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也叫演讲词,是指在群众集会上或会议上发表讲话的文稿。演讲稿是进行宣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演讲的作用是表达个人的主张与见解,介绍一些学习、工作中的情况、经验,以便互相交流思想和感情。那么演讲稿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演讲稿,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西迁精神演讲稿篇一
近日,二附中党支部组织全体教职工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4月24日下午,二附中组织并举办“弘扬西迁精神争做西迁新传人”主题演讲比赛。活动由校办主任王玉华主持。
经各教研组推选,张春、白美霞等六位优秀选手参赛。张春深情讲述她的公公婆婆当年从大上海西迁,扎根西安的感人故事;白美霞历数钟兆琳、陈学俊等交大西迁老前辈的感人事迹,抒发对西迁前辈的敬仰;刘泽平以“芳年华月向西而歌”为题,深刻解读西迁精神的内涵;傅绅饱满深情,表达坚守西迁精神、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的坚定决心;张玺以“以梦为马驰骋芳华”为题,讲述交大西迁后的辉煌成就,表达不忘初心、奋勇前行的教育理想。一个个动人故事,感染着在场的观众,一句句铿锵誓言,鼓舞着每位教职工。
二附中校长孙鹏伟做点评讲话,他表示,选手们的演讲令他感动,感慨颇深,从选手们真挚感人的演讲中,看到了西迁精神对学校教职工的深远影响。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奉献和奋斗,教师要有职业的幸福感,更要有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争做四有教师,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推动二附中再上新台阶。
经过精彩角逐,白美霞获得此次演讲比赛一等奖,张春、傅绅获二等奖,刘泽平、张玺、党百超获三等奖。
西迁精神演讲稿篇二
万钢在致辞中指出,7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科技实力从最开始的一穷二白不断向世界科技前沿奋力追赶超越,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既得益于党和国家为科技发展绘制的清晰蓝图和给予的坚定支持,也归功于一代接一代怀揣科技报国理想的科学家们,他们坚贞不渝地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诚为共和国托起了无数星辰,他们创造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西迁精神彪炳史册,光耀千秋。
万钢强调,要矢志爱国奋斗,以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的发展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融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之中。要弘扬科学精神,培养诚信的科研品行,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切不可投机取巧,虚夸浮躁,绝不能伪造、篡改、抄袭触碰科研的“红线”。要坚持传承育人,在知识理论传授和创新,治学理念方法继承和发扬的同时,注重将良好的治学精神和道德品行融入到学生的人格养成,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王泽山院士的报告题目是《牢记使命,忠诚奉献》。他结合科研经历,讲述了自己始终专注于火炸药研究,锲而不舍担负国家赋予的使命的感人事迹。
王泽山勉励现场的同学和老师,要把“不间断地思考”作为追求超越的一种工作学习方式,多问为什么、追问怎么做,追求问题本质并拓展思考。他告诫大家,在做科研过程中,要有责任感,学会包容和诚信,杜绝学术腐败、抄袭、造假,浮夸浮躁等背离科学精神的行为,要发挥群体作用,关注学科交叉融合趋向,坚定理想信念,心怀大爱,忠于党、忠于人民,在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钱七虎院士报告的题目是《让生命在科技报国中闪光》。他通过四句话,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阐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第一句“爱党信党跟党走,是一生中最正确、最坚定的选择。”第二句“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实现价值!”第三句“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容不得一点点的马虎和心浮气躁。”第四句“只有摆正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摆正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摆正个人和群众的关系,才能顺利前进。”
虽然已经82岁高龄,钱七虎院士仍心系国防建设与人才培养,表示要在有生之年,继续在防护工程领域潜心研究,带好学生、培养人才、关心团队建设,展现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品格与境界,把自身事业同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结合,以报国奉献为最高追求,为经济和社会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曹雪涛院士报告的题目是《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新时代中国学派》。他用邓稼先、屠呦呦、顾方舟、黄大年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向大家诠释了中国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精神,指出青年学者是推动科技变革的先锋,勉励青年学者们,要做爱国奋斗、诚实守正的科研人。
曹雪涛院士还从科学学派对科学的贡献说起,呼吁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新时代的中国学派,通过鼓励批判、质疑探索精神,允许宽容科学研究的失败,鼓励科技工作者立异鼎新,建立新学说、标立新学派、追求新境界,推动文化文明传承与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出中国声音,走出中国道路,作出中国贡献。
西迁精神演讲稿篇三
众所周知,陕西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国家原轻工业部所属的北京轻工业学院。很多师生一直有个疑问,在北京办学期间,学校办学条件越来越好,为什么我们还要西迁到一个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办学,而且是在一个非省会城市办学?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是应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1965年3月起,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分别联合其盟友,在我国周边形成一个包围圈,国家形势极其严峻。
其二是国内环境条件的深刻影响。国际国内形势历来是相互激荡、互为表里的。1969年9月开始,我国高等学校已连续四年没有招生,除一部分学生被分配工作之外,已有四届毕业生没有离校。学校内部原有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全都遭到破坏。对此,中央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政府对北京高等学校做出了大批迁出北京、大批停办、只保留一小部分的决策,出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京校外迁”现象。
据老同志回忆,“京校外迁”的大方案确定后,学校也派出多路人马在全国范围内选址。一个很偶然的机缘,负责选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轻工业部一位军代表在陕西出差期间,来到了筹建中的咸阳轻工业学院,即现在的陕西科技大学咸阳校区北区。当他看到有两栋挺好的大楼:一栋老地委办公楼、一栋三层教学楼(这是两栋苏式建筑,在当时已经是条件很好的建筑物了)以及两栋家属楼和近200亩的建设面积时,感觉条件与北京轻工业学院条件相当,甚至更好一点,回北京后当即作了有关汇报。
1970年3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轻工业部军代表向国务院业务组递交“轻工业部所属北京轻工业学院迁往陕西省咸阳市的请示报告”,拟将北京轻工业学院与筹建中的咸阳轻工业学院合并,整建制迁入咸阳市,改称西北轻工业学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同志在这份报告上批示:“苏静、西尧同志审批,先与地方商量,拟可同意。先念。卅(30)日。”
关键还在于征得了陕西省政府的同意。当时国家粮食紧缺,资金紧张,接收一所学校,首先要解决那么多师生吃喝住行问题。据说有很多大的国家项目,都是因为吃饭问题解决不了而不能落地。按照国务院指示精神,当年4月14日,经轻工业部与陕西省政府协商,将轻工业部所属北京轻工业学院迁入咸阳市,与正在筹建的咸阳轻工业学院合并。
综上,学校西迁纪念日定在这几个日子中的哪一天,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西迁精神演讲稿篇四
在交大求学的几年里,我被西迁前辈们那种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深深感动。耳濡目染着身边老师在教学、科研上发愤图强、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管理学院教授、我国管理学科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有一句口头禅——“我们交大人做事,就是要站在国家的角度去考虑。”1958年,汪应洛先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举家西迁,成为西部建设的先行者。在此后的60年里,他与中国管理工程的教育和研究事业紧密相连。他主持完成了十余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完善了我国管理学科的体系结构建设,推动了新中国成立第一批管理学院,为管理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汪应洛院士已88岁高龄。在我们眼中,他仿佛从来都不知疲倦,总是扑在科研和教学一线。1994年,他在北京的一场报告会中突然发病,倒在了会场。,他患了结肠癌,但是疾病并没有击倒这位坚强的老人。他每次住院,只要病情稍微好转,就开始在病床上工作。汪先生用一言一行教育和引导着年轻人,感动着每一位学生。
,学校组建科技扶贫博士团前往贫困山区。看到报名通知的那一刻,我就下定决心要像前辈们一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用所学知识为那里的父老乡亲做点事。
带着学校的期望与导师的嘱托,我来到位于陕南的平利县,在离县城最远的正阳镇挂职镇党委副书记。正阳镇地处秦巴山深处,闭塞落后,但是看到乡亲们热情和期盼的眼神时,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里干出点实事来。
为了熟悉和掌握正阳镇的基本情况,我和扶贫博士团的成员挨家挨户走访贫困家庭,和乡亲们唠家常。大山里交通很不方便,很多时候要走上几个小时山路,才能到达贫困户的家里。有时工作结束天已经黑了,还要在山路上摸黑走上几个小时才能回到住处。
有一次,下起了暴雨,我们要去南溪河村最远的村小组提醒村民防范地质灾害。有人劝我说:“雨这么大,太危险了,要不咱等雨小一点再去。”我犹豫了一下,但一想到村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咬咬牙坚持说:“走,现在就去!”那天,平日里3小时就能走到的地方,我们走了近5个小时。当我们满身泥泞来到村民家中时,村民们十分意外,感动地说:“想不到现在的大学生这么能吃苦!”
在扶贫期间,我们还帮40余名当地学生获得社会资助,使他们没有一个人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当地老百姓看到我们的真心付出,也更支持我们的工作了。这让我强烈地意识到,在贫困山区,只要能得到乡亲们认可,任何困难我都可以克服。
正当我的第一期挂职即将结束时,乡亲们却遇到了困难。因为当地交通不便,他们辛苦种植的黑土豆和党参等农产品找不到销路。看到抹着眼泪的大妈和唉声叹气的大爷,我心里既着急又难过,翻来覆去地思考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在我回来的前一天,乡亲们嘱咐我:“舒进,正阳也是你的家,有空了常回家看看。”乡亲们朴实的话语让我心里感觉沉甸甸的,我决定留下来,为乡亲们再做一些事。
在学校,我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我的导师庄贵军教授一直教导我,做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一次,正是我把所学专业与实践相结合的宝贵机会。于是,我主动申请继续参加第二期挂职扶贫工作。这一次,我挂职平利县电子商务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在当地政府和干部群众的支持下,我与西安交大科技扶贫博士团的同学们一起,联合当地十余家企业,组建了平利县扶贫产品众创联盟,以乡亲们滞销的农产品为原材料,研发出15项相关的新产品。我们通过研发带动产业发展,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回顾自己所做的一切,我深深懂得,是西迁精神让我们传承了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的胸襟和情怀,而我只不过是无数青年学子中的普通一员。
正是受到西迁前辈们的感召,我们年轻一代也像他们一样,把国家装到心里,把自己放到国家需要的地方,用奋斗一笔一画书写人生。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用奋斗精神,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旗帜在心中高高飘扬。祖国的召唤和需要,永远是我们青年学子前进的方向和追逐的梦想!
西迁精神演讲稿篇五
从黄浦江的十里洋场,到渭水之滨的寂寥古城。62年前,胸怀爱国之志的一大批人,放弃了自古繁华的上海。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交大西迁之路,三千里路云和月,六千迁徙师与生。自此扎根在满目荒凉的唐都,在满是麦田的黄土地上开启了建设西部一流大学的风云甲子。一首:“长安好,建设待支援。十万健儿湖海气,吴侬软语满街喧,何必忆江南”道出了无数西迁交大人的心声。也正是这群交大西迁人让西安交大一步步成长为共和国人才的摇篮,成为西安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一流的大学。
薪火相传,让爱国奉献的西迁精神历久弥新
62年星移斗转,始终秉承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是一代又一代交大人不变的底色。回眸交大人西行足迹,彭康、陈大燮、钟兆琳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没有豪言壮语,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理解“祖国召唤”的意义,不讲条件,不问原因,毫不犹豫地来到那时还很贫困落后的西安,投身西部高等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有的甚至献出生命。西迁精神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也是广大知识分子热爱党、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老一辈交大人用忠诚和担当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如今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走进了新时代,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我们沐浴着党和国家关怀的春风,再次迎接知识分子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要向老一辈交大人学习,秉持祖国繁荣担当精神,在新时代要有新作为,为新时代做出新贡献。
不忘初心:用西迁精神照明新时代的前行之路
精神立则人格立,精神强则国家强。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西部能不能兴旺发达,决定了中国梦实现的速度和高度。新的“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契机,使得西安交大将承担起更多更重要的使命与担当。西迁精神必将进一步唤起具有开拓和奉献精神的交大人,不弛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沿着前辈们爱国和奋斗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用智慧和辛劳,开创足以慰籍家国的伟大事业,大步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
风云两甲子,弦歌三世纪。如今西安交大这棵枝叶擎天的“梧桐树”,在西安这块充满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愈发枝繁叶茂。吸引着海内外无数有志青年前来接受“洗礼”。而西迁精神作为其独有的传家宝,更将激励怀揣梦想的莘莘学子,谱写更加辉煌的西部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