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一
数学活动是让六年级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概括或发现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一、现代教学观认为:教材处理的核心问题是从学科世界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讨论“圆的周长是不是直径”时,有的学生运用直观的“看”、“比”或“量”的方法来判断半圆弧比直径长,而有的学生却运用“两点之间的曲线比线段长”来推理,这是两种不同水平的思维。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思维水平又引向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象这样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在阅读中理解,使课堂形成多方的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这对他们后续知识的学习将有较大的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提出两个层次的目标——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发展目标是针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而设计的。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这两个层次的目标体现较好,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活动内容切合学生需要。恰当的放手,让同学们自学,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我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动手操作、探寻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活动过程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实践性、开放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证了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差异性,使学生参与课程生成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这样做及时扩展了教学内容,给予了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自学的效果就格外的明显。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
另外,创设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性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因此,我在课堂中常常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气氛,这样,学生学习热情很高,积极性很强。
三、每次教学之前,我充分的备好课,我深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而备好课重要的一点是要备学生。教学之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用多种教学方法去感染学生,促使他们喜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比如,在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利用实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量,画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对待优生,我充分让他们吸饱、吃够;对待中等生,我让他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特别是对待差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方面,我更加的重视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学之后,我基本做到每课后立即反思,写在教案上或写在教科书上,及时总结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得失,以便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优点,克服不足,同时,积极学习有经验的张教师和白老师的优秀经验,听他们对某一知识点的教学看法,有什么教学中的困惑去请教他们。经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有所加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一部分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学习。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在兴趣培养及习惯养成中体验数学。
第二、在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悟数学。
1、围绕生活实际设计数学活动。
2、在活动中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三、解读教材,在有机整合和知识重组中呈现数学。
由此,我觉得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设计师、引路人,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当然还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二
本节课内容简单,于是我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法。给足自学时间,在学生自认为已经理解了这部分内容之后。便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汇报。
我在圆上任画两点a和b。连接两点后便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弧”。那么剩余的这部分是什么呢?学生便满脸的疑惑。我紧接着问:“这是弧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这不是”。这到底是不是?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于是我便紧接着让学生再次看书上的概念,再次抓住重点词理解弧的概念。学生便很快做出了正确的回答。我便借此机会让学生理解怎样才是真正的自学。自学不是简单的.把课文读一遍,更不是囫囵吞枣的把课文浏览一遍。而是应该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的理解感悟,才能达到自学的目的。用此方法我们共同探讨了扇形和圆心角的概念,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自学。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三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要和追求。在教学设计中,学生对1/这个分数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修正、充实的过程。
第一层次,从生活事例使学生感受到分数1/产生的必要。此时,学生不会用数来表示半个蛋糕,就产生了要用一种数来表示的愿望。第二层次,老师质疑为什么要把圆片对折,目的`是什么?使学生感受到只有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才是1/。第三层次,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涂出一个长方形的1/,使他们对1/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白不管是一个图形或是一个蛋糕,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那么其中的一份就是1/。学生感悟分数1/的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数学学习。学生在认识1/之后,教师让学生创造一个几分之一,为学生创设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并自然的总结出: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那么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整个学习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了对分数的感受、体验。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四
1、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不会举一反三,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较普遍,因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或方法少。
2、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
(1)少部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还没有养成。
(2)少部分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还没有养成。他们做完了题不知道检查,不会检查,明明错误在眼皮下却看不出来;有的学生是懒得检查。
3、我在教学中还有不够细致全面的地方。例如,在这学期考试中反映出部分学生对分数应用的问题掌握不好,说明我忽视了这个知识点的巩固。
针对出现的问题,我认真地进行了思考:
1、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原因除了他们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思想懒惰以外,和我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一定关系。
2、后进生之所以很难取得大的进步,主要是他们遗忘知识特别快,可能你早上刚教过的内容到下午他就忘记了。
3、良好的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不是一两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学校教育造成的。但是一些审题的方法、计算的技巧等教师还是应该随时强调的,并要强调扎实。
通过反思,我认为除了继续沿用以前好的做法外,还应积极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善:
1、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一定要让他坚持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独立地解答习题。
2、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组织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认真探索指导学习的方法,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机会,激发学习主体的自觉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活泼的完成学习任务,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3、在改善学生学习习惯方面,需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能力,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分析错因,认真改错,提高正确率。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五
《大树有多高》原计划是昨天上的,由于昨天外出学习,只得推到今天。当我走进教师的时候,孩子们异常兴奋,一起向我问好,犹如久别重逢的好友般亲切,还有几个小家伙,向我晃动手里的卷尺,意在告诉我,他们带来工具了,又是提醒我,可别忘了我们的约定哦。
《大树有多高》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综合与实践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安排的,这节课主要是围绕“大树有多高”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亲历“提出问题、实验操作、解决问题、延伸思考”的这样一个过程。我知道这帮孩子们早就按耐不住想出去上课,可我还是要把该做的工作做在前面,先分组再分工最后布置任务,明确了每一个活动需要做的事情,然后,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到教室外面有条不紊地活动。
大约15分钟之后,各个小组都已完成测量任务,我们带着这些珍贵的数据,回教室开始解决问题。我没想到的是,孩子们大部分都能根据数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观点不一样的,我就让他们再讨论,再思考,最后,孩子们一致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虽然描述的有点原生态,有点不够严谨,但我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兴奋和欣喜。这节课,我几乎没讲,但是,孩子们真掌握了,下午的作业情况反映,效果很好!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六
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位置,它包含运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的方法和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第几排第几座”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 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难点:
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2、关键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位置
教学内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教材2~3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2、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难点、关键:
1、重难点:
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2、关键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过程:
1、介绍位置
由学生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然后再介绍几个好朋友所处的位置。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座”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
2、谈话导入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
1、教学例1
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班级座位图
(1)说一说
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
师:李刚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李刚的位置表示出来
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b: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
(4)讨论
(5)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a:明确说明:李刚在第6列,第3行可以用(6,3)这样的一组数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李芳、李小冬、赵强、王宏伟的位置。
要求:
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据表示;
b、根据数据再说一说在第几列第几行。
c、总结方法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和他们所在的位置,你能总结出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再汇报。
归纳:
先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一个数;再看在第几行,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二个数。
2、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动物园示意图”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解决第(1)个问题
师: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a:学生独立操作,解决问题。
b:投影展示学生解决的结果。
熊猫馆(3,5) 海洋馆(6,4)
猴 山(2,2) 大象馆(1,4)
(3)解决第(2)问题
a:出示要求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
b: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完成
c:反馈练习结束
学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
3、全课总结
(2)教师简要介绍确定位置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比如播放有关地球经纬度的知识等。
完成教材练习一中的1~5题
第1题:
(1) 说一说(9,8)中的“9”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
(2) 按照题目给出的数据,涂一涂
第2题
(1) 观察棋盘,与第1题方格图比较,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2) 引导学生正确说出黑方的“五”所处的位置。
(3)引导学生说出其他棋子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4)完成题中第(2)小题,并和同学交流。
第3题
第1小题,用投影展示学生所确定的区域。
第2小题,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表示结果。
第4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课后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1/1、2、3、4、
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1-p2/1、2、3、
选做课时特训p2-p3/思维拓展
教学追记:
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第二课时
课题:位置
教学内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练习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2、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能较熟练地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
置。
教学难点:根据数形结合的特点理解平移。
教学过程:
1、说说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时,两个数分别表示什么。
3、说说下面两组物体的位置关系。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方格纸画图分析。
(1)a(2,6)和b(5,6)
(2)c(4,3)和d(4,0)
1、合作探究,解决p5练习一第3题。
(1)让学生认真观察“重要地名索引”。
(2)讨论地图册中的“重要地名索引”是如何确定一个地点所在的位置的。
(3)这种方法和我们学习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重要地名索引”用三个数据或字母确定位置,数对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本题的解题思路是先确定物体所在的区域,然后再确定物体在这个区域中的一个点,而数对只能确定同一区域的一个点。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七
上周,有幸听周卫东老师的《确定位置》这节课,深有感触。其实,从周老师上午的主持大会和对其他老师课的点评,我就被周老师渊博知识和深刻的见解所折服。对于这节课,我充满了期待。
本节课是人教版和苏教版中都有的,而且都是把一个知识点分解到不同年级,降低难度,此节课是小学阶段确定位置的最后一部分,不同的是人教版放到了六上,苏教版在六下。这节课用的是六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学过了本节课的知识,要讲好这节课就有了难度。
我也有了几点思考:
2.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下面我就调到学生积极性为例,重点说说我的感受。
1.用富有感情的朗读和背景音乐/图片创设出危险/紧急的氛围。
2.通过名称的改变,让学生带入角色,身上充满责任感。
3.设计紧密,环环相扣,步步诱导,让学生根据信息的增加,逐渐缩小搜索范围,确定位置。
4.深入研究,结合实际,引起认知冲突,把以往所学的不规范的/不注意的纠正过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5.……
回过头来反思,自己上这节课时,中规中矩,怎么没有细想东偏北和北偏东的区别,为什么不深入研究一下?教师,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课堂需要创新,需要结合实际,需要跨出别人走不出的那一步!加油!下面以周卫东课堂教学语丝结尾,希望能让大家感受到一点周老师的课堂魅力:
课堂如“寻宝”:扣住学科本质,一咏三叹,让学习像寻宝一样新奇;
课堂如“登山”:经过学习过程,尝试发现,让学习像登山一样给力;
课堂如“呼吸”:创设合适场域,催生动力,让学习相呼吸一样自然!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八
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一样,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一样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一样,以至于学生不明白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样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其实在这一块知识上,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可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景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样的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景,今日又比较例尺的资料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样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能够了,怎样设都是能够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5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景,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的理解,帮忙学生更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