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人教版教案视频第一课时篇一
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未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涌千古的杰作.
形势动、意境阔大是此诗最突出的特点.黄鹤楼在江夏,与广陵(今江苏扬州)相距数百里,诗人举重若轻,将楚地吴天尽收于短短的四句诗中.首句说友人孟浩然辞别黄鹤楼开始东行,次句描写阳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风光.后两句写隐没于碧空尽头的.孤帆和与天相接的江流,则象一条无形的纤绳,缩短了黄鹤楼与扬州在读者心中的距离,使诗作描绘和包容了广阔无垠的空间.此诗每句分别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从不同角度(行者与相送者)表现了时间上的顺承关系,给人以流动之感,加上动词自身给诗句带来的动势,使全诗雄浑壮阔,.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人教版教案视频第一课时篇二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在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简介: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出生于西域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今四川江油县)。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人教版教案视频第一课时篇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片精读课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从生活出发,以情动人,在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到与诗文相吻合的意境,为学生理解诗文内涵,埋下伏笔、(这个导入是否合适,有待商确)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经验,我们怎样来学古诗的?
b、归纳学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入诗境、悟诗情
复巩固合理的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能力一词有待商确)
2、“知诗人、解诗题”
a、指名介绍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理诗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自学生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以及书上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和同桌交流。把不懂惑有疑惑的地方划下来,比如:(略)
应鼓励学生多发问,培养质疑精神,让学生乐问,促进自主学,让学生善问.
(二)、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入诗境、悟诗情
a、自读品味诗境
诗文语言传神尽意,学生理解了诗句的表意,但对于那优美的语言,还没有注意,更没有对文章动情.怎样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呢?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读.在这里注重体会这样几处: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重点体会:烟花三月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
b、通过学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c、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
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孟;说诗句意思,逐句朗读、逐句解释;抓住“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语,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
学生是学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牢固了“学生是学的主人”的教学思想。
d、小组汇报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抓住尽字和唯字的传情,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通过读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相机引导孩子想象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当孩子找到孤帆一句时:师: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梯步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
最后询问: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这样充分发挥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了在语文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a、自由组合读练
b、配乐指名读
c、想象画面读
d、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配乐读旨在渲染离别气氛,是对学生整体感知诗文基础上的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想象画面的读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展开想象的翅膀,乘着思维的东风,融入了诗文所表达的美的意境之中.(什么样的意境有待商确).且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需求.四次朗读层层深入,每次朗读的安排目的明确,注重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牢牢把握“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思想。
(四)、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a、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读、背各自了解的其他表现人间真情的古诗
b、孩子们请你观察书中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你手中的话笔描绘一下在李白和好友离别之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可以图文并茂)
(以上ab两块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是否合理有待商确)
《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地表达。鉴于此我设计了以上这样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把整堂课推进了高潮,让孩子们在委婉悠扬的乐曲中描绘心中的画面,孩子的情感也得以释放,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实实在在地上了一节语文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人教版教案视频第一课时篇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后感唐玄宗开元(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个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的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的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长李白12岁。在李白青年时期,孟浩然就已经是名满天下的着名诗人了,他是李白成名之前的举荐人。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之首,相传有一道士在此跨鹤升天,故而崔颢曾题诗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临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提笔正要写诗,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成为佳话。
诗歌前两句叙事,讲述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作者还久久站在江边远眺,不肯离去。
他心里一定有恨。在这繁花柳絮如烟的美好春天,本应和老朋友饮酒赏春,却不得不忍受离别之苦。他心里一定对孟浩然有无限仰慕之情,羡慕友人像古人跨鹤飞天一样青云直上,但自己却不能同游,只能孤单地留在这凡间。没有老朋友相伴,纵有无限春光,又有何快乐可言!他心里一定有无限的不舍之情。这不舍之情,就像那滚滚江水,连绵不绝,没有尽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人教版教案视频第一课时篇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古诗,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四年级的学生大多是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对古诗的理解有一定困难,不必让学生必须把古诗意思说出来,只要理解就可以。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小学生背诵、学习古诗,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使孩子终生受益,好处数不胜数。学习古诗不能专搞语法知识,本身枯燥无味不说,还使得学生忽略了重要的古诗文内涵,又占用大部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阅读积累。既消灭了学习的兴趣,又消灭了学到知识的可能性。古诗学习应该做到“三要”: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须熟读背诵。
1.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本堂课的教学在教材处理上,我重点进行了三方面的处理,一是课前安排学生收集资料,养成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二是以这首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三是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大胆改革,即对古诗进行改写,把古诗改写成故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方法来学习课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形成。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继续小组合作,主动探究。让学生互相评价,自我评价,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离不开什么吗?就一个字。(引导生答是爱。)是啊,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生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今天,我们就走进“人间真情”这一单元的学习。第二十课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充分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爱。(板书:)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3.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大量的前期工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b、归纳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入诗境、悟诗情
复习巩固合理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力一词有待商确)
2、“知诗人、解诗题”
a、指名介绍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理诗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自学生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以及书上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和同桌交流。把不懂惑有疑惑的地方划下来,比如:(略)
应鼓励学生多发问,培养质疑精神,让学生乐问,促进自主学习,让学生善问.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入诗境、悟诗情
a、自读品味诗境
诗文语言传神尽意,学生理解了诗句的表意,但对于那优美的语言,还没有注意,更没有对文章动情.怎样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呢?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读.在这里注重体会这样几处: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重点体会:烟花三月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
b、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c、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孟;说诗句意思,逐句朗读、逐句解释;抓住“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语,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牢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
d、小组汇报交流
这样充分发挥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a、自由组合读练习
b、配乐指名读
c、想象画面读
d、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配乐读旨在渲染离别气氛,是对学生整体感知诗文基础上的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想象画面的读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展开想象的翅膀,乘着思维的东风,融入了诗文所表达的美的意境之中.(什么样的意境有待商确).且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四次朗读层层深入,每次朗读的安排目的明确,注重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牢牢把握“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思想。
(五)、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a、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读、背各自了解的其他表现人间真情的古诗
b、孩子们请你观察书中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你手中的话笔描绘一下在李白和好友离别之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可以图文并茂)
(以上ab两块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是否合理有待商确)
《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地表达。鉴于此我设计了以上这样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把整堂课推进了高潮,让孩子们在委婉悠扬的乐曲中描绘心中的画面,孩子的情感也得以释放,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实实在在地上了一节语文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这首诗背下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古诗的热情,使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的情操在爱中得到升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人教版教案视频第一课时篇六
三月,这个充满着生机的月份又一次来到了人间。
小草悄悄地从地底下探出了小脑袋;花儿高兴地咧开嘴笑了;小动物们也不在家里睡觉了,都蹦着跳着跑出来。大地上一切都生机勃勃。
孟浩然和李白这两个好朋友在林荫小路上手挽着手默默地走着,他们俩无心观赏这美丽的景色。
不知不觉,李白和孟浩然来到了长江边上。李白手端一杯酒,说:“兄台,此去千山万水,小弟敬兄台一杯,为兄台饯行。”孟浩然和离别一饮而尽。
李白拉着孟浩然的手说:“老兄,这次你去广陵,路上一定要珍重。”孟浩然说:“放心吧,老弟,你也要多保重。”
在船家的催促下,孟浩然迈步向船上走去。船渐渐地远去了,李白在岸上挥手:“兄台,一路顺风——”,“多保重——”孟浩然站在船头也挥手道别。
李白眼看着那条孤零零的小船在茫茫长江之中消失了。
滔滔江水奔流而去,李白不禁随口吟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说完,李白流下了眼泪。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人教版教案视频第一课时篇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诗文解释】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词语解释】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3、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4、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5、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的尽头。
【诗文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李白十分敬爱孟浩然,此番送别,情自依依。然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人教版教案视频第一课时篇八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每次吟诵李白的这首诗,我的脑海里就仿佛出现了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李白依依不舍地送朋友去扬州时的情景。特别是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切地勾画出李白当时虽然非常不舍得朋友离开,但他只能看着朋友乘坐的那叶小舟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最后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滔滔江水在遥远的天边奔流不息。。。。。。李白把自己当时的心情描写的淋漓尽致,难怪诗圣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
今天再次吟诵这首诗时,我忽然觉得自己能更深刻地体会李白当时的感觉,那就是:朋友情!昨天,我和爸爸妈妈从桂林飞往杭州的`飞机晚点了,我非常郁闷,因为几天的游玩非常累,我好想立马回到家里睡一大觉。。。。。。但后来我交到一位朋友。他要飞往上海,他乘坐的飞机也晚点了。刚开始,我们都抱怨飞机的晚点,但后来就聊起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我们甚至还开玩笑说飞机晚点真好,能交到朋友。可是后来,他乘坐的飞机先到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和他说完再见,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忽然就想起了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也好舍不得朋友的离去,但我知道,自己能做的只有祝福!
有朋友真好!所以,就算要分别,也要广交朋友,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