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认识七巧板教学实录篇一
本课的导入,我是白板展示例1的画面,并要求学生说说果汁和牛奶有什么关系。他们很快就得出“牛奶比果汁多1杯,果汁比牛奶少1杯。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的答案。我告诉他们: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学生心有灵犀的答道: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也可以说成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然后就是学习比的定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的方法及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授课时有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如比的定义、比的各部分名称;也有直接告之方法的,如求比值的方法;还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如在巩固阶段,我出示这么一道题:“在我校乒乓球比赛中,王勇同学以3∶0战胜李明获得冠军。根据这则消息,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结果很多学生认为比的后项可以为0的,主要原因是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时“比的后项跟除法的除数及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没有讲透。还有数学文化的传递处理得比较粗糙,因为已经下课了。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认识七巧板教学实录篇二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但是,角的内容学完后,个别学生对角的概念较为模糊,问什么是角?个别学生会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等知识点混淆的状态。这需要后期加强角的知识的巩固和练习。
认识七巧板教学实录篇三
本节课我采取了认数、写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我尽力创设浓厚、鲜明的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从而认识0,感受到0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各种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整洁的书写0。培养学生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认真书写的好习惯。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0”,了解其含义。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有两个:写数字0,理解“0”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线。
数0的含义比较宽,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不同的应用就体现出0的不同含义,所以教材采取了认数、写数相结合的编排方式把数0的教学单独安排成这一段。并注重通过多种素材,创设为学生所熟悉、感兴趣的数学题材,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数过程。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和符合教学实际的板画教学,通过这些资源的合理运用使学生感受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更会加强获得新知的密度和效度。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如果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让学生回家画好一颗大苹果树,上面结上10个大苹果,并给这些苹果边上号码,想想自己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的数学思维就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比老师在黑板上演示效果要好很多,而且会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2、直尺上的0刻度表示起点的意思,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比起直尺,运动员跑步的起跑线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3、温度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应该准备好学具,让学生亲眼见到,增加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天气预报今天的'温度引出来。
4、教学0的意义时,用时太多,而且0的意义讲的太深。学生不好理解,0表示起点和表示分界线的意思应略讲,而当表示没有的意思时要重点讲。
5、学生对生活中的形象0和抽象数字0没有分清楚,这与我一开始没有讲清楚有关系,导致最后个别学生没有分清楚两者,仍然混淆。
6、课堂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太少,学生毕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的要少一些,而且学生对表扬是十分在意的。教学中只注重了知识的渗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一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多表扬,多用实质性的奖励,比如:小红星、小红花等。
7、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瞬间思维以及精彩汇报给予奖励,比如:当给0排序时,大部分学生只是知道从0到10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而有一个学生却逆向思维从10到0排,从打到小排列。对于这一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表扬。
8、课堂中忽视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纠正,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随时提醒,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9、0的写法应该重点强调,很多学生有倒下笔现象。
以上的这些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并积极改正。
认识七巧板教学实录篇四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孩子的认知能力来说,稍难了一些。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选择,这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宽度、大门牙、眼睛、田字格、开关按钮等等,这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一基础,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概念。
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数。通过对比,让孩子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速。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认识七巧板教学实录篇五
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结合情景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在教学中我做的好的地方有: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贴进学生生活的情,促进学生对分数相对性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铅笔”、“看书”、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也就是分数具有相对性,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在拿铅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提出了“他们拿出的支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支,一个是4支,这是为什么呢?”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拓思维,积极参与,充分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我在设计拿铅笔的活动中,让2名同学到前边拿铅笔,参与活动,其他同学观察,去发现问题,并没有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分铅笔这一过程,如果这样设计会更好,课前每个同学都准备不同数量的铅笔,课上让每个同学都拿出自己准备的铅笔的12,每个同学都说一说你拿出的铅笔是多少支,此时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每人都拿出自己的铅笔,拿出的支数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然后组内讨论,得出结论:总支数一样,拿出的铅笔的支数相同,总支数不一样,拿出的铅笔的支数就不一样,只有这样设计,才能让每一个同学感受到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就不一样。
这说明,我在备课时还没有深挖教材,没有灵活的使用教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并不断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认识七巧板教学实录篇六
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并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课始,我创设了让学生量黑板的长这一环节。我让两个学生采取合作的方法用自己的尺子量量黑板的长度,当学生们测量时,我则拿着米尺站在一旁观看。学生量得很认真,一看就知道这个学生做事很有耐心;有的学生一边量一边回头望望我,看起来很着急。我及时抓住这个时机,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说“这样量太忙烦”“老师,能借您的尺子用用吗?”我接着说“为什么要用我的尺子?”“老师的尺子长,量得快些。”“大家也认为量黑板的长度用老师的尺子量得快?”学生都做了肯定的回答。我想,这一活动的足以学生都体会到:量较长的`东西,用“长尺子”比较方便。就这样,很自然导入了“米的认识”。
接着我出示米尺,让学生直观感受米尺的长度就是一米让学生观察米尺的长度,接着让学生伸出两手,看谁能用两手臂比划1米,让学生看似已经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再通过比比、看看、数数等等活动,探索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
认识七巧板教学实录篇七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放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空,努力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摆一摆”、“议一议”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理解角的大小,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年级的学生对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的过程中,要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从生活中的建筑物、教室用品、教育教学设施入手引入学习,又以寻找见过的、听过的角写一篇角的自述结束,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真谛,促使学生利用实际生活知识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教师不能充分放手,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空,学生的活动、交流的时间不是很充足,没能对所有学生的活动给予足够的关注。以上将是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方向。
认识七巧板教学实录篇八
在《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堂课中,我创设了比铅笔长短的游戏情境,用直观简易的教具,让学生先看、再猜,引起争议,最后动手操作比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通过用尺测量,使学生发现原有的长度单位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引起认知上的冲突。于是试图找到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使毫米概念的引入显得迫在眉睫,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毫米的意义;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渴求,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引进“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先测量自己的铅笔,然后由我来估计这支铅笔的长短。由学生来检查老师估得准不准。由于对于估测很多学生把握的得不太好,所以学生觉得很有挑战性,学生兴趣高涨。在这个游戏活动中,,我意识地以10厘米为标准作手势去进行估测,并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意识地用到有关的语句:大约几厘米、几厘米左右。所以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估测的基本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这又为引入分米作了铺垫,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变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
这节课我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1毫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对这些进率混淆了,看来要多练习了,毕竟学生刚学习了这些进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