就不需要浪费大量的纸张来开四联单了,一张存单就可以了。对此医生也甚感烦琐,毕竟在惠民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环保。
中国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篇七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孩子娇生惯养,生活能力差,要让他们多接受“磨难教育”。
我的家乡江苏省灌云县东王集乡离县城不过二十里,那里没有城市高楼林立的压抑,也没有马路上的喧嚣,这或许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
带着看看农村孩子受教育情况,问问他们今后的打算及他们与城市差距何在等问题,我选择了本村十个组中的两个组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10—20岁的年轻一代,主要以谈话或间接询问等方式进行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小学(10—13岁):初中(14—16岁):高中、职专及其他(17—21岁)
47(人):34(人):34(人)
对于小学生,我并没有很深入地去问,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了解,比如:“上学累吗?”“想不想上学”“作业多不多”,当问到将来想不想上大学等,结果有90%以上的孩子很想留学校里,他们根本没有城市里孩子的那么多课外习题,更不用去什么补习班,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每个孩子都能流露出对“成为大学生”的向往,家长们也有80%左右希望孩子们能接受高等教育,问其原因,无非是“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这些孩子年龄尚小。家长也尚未在真正意义上考虑孩子的将来,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被问及有没有想过让孩子早点学外语,或者学一样“乐器”时,他们的回答是:“到哪里学呀?他(孩子)也没想学。”
对于初中生,也只问问他们“学校老师上课好不好”、“有没有搞素质教育”。了解他们现有知识的广度。课余都干什么及毕业后的打算。50%的学生觉得,虽然老师上课讲时能听懂,但有时看书却看不懂;另一半同学甚至听课都有些吃力。对于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令人失望,只有十多个同学从电视上听说过有这回事。34名学生中只有三四个对四大名著有所了解,他们家中没有购买很多好书的经济实力,便互相交换着看或去老师家借书看。大部分同学读过的课外书只有小说。对于为什么不看名著的回答,有20%的同学反映“看不到”,而80%的学生竟说没意思、不喜欢。95%以上的同学平时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世界局势则更无从说起。那他们平时都在干什么?在被调查者当中,有90%以上的学生回家要做家务,其中有一半的同学却并不是这样,听其他人讲,许多人都是地地道道的网虫,据调查,有些家长是“赌王”,天天都坐在牌桌上,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学会了,真是“无师自通”。其中竟有一位18岁的女孩,这是一个本该不倦汲取知识的年龄,可孩子们却走向与自己不相称的赌桌,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初中生34人:上高校继续就读:14人
上大学4人:上高中10人
毕业后打工:14人
已成家:5人
因身体状况欠佳辍学:1人
说起将来的打算,每个人开头都是“也想上高中”,但是家长们考虑的更多:“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供不起”、“还是早点儿有份安定的工作吧”、“中专也可以转城市户口”……。当然,孩子们也很体谅父母:“家里田多”、“上高中,大学要很多钱”……。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农村孩子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坚定地要圆“大学梦”。这不是小孩子的幻想,而是真真切切的理想,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其中有的学生家里并不富裕,一进屋我就担心,他们能负担得起今后的学费吗?但是当我听到家长的话时我才知道原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现在社会上竞争厉害,多学点文化总会有好处的,我们没有盖楼房,留着钱给他(她)读书呢!他们始终坚信,有了文化才会有出路。能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女们学成归来是他们一生最大的幸福。
17—21岁被调查者是我们的同龄人,34人中有6人上高中,33%的人读大学,1人读中专,还有的就是已经“毕业”了,在所有上高校者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太激烈。
他们是我们的同龄人。
教育上,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究竟有多大,怎么缩短呢?
再穷不能穷教育,学校教学设施不全,教学水平不高,可以由乡、市、政府出钱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水平。的确,我看到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校舍,乡里还投资盖好了教师楼,现在再有个像样的图书馆,让同学们都能看到想看的书,想看的好书。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里的苦是经济上的贫穷,对于不能上学的孩子,政府应该重视;考上高校的学生,政府应该为其贷款,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等他们不久学成归来又可以带动村里的发展,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啊;这里的苦还有知识上的贫乏,学校老师是否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计划,确定适中的授课难度,并且在课外给确实有困难的同学“开开小灶”。在城里各学校相继进行素质改革时,村里的老师是否也能加点儿紧,哪怕是赶末班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多听听新闻,多看些好书。
无力为困,无计为困,无智为困。困则穷,穷又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
再困不能困家长,家长的教育对子女的学习,以及今后人生道路方向的选择上起了很大的作用。10—20岁的学生自觉性本来就不强,若家长再不加以正确引导,“任其自然”,那怎能奢求其“努力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对家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让其参与到教育行列中去,并为他们进行“教育交流”创造条件,使一部分家长“以教育为本”的想法为其他父母所接受。若能把牌桌上不良“竞争”转变为“看谁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我们提供了若干个岗位,一个企业“以人为本”,人人都把其当作是自己的一部分,那企业的魅力是怎样的大啊。
暑期的实践生活虽然不长,只有那仅仅的两周,但却为我的人生刻下了一段铭心的经历。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这次的实践生活,但对我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使我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想要经营一个企业不是容易的,靠蛮劲和热血是无法解决的,谁能保证这些有效期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