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瓶子和瓶盖教案反思篇一
一、活动目标
1.知道生活中无用的瓶子经过装饰可以美化环境。
2.通过对各种投入材料的联想组合,设计富有创意的立体装饰瓶。
3.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4.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二、重点难点
利用瓶子的各种形状来设计成装饰物。
三、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形状的玻璃瓶。
2.装饰用的材料(毛线、麻绳、干花、餐巾纸、玉米、辣椒干、树叶、即时贴、彩绳等)。
四、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活动。
1.带领幼儿观察延中创意室内的各种欣赏作品。
2.向幼儿介绍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瓶子及各种装饰材料。
3.激发幼儿对瓶子进行创意装饰的愿望。
(二)引导构思,联想组合。
1.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对瓶子的形状进行想象造型构思。
2.幼儿说说自己对装饰作品所需要各种材料的`联想组合。
(三)自主选材,想象制作。
1.充分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构思需求选择装饰材料。
2.幼儿制作过程中,针对个别幼儿实际,在想象和技能上给予适当点拨、指导。
(四)相互介绍,欣赏作品。
1.介绍作品的名称,鼓励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表述。
2.启发幼儿联想生活中还有那些废旧物品可以通过装饰重新利用。
活动反思
1、强调幼儿安全时我没有让孩子自己说,而是教师全说了,大班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安全常识,这时可让他们说,这样既可以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2、引导孩子发挥创作思维时,面有点窄,范围不够广。
瓶子和瓶盖教案反思篇二
湖北省建始县实验小学 栗少明本课是在学生掌握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规则物体的体积及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比较、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1、开场白,我提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对学生本节课怎样处理“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习离不开“问题”,了解数学学习中“问题”的重要性,也明确了面对问题,自己应该怎么做,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导入新课,复习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法后,我出示瓶子,让学生联系所学数学知识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脑洞大开,纷纷举手,提出了“这个瓶子的高是多少?”、“这个瓶子的底面积怎么求?”、“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等有数学味的问题。
3、探究解决瓶子的容积的问题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瓶子与石块等不规则物体的相同和不同。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意识到求出不规则空气的体积是解决问题的重点,提出“怎样求出不规则空气的体积”的问题,为最终顺利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4、课外思考的环节。我出示几个相同的瓶子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的图片,学生回顾小组活动时喝水的细节,提出“喝掉多少水,是不是都能求出瓶子的容积?”“求出的瓶子容积结果会不会一致?”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1、导入新课前,复习“排水法”,回顾不规则物体与规则物体体积之间的转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2、探究一,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找出了“装满水再倒入量杯”“排水法”“排沙法”“看标签”等多种方案,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劣。《课标》明确指出“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3、探究二,把瓶子里的水分成上下两部分,学生通过思考明确了“怎样求出瓶颈部分不规则的水的体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自然而然联想到“转化”这个解决问题的“利器”,顺利地把不规则水的体积转化成规则图形,初步解决了问题。
4、探究三,小组活动中,学生通过讨论、操作,动手动脑,巧妙地使用“倒置法”,利用瓶子的圆柱部分把不规则的空气部分转化成了圆柱。成功地运用转化策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5、例7,在学生理解用转化思想求出瓶子容积的方法的基础上,数形结合,利用乘法分配律,优化计算方法,灵活运用体积公式求出了瓶子容积。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最优化。
6、回顾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数学课上运用到的转化思想,让学生对转化这个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7、课堂小结,我激励学生向古人曹冲学习,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更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兴趣。
一点小遗憾,在学生理解用转化的方法求出下半部是圆柱的瓶子的容积后,如果能把下半部是长方体的瓶子的容积提出来让学生思考一下,将会更有价值。
瓶子和瓶盖教案反思篇三
。比如:环保中废物的利用,让孩子在了解环保的过程中,也体会着一种关心社会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心的培养作为大班教育目标。结合这两方面,我选择了这个题材,通过与孩子们一起收集生活中一些无用的瓶子,并加以设计装饰来美化环境,这就是我选材的意图。在设计活动时,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首先,根据我园“开发幼儿创造潜能”的特色课程的要求,我着重引导幼儿进行想象创造。如:对各种形状不同的瓶子的联想,对装饰材料的组合运用,这些都隐含着对幼儿创造潜能的开发。其次,我也注重我园的基础课程。在技能的传授上老师也开拓思路,把孩子们原有的一些平面装饰技能重新组合运用到立体装饰上。对孩子来说,在技能上也是一次飞跃。除了这些还不够,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以及技能的提高,都需要幼儿内在情感的投入。而环境创设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于是我带领幼儿外出参观“饰品自助店”,并在活动室创设了“延中创意室”,让孩子身临其境,大大激发活动兴趣。在选择材料及材料投放时,注意因材施教。如:为能力较差的孩子,提供一些半成品的材料,让他也能体验成功感。由于了解了每个孩子,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情感,孩子们的作品是成功的、富有创意的。二、活动目标1.知道生活中无用的瓶子经过装饰可以美化环境。2.通过对各种投入材料的联想组合,设计富有创意的立体装饰瓶。三、重点难点利用瓶子的各种形状来设计成装饰物。四、活动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形状的玻璃瓶。2.装饰用的材料(毛线、麻绳、干花、餐巾纸、玉米、辣椒干、树叶、即时贴、彩绳等)。3.欣赏作品。五、活动流程激发兴趣、导入活动―引导构思、联想组合―自主选材、想象制作―相互介绍、欣赏作品六、活动过程(一)激发兴趣,导人活动。1.带领幼儿观察延中创意室内的各种欣赏作品。2.向幼儿介绍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瓶子及各种装饰材料。3.激发幼儿对瓶子进行创意装饰的愿望。(二)引导构思,联想组合。1.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对瓶子的形状进行想象造型构思。2.幼儿说说自己对装饰作品所需要各种材料的联想组合。(三)自主选材,想象制作。1.充分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构思需求选择装饰材料。2.幼儿制作过程中,针对个别幼儿实际,在想象和技能上给予适当点拨、指导。(四)相互介绍,欣赏作品。1.介绍作品的名称,鼓励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表述。2.启发幼儿联想生活中还有那些废旧物品可以通过装饰重新利用。编辑:cicy瓶子和瓶盖教案反思篇四
1、科学课堂回归生活。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同时,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指出课程要回归生活。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景,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明白科学道理,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随时随处有科学。
2、注重评价,于细节处导行。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靠“说”靠“教”养成的,而是以各种课堂活动作为载体,以学生的试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于倾听、客观评价等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于每一个细节之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而长期形成的。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借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的传递”的。
2、能在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中,逐步养成善于交流、认真倾听、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3、知道热传导的基本特征、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可以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道体两种类型。
【材料准备】
1、铁丝、烧杯、热水、钳子、酒精灯、火柴棒、凡士林油
2、泡沫条、铜棒、铁棒、玻璃片、铅笔、竹筷、塑料棒、瓷勺、杯子等。
【教学过程】
1、热是可以传递的
师生互动:握手,你的手真凉啊,手捧热水杯,手变热了。
交流:热是可以传递的。
2、(由现象)猜测:热是怎样传递的?
烧杯里倒上热水,把一根铁丝放进去,摸摸铁丝有什么变化?
(浸在水里的部分,靠近热水的部分,远离热水的部分)
由此猜测:热在铁丝中是怎样传递的?
师生交流,梳理思路:热沿着铁丝传递,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3、设计实验,验证猜测:热是怎样传递的?
设计一个实验,能验证我们的猜测,真切地看到热的传递过程:沿着铁丝传递,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纠正,发现实验方案的不足。
教师示范强调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3、学生实验,验证猜测
学生实验
学生汇报:观察到什么现象?你有什么思考?
热是怎么传递的?(热沿着铁丝传递,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让学生用箭头画出热传递的路线和方向
4、传导概念: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到温度低的部分
5、拓展应用
1)不同物体的传导能力:热的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
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勺子,生活中的汤勺一般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解释)
从同学们的解释中老师听出一件事来:不同的材料,传递热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再来通过实验模拟看看。(师出示装有实验器材的杯子)我把各种不同的材料装进杯子中,我们可以用什么代替热汤?(热水)好,老师给你提供热水,记住,实验完后,把热的和不热的物体分开,这样方便汇报。
学生验证。
学生汇报。
概念:热的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
其实,人们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生活服务:当需要热的时候,就用热的良导体材料,不需要热和防止热量散发的时候,就用热得不良导体材料。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2)设计一个不烫手的杯子
这是一家杯子厂进行的市场调查,通过调查他们发现:现在市场上适合小学生用的、活泼可爱的、便于携带的、不怕磕碰的、还要不能烫手的杯子太少了,于是就想开发研制一种新型的小学生专用杯,现在正在征求设计稿,你们能用自己的知识设计一款符合要求的新型杯子吗?那就请你们课下完成这项任务。
[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
瓶子和瓶盖教案反思篇五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后,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不规则圆柱的容积问题,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策略。
新课标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入手,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创设化静为动的教学情境,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创设乐学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树立师生平等合作的理念,重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建构数学模型。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此,本节课在探究新知时以求不规则矿泉水瓶子的容积为知识载体,经过两次小组合作,通过实践操作、交流探究、观察比较等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合作探究时老师到每个小组进行指导,真正起到了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的作用;展示环节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之间、学生之间补充质疑,老师精讲点拨,及时引导,学生学得更加投入,自然而然生成新知识。
如:第一次小组合作探究求瓶子容积的方法时,老师先拿一整瓶水先倒出一部分,但瓶子里的水是不规则圆柱,让学生思考:这样行不行?接着再倒水,这次瓶子里的水是规则圆柱,再让学生思考这样行不行?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学得主动轻松,真正明白了将空气部分转化成规则圆柱体这一过程,理解瓶子的容积是由装水的圆柱和倒置后无水圆柱组成,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第二次小组合作是分工合作测量数据,计算瓶子的容积。
教师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学生说数学、用数学的能力,有问题让学生去讲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在展示中发现问题,如:统一规格的瓶子计算出的容积不太一样,进而再次激发学生努力寻找问题原因,进一步体验方法的多样化及转化过程中变与不变的关系,如:形状改变体积不变。
课堂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现新理念。为此,我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设计了变式练习:求喝掉的冰红茶体积,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深化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回想小学阶段遇到的转化思想的例子,举例说明,再次体验“转化”思想,使整节课学习目标得到升华。同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的学习状态良好,个个踊跃发言,你争我辩,兴趣盎然,理解并掌握了转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小组合作测量数据计算时,有的小组分工不够明确,导致浪费时间;课堂上自己评价语言的运用还不够丰富,事实证明多元化的课堂评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随时注意学生专注性及学习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