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口腔纤维组织增生篇一
作为医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口腔组织工作在口腔医学实践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口腔治疗时,丰富的口腔组织知识被视为医生最基本的素养之一。在长期研究和实践中,我自己也领悟到了口腔组织在牙医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技巧。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实践思考对口腔组织做一些心得分享。
第二段:正确的口腔组织判断
在口腔治疗中,正确的口腔组织判断非常重要。在进行治疗之前,我们需要对患者的口腔组织进行全面的检查,以确保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在观察口腔组织时,需要注意不仅仅是牙龈黏膜的颜色、形态,还要关注口腔组织的反应,如出血等。通过仔细观察,可以识别出口腔组织是否健康,有什么问题,并在治疗中加以重点考虑。
第三段:口腔组织恢复
在进行口腔治疗时,特别是在修复缺损、植牙等方面,恢复和再造健康的口腔组织对于治疗结果至关重要。口腔组织在修复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容貌、功能和功能稳定性,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口腔组织恢复中,注意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良好的口腔卫生水平有助于口腔组织的恢复,避免感染等问题。
第四段:口腔组织疾病的治疗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口腔组织疾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其中,最常见的口腔组织疾病包括:牙龈炎、牙周炎、根尖周炎等。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具体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治疗,保证治疗的效果和效率。同时,对于口腔组织疾病的预防也非常重要,包括注意口腔清洁、控制糖分摄入等方面。
第五段:口腔组织知识的广泛应用
作为一项基础技能,口腔组织知识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除了口腔保健和治疗方面,在口腔美容、牙齿修复、植牙等方面也是至关重要。在这些方面,口腔组织知识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于治疗的结果和患者的感受都有极大的影响。
结尾:
总之,口腔组织工作对于牙医工作至关重要,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口腔组织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判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口腔组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相信在继续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处理和运用口腔组织知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体验。
口腔纤维组织增生篇二
口腔组织是人体最易受到外界影响的部位之一。它一旦受到感染、炎症或创伤等因素的影响,便容易引起口腔疾病,严重影响我们的口腔健康。因此,正确理解和掌握口腔组织的相关知识,学会正确的口腔组织护理和保健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口腔组织的心得体会,希望能为大家的口腔健康提供一些帮助。
第二段:了解口腔组织的性质和结构
要想正确地进行口腔护理,我们首先要了解口腔组织的性质和结构。我们口腔中的组织包括牙齿、牙齿支持组织、口腔黏膜和舌头。其中,牙齿是口腔健康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分为牙冠和牙根,牙冠是可见的部分,牙根则藏在牙龈内部。此外,牙齿周围还有齿龈、牙槽骨、牙周膜等组织,它们共同支撑牙齿的正常生长和运动。而口腔黏膜是口腔表面的一层覆盖物,负责保护口腔内部,调节口腔湿度和温度。
第三段:掌握正确的口腔组织护理方法
掌握正确的口腔组织护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应该每天刷牙,使用牙线和牙缝刷等工具清洁牙缝和牙齿表面,保持口腔清洁。其次,保持饮食营养均衡,减少垃圾食品的摄入。每天喝足够的水,保持口腔内的湿度,保持口腔黏膜的健康。其次,必要时,我们需要去找专业的医生进行治疗,比如牙医、口腔科医生等,确保我们的口腔健康。
第四段:预防口腔组织疾病的注意事项
为了预防口腔组织疾病,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保持良好的口腔清洁,坚持每天刷牙并使用牙线和牙缝刷等工具减少细菌的滋生。其次,定期检查口腔,及早发现和治疗问题。此外,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不嚼槟榔等有害口腔组织健康的习惯。
第五段:总结
综上所述,正确理解和掌握口腔组织的相关知识非常重要。只有充分了解口腔组织的性质和结构,并且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我们才能保持口腔健康。同时,通过预防口腔组织疾病的注意事项,我们可以预防并减少口腔组织的损伤和疾病。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对口腔健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口腔组织。
口腔纤维组织增生篇三
2015年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试大纲(全文)
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一、牙体组织 | 1.釉质 | (1)理化特性 |
(2)组织结构 | ||
(3)釉质结构的临床意义 | ||
2.牙本质 | (1)理化特性 | |
(2)组织结构 | ||
(3)反应性改变 | ||
(4)神经分布和感觉、渗透性 | ||
3.牙髓 | (1)组织结构 | |
(2)增龄性变化、临床意义 | ||
4.牙骨质 | (1)理化特性、分类 | |
(2)组织结构 | ||
(3)牙骨质结构的临床意义 | ||
二、牙周组织 | 1.牙龈 | 组织结构 |
2.牙周膜 | (1)组织结构 | |
(2)功能、增龄性变化 | ||
3.牙槽骨 | (1)组织结构 | |
(2)生物学特性 | ||
三、口腔黏膜 | 1.基本结构 | (1)上皮 |
(2)基底膜区、固有层、黏膜下层 | ||
2.分类及组织结构 | (1)咀嚼黏膜 | |
(2)被覆黏膜 | ||
(3)特殊黏膜 | ||
四、唾液腺 | 1.组织结构 | (1)腺泡 |
(2)导管 | ||
(3)肌上皮细胞 | ||
2.组织学特点 | (1)大唾液腺 | |
(2)小唾液腺 | ||
#formatimgid_0# | ||
十二、口腔黏膜病 | 1.基本病理变化 | (1)过度角化和角化不良 |
(2)上皮异常增生 | ||
(3)棘层松解 | ||
(4)疱 | ||
(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 ||
(6)糜烂和溃疡 | ||
(7)斑 | ||
2.常见口腔黏膜病 | (1)口腔白斑病 | |
(2)红斑 | ||
(3)口腔扁平苔藓 | ||
(4)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 ||
(5)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 ||
(6)天疱疮 | ||
(7)良性黏膜类天疱疮 | ||
(8)念珠菌病 | ||
(9)肉芽肿性唇炎 | ||
3.艾滋病的口腔表现 | (1)口腔毛状白斑的'病理变化 | |
(2)其他常见病变 | ||
十三、颌骨疾病 | 1.颌骨骨髓炎 | 常见类型及病理变化 |
2.颌骨的非肿瘤性疾病 | (1)骨纤维结构不良的病理变化 | |
(2)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病理变化 | ||
(3)巨细胞肉芽肿的病理变化 | ||
十四、唾液腺疾病 | 1.唾液腺非肿瘤性疾病 | (1)慢性唾液腺炎的病理变化 |
(2)坏死性唾液腺化生的病理变化 | ||
(3)舍格伦综合征的病理变化 | ||
2.唾液腺肿瘤 | (1)免疫组织化学在唾液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 |
(2)多形性腺瘤 | ||
(3)沃辛瘤(warthin tumor) | ||
(4)嗜酸性腺瘤 | ||
(5)基底细胞腺瘤 | ||
(6)恶性多形性腺瘤 | ||
(7)腺泡细胞癌 | ||
(8)黏液表皮样癌 | ||
(9)腺样囊性癌 | ||
(10)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 | ||
十五、口腔颌面部囊肿 | 1.牙源性囊肿 | (1)牙源性囊肿的概念 |
(2)含牙囊肿和萌出囊肿的病理变化 | ||
(3)根尖周囊肿的病理变化 | ||
2.非牙源性囊肿 | (1)鼻腭管囊肿 | |
(2)鼻唇囊肿 | ||
(3)鳃裂囊肿 | ||
(4)甲状舌管囊肿 | ||
(5)黏液囊肿 | ||
十六、牙源性肿瘤 | 1.良性牙源性肿瘤 | (1)成釉细胞瘤 |
(2)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 ||
(3)牙源性钙化上皮瘤 | ||
(4)牙源性钙化囊性瘤 | ||
(5)牙源性腺样瘤 | ||
(6)成釉细胞纤维瘤 | ||
(7)牙瘤 | ||
(8)牙源性黏液瘤 | ||
(9)成牙骨质细胞瘤 | ||
2.恶性牙源性肿瘤 | 成釉细胞癌的病理变化 | |
3.与骨相关的病理 | 骨化纤维瘤 | |
十七、其他肿瘤及瘤样病变 | 1.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 | (1)乳头状瘤 |
(2)牙龈瘤 | ||
(3)血管瘤 | ||
(4)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 ||
2.口腔黏膜癌 | (1)鳞状细胞癌 | |
(2)疣状癌 |
口腔纤维组织增生篇四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肿瘤(tumor):
一种异常增生的组织肿块,其生长超过正常组织并与之不协调,而且当诱发的刺激因素停止后,仍继续过度生长。
瘤样病变:
具有肿瘤的某些特征,其本质是炎症或增生性疾病。多与刺激因素有关,去除刺激因素后可停止生长。
一.鳞状细胞乳头状瘤squamous cell papilloma
良性上皮性肿瘤,可发生于口腔各部粘膜,单发,疣状或乳头状生长,白色或淡红色。
镜下:
表现为增殖性复层鳞状上皮呈指状突起,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上皮表面角化,无异常增生。
生物学特点:
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无恶变报告,亦不是癌前病变。
二. 血管瘤:hemagioma
由分化较成熟的血管构成的血管畸形或肿瘤。
好发部位 :面颈部皮肤、唇、舌、颊、腭等处粘膜。
分型 :
1.毛细血管瘤 又称幼年性血管瘤或草莓色痣
年龄 :婴幼儿多见,女男
部位 :多见于颜面部皮肤和腮腺组织,发生于真皮、粘膜下层及皮下组织
镜 下:
肿物无包膜,呈分叶状
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大小不一的毛细血管,腔隙细小,有的尚无管腔形成。
2.海绵状血管瘤
好发于唇、颊、口底,位置较浅者;
呈兰色或紫色,柔软,可触及静脉石;
低头时充血膨大,复位后局部恢复原状。
镜下:
3. 肉芽组织型血管瘤
肉眼 :多为息肉状,有蒂,以牙龈、口唇、面部多见。
镜下 :组织学表现为毛细血管瘤并伴有明显炎症,可有肉芽组织形成。
4. 蔓状血管瘤
肿瘤高起呈念珠状,有搏动感。
镜下 :由较大迂回扭曲的小动脉和小静脉异常交通而形成。属于血管畸形而非真性肿瘤。
三. 牙 龈 瘤:epulis
牙龈瘤为龈上包块,这是一种临床名称。没有组织病理或病变性质的内涵。
较多学者认为是指牙龈局限性慢性炎性增生:龈下菌斑和牙石。
病 理 分 型
1. 血管性龈瘤
2. 纤维性龈瘤
3. 巨细胞性龈瘤
1.血管性龈瘤 包括化脓性肉芽肿或妊娠性龈瘤表现:质软、紫红色包块,常伴溃疡和出血。
镜下 :
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呈实性片块或条索;
可见小血管或大的薄壁血管;
间质常水肿,炎症细胞浸润不等。
2.纤维性龈瘤
有蒂或无蒂包块,质地坚实,色浅,与近牙龈类似,10~40岁者多见
病 理
由富于细胞的肉芽组织和成熟的胶原纤维束组成;
含有多少不等的炎症细胞,以浆细胞为主。炎症细胞多在血管周围呈灶性分布于纤维束之间。
3.巨细胞性龈瘤
又称外周性巨细胞肉芽肿
中年女性多见;
多见于上颌前牙区,多发于牙间区;
暗红色有蒂或无蒂包块,可发生溃疡
病 理
间质内有丰富的血管和细胞;
多核破骨细胞样细胞,呈灶性聚集,之间有纤维间隔;
毛细血管丰富,常见出血灶及含铁血黄素沉着。
四、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1937年金显宅等首次报告
1948年日本学者kimura报告类似的病例,称之为kimura病
属瘤样病变,非真性肿瘤
临 床 表 现
好发于青壮年,男性
好发部位 :腮腺区、耳后
病 理
病损可累及皮肤、皮下组织,深者累及肌肉、淋巴结和腺体。病变无明显边界
镜下 :表现为肉芽肿结构。
1、嗜酸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灶性或弥漫性浸润
2、病变血管增生:早期血管增生明显,随着病变的发展,嗜酸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增加,血管壁增厚,甚至呈洋葱皮样外观。
3、后期纤维增生明显甚至呈瘢痕样,炎症细胞减少。
牙龈瘤: 1.血管性龈瘤
2.纤维性龈瘤
3.巨细胞性龈瘤
一.口腔癌
是口腔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全身癌的4-8%。
临床特点 :多为非均质性白斑、红斑,表面糜烂、溃疡或较硬的边缘。
组织病理学改变:
鳞状细胞癌
疣状癌
基底样鳞状细胞癌
腺样鳞状细胞癌
梭行细胞癌
腺鳞癌
未分化癌
1.鳞状细胞癌
异常增生的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向结缔组织浸润性生长。
依角化程度、细胞和胞核的多形性、细胞的分裂活性:高、中、低分化
一级(高分化):
类似于口腔粘膜上皮
细胞间桥多见;
角化明显;
细胞和胞核多形性不明显;
核分裂象少,非典型核分裂和多核细胞极少;
二级(中分化):
细胞间桥不明显;
角化较少;
细胞及核多形性明显;
核分裂象较多,可见异常核分裂。
三级(低分化):
角化少见;
细胞间桥几乎不可见;
细胞及核多形性明显,多核巨细胞常见;
核分裂常见, 且不典型核分裂易见。
组织分级不足之处:
主观性强
肿瘤组织存在异质性,小块组织难段全貌
组织固定保存不良
评价是依据瘤细胞的结构特征而不是功能特征
生物学行为
癌细胞常浸润周围正常组织,可见神经浸润,血管内瘤栓。
2.疣状癌:verrucous carcinoma
鳞状细胞癌疣状变异型,常见于下唇,疣状突起
病 理:
高分化角化上皮外生性过度增生为主;
上皮钉突钝圆,整个上皮向深层呈推进式生长;
分化好,细胞轻度异形性;
结缔组织内明显的炎细胞反应
生物学行为: 生长缓慢,转移发生较晚或不发生。
3. 基底样鳞状细胞癌
基底样的癌细胞呈片块状或条索状排列
小叶周边呈栅栏状排列,中心区可见鳞状分化或囊形性腔隙
异常核分裂及灶性坏死常见
间质可见炎细胞浸润及玻璃样变。
4.腺样鳞状细胞癌
含有假性腺样腔隙的鳞状细胞癌
5.梭形细胞癌
恶性梭形细胞为上皮源性且从鳞状细胞癌细胞成分中分化而来
病理性核分裂常见
6.腺鳞癌
同时具有腺癌和鳞癌组织学特征的恶性肿瘤
腺癌成分形成腺管结构,构成腺管的细胞为基底样、柱状或分泌粘蛋白的细胞
鳞状细胞癌成分可分为原位或浸润性
鉴 别 诊 断
腺鳞癌和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鉴别:前者腺管和鳞状成分更清楚些;后者高分化时柱状粘液细胞明显。
区分腺鳞癌和腺样鳞状细胞癌:前者为真腺腔;后者为假腺腔,有棘层松解 。
7.未分化癌
分化程度较低,组织学上缺乏鳞状、腺状等形态的分化。
口腔纤维组织增生篇五
口腔组织是牙科医生常见的手术对象,对于我来说,作为一名口腔科的实习生,熟练掌握口腔组织操作至关重要。在实习期间,我不断总结经验,对口腔组织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需要注意的细节进行了深刻的体会和思考。这篇文章将分享我在口腔组织方面的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对同行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第一段: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口腔组织手术之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要检查手术设备的完好性和可用性,确保所有手术工具齐全、灭菌并处于清洁状态。在手术前,还应将病人的牙齿和周围组织彻底清洁,切记不要将手在术前弄湿,以免手术时滑动不便。手术前还应对手术部位和整个口腔进行充分的检查,判断出准确而合适的手术部位。准备工作的做好,不仅可以帮助操作者保证手术成功率,而且对病人的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二段:手术中的注意事项
手术中,要注意操作方法的技巧性和质量,严谨规范做好每一个动作。需要掌握的关键点包括:操作时需要稳定锋利的器械,借助于正确的角度,以达到更好的术效。准确掌握操作区域的位置,了解周围组织和结构,以避免无意碰撞影响到周围组织。注意自己的身体动作姿势、肩部与手臂的配合力度等,确保手术时能够自如地呼吸,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注意手术中的经验积累,不断改进完善技术操作,提高手术质量和病人治疗效果。
第三段:手术后的处理方法
在手术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止血和消毒,用对应的手术药物进行涂敷和敷料处理,以避免手术后期发生感染。切记患者手术后不能立即睡眠和进食,否则可能会在休息时碰撞口腔组织,从而产生出血等不良后果。病人需要在口腔维护方面得到指导和培训,尽快地重建自己的口腔卫生习惯。操作结束后,要清理手术设备、器械,并进行消毒灭菌等细致的管理工作,确保下一次手术时操作者能够使用干净的器械进行手术操作。
第四段:面对突发情况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操作者需要随时可以有效地应对问题和处理突发状况。如遇到病人突然情绪激动、出现可能导致出血等意外情况,操作者需要持续保持冷静,并且采取正确的方法来控制局面,避免症状的加重。在手术中如果发现需要扩展手术范围,需要及时调整操作计划,及时处理好手术前后、病人的麻醉等安全问题。
第五段:总结体会
在总结体会中,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思考各种方式来完善自己的技术和操作方法。每一次操作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细致的操作才能够顺利进行。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向老师和更高年级的同学请教,汲取他们的宝贵经验,加强自己的操作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通过不断地训练和学习,确保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腔医师,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