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音乐美丽的黄昏教学反思篇一
《黄昏的蝉》一文有太多可挖掘的点,什么才是给学的什么才是学生需要的平日的教学我们往往什么都想教给学生,“贪多务广”是学不好语文的。所谓“舍得”便是有“舍”才有“得”,这大概便是“简单”智慧的`诠释吧!这篇课文着眼点应是结合课内外知识思考蝉的一生,体会蝉歌唱生命的精神,并从中受到启发。
第二课时的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蝉的知识:发音,蜕变,产卵,生命过程,那部分给予我们生命的启示板书:生命的过程,接下来重点学习蝉生命过程的段落展开学习。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猜想,在读中感动。学生通过读感受蝉生命的大部分时光是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度过的,学生有的感到蝉的耐性,蝉的坚持,蝉的孤独。
然而蝉的一生与我们不是非常接近吗我们大部分人把半生的光阴用在学习,渴望利用这种学习来获得成功,那种漫长匐匍的追求正如知了一样;一旦我们被世人看为成功,自足的在枝头欢唱,秋天已经来了。引导学生学习林清玄的《知了》,从而使学生的精神层面不再简单的理解地下的生活,从而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美丽的黄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三年级音乐美丽的黄昏教学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异同,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 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相关资料:
在散文《黄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写法,借客观自然景物来抒写主观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所谓象征性的写法,是指借某一事物来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绪。在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诗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写景中蕴含着深厚而复杂的情感。茅盾对大海的观察极其精细,描绘十分传神,并使用了许多拟人手法和形声词。
茅盾先生那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黄昏》,词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扬的,但感情却是沉重的。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那风雨如磐的社会环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残忍,就无法体验出散文中的个中滋味,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3、师生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4、学习生字。
重点区分:躁和燥,溶和熔。 四、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词语,导入新课。
1、出示书后词语。 2、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写了黄昏时哪些景物? (1)哪几个自然段着重描写了海浪?重点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试着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风? (3)还写了什么?(夕阳和海鸥) 2、画出文章中作者想象的部分。
3、默读画出的部分,你能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4、学生交流有关的句子。 5、组织讨论:
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三年级音乐美丽的黄昏教学反思篇三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三部轮唱,用优美和谐的.声音较好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教材分析:此曲是一首简易而富有效果的三部轮唱曲。全曲一、二两句优美流畅,构成美妙的三度和声,第三乐句连续的“do”音进行描写了“叮咚”的钟声,实际是持续的根音进行,在三声部的轮唱过程中形成了美妙的三部合唱曲。
重点、难点:在轮唱过程中形成的三部合唱效果。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发声及三部卡农游戏:
“学声音”游戏:请学生们跟教师学,教师唱什么学生就唱什么。
三、歌曲教学
1、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三部轮唱的歌曲《美丽的黄昏》。
2、视唱、创编旋律:(先出现一、三乐句,第二乐句随创作一一出示)。
师:同学们观察这首歌谱出现了一、三两乐句,我们来学唱它。
师:第二乐句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自己创作。要求:节奏和第一乐句相同,每个音符比第一乐句高三度音。请同学接龙依次创作出的音符。
3、整学会歌谱。
4、学唱歌词:
体会用不同方式去表达歌曲感情。
a:力度记号
b:用不同速度情绪
c:用轻松简洁的动作
d:用轮唱的形式
5、进行三部轮唱练习:把学生分成三个圆圈,要求相同。
6、让学生体会三声部轮唱就像晚霞一样绚烂多彩。
7、欣赏外国小朋友演唱《美丽的黄昏》,感受不同表现风格。
四、小结。
教后感:通过三声部轮唱的实践,发现学生普遍音准偏差,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重点的加强基本训练渗透音准概念。
三年级音乐美丽的黄昏教学反思篇四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了解关于蝉的知识。2.知道作者通过哪些方法知道蝉的知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蝉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图片和资料,并说明从哪里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
3.导入新课:你们找到的资料可真多。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知道蝉的知识的。
二.提纲导入,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下面的要求,先在小组内学习课文。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你从课文中知道了哪些关于蝉的知识。 三.检查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一读,教师强调。
(2)教师再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学生读一读,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和书写。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说说哪几个自然段合起来介绍关于蝉的哪些知识。
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至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蝉叫声响亮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么知道的? 2.指名反馈。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的叫声使树林更加宁静,鸟叫声使山谷更加幽静。作者引用王籍的诗句来写蝉。说明蝉的叫声在夏天都能听到,而且叫得最响。
(2)蝉叫声响亮的原因是:蝉并不是用嘴来叫的,而是拿腹部两侧鼓状的发音器来鸣叫的。它的发音器长得很巧妙,旁边还有一个空腔,可以通过共鸣把声音放大。作者捉蝉,把蝉拿在手里看,认真地观察才知道)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蝉的叫声非常响,即使在四百米开外,人们也能听到它的叫声。我们还知道蝉还为什么叫声响亮。叫的声音这么大,却又不用嘴巴,使我们对蝉产生了许多好奇。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蝉的其他知识。
六.布置作业
1.把生字新词抄写两遍。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3.教师导:这节课,蝉的叫声这么大,却又不用嘴巴,使我们对蝉产生了许多好奇,让作者想进一步揭开蝉的秘密。
二.继续学文,学习蝉的其他知识 1.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回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第二段。 (3)指名反馈。
(4)找出文中捉蝉的句子,体会捉蝉的乐趣。
“于是我们相约,在天刚擦黑的时候带上手电筒,来到小树林里。??蝉的我们快乐童年的伙伴,几乎每个孩子都捉过蝉。”
(5)教师小结:捉蝉的游戏真有趣,而且还能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生默读,想想作者从课文中还知道哪些蝉的知识。 (2)指名反馈,体会写法。
原来蝉有一个漫长的“童年”,而且是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度过的!难怪它一旦走出“地狱”,就要向太阳放声高歌。
3.学习课文第四段。
(1)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他就可饮个饱了。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他遭受的意外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边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的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来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
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5.教师小结:真是一个乐于与受苦者分享利益的工匠。可是,作为歌唱家尽情欢乐只有五六个星期。
三.总结全文
1.结合搜集到的图片,依照课文说说蝉的一生。2.指名说蝉的一生。
3.教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体会到了什么?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蝉》,深入地认识蝉。
《黄昏》优秀教学课件
三年级音乐美丽的黄昏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异同,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相关资料:
在散文《黄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写法,借客观自然景物来抒写主观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所谓象征性的写法,是指借某一事物来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绪。在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诗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写景中蕴含着深厚而复杂的情感。茅盾对大海的观察极其精细,描绘十分传神,并使用了许多拟人手法和形声词。
茅盾先生那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黄昏》,词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扬的,但感情却是沉重的。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那风雨如磐的社会环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残忍,就无法体验出散文中的个中滋味,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2、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3、师生交流不理解的问题。4、学习生字。
重点区分:躁和燥,溶和熔。四、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词语,导入新课。
1、出示书后词语。2、齐读课题。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写了黄昏时哪些景物?(1)哪几个自然段着重描写了海浪?重点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试着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2)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风?(3)还写了什么?(夕阳和海鸥)2、画出文章中作者想象的部分。
3、默读画出的部分,你能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4、学生交流有关的句子。5、组织讨论:
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