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华罗庚心得体会篇一
华罗庚是中国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对于他的传记《华罗庚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华罗庚的杰出才华、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以及他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中受益匪浅。下面我将从这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华罗庚传的心得体会。
首先,华罗庚的杰出才华让我不禁对他刮目相看。他早年的求学生涯就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才情。他在读书时就以出众的数学天赋而引人瞩目,尤其是他在高中期间获得全省高考数学第一的成绩,为他的学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华罗庚致力于深入研究数学,在国内外一些重要数学研究机构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和学术报告,使得他声名鹊起。他的数学成就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激励着我努力学习,追求卓越。
其次,华罗庚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我深受启发。他在数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深刻领悟到科学研究不能有丝毫马虎和惰性。他总是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个数学问题,从不随便应付。例如,他在解决华江操纵数理逻辑定理的问题时,一方面借鉴了欧美同行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时间,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华罗庚严谨的科学态度不仅激励着我在学习中要精益求精,更使我明白在科学道路上,付出与收获是密不可分的。
第三,华罗庚对教育事业的热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直视教育为己任,为了推动数学教育改革,华罗庚承担起了重要的领导工作,如主编《大学数学教材》,推动数学教育内容质量的提高。他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己的学生中积极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华罗庚的教育理念和激情教学精神对我极具启发,让我意识到教育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最后,华罗庚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初期,面临了一系列困难和挑战。然而,他从不气馁,身上所展现出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令我深受触动。华罗庚在《大学数学教材》稿件被否决后,不放弃,再次修改并亲自奔走,最终成功实现了这个重要的数学教材的出版。他的精神告诉我,只要坚持信念,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通过阅读华罗庚传,我对华罗庚这位杰出的数学家和教育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才华、科学态度、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以及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都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华罗庚为榜样,坚持对学术的苛求、对科学的渴望,积极参与教育事业,努力追求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华罗庚心得体会篇二
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严谨的学风和卓越的数学才能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读完了《华罗庚传》,我对华罗庚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深受他勤奋刻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所感染。以下将从华罗庚的成长经历、学术成就、人生态度、社会责任和学术风范五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华罗庚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成长经历充满了艰辛和挫折。在那个年代,农村的教育资源匮乏,但华罗庚的父母非常重视子女的学习。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华罗庚坚持自学,并立下了“立命固然兴家兴学,不落人后”的志向。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考入清华大学,在大学期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逐渐向数学学科倾注了热情。
华罗庚的学术成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数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在代数学上有许多重要的成果。他提出了著名的“华氏费米算法”,并且在数论、运筹学等领域也有重要贡献。他的理论深入浅出,思路清晰,被誉为“数学思想家”。华罗庚一生从事数学研究,带领团队进行各种科研工作,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学者。他的奋斗和成就不仅为数学界争得了荣誉,也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华罗庚的人生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他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即使遭遇困难和失败,也能够积极地面对和排解。他在学术研究中遇到了无数的难题和挫折,但从来没有放弃过。他相信“数学是残酷的,但数学家是幸福的”,并且将数学视为人生的激情和快乐源泉。他努力追求真理,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走向世界的数学巅峰。
华罗庚不仅在学术方面有所建树,他也非常关注社会责任。他在学术成就和名誉上并未骄傲自满,反而将自己的成就视为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起点。他积极参与国家科技事业的建设,投身于数学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他在西南联大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并为学术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华罗庚的学术风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他把对数学的无限热爱和钻研精神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严谨治学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的学风谨慎、作风严谨,以严格的学术要求塑造了自己崇高的学者形象。他坚持卓越、追求卓越,并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的学术风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追求。
通过阅读《华罗庚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华罗庚的勤奋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他的成长经历、学术成就、人生态度、社会责任和学术风范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作为一名学生,我要向华罗庚学习,坚持努力学习,积极面对挑战,努力追求卓越。同时,我也要关注社会责任,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能成为像华罗庚一样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华罗庚心得体会篇三
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奠基人之一,为数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崇尚教育,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在读《华罗庚传》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有许多体会和感悟。华罗庚始终秉持自己的理想,不畏艰辛和困难,为国家和数学事业奋斗终身。他的精神给予了我极大的鼓舞和激励,让我产生了许多思考。下面,我将从青年时期的追求、经历的变迁、教育理念和为人处世等方面展开对华罗庚传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华罗庚青年时期的追求
华罗庚在青年时期就展示出了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他在较晚开始接触数学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积极学习和逐渐掌握这门学科。他常常熬夜自习,勤奋攻读数学经典著作,不畏艰辛和困难。他的才华和毅力令人钦佩。在《华罗庚传》中,他的追求和努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明白只要我们拥有正确认识和坚定信念,就能够突破自我,并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第二段:华罗庚经历的变迁
华罗庚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变迁,从数学家、教育家到科学家,他在不同的阶段投身于不同的领域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在遭受磨难和各种困扰的过程中,没有放弃对数学事业的追求,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索。他的种种经历令我深思,一个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面临困难和挫折时,需要保持心态的平和,不被外部的困难所影响,坚持自己的选择。
第三段:华罗庚对教育的理念
华罗庚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并积极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崇尚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他提倡让学生通过实践和研究,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他的教育理念让我深受启发,明白了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第四段:华罗庚为人处世的智慧
华罗庚为人谦和有礼,并注重与人为善。他对待学生和同事都充满了关怀和尊重。无论在学术界还是社会生活中,他都秉持着诚实守信的原则。他为人处世的智慧和责任感令人敬佩。在《华罗庚传》中,他的言行让我明白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同样重要,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同时也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第五段:对华罗庚传的总结
通过阅读《华罗庚传》,我深受启发和感悟。华罗庚一生的坚持和追求令我敬佩,他对数学事业的执著、教育理念的推动以及为人处世的智慧都给予了我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学习和追求进步,我们就能够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并做出重要的贡献。我将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索,努力践行华罗庚的精神,为追求真理和事业发展而努力奋斗。
华罗庚心得体会篇四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祖籍江苏省丹阳市。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下面是本站带来的华罗庚的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运的事,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成功不是路边的小石子随处可捡,也不是田间的小草随意可觅。要成功,需要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在这期间是要经过许多挫折的。
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 20 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才能登上高峰觅得仙草;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深入水底觅得骊珠。科学上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在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失败之后才得出的。我们要正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让挫折变成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看了华罗庚的故事后,我觉得华罗庚有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的精神。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我觉得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和他的这种脱俗的境界。
最后我想说挫折可以战胜,挫折孕育着成功,而前提是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当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挫折就会被你踩在脚下,明天就是拨开浮云见丽日之时。
“天才”不是一下子做出来的。华罗庚他既是一位天才,也有了不断的努力才成为伟大的数学家。
华罗庚的人生并不平坦。他父亲40岁才生下他。他从小贪玩、好动,两条腿比头脑更灵活。但是他的成绩却不好。所以常常挨给妈妈骂。
初中二年级,他开始用功了。特别在数学课上现出数学的才能。级任老师是他的数学天才的第一发现者。
二十年代中期军阀混战,他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才学了一年半因为这个混战没办法听断功课,代替父亲背起生活的纤绳。但是他还是从曼学习的渴望。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初中时的那位老师手里借来几本数学书箱。父亲看见儿子这些书反而给他大发脾气。
他18岁的时候有了两个喜事。一个是他初中时的那位老师当上校长了。那位校长的帮助他可以就业了。还有另一个喜事他结了婚。
他做工作虽然很小的单位但做得很认真。校长看见他这样勤奋,聘请他担任补习班的校员。岂料好景不长,有人认为不满校长的行动。就打击了校长。这可怜的校长后来长忿然辞职。
打击接着打击这年全县流行瘟疫。他躺了六个月才起来。他的命运很崎岖。它变成一个残疾。他的下身一辈子恢复起来了。
他是一个坚强的人。久病之后,他克服行动的不便,继续去学校工作。肉体上的残疾会给人造成心理上的受伤,但是也能激起一个人不甘沉沦的热忱。
他只想获得一门学问。他每天傍晚小店关门上板以后坐在昏黄如豆的油灯下一直研究数学。他看过的书越来越多,消化机能一天比一天亢进。
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他的一篇文章。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请看了他的文章叫他来清华大学。清华并没热烈拥抱华罗庚。他要求熊庆把高等数学分析。天天只睡了五六个小时只用一年半的时间久攻下数学专业全部课程。他一次寄出去三篇论文,都在国外的刊物上发表了。这对清华大学记录了荣光的时刻。
从这看来,华罗庚是很坚强的人也是愚直的人。虽然有精神上的打击,社会上的打击,但是有这样性格会克服了所有的打击。人们都一样,如果碰到打击有人会逃避,有人会藏躲。我也是同样的人。有了困难现象逃走的办法,没有想过克服的办法。因为知道这克服的时间斌不容易,也有可能要很长时间。
很多人都怕这样的过程,就不容易面对打击。不过华罗庚在所有的打击面前振振有词地解决了。
在生活当中见面了各种各样的人。但我从来没看到像华罗庚一样拘泥的人。对一个方面不断的热忱和坚持连贫穷也挡不住他的拘泥的性格。这样性格会留下在历史上一篇的故事。
我可能永远赶不上华罗庚。但是我通过华罗庚学了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我是一个胆小鬼。发生了麻烦的是急于逃亡也可能找借口。看这篇华罗庚的日记可以学习了固执的热忱。灾顶之灾的情况也毅然接受的华罗庚!这样的态度就是我要学习的部分。我只看前面不看后面,不知道我多么幸福。总是觉得不满自己的情况,总是追一个梦想。
但是我从今天可以改变不管别人说什么只有自己坚固的心才会提高自己,有了热忱会找正道。
《华罗庚科普著作选》是一部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数学课外读物,它集合了华罗庚几十年的数学研究成果的精华。虽然我在读这本书时,有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或者说是我所学过的知识所不能及的篇章,我都做上了标记,以便今后学习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后,能够重新理解那深奥的理论。
《从杨辉三角形谈起》中最核心的理论便是杨辉三角形基本性质,从中衍生出的二项式定理是非常重要的。而它的两个特例也让我大为惊叹(2ª和0的变形)。之后的级数也是围绕这个定理展开的。 《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华罗庚从祖冲之圆周率的约率7/22和密率355/113开始,介绍了辗转相除法和连分数,由此解释了约率和密率的由来。奥数老师曾讲过用辗转相除法求出两数的最大公约数,而华教授能进一步用连分数相加求出原两数之比的既约分数。从这小小的一点就能反映出华教授的刻苦钻研精神。之后谈到的有关天文和历法的科普知识,又让我大开眼界。
《从孙子的“神机妙算”谈起》中,我掌握了一种用辗转相除法解决一类同余问题,以及用这种方法来解二元一次方程。多项式的辗转相除法可帮助我们解决多项式的类似问题。
《数学归纳法》中,我没有过多的心得体会,因为胥老师已经介绍得比较全面了,但我也多学习到了一些解题。
《谈谈与蜂房结构有关的数学问题》中最让我长见识的是蜂房底部居然是由三个菱形构成的,其中一致的规律:钝角等于109°28′,锐角等于70°32′。蜜蜂计算这一角度比科学家还要准确,真是令人佩服。蜂房结构使得它利用的材料最少,体积最大,更是令人折服。 《天才与锻炼》使我懂得了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锻炼出来的结果。
在书的第二部分华教授为我们展现了中国数学史辉煌的一页,还与我们探讨了学习科学的方法,比如:学科学需要热诚,更需要持久的热诚;学科学要有雄心,但不能越级而进,更不能钻牛角尖;学科学要能创造,但也要善于接受已有的成果;自修是能达到学习的目的,毅力和耐心是成功的保证等等。
在书的第三部分华教授讲述了数学应用方面的知识,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是“统筹法”和“优选法”。学会了“统筹法”就能使一件事乃至一项工程,以最高效率完成。学会了“优选法”就能在最少的时间里选出最佳的方案。
读完了这本书使我在数学殿堂里又见到了许多新奇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让我受益匪浅。虽然这本书我没有完全读透,但在以后我掌握了更多的基础知识后,我一定会将未读懂的部分再次研读。
华罗庚心得体会篇五
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运的事,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成功不是路边的小石子随处可捡,也不是田间的小草随意可觅。要成功,需要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在这期间是要经过许多挫折的。
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 20 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才能登上高峰觅得仙草;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深入水底觅得骊珠。科学上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在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失败之后才得出的。我们要正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让挫折变成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看了华罗庚的故事后,我觉得华罗庚有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的精神。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我觉得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和他的这种脱俗的境界。
最后我想说挫折可以战胜,挫折孕育着成功,而前提是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当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挫折就会被你踩在脚下,明天就是拨开浮云见丽日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