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行路难翻译扩写篇一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高十千,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
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准备登上太行山,大雪又堆满了山。
闲来垂钓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太阳的旁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
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
行路难翻译扩写篇二
《行路难》,乐府古题,多写世路艰难等内容,现存最早作品是南朝宋鲍照十八篇。李白此诗约作于41岁前,那时他正漫游各地,谋求出仕以建功立业。
起四句高开低走。“清酒斗十千”,语出汉曹植《名都篇》诗“美酒斗十千”。好酒每斗十千钱(即万钱),夸言价格之高。“直”,同“值”。“停杯”二句化用鲍照《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如此盛筵,正好大快朵颐,而诗人却没有胃口,推杯掷筷,拔剑而起,茫然四顾,无所适从。四句有意设置不同寻常的生活情节,耸人听闻,以构成悬念。
诗人当欢不欢,究为何事?这便逗出下文:欲渡黄河,而冰块阻塞河道,渡不过去;欲登太行山,而大雪覆盖山冈,登不上去。二句点题,以自然之旅的行路艰难,比喻政治之旅的行路艰难。仕途既不顺利,知难而退可也,何必自寻烦恼?令人纠结的是,诗人不想放弃,他对政治还有所盼望。于是乃有下文。“闲来”二句,暗用了两个历史典故:相传姜太公曾在磻溪(在今陕西宝鸡东南)垂钓,得遇周文王,后辅佐文王之子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得遇商汤,辅佐商汤灭夏,建立了商王朝。用此二典,可见诗人自我期许之高。这中间的四句,抑而后扬,诗情复又振起。
然而梦想是梦想,现实是现实。一旦返观现实,诗人再次跌落苦闷之中。“行路难!行路难!”一叠连声的叹息,使读者感觉到,诗人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多歧路,今安在?”二句换韵,乘势也换出新意:行路之难,不仅在路有障碍,还在岔道甚多,正确的路今在何处?想到这里,诗人豁然开朗:“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我材也必有路!黄河不通,太行不通,大海通不通?《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自言其志:“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末二句是说,人生不可能总是逆境,我且高高升起船帆,一定会有“长风”到来,助我破浪直渡沧海!几经感情的煎熬与挣扎,理想主义与乐观主义还是占了上风,诗的旋律最终又拉升回到了高音区。
此诗情绪激烈,波动幅度大,振荡次数多,时沉九渊,时腾九天,艺术张力大,故文学感染力强。其自强不息的信念,为理想而百折不回的价值观,既带有盛唐时代精神的投影,也是李白个性气质的典型体现。
行路难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唐宋诗醇》以为《行路难三首》皆天宝三载(744年)离开长安时所作,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裴斐《太白乐府举隅》从之。郁贤皓《李白集》以为前两首作于开元十九年(731年)前后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无成而归之时,第三首作年不详。
行路难的历史评价:
高棅《唐诗品汇》:刘云:结得不至鼠尾,甚善,甚善。
胡震亨《李杜诗通》:《行路难》,叹世路艰难及贫贱离索之感。古辞亡,后鲍照拟作为多。白诗似全效照。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冰寒雪满,道路之难甚矣。而日边有梦,破浪济海,尚未决志于去也。后有二篇,则畏其难而决去矣。此盖被放之初述怀如此,真写得“难”字意出。
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句格长短错综,如缚龙蛇。
行路难翻译扩写篇三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大约是天宝三年(744),李白因谗言被唐玄宗免去翰林官职,愤然离开京城长安时写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功业未遂、被迫离开长安的悲愤心情,表现了茫然失落的强烈痛苦,以及不因失败而放弃理想追求的倔强和自信。
诗歌从饯别盛宴写起,“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形象地提示了“英雄末路、负剑空叹”的内心的抑郁苦闷。接着通过冰塞川、雪满山的图景表现诗人对世路艰难坎坷的感慨。“闲来”“忽复”两句,感情由伏而起,在联想中寄寓着失望中的希望。然而诗人的思路再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却又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四个三言短句,就是由憧憬回到现实的又一次感情激荡。但李白是倔强而又自信的,他那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的抒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虽然苦闷但绝不失去信心。因而诗歌总的基调是壮美昂扬的,这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突出表现。
行路难翻译扩写篇四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que)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行路难翻译扩写篇五
《行路难·其二》由李白创作,《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很多诗人均用过此题,其中最著名的是李白的《行路难》之一。这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称颂的千古名篇。
行路难·其二
作者:李白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1、社:古二十五家为一社。
2、弹剑:战国时齐公子孟尝君门下食客冯谖曾屡次弹剑作歌怨己不如意。
3、贾生:洛阳贾谊,曾上书汉文帝,劝其改制兴礼,受时大臣反对。
4、拥篲:燕昭王亲自扫路,恐灰尘飞扬,用衣袖挡帚以礼迎贤士邹衍。
5、归去来:指隐居。
人生道路如此宽广,唯独我没有出路。
我不愿意追随长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鸡走狗一类的赌博游戏。
像冯谖那样弹剑作歌发牢骚,在权贵之门卑躬屈节是不合我心意的。
当年淮阴市人讥笑韩信怯懦无能,汉朝公卿大臣嫉妒贾谊。
你看,古时燕昭王重用郭隗,拥彗折节、谦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
剧辛乐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尽智以自己的才能来报效君主。
然而燕昭王早就死了,还有谁能像他那样重用贤士呢?
世路艰难,我只得归去啦!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个开头与第一首不同。第一首用赋的手法,从筵席上的美酒佳肴写起,起得比较平。这一首,一开头就陡起壁立,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喷发出来。亦赋亦比,使读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内容十分深广。后来孟郊写了“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的诗句,可能受了此诗的启发,但气局比李白差多了。能够和它相比的,还是李白自己的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类诗句,大概只有李白那种胸襟才能写得出。不过,《蜀道难》用徒步上青天来比喻蜀道的艰难,使人直接想到那一带山川的艰险,却并不感到文意上有过多的埋伏。而这一首,用青天来形容大道的宽阔,照说这样的大道是易于行路的,但紧接着却是“我独不得出”,就让人感到这里面有许多潜台词。这样,这个警句的开头就引起了人们对下文的注意。
“羞逐”以下六句,是两句一组。“羞逐”两句是写自己的不愿意。唐代上层社会喜欢拿斗鸡进行游戏或赌博。唐玄宗曾在宫内造鸡坊,斗鸡的小儿因而得宠。当时有“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狗胜读书”的民谣。如果要去学斗鸡,是可以交接一些纨绔子弟,在仕途上打开一点后门的。但李白对此嗤之以鼻。所以声明自己羞于去追随长安里社中的小儿。这两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所说的“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干虹霓”是一个意思。都是说他不屑与“长安社中儿”为伍。那么,去和那些达官贵人交往呢?“曳裾王门不称情,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即拉起衣服前襟,出入权贵之门。“弹剑作歌”,用的是冯谖的典故。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现在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因而使他象冯谖一样感到不能忍受。这两句是写他的不称意。“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韩信未得志时,在淮阴曾受到一些市井无赖们的嘲笑和侮辱。贾谊年轻有才,汉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于受到大臣灌婴、冯敬等的忌妒、反对,后来竟遭贬逐。李白借用了韩信、贾谊的典故,写出在长安时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他嘲笑、轻视,而当权者则加以忌妒和打击。这两句是写他的不得志。
“君不见”以下六句,深情歌唱当初燕国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君臣关系的追求。战国时燕昭王为了使国家富强,尊郭隗为师,于易水边筑台置黄金其上,以招揽贤士。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燕所用。燕昭王对于他们不仅言听计从,而且屈己下士,折节相待。当邹衍到燕时,昭王“拥篲先驱”,亲自扫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尘飞扬,用衣袖挡住扫帚,以示恭敬。李白始终希望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比较推心置腹的关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和君主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但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唐玄宗这时已经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没有真正的求贤、重贤之心,下诏召李白进京,也只不过是装出一副爱才的姿态,并要他写一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而已。“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诗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以上十二句,都是承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对“行路难”作具体描写的。既然朝廷上下都不是看重他,而是排斥他,那么就只有拂袖而去了。“行路难,归去来!”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有此路可走。这两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他向往象燕昭王和乐毅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篇末的“行路难,归去来”,只是一种愤激之词,只是比较具体地指要离开长安,而不等于要消极避世,并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时他还抱有它日东山再起“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商隐称他是谪仙人。中国唐朝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