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的利用、时间的安排以及风险的评估等,以确保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明节青团活动方案篇一
这首古诗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清明》 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作品, 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行旅之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 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 把诗情推向全篇高潮, 使诗中行人的愁苦思绪一下转换为继续抖擞前行的奋争心态, 景中言情, 意蕴深远, 语言清新, 朗朗上口, 有利于积累和培养语感,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1、 认识、 会写、 掌握运用“欲、魂、 借、酒、牧” 5 个生字。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习吟诵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3、 理解诗句意思, 想象诗中画面, 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1、 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吟诵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 理解诗句意思, 想象诗中画面, 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 课件
《清明》
一、 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
1、 同学们, 前个星期我们放了清明假, 那么谁来说说清明假你是怎样过的?
2、 你了解清明节吗?
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3、 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 中写出了清明时节的特殊气氛,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看吧!
4、 板书课题;
5、 了解作者;
杜牧 (公元 803-约 852 年) 唐代诗人, 字牧之, 号樊川居士,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 散文家, 因晚
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故后世称“杜樊川” , 著有《樊川文集》 。 杜
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 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其诗英发俊爽, 在
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 ,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 学生自由朗读, 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3、 教师点小组进行学习汇报(小组汇报, 集体交流)
4、 教师强调: a“欲” 的左边是的人要写成捺点。
b “魂” 字右边不要忘了“撇折点”。
5、 再次朗读古诗, 师范读古诗,让学生注意诗句的节奏与停顿,指名读,齐读。
三、 精读课文, 理解内容。
a: 指名学生读;
b: 解释:纷纷:形容多。“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
“欲” ——将要, 快要。断魂:愁闷凄凉,失魂落魄.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c: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指名回答)。
( 清明节的时候, 下起了纷纷的春雨, 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凄凉,
失魂落魄. )
( 仿佛看到了一副清明烟雨图, 天下着蒙蒙细雨, 有人在路上走着,
心情很愁苦……欲断魂 )
3、板书:欲断魂——愁苦,想想诗人此时的心情为什么是愁苦的?你有没有孤独一个在冷雨中行走的经历。(师生交流)
4:指导朗读前两句。(前两句宜缓慢沉重, 读出诗人凄凉愁苦的心情)是啊, 清明的时候本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人们都去祭祖踏青, 可在这亲彩浓郁的日子, 作者独身在外, 又被雨给淋湿了, 无处躲雨, 心情愁闷,没有精神, 那么诗人会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
5、 学习古诗最后两句(出示)。
a: 指名学生读;
b: 解释“借问” :请问, “遥指”:远远指着。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c: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自由举手回答)。
(请问牧童, 哪里有可以歇歇脚的酒家? 他指了指远处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
6、 为什么诗人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
(因为作者独身在外, 又被雨给淋湿了 , 无处躲雨, 心情愁闷,
想找个酒家, 一来可以歇歇脚, 避避雨, 二来可饮点酒, 驱驱寒,
借酒驱散心中的烦闷。)
7、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的最好? 为什么?
(“遥”, 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 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 指向
了 远处, 让人仿佛看到了 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 让愁闷的诗人有
8、指名表演后两句。
9、指导朗读后两句。(第三句宜读出问的语气, 最后一句结尾处语气宜扬上去, 表达出诗人望见酒家时心里那种急切感。)
10、小结: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 一幅清明烟雨图, 表达了 诗人孤身路上的愁苦和望见酒
家想借酒消愁的期望而振奋起来的情感。)
交流后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情感升华,学习吟诵:
1.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体会诗人的心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听吟诵,找规律,交流吟诵的方法:吟诵时注意声调的变化,平长仄短(第一二声的为平声,第三四声的为仄声),韵字音要拖长。
3.带领学生吟诵。齐诵。
五、 背诵古诗, 感情升华, 课堂总结
1、 背诵古诗; (小组内成员赛背、 点名背诵、 集体评议。)
2、 教师总结: 今天, 我们已经跟随杜牧看到了一副清明烟雨图, 还学习了一种吟诵古诗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加以朗读背诵, 好好的去想象领会诗中的画面, 体会诗人的情感吧!
六、 作业布置
1、 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 背诵默写古诗。
七、 板书设计
清 明
欲断魂 遥 指
愁苦 振奋
清明节青团活动方案篇二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主要的祭奠节日,是祭祖跟扫墓的`日子。通过查材料、家庭采访以及社会实际等运动,让同窗们懂得清明节的由来、风俗、诗歌等。让学生晓得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明,是爱国主义教导的详细体现。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课件出示)
应用午会课进行交换。让班级同学全员参加。
2、了解清明节的习俗(课件出示)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盛有趣的,除了讲求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鹞子、打马球、插柳植树等一系列风气体育活动。
3、复习有关清明节的诗句(课件出示)
《清明》、《途中寒食》、《寒食》
4、先容烈士陵园,讲述义士的故事怀念革命先烈
通过活动,同学们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诗歌,发挥中华传统美德,感触清明祭祖。
清明节青团活动方案篇三
2.小结:中华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得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得“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传统节日,是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从这些传承至今的节日里,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语文化内容”。自20xx年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
3.激趣导入: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自古至今许多文人以晴明为话题写下了许多诗词和文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作家杜牧的《清明》。(板书课题:《清明》)学生齐读课题。
4.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作者杜牧,教师适时点拨。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
初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文,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和学诗的经验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
1.学习古诗第一句(多媒体出示古诗第1、2行)。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多媒体突出显示重点词:清明、纷纷、欲断魂。
(3)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多媒体小结: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4)指导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2、学习古诗第二句(多媒体出示古诗3、4行)
(1)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再集体交流。
(3)多媒体突出显示重点词:借问、遥指、杏花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4)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5)想象当时的情景,雨纷纷,欲断魂,遥指,杏花村。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指名再读。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古诗的韵律: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通过停顿和重读把古诗的韵律美表现出来。启发学生分析停顿。
课件小结: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读——师生评读——教师再指读——师生齐读——学生自由读。
6.练习背诵古诗。
1.你们觉得诗中的那个词语用得最妙?说出你的理由吗?
教师小结:“纷纷”一词,所体现的正是一种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我们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细)与境界(迷人)。“纷纷”一词,还写出了行人凄迷纷乱的心情。
2.在第一句诗中你还对哪个词语感兴趣?为什么?
“行人”“断魂”:细细品味这两个词语,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逝去亲人之际,可作者却独自一人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作者的愁绪。
3.教师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这三个词语,我们体会了作者在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绝艺。
4.你从“遥”“杏花村”中有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遥”的使用非常巧妙: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韵味,引起了无穷的想象。“杏花村”: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1.小组讨论,发挥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诗,如《山行》等。
清明节青团活动方案篇四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教学反思。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幼儿系列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用古诗导入活动内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小朋友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清明节吗?(4月4日清明节)
2、教师讲述清明节的由来。
现代英雄:抗洪救灾、抢险救火、保卫国家生命财产等等许多现代英雄也献出了生命。
6、放哀乐、人民英雄纪念碑画面,请家长与幼儿起立,向英雄们行礼、默哀,表示怀念。
教师讲述清明节的一些习俗供幼儿了解。
清明节青团活动方案篇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2课时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
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学生读书,思考。
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整幅的《清明上河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面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老师提供资料,供学生查找。
班上汇报交流,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二是清明活动,三是市招类。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一是船,二是车,三是轿子,四是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痛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等。
以《〈清明上河图〉中的风俗人情》或《〈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梁建筑》等写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短文,也可写读了课文或欣赏了这幅名画的体会。可以个人写,也可以小组合作写。写后互相读一读。
清明节青团活动方案篇六
一、活动目的:
清明节是祖国传统文化节日,经学校研究决定,将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家乡英雄知多少”主题活动,切实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增加学生修养、提升素质。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主题教育,让学生来缅怀先烈,知道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二、活动主题:民族精神代代传——家乡英雄知多少
三、活动时间: 4月3日下午第三节课
四、活动地点:教室
五、参加人员:四年级五班全体师生
六、活动程序:
1、唱队歌
们。我们利用清明节三天的时间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了解“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活动的意义,并利用 “网上祭英烈”互动平台,进行网上祭奠、发表祭奠感言、开展网络访谈。清明过后,写出祭奠体会,发表感言心声。
3、主持人献词:
男:又是一个清明节,我们缅怀革命先烈。
女:天空为今天垂泪,松涛为今天呜咽。
男: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长眠于地下。
女: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
男: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以先进的科学和灿烂的文化矗立在世界民族的峰巅。
女:而近百年黑暗与屈辱的历史,又将她推向深渊。
男:为了改变这一切,多少仁人志士在苦苦探索与奋斗中含恨而去。
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烈士们的鲜血才点亮了中国的天。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
女:以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现实来告慰英魂。
合:先烈们,你们安息吧!
(奏哀乐,全体默哀3分钟。)
主持人发言: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位名人——张玉华将军,课前我们都收集了有关张玉华将军的资料,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所了解的名誉校长张玉华将军的事迹。
4、主持人发言:我们的家乡,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你还了解哪些英雄的感人事迹,给大家介绍一下。
家乡英雄事迹会
(讲故事、交流搜集资料、图片等)
女:不,他们希望的是受过深重灾难的祖国在我们的手中变得更加强盛、美丽。
男:如果说昨天我们还是不懂事的孩子,但今天我们要意识到我们肩上也担负了沉重的.担子。(集体背诵《少年中国说》节选) 男:少年不单单是人生旅途的一个站点,更是一个转折点。
女:我们的肩上将挑起:男: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担。 女:我们的双手将托起:男:21世纪希望的太阳。
女:历史将革命的接力棒传给了找们这一代人,
男: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
清明节青团活动方案篇七
游戏玩法建议
1、点兵点将游戏中尽量让每个幼儿有游戏的机会。
2、演唱歌曲部分:幼儿边唱边做相应的动作。
3、游戏形式逐渐递增,提高幼儿的参与兴趣。
二、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准备】
1、草帽17顶、老爷爷的装扮一套、带绳子的塑料筐两个。
2、听过故事《猴子学样》。
【活动目标】
1、感受黄梅戏的曲调风格,体会其中的诙谐和幽默。
2、尝试根据情节、角色创编动作帮助理解记和忆歌词。
3、乐于参加戏剧表演,注意在游戏的过程中不要拥挤。
【活动过程】
1、欣赏黄梅戏《新猴子学样》,导入课题。
(l)教师:你们听过黄梅戏吗?黄梅戏是安徽的一种地方戏曲。
(2)教师完整地表演黄梅戏《新猴子学样》,幼儿欣赏。
2、初步熟悉歌词,理解戏曲内容,了解戏中角色。
(1)教师:戏曲里表演的是什么故事?
(2)教师再次完整演唱并提出要求。
教师:戏曲里有哪些角色?他们怎么唱的?
3、幼儿初步学习戏曲中的对唱部分。
(1)教师:老爷爷做了哪些动作?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幼儿回忆戏曲中的爷爷角色唱段并学唱。
(2)教师:小猴子怎么学样的?师生互动,交换角色进行表演。
(3)游戏“草帽在哪里”。
以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人的递进的方式帮助幼儿掌捏对唱部分,注意根据幼儿的掌握情移时调整速度和韵味。
4、幼儿尝试完整地演唱黄梅戏《新猴子学样》。
5、师生分角色完整表演戏曲,鼓励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大胆表演。
(1)提出表演要求,幼儿进行黄梅戏表演唱。
教师:小猴子怎样发现草帽的?他们说了什么?
幼儿学说黄梅戏中的说白,并学唱戏曲中的猴子角色唱段。
(2)利用道具完整表演。
(3)延伸游戏内容:启发幼儿最后不再学样,改变故事的情节,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摘草莓――大班幼儿歌曲教案
活动
在翻阅《歌唱活动》一书时,我看到了“摘草莓”这个活动,歌曲旋律很轻快、活泼;歌曲内容也有些情节性,易于孩子理解,很适合孩子来演唱。但是,这个活动的第二声部设计得比较难把握。于是,我针对自己班孩子的能力水平进行了全面修改,并开展了此活动,应该说活动选材的灵感完全来源于学习,来源于书本。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轻快的情绪,初步学习用两个声部进行演唱歌曲。
2、在图谱的帮助下演唱歌曲。
3、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歌唱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谱。
活动过程:
练声。
“孩子们,让我们先来亮一亮咱们的嗓子吧!”
学习歌曲。
1、欣赏教师范唱,了解歌曲与内容。
“今天,有位小姑娘,她也要上山摘草莓,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好听吗?”“这首歌曲比较轻快,非常的好听。歌曲的名字就叫《摘草莓》。”出示背景图。
2、再次欣赏教师范唱。
“再来仔细地听一听,听听歌曲里唱了什么?”
根据孩子的回答,取出大图谱,放于黑板。
摆放图谱。
“谁来把这些图谱根据歌曲摆一摆?”“摆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4、看图完整演唱第一声部,将歌词与图谱匹配。
“让我们看着图谱跟着老师轻轻地来唱一唱。”
三、练习两个声部。
1、讨论、了解第二声部演唱的位置。
“老师这儿还有一些小图谱,为了使歌曲更好听,我们还要在歌曲里加入小图谱,放在哪儿呢?”
“不仅要唱大图谱,还要唱小图谱,小图谱怎么唱呢?”
2、教师唱第一声部,并用体态提示幼儿演唱第二声部。
“我们来试一试唱这首歌,你们唱大图谱,我来唱小图谱。”
3、将幼儿分成两个声部演唱2――3遍。
“在唱歌的时候,我们要一边唱歌,一边听别人的声音,和别人的声音和谐一致就好听了。”
结束:“我们把这么好听的歌去唱给弟弟妹妹们听听吧!”
反思:
1、图谱与歌曲的结合。
在活动前,我准备了背景图、大图谱以及小图谱,活动中,我先利用大图谱来学习歌曲的第一声部,在用小图谱来学习歌曲的第二声部,吸引、调动孩子来参与活动,并通过摆一摆、看一看,使孩子们从中理解了歌词,记忆了歌曲。
2、动作与歌曲的结合。
由于孩子是初次尝试演唱两声部的歌曲,对于第二声部的切入,孩子们不能很好地把握节奏,所以在活动中我利用肢体动作来提示孩子,被分成两部分的孩子看了指挥就能很好地演唱歌曲了。
3、活动流程层层递进,过渡流畅。
用《摘苹果》的曲调来唱《摘草莓》练声,从两声部练声到学习新歌,再加入第二声部,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过渡时,紧接练声时的情景衔接道:“有位小姑娘,她也要上山摘草莓”来引出新歌,引出老师的范唱。在出示大图谱时,由于每张大图谱上有两句歌词,所以范唱完让孩子说,当孩子说出一句的时候,我会追问与之一起的另一句,“除了风轻轻吹,还有什么在飞?”“什么在风中飘香味?”“一颗颗红草莓好象什么?唱了几次?”等等语句组织得很自然、流畅。
当然,“有完美的教案,没有完美的课堂。”课堂是活的,总会存在一些不足,或者说有些地方可以上得更好。在这个活动中,让孩子摆大图谱的时间控制得再短一点,再紧凑一些,在请两三个孩子摆完后,我就可以清唱来纠正孩子摆放的对错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