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剪纸喜花教学反思篇一
当拿到教材看到《姥姥的剪纸》这一课文时,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当时吸引我的是姥姥的那些生动的.剪纸。可这几天备课备下来,我觉得心里一直很难过,我记起了我的外公,外公对我很是疼爱,可外公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因为肺癌过世了,最近几天我也几次梦见了外公,梦见她给我做陀螺,梦见他用竹子给我制作风筝……我知道这篇文章打动我的正是作者和姥姥之间相互牵挂的情,所以文章在教学时候,我想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这篇课文,我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剪纸喜花教学反思篇二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根据这一阶段目标的要求和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在第一课时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相关词语;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语言材料中感受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我把难点和重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节课我采用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让情感在朗读和体验中升华。
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再现剪纸,让学生先从剪纸图片中感受到姥姥技艺的高超,再让学生找出“剪纸”图的语句品读感悟。例如抓住第1自然段的“都”字,抓住邻居的啧啧赞叹声“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然后紧扣环节设计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呢?”又带领学生围绕“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进行引导学习,品味语言,体现姥姥的技艺的高超是付出了努力练成的,再抓住“身心入境”一词,深刻表现剪纸给姥姥带来的投入与快乐。7-12自然段,我让学生自由读,找出“我”与姥姥的对话,然后再利用课件展示牛兔图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牛的勤劳、兔的顽皮,看到图想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最后抓住姥姥与作者的对话进行朗读训练指导。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我还让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的老人对自己的关怀照顾,激起孩子们感情上的共鸣。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再加上学生展开的回忆,从而我们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由此,孩子们读起来更入情入境了。
让我心存遗憾的是,文中“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是教学的难点,它不仅是姥姥在讲述自己剪纸的经历,还是在教自己的孙儿做人做事。可是我感觉这句话在我们的两三句讨论中就滑过了,理解得不够深入。再一个是教学的后半部分从“牛兔图”体会我和姥姥之间的情感不够深入,特别是出示了三幅剪纸图,应该让学生说说姥姥剪这三幅图的寓意是什么,明白姥姥对我的疼爱。但是,我只是集中起来理解,缺少深入的挖掘体会,为后面对以“姥姥的剪纸”为题的理解产生了一点阻碍,特别是学生的语言组织上明显有了障碍,而一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理解上就要再花一点时间才行,这也是我在挖掘语言文字上最大的问题,常常点到为止,应该多考虑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竭力超越。
剪纸喜花教学反思篇三
《姥姥的剪纸》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中,我通过抓住姥姥剪纸的“神”,让学生找出体会到“神”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例如“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一句,就引导学生紧抓住“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无所不能”进行对比,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然后紧扣环节设计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呢?”又带领学生围绕“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进行引导学习,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姥姥的话是经验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就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要注意什么,剪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再抓住“身心入境”一词,深刻表现剪纸给姥姥带来的投入与快乐。
本课由于在前一个环节花的时间偏多,以至于教学的后半部分从“牛兔图”体会我和姥姥之间的情感不够深入,特别是出示了三幅剪纸图,应该让学生说说姥姥所剪的这三幅图的寓意是什么,明白姥姥对我的疼爱。但是,我只是集中起来理解,缺少深入的挖掘体会,为后面对以“姥姥的剪纸”为题的理解产生了一点阻碍,特别是学生的语言组织上明显有了障碍,而一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在理解上就要再花一点时间才行,这也是我在挖掘语言文字上最大的问题,常常点到为止,应该多考虑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说话练习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地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进一步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教学设计,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渗透了学法指导。
总之,从这节课让我看到自己在教学中急需要注意的地方,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充实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活跃起来,我要尽快解决不足之处。
剪纸喜花教学反思篇四
张博文《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了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整篇课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表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纵观整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因此如果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教学中,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在这部分,我让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语以及感叹号的使用,体会姥姥剪纸的“神”,在读的基础上,品悟语言,感受技艺高超,学习之后,让学生会用,我设计了仿照句子,写句子的题目,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这部分的学习。我还让学生用几个词语来形容姥姥技艺高超。不足之处是,当我加入写作特点时,引导的不够好,学生答非所问。
当时,在这块,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过多的去强调,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情酝酿的不够强烈,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对姥姥的回忆时,个别的男同学还忍不住笑出声来,我想就是因为在这一部分的教学,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体会不到亲人的关爱,在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时,学生跟我一起读,我应该再让学生多读几遍。
学生的感情是需要老师去激发,我应该捉住时机,适时的“煽风点火”。这两部分的内容,前者是在欢快中度过,后者则需要陷入深深地回忆中,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姥姥对孙儿的疼爱。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加强朗读,通过读,来体会感情,一切尽在不言中。
剪纸喜花教学反思篇五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
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彼此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探讨重点问题。作为教师,比孩子早一步解读教材,其实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更应该是充当“引路人”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对“对话”在备课中是早有预设的。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有一味地领着学生走的感觉,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完全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没有拘束的自由驰骋。
今天,以这个观点看这堂课,我仍然没有学会舍弃:各个突破,面面俱到。却显得整节课容量过大,各环节如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而像我这样的教师不少。为什么会这样?细想来,有这样几点原因。一是应对考试,教学中怕有遗漏;二是面对大纲,恨不能大纲中提出的要求每堂课都要落实;三是自己好不容易对文本理解透彻,也要求学生在每个难点精彩点上作停留,每个环节留给学生思考品味的时间不足。
有人说,语文是一门遗憾的学科,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材,无论是颇受赞誉的时文,还是经典名篇,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可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教学时不得不舍弃很多内容。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遗憾,留下较大的空间,才可能让学生觉得“盛宴散而意无穷”,才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继续钻研。问题是,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规定的任务,留给学生所谓的“充分时间”从何而来?我想,对教材大胆取舍,不求满载而归,但求课课有得,不失为一良策。
一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作为教师总想在课堂上渗透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训练。因而时间的控制就尤为重要,一节课里哪些环节要处理的祥,哪些环节有处理的略,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往往前松后紧,一进入创设的情景就忘记了时间,对学生的收放还不够自如,对时间的把握还有待加强。
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之,竭力超越之。
剪纸喜花教学反思篇六
在上《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经过这反复思索,我将落脚点放在“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和他们之间浓浓的亲情”上。把握了这个重点,就以“神”为线索展开教学,我采用圈画关键语句、读、批、悟、谈等方法进行了有效的突破。上课就按着“这是一位怎样的姥姥”——感受姥姥的技艺高超;“姥姥是如何练就这一手绝活的”——让学生知道姥姥不光是在剪纸,也是在用剪纸教育我,感受姥姥对我的疼爱;“姥姥剪得最多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剪这么多呢?”——进一步感受姥姥把对我浓浓的爱倾洒在一幅幅剪纸中。这样学生就深刻体会到姥姥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
虽然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使用电子白板的机率不是很高,但我还是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使用电子白板中的“笔”圈画重点词“剪”,通过反复引读,体会姥姥剪的时间长、次数多;使用放大镜效果出示“乡亲们对姥姥赞叹的话语”,放大镜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本来板书“神”是在教学完1—3自然段后请学生概括,课堂上有一位学生在读相应的句子时就把这个字读好了,我就相机板书。
对“拴”的处理,我认为也较为到位。结合当时是“密云多雨的盛夏”的危险和作者的活动,文中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的“拴”,引出课文中的“拴”,与学生进行热烈地讨论“课文中用什么拴住了什么”,经过追问明白了姥姥用剪纸拴住了我的身体,更用剪纸拴住了我那颗贪玩的心……为领悟祖孙俩那浓浓的情作好辅垫。
在快要结束课文时,因时间还有多余,我就灵机一动,增加了一个板块“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谁?说说你的理由”,将感恩教育推向了一个高潮,学生在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孩子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神”这一个字是对姥姥剪纸的高度概括与浓缩:姥姥的剪纸的神奇不仅在于本身剪纸技艺的高超,更在于她把对外甥的爱倾洒在一幅幅剪纸中,让作者的心境与梦境都变得有声有色。“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是学生习作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对例文写作方法的剖析,目的在于让学生今后习作中使用好这个方法。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班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非常强,据此,我为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在欣赏姥姥的多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后,请学生提问,并顺利成章的引入到了下文的学习。
但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在处理“这是一位怎样的姥姥” 时,因课前对此部分的教学时间估计可能会比较长,因此课上想抓紧时间。所以当学生结合“一张普普通通……要什么便有什么了”回答到“技艺高超”,我就急于让学生谈“还有哪些地方也体现了技艺高超”,而没有让学生很好的体会这句句子: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姥姥却无所不能以及讲正面描写,到后来才补上去。
2、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精彩,理解到位,感悟深刻,但在朗读上不能很好的将自己的体会融入到情感朗读中,今后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此外今后将进一步研究电子白板,尽量让学生上台使用电子白板,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我想如果在以后的课堂中,教师用心地解读教材,努力挖掘课文的训练点,精心设计,争取让每节课都精彩。
剪纸喜花教学反思篇七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
1、“对话”问题。
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彼此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探讨重点问题。作为教师,比孩子早一步解读教材,其实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更应该是充当“引路人”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对“对话”在备课中是早有预设的。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有一味地领着学生走的感觉,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完全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没有拘束的自由驰骋。
2、鱼与熊掌可否兼得?
今天,以这个观点看这堂课,我仍然没有学会舍弃:各个突破,面面俱到。却显得整节课容量过大,各环节如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而像我这样的教师不少。为什么会这样?细想来,有这样几点原因。一是应对考试,教学中怕有遗漏;二是面对大纲,恨不能大纲中提出的要求每堂课都要落实;三是自己好不容易对文本理解透彻,也要求学生在每个难点精彩点上作停留,每个环节留给学生思考品味的时间不足。
有人说,语文是一门遗憾的学科,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材,无论是颇受赞誉的时文,还是经典名篇,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可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教学时不得不舍弃很多内容。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遗憾,留下较大的空间,才可能让学生觉得“盛宴散而意无穷”,才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继续钻研。问题是,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规定的任务,留给学生所谓的“充分时间”从何而来?我想,对教材大胆取舍,不求满载而归,但求课课有得,不失为一良策。
3、时间的把握。
一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作为教师总想在课堂上渗透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训练。因而时间的控制就尤为重要,一节课里哪些环节要处理的祥,哪些环节有处理的略,教师必须心中有数。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往往前松后紧,一进入创设的情景就忘记了时间,对学生的收放还不够自如,对时间的把握还有待加强。
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之,竭力超越之。
剪纸喜花教学反思篇八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了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整篇课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表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课文中的插图也较为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纵观整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因此如果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臆,入境始觉亲。”如果创设出文章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和氛围,唤醒学生以往的感知体验和美的记忆,学生才会渐入佳境,体会到作者的胸臆。为此,教学中,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读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纸的意思,不解地发问,到看得懂剪纸的意思,热情地交谈,以至到后来缠着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纸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让学生进行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我还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学生明白这些“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等等,意思是说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由此看来,阅读本篇课文我们只要引导学生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展开丰富而又美好的想象,学生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学生一旦展开了梦幻般的翅膀,就能激起他们思维的灵性火花,从而达到语文感觉的细腻敏捷,促进心灵的诗化。
剪纸喜花教学反思篇九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导入新课之后,我让学生欣赏了一些剪纸图片,让他们初步感受“剪纸之美”。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从文中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中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对熟能生巧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富有教学机智,注重课堂的生成性,这点很重要。本来板书“神”是在教学完1-3自然段后请学生概括,课堂上有一位学生在读相应的句子时就把这个字读好了,我就相机板书。
对“拴”的处理,我认为也较为到位。结合当时是“密云多雨的盛夏”的危险和作者的活动,文中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的“拴”,引出课文中的“拴”,与学生进行热烈地讨论“课文中用什么拴住了什么”,经过追问明白了姥姥用剪纸拴住了我的身体,更用剪纸拴住了我那颗贪玩的心……为领悟祖孙俩那浓浓的情作好辅垫。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最后当我让学生写写并读读作者的梦境时,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剪纸喜花教学反思篇十
《姥姥的剪纸》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中,我通过抓住姥姥剪纸的“神”,让学生找出体会到“神”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例如“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一句,就引导学生紧抓住“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无所不能”进行对比,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然后紧扣环节设计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呢?”又带领学生围绕“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进行引导学习,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姥姥的话是经验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就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要注意什么,剪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再抓住“身心入境”一词,深刻表现剪纸给姥姥带来的投入与快乐。
本课由于在前一个环节花的时间偏多,以至于教学的后半部分从“牛兔图”体会我和姥姥之间的情感不够深入,特别是出示了三幅剪纸图,应该让学生说说姥姥所剪的这三幅图的寓意是什么,明白姥姥对我的疼爱。但是,我只是集中起来理解,缺少深入的`挖掘体会,为后面对以“姥姥的剪纸”为题的理解产生了一点阻碍,特别是学生的语言组织上明显有了障碍,而一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在理解上就要再花一点时间才行,这也是我在挖掘语言文字上最大的问题,常常点到为止,应该多考虑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说话练习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地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进一步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教学设计,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渗透了学法指导。
总之,从这节课让我看到自己在教学中急需要注意的地方,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充实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活跃起来,我要尽快解决不足之处。
今天,有幸得到教研室贺老师和镇教办孟老师的指导,我讲了《姥姥的剪纸》一课。我将落脚点放在“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和他们之间浓浓的亲情”上。
上课时,我结合了《新方案》设计导读中的问题和巩固练习进行了学习。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感受姥姥剪纸艺术的高超。书中左邻右舍对于姥姥剪纸的评价怎么样?文中一至三自然段主要描写别人眼里姥姥的剪纸是个什么样子。让学生尝试着在书上进行“批注”,试着用一个句子,或者一个词语甚至一个字来概括。学生的答案如下:“无所不能”“啧啧赞叹”“神了”。接着,问同学们为什么姥姥的剪纸水平那么高?把同学引向第4-6段的学习。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同学们找出句子“数九隆冬,三伏盛夏,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通过师生赛读,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然后让同学们与姥姥一起剪纸——通过多种形式的赛读,大家读得越来越有感情,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一个“拴”字,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读出姥姥内心又是希望朝夕相处的外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外孙儿去更广阔的田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对儿孙们是如此的牵挂深深打动了作者,也使读者的内心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最后以:幼年时,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我贪玩的心;长大后,姥姥用剪纸拴住了我思念的心、依恋的心、回归的心。让学生再次感悟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竭力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