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和氏献璧教学反思篇一
1、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些环节也较新颖,如“学了课文,你准备给和氏打几分?”让学生对教材中的人物进行正确地继承与批叛,达到扬长避短的教育作用。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中,老师抓住三次献璧的不同,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感受,通过比较第三次献璧和前两次献璧的不同、找出描写卞和动作、语言的词语,达到积累语言,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目的。同时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注重学法的指导,如“献”字的解释。
3、教师具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课前立足课本,放眼课外,让学生广泛涉猎相关资料,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促进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广阔的世界,沟通了课内与课外,拓展了学习的领域。老师先向学生介绍了和氏璧本属楚国,后来又是怎样流落赵国的有关资料。还有学生交流了自己收集的资料,如生1说:“我在课外书中了解了另一个有关和氏璧的故事《完璧归赵》……”又如生2:我上网查找了有关“玉”的成语资料,如玉石俱焚、冰清玉洁、抛砖引玉、金玉满堂、如花似玉……这个环节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并且说明搜集渠道,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另附个人的一点看法:
1、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和评价方面还有点欠缺,学生听写完后的讲评及发表意见后,老师代替了学生的评价,应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要注重评价在课堂上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评价的发言人,成为课堂的主人。
2、教师把问题抛出后,应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不要急于点拨指导。
和氏献璧教学反思篇二
《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和氏献璧》这篇主体课文是一贯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
我所教学的是《和氏献璧》这篇课文的第1课时。它的教学目标是:
学习《和氏献璧》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在教学前,与学生一起收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初感知。
《和氏献璧》在教学时,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献"、"璧"的意思,导入新课,并质疑。
然后,在新课的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能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1、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指名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说说:和氏献了几次璧玉?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学习卞和第一次、第二次献璧。学生自愿起立朗读,知道卞和前两次献璧的结果。
思考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这时,并引导学生读上下文,从而理解"捧"在这里的含义及如此悲伤的原因,再读卞和说的话,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真诚、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最后把领悟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让学生审题:"和氏献璧"他献出的是什么?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
最后,拓展延伸学习,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关于"和氏璧"的资料,互相交流。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说明玉的珍贵,又衬托出卞和的忠诚之心。并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献璧教学反思篇三
从淮北听名师授课回来,收获颇多,但真正要把这种收获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像名师那样吧,是盲目的模仿,更何况我也没名师那种驾驭课堂,随机应变,顺血二导的能力。搞不好会东施效颦闹出笑话。课堂没变化吧,那岂不是白跑了一趟?真难!
最终自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上完了《和氏献璧》一课,一堂课下来自己感受颇多,学生这不是完全能自己来完成课堂内容嘛!以前怎么就放不下呢,费上时间精力辛辛苦苦的备出课来,课上只能引起几个学生的“兴趣”,老师是唾液漫天飞扬,嗓子干哑,学生是昏昏欲睡这又是何苦呢?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是活的、动的、充满生机的;是能打动孩子那纯真的心灵,让孩子展现出灿烂的笑容或是留下感动的泪的。
教学中,我从卞和的动作神态以及语言入手,用“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和“‘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石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两句话统领教学,使课堂教学的思路清晰。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卞和动作神态的句子(“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因为整篇课文就那么一句描写卞和神态动作的句子,所以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然后我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并结合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反复练读这句话,体会卞和的痛苦之心。学生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后,问学生:卞和如此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引出卞和说的话(“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石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然后我让学生自由汇报,抓住对“坚贞之士”这个词的理解回到课文的前两段,看看卞和前两次献璧的结果,让他们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搞清楚卞和痛苦的真正原因,从而深刻地感受卞和的忠诚。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时,我还对文本进行了加工处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我在教学卞和第一次献璧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卞和第一次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献璧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有在最后,我问学生:学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再一次被激发,他们发言踊跃,思维活跃,其中不乏一些个性化的回答。如:“我觉得卞和太笨了!这样做太不值得!”“我觉得玉匠太不负责了应该治他的罪!”“卞和可以把这块璧买了,把所得的钱用来救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也是一种对国家的忠诚吗?”等等。其实学生的回答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没能让学生进一步去探讨这个问题就草草地进行了总结。我觉得学生们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无可厚非的,。我在试教时也有同学提出过这个问题,事后有不少老师提醒我要把握住课文的中心,不能偏离了主题。当时我也为这个问题所困惑了好几天。到底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我没少费心思。可始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合适的办法。后来我索性不去考虑了,随便学生怎么说吧。恰恰这节课学生又提出了这个相同的'问题。现在静心想来,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也不为过。毕竟让一个生活在现代的开放的社会里的小学生去单纯地看待和接受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和人物也太过于牵强了。社会文明已经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都提倡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厉王和武王那么轻易就把汴和的脚砍掉,汴和却还要对他们忠心耿耿,这种愚忠根本不值得提倡。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大胆突破教材预设的思想局限,甚至大胆地推翻历史上沿续几千年的说法。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海阔天空,我们的思想才能不断地跃上一个新的境界,我们也才能培养出有独创精神的一代新人。其实学生能有这样的想法恰恰说明了他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而且学生不唯书,不唯权,只唯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一切的创造发明正是从怀疑开始,我们的课改不正也是倡导大胆质疑,张扬个性吗?向权威挑战——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就是需要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习精神。
在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读出人物的不同心理来。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独立,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培养让学生主动领略和体会语言文字,在体会语言文字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实现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卞和的忠诚。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在这次教学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改进:
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及时,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学生,是对学生现阶段学习方法的一个小结,也是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因此做为老师一定要关注并评价每一次学生的发言,用真心的鼓励换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没有适当的点睛之笔。当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品质时,做为教师要有梳理、概括学生的零乱的发言的能力,把学生语言中提到的闪光点做一下恰当的结语,这样对文章的内容学生就会产生整体的认识。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和氏献璧教学反思篇四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和氏献璧》这课的教学中,我就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怎样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课文。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不错。
生:卞和没有直接将璧献给文王,而是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
师:读了这个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生:读了这个句子我感觉卞和很伤心。
师追问: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生沉默。
师相机出示对比句式:“卞和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和“卞和拿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痛苦了三天三夜,哭得眼泪都流完了。”
师:仔细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
生一:第一个句子是“捧着”,而第二个句子是“拿着”;
生二:第一个句子是“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第二个句子只是“痛苦了三天三夜”。
师:相比,多了哪个词语?
生二:多了“一连”这个词。
生三:第一个句子是“直哭得双眼泪尽,血都流了出来”,第二个句子只是“哭得眼泪都流完了”。
师:你认为哪个好?请你结合一处不同说出自己的理由。
生一:我认为第一个句子好。因为捧着说明卞和很小心,而“拿着”觉得很随便。
师追问:为什么卞和会这么小心呢?
生一:因为和氏璧很珍贵,他怕把璧弄坏了。
师:说得非常好,希望下一个同学也能像他一样抓住重点词来谈体会。
生二:我也认为第一个句子好。因为“一连”这个词语说明卞和一直在哭,中间没有停过。由此可以看出他非常伤心。
生三:我觉得第一个句子好。因为第一个句子说明了卞和哭的程度,不仅眼泪流完了,而且血都哭出来了,更体会出他的难过。
在这个小片段中,我就通过对比的方法,降低理解的难度,让学生学会在对比中找准关键词,从而通过关键词体会人物的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多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和氏献璧教学反思篇五
记得,在观摩窦桂梅、孙双金等名师的现场教学后,我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是课堂教学一定要主线明确,而这条主线必须是自己对教材的深读熟思、精心琢磨后的成果,这条主线就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就是教材的精髓。此后,我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开始这种尝试、摸索,或许有时做的很粗糙,但确实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起到了巨大作用。今天,我就以《和氏献璧》为例谈谈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初读《和氏献璧》觉得这故事如此精短,一读就通,怎么用、怎么讲?当十几遍读下来,感觉这文章有嚼头,最终我确立了以“献”字为主线,以关键词句为突破口,理清人物内心世界的教学思路。课堂上我从课题入手,先理解“献、璧”的意思,指导孩子们查字典、联系生活中的实例理解何为“献”,它同给是否一样,使孩子们初步感知到卞和对国家的忠心、对楚王毕恭毕敬的诚心,为后面的学习铺路搭桥。再以“卞和抱着这块石头,连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血都留了下来”抛砖引玉,引导孩子们反复朗读体会之后比较抱字的表达效果,从而与“献”字融为一体,再次感受卞和的忠心耿耿;接着,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想象空间,假如你是卞和,在接连两次献璧之后痛失双腿,是否会第三次献璧?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畅谈,“如果我是卞和,我还会第三次献璧,如果不去献璧,那人们就认为我真的是个骗子,为证明自己不是骗子,必须献璧。”“如果我是卞和,我还会第三次献璧,这样才能让无价之宝的说法得到证实。”“如果我是卞和,我不会第三次献璧,因为我不想再让自己的身体遭受痛苦,不值得。”……学生的争议在我的意料之中,课堂上每个学生有所想、有所表达,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吗?最后,回归整体,回味全文,结合自己的想法再次探讨卞和的“献”的价值、意义,从而让学生的学与个性体验巧妙结合。
这堂课我上的激情飞扬,学生热情洋溢,我想正是有了课堂主线的捕捉,才让课堂活起来,今后我想在教材主线的捕捉上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