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岳阳楼记的教学反思篇一
1、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音律美。
2、学习和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同目标1、2。
同目标3。
一、导入
生:黄鹤楼上有崔灏留下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师:而岳阳楼,我们就会想起那传唱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请同学们读一读关于范仲淹的一段资料,可能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有所帮助。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常自诵曰: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思考:
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
范仲淹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
师巡视,找出学生读错的字:偕,
并让学生说说在读时觉得哪些字音读得没把握,哪些句子读起来拗口?
2、分组分节检查读课文,师指出错误处。
3、听朗读录音,小声跟读,感受课文语言特点,体味该如何去读。
4、学生齐读:
思考: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指名回答:
叙的是重修楼之事
写的是洞庭美之景
抒的是情
议论的是先忧后乐。
学生对抒的什么情,答不上来。
5、请找出描写洞庭湖美景的句子来美读。
指名读,范读,学生参与评议。
三、疏通词句体味内涵
1、学生对照注释,逐句疏通一、二节文意,有疑难处做好标记,同桌交流集体质疑,答疑。
2、检查字词解释情况:出示:记之(事)
衔吞(景)
得无异乎?(情)。相机解答以上的思考题,即叙的什么事,写的什么景,抒的什么情。及三重否定对意思的表达。
3、检查句子解释情况,师出示: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指名学困生翻译,有困难的请同学帮助解答。
4、思考:藤子京被贬为什么仍能政通人和,百废待兴?范仲淹为什么乐意为他作记?
洞庭天下水,如此壮观的美景,作者寥寥几笔带过,为什么?用书上原文回答。
第二节中有些句子为下文埋下伏笔,起承上启下作用,请找出来加以说明。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一、二小节
2、想象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时情形,并加以描绘。
1、课堂的导入注意了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2、整堂课,以诵读为主,以读促悟,而且读分读准,读通,读美,三个层次,五个环节。即自由读,分组读,听录音跟读,齐读,美读这样五个环节。收到了预期效果。这也符合古文的教学特点。
3、带点字的选择也费了些心思:记之(事)
衔吞(景)
得无异乎?这几个字的解释也正好可以解决上面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句子的翻译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才作相应的指导。
5、存在的问题:虽然注意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但缺少学法的指导,比如读书时对于停顿、重音、语气等都缺少必要的指导。再比如,翻译时没教给学生对于省略的句子成份,古今词意的变化,词序的调整上作具体的指导,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
岳阳楼记的教学反思篇二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当我讲完课文后,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基本上这节课我完成了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着语文教学应该侧重于学生的朗读感悟,但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我仍然觉得有一些遗憾在其中我对这节课反思如下:
对于文章三四自然段的处理纠结中的不断变换,最初的计划是让学生在赏析了巴陵胜状,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学生体会到了这段景物的特点“壮美“。继而自读领略三四自然段的美景,有一个词语概括其特点?(凄美,优美)再让学生赏析从哪个语句中品味到的,进行景物的赏析、但是后期发现学生赏析不到位,效果不佳。变改为了读文绘图,正所谓:美景配美词,美词绘美图,让学生展现自己头脑中出现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引导学生去体会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本打算要重点指导“登斯楼也……”的情感处理,更加突出后文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但在课堂实施中却发现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做这样的处理,自己觉得悟情的力量略显单薄。
对于拓展延伸的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走近作者内心世界我设计了“面对范仲淹如此的感叹和期盼,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学生的感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应该给予更多的时间。
自幼苦读 立志天下
青年入仕 直言强谏
政治革新 屡遭贬责
几起几落 百折不挠
军中一范 西贼破胆
捐资购田 兴学育才
一生济人 无银丧葬
先忧后乐 心系天下
我比较喜欢这样的范仲淹一生的总结,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范仲淹,进而更好的理解他的胸襟与抱负,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会更加用心的去挖掘教材,让我的课堂更加有效。
岳阳楼记的教学反思篇三
真不敢相信,人世间竟然有如此神奇的人。海伦凯勒出生19个月就因为疾病而成为盲聋哑残疾人,她在莎莉文老师“爱的教育”之下,学会了读书写字,甚至还学 会了说话。20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哑人。不仅如此,她还成为著名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致力于救助残疾人的事业,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并获得了总统自由勋章。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竟然有如此耐心的老师——莎莉文老师。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 下,完全靠自己的实践摸索,极大的开启了海伦凯勒的心智,并帮助她走向成功。收到亿万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奇迹,在师爱和奋斗中创造着。
《再塑生命》这篇课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沉的爱,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上课前,我利用三月的早晨充满生机,校园里小树发出鲜嫩的绿芽、桃花粉嫩惹人,这样的美景我们看到是多么自然、多么容易的一件事。而我们要去认识一位聋哑 盲女孩,对她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但要有所成就,那简直是一个奇迹。让我们走进这个奇迹,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海伦说:“我要把别人眼睛 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是谁让海伦凯勒走出痛苦的深渊?莎莉文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 凯勒的生命。而再塑后海伦的生命如歌,所延续传承的也是一个涵义丰富的爱的故事。
在我的感召力下,大家富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说出了全文三小节的主要内容。在品味语言环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找出了自己最喜欢或最感动的句子进行交流,同 时被海伦凯勒的坚毅、顽强所打动,许多同学在畅谈感受时表示要以海伦凯勒为榜样,勇敢地面对挫折,成就一番事业。但是这样战胜厄运的人不仅仅只有海伦凯 勒,于是,我鼓励学生寻找更多的“海伦凯勒”。像她一样身残志坚的人士。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说出了霍金、贝多芬、史铁生、保尔、张海迪等等令人崇敬的人 士。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更多的关注身边的人,或许这些人并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令世界动容。
同时,这篇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很值得我们好好品读,我让同学们反复朗读那些描写景色的句子;第三节中什么是爱的那些感悟的句子。
在这堂课上,教师良好的情感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上营造了情感交融的氛围,大家上课积极发言,朗读也充满感情。
唯一不足,在时间把握上,还是过于纠结在细节上,没有从大点上让学生能迅速进入下一个环节。
岳阳楼记的教学反思篇四
优点:对学习者的分析详细准确;对三维目标的设计也全面详尽;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媒体的选择较合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让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讨论中训练思维,并在课后的作业中得到拓展。
缺点:“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诵读的方式很多,针对本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时教师的师范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惜,我的普通话不是太好,没能给学生作出表率;“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积累字、词、句以及重点句、难句的理解等;还要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等,这方面,我好像做得多了些,有些替学生包办了的味道。
优点:整个过程比较合理。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导入到结束,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现代教学思想渗透其中,有教育法、心理学的应用,给学生宽松的思维空间,采取了应变得当的措施,问题的设计突出重点,降低难点,难易适中,能让85%以上的同学都能自己解决问题,板书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缺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小组的探究、合作学习比较多,没能尽情的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特别是对于差生、没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发展、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对特们今后的成长很不利。
改进建议:
1、走出去、请进来,多学习别人的优点。
2、努力钻研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3、多反思自己,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提升。
优点:注重了对学生的各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朗读技能的培养(放朗读带、进行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技能的培养;(问题由学生找、问题由学生解决、教师归纳)让学生收集有关背景资料、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学生收集、教师补充)引导学生重点品味语言的能力;(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增强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比较阅读的能力等。这篇课文教学策略的运用也比较恰当合理。以诵读和探究式、自主讨论式为主,当然,我还会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做出合理的调整,还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或打印、或投影、或放朗读带、或用多媒体中音频、视频、图片,在增加学生积累的同时,也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它发挥最大的才能与创造力,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以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缺点:尽管我也在尽我最大的努力,争取做到至臻至善。但总有那么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比如:有时对多媒体的运用,时机掌握不好;或运用的不太合理;有时对问题的设计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的思维束缚的太死;教学方法运用的欠妥等。
改进建议:
1、从“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着眼与学生未来的发展。
2、多与同行们探讨、研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具有特色的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3、抱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只要我努力就会走向成功。
4、坚持“活到老、学到老”。
5、引进生活的“活水”,随时给自己注入教育、教学的新鲜血液。
岳阳楼记的教学反思篇五
学校领导统一要听九年级老师的课,从周一开始每天听两个老师的课,今日周三,轮到了听我的课,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中午第二节,三班的语文课。
多年课堂教学的磨炼,心理素质强了好多,对领导入班听课已能泰然处之,但具体如何上一节有领导在场的课,心里上还是和平常不一样的。
要讲《岳阳楼记》,今天早起从梦中猛然醒来,是因为睡梦中得到一个好的题目《另辟蹊径,成就经典》。为此兴奋起床,头脑里便一直在思考如何顺着这一想法而下笔成文。起的还是不够早,没写几句儿就到了早餐时间。
对于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几篇文章,可谓篇篇经典,每一篇都是一座山峰,峰峰厚重俊美。虽每年都在品读,可是越读越觉高不可攀。每读一回,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启示。对于《岳阳楼记》这篇一问世就名振天下的美文,历经千年而吟诵不衰,必有后人取不尽的法宝。我对此深有体会。
今天这节课,要学文章的第五段内容。
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五段,识记段落中重点词语的含义。2,理解作者的真实感情,理解作者的胸襟和远大报负。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方面,也是经历了一场头脑革命才能做到脱繁就简,简单明了。以往制定目标都是采用“拿来主义”,照搬前人的经验,制定所谓的“三维目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渐渐懂得,在一节课中如果能达成一个目标,实现“一课一得”也是了不起的作为。面对一问三不知的学生,定的目标越多,越会驾空课堂,自己抬高自己,无疑于面临难以下台的尴尬局面。
因此从这学期起,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允许自己只规定一个,最多两个。事实上,一个目标足矣。
在这节课上,重点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住文段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一是为了应对考试,现实面前必须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在农村中学,语文课上仅仅给学生讲思想,讲情怀,真的很难。
还想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不是一件飘缈的事情,学习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学习古文,理解文章词语的含义,是走向作者情感世界的必经之路。以往的课堂教学,忽视了这个最基础的环节,跳过字词直接讲“高大上”的东西,现在想来真是有点“形而上”了。因此,从本学期开始,很想从地面做起,重视文章中最基础的元素,带着学生在语文的寻美之路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对于第二个目标的设定,是想让学生通过理解作者的真实感情进而理解作者的胸襟和报负,以实现本文主旨的一个升华。在前两节课中,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已经明白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写风景”而是为“写情怀”,教学反思《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因为对岳阳楼下的洞庭湖胜景,“前人之述备矣”。作者自然不愿重复前人之语,他要说的是赏景之人的“览物之情”。通过三、四两段的阴晴变化所产生的心情变化,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细细品读已明白了这一点。而在这节课中,我想让学生通过品读第五段内容明白作者的真实感情是和“迁客骚人”们的思想感情不一样的。通过细读本段文字以理解作者苦苦探求“古仁人之心”进而理解作者的胸襟和抱负。最后理解文章真正的写作目的,既是应邀而作,也是表明心志,还要与朋友共勉,而布局谋篇又不落俗套,这样的构思真是一举多得。堪称岳阳楼之绝唱。
心里想着,达成教学目标之后,还要进行一个小拓展,给学生回顾有关“唐贤”们写的一些关于岳阳楼的诗词及有名的对联,作为补充扩大学生的视野。
心里这样想着,美美的就去上课了。
以上是为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想象和现实总是有些出入,自己做好的充分准备。在备课过程中,还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学生的实际情况。
把学生的接受水平想高了。
心想着这篇文章,已经带着学生读了两节课了,对最后一段的内容,学生应该提前学习,或是因为好奇心而早就熟知了吧?事实是,课堂上你带着他们学到哪里,就到哪里,九年级的孩子学习时间真的很紧张,根本没有课余时间来预习的。结果,在课堂上,仅是第五段的重点词语部分,就占用了很多的时间。而到进入“理解作者情感”这个目标的学习时,课堂上已经没有时间了。只稍稍点了一下,就下课了。
课后,细下心来,想想时间都“花”在哪里了?这节课上得也太薄了吧?
学习第五段重点词。其实好多词语课下注解都有,只要细心一看就可以搞定的。可是还是有几个不好理解的词语,比如“之”的用法;比如“然则”;比如“进”和“退”。中间如果哪个词语解释有误,就需要耐心的做一个更正。在中间还加了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句子的翻译和用法的解释。等等等等之类的词语。真没想到,这么一小段,仅词语解释这一项竟然引出这么多的问题,这是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还没有检测句子的翻译呢!如果再提问,恐怕一节课时间都不够呢?可怜的孩子,就怕老师的追问,说实现,现在上课基本上在演“独角戏”,学生最怕老师提问,一提问,准搁车。
以孩子现在的学习状态,不敢再追问了。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分的过去了。后来,没办法,直接自问自答好了!
因此,本节课制定的两个目标,依然只实现了一个,而对于理解作者情感这一目标,还是到下节课吧。
以上是为对上课过程的粗略再现。
课后,很认真的听取了两位领导的意见。对这一节课的课后反馈,站在教学进度方面考虑,他们还是觉得教学环节按排不是很合理。我笑问他们,要给这节课定个什么位?是优质课,还是常态课?心里很清楚,如果是讲公开课或是优质课,这样的课堂效果很明显不会很出采。但领导明确表示,这是常态课!我想,常态下的课堂教学恐怕就是这个样子吧!
岳阳楼记的教学反思篇六
《岳阳楼记》是中考篇目,也是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比较重要的篇目。上这课时,我比较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主要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一,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辨性内容。
二,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
三,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辨义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四,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地组合不仅使教师完美的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应提醒自己: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岳阳楼记的教学反思篇七
古文教学离不开预习,没有学生主动的阅读和预习,古文的学习往往就是囫囵吞枣。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教学安排,利用早读时间认真督促学生预习,方式是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具体做法如下:让孩子们自己阅读,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他人听,再把一些难解的字词做上记号,带着问题去看注解或查阅工具书,主动解决;带问题或学习成果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互相探讨,力求得出结论;解决不了的问题以纸条的形式提交给老师,留待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空间很大,思考的余地很多,老师所给的时间足够,让他们自由的发挥优势,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结果,很多问题都是大家能够解决的,只有少数问题,比如《岳阳楼记》中几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几个过渡句的翻译向老师提了问。这样的方式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装进他们的头脑里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在这样的氛围中,所有的学生都努力参与其中主动学习,效果自然不错。
古文学习最大的难点在于语句的理解,为突破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实施三个“加”。所谓三“加”就是加大对课文朗读的力度,加强对重点字词的落实,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整堂课,以诵读为主,以读促悟,而且读分读准,读通,读美,三个层次,五个环节即自由读,分组读,跟读,齐读,美读这样五个环节,收到了预期效果。这也符合古文的教学特点。
重点字词的选择也费了些心思:记之(事),衔吞(景),得无异乎?这几个字的解释正好可以点拨文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借助多种形式进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句子的翻译则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才作相应的指导。课堂上,我抓了几个重点句进行赏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检测了预习效果又品味文章的意境。
简介作者时,作者苦难的童年和年轻时的刻苦学习精神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材。在品味语言,理解文章主旨时,他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旷达胸怀与崇高的忧乐观,更是探讨的重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学完文章之后,我还要求学生在日记上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以便进一步巩固德育效果。
学完这篇名篇,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虽然注意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但缺少学法的指导,比如:读书时对于停顿、重音、语气等都缺少必要的指导。再比如:翻译时没教给学生对于省略的句子成份,词序的调整上作具体的指导,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 -如果说加大读诵的力度和德育还算是素质教育的话,那么,文言词语的落实与句子的翻译,无疑还是应试教育的味道太浓,有悖《新课标》的要求。在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却又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文言文到底该怎样教?我小心翼翼的走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中间,究竟该何去何从,我犹豫难决,彷徨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