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这是谁的工具教案反思篇一
该班学生刚接触photoshop软件,本次课我先让学生欣赏四幅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展示效果图,导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它能够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个整体的了解,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讲解三种套索工具过程中,我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同时结合小组合作与竞争,教学效果很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胜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该次课重点内容讲解十分清楚。“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其能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该课的难点内容是理解三种套索工具的区别及灵活运用。学生实践操作后,通过老师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进行综合任务的训练,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对课堂开始所展示的图片进行处理。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如果本课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素材,将这些内容引入到课堂中,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因而会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热情,这股热情也会保持得更持久。
这是谁的工具教案反思篇二
《神奇的计算工具》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这一课在教材上的内容很少,所以在备这节课之前,我心里的想法是“可讲可不讲”,或者“以学生自学为主”,但是在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再去备课时,却发现本节课却是不可不讲、而且大有讲头。那么,我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呢?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主要是从如下四个环节来完成的。
1、立足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
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在课的'开始,我仍然还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当小老师,来介绍计算器的一些基本使用方法,老师只做适当的补充。
2、体验计算器的优势
介绍完了它的基本使用方法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迫不及待地要一显身手了,因为他们那种满不在乎的表情已经是溢于言表。我打算先让他们尝点儿甜头,当然,也是体会一下计算器的优势。于是,我出示了如下三道题:17689+5874、429×203、2940÷28×84。三道题做下来,大部分学生是旗开得胜,当然也有个别同学由于动作慢或按错键等原因而掉了队。于是,我适时地教育学生“即使是用计算器,也需要我们认真、仔细”。
3、恰当、合理地使用计算器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与计算器比赛”的游戏,学生开始不敢比,在我的鼓励下,有几个学生勇敢地站了起来。于是班里的同学分成了“计算器组”和“口算组”两个小组。其实,这次我是有意想让“口算组”赢。于是,我出示了如下四道题:72÷9、125×8×7、9870÷21、(8913+5468)×0÷458。果然,“口算组”以三比一赢了“计算器组”,输的同学都大喊“不公平”。我安定了一下学生们的情绪后,请他们思考:比赛的输赢是将要的,关键是在今后的计算中,要注意什么。于是,得出了如下一系列的结论:“人不能被机器所限制”、“计算也要因题而异”、“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口算、简算和计算器算相结合”等等。
这是谁的工具教案反思篇三
本课是在已知什么是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的表现方式的基础之上进行。让学生获知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信息技术改变了产业结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对人的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首先,信息工具朝着高效能方向发展,具有高集成度、高速度、低功耗、低成本的特点。其次,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展现了信息技术广阔的'前景。最后,信息工具具有网络化的特点,网络将超越地球甚至更远的空间。信息工具更加促进了其他产业即周边产业的蓬勃发展,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产业无疑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中最宏大、最具活力的产业。
认识收音机的历史及现状,对比电视机和当前使用的多媒体电脑,让学生们对信息的发展有一个最直观的认识,在调动人体的各个器官上面,他们都有哪些巨大的进步。认识古老的信息工具——算盘,了解算盘的历史及现状,它和当今的信息工具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强调算盘是我国的伟大发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是谁的工具教案反思篇四
教学工具:打开随笔写作这扇窗赵道夫1,卞东华2
(1.江苏省盱眙中学,211700;2.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221002)
摘要:写作教学工具之于写作教学,就像农具对于农事一样重要。要为学生打开随笔这扇窗,关键是找准随笔写作教学的切入口和着力点,即随笔写作教学工具。通过对随笔写作教学的根本性教学工具(阅读教材《精品随笔100篇品读》、实践练习本)、过程性维护工具(《随笔周刊》)、辅助性教学工具(《随笔写作教学经典课型案例选编》)的研制与使用,实现“心动”、“笔动”、“行动”,达到写作训练的理想境地。
关键词:随笔写作工具研制使用
《语文教学通讯》20第1期上发表了李胜奇的《随笔写作,让自由的心灵展翅飞翔》一文,文中说:“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做一个有心人,经营好这块语文园地的后花园(随笔写作)。后花园经营好了,学生的心灵就会有展翅飞翔的空间了,作为语文教师的你,不也就轻松了吗?”但教学实践中,教师讲讲随笔的特点与意义,轰轰烈烈开场,容易;想高效“经营”、持续推进,难度不小。
如何为学生打开随笔这扇窗?关键是找准随笔写作教学的切入口和着力点。我以为,这个切入口和着力点,就是随笔写作教学工具。写作教学工具之于写作教学,就像农具对于农事一样重要,它能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修炼写作技能,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写作能力,养成真诚作文、真诚做人的习惯。近年来,我们对随笔写作教学工具的研制与使用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根本性教学工具
该教材既作为学案又作为教案,师生共用,旨在促使学生的随笔写作逐渐走上科学、有序、高效和常态化发展之路。其中的选文是从内容、表达俱佳,可读性强,便于学生领悟借鉴的优秀杂文随笔中选出的,字数在800――1000字。全书包括“选文”、“美句抄录”、“读后感言”、“名师圈点”等栏目。“美句抄录”呈现的是让学生眼睛为之一亮的文句;“读后感言”三言两语,留下的是学生读后的感慨与感叹、体会与领悟,或共鸣或赞叹或批评,直抒心灵;“名师圈点”要言不烦,直抵文章精华与精髓,以名师的见解与体悟,为随笔写作明确方向、指点迷津、开启智慧。这四个栏目,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主导的引领作用,师生携手、扶放结合,引领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
该教材的施教时间是一学期,以学生的自读品悟为主、教师的指导讲解为辅。教师应通过适当的调控与有效的指导,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技巧,借鉴写作经验。我们的做法是:指导学生学会“两读”、“两找”、“两积”。
“两读”即学会赏读、品读。(语文教学论文)赏读就是要求学生:(1)说出自己欣赏和感受的内容;(2)圈画批注、摘抄美句;(3)平时每天读1――2篇,假期每天读2――3篇(一周大概5――10篇)。品读则是要求学生:(1)不仅要说清所欣赏的内容及原因,而且要作出鉴别、评出高下;(2)写出600――800字的感悟评析文章(可以以一篇为对象评析,也可以几篇为对象综合评析);(3)每周至少写一篇品读文章。
“两找”即找立意、找思路,旨在引导学生把握随笔“主线突出(一根主线贯穿)、层次清晰(生活一社会一生命)”的特点:立意上,既要深入思考文章主题,又要尝试从新的角度思考写作话题,组建自己的“立意库”;思路上,要找出文章的线索、层次。
“两积”即积累素材、积累语言。学生读后,既要将相类似的素材记下来、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又要摘录优美语句、揣摩精彩写法,建立“语言库”。
(二)随笔实践练习本――统一规格的软面抄
用于写生活随笔和读书笔记,目的是积累素材、展示成果。软面抄的具体标准是:(1)厚实耐用(够用一个学期最好),方便使用和保存,建议采用21cm×14cm规格左右的软皮抄;(2)留足空页,扉页写上“前言”或“自序”,第2――3页作为目录页码;(3)从第4页起写正文内容,每篇文章写完之后可根据情况适当插图(或自画或剪贴)加以点缀(一本写下来就相当于自己编辑、出版了一本精彩的青春杂志);(4)一本用完,留页写好“跋”(一方面是一个很好的回忆、总结和反思,另一方面为下一步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随笔练习,一是要求明确:(1)数量上先少后多、合理调节。开始时一周1篇,一个月后一周2篇。(2)质量上先低后高。开始时只要触动心灵,三言两语也行;一个月后要有鲜明的态度与认识,做到记叙细节传神、议论有理有据、描写形象生动,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言之有“彩”。二是检查严格:(1)开始时一周检查一次,查态度、书写、数量,从态度、书写工整、数量等方面找亮点。(2)一个月后半个月检查一次,查质量、效果,根据阶段目标、对照标准,分出高下、打上等第,可表扬到人,不仅列出学生姓名和亮点,而且选出优秀作品在班上贴出或刊印。(3)一段时间后,可根据情况相机减少查阅次数,并尽量采取面批、个别指导、互批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二、过程性维护工具
为了及时把脉探索的进程,诊治随笔写作教学的问题,修正随笔写作教学的方向,展示随笔写作的最新成果,激发随笔写作的热情,营造随笔写作的浓烈氛围,为常态化随笔写作加油鼓劲,我们又策划了《随笔周刊》:每周一期,一人统筹协调,语文组教师轮换担任责任编辑,定期出版,定时发放;栏目主要有“繁星精华苑”和“随笔蓓蕾园”,选文以不少于800字为宜;利用早读、晚读时间适时点评、指导阅读。其中,“繁星精华苑”的选文都是切合学生实际、可资学生借鉴的最新出版的《扬子晚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刊载的随笔文章,引导学生学习名家写法,观察现实生活。“随笔蓓蕾园”的选文都选自学生的随笔习作,引导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并增强竞争意识,形成比学赶超、你追我赶的热潮。这些。范儿”、“榜样”,在启蒙阶段,是必须的,与随笔的“随性”特点不矛盾。
三、辅助性教学工具
我们还精心编制了《随笔写作教学经典课型案例选编》,供教师备课、指导时参考使用。这些来自实战一线的案例,或高中或初中,或前辈或同仁,或总结或思考,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由于课型齐全、鲜活适用、便于操作,遇到的很多困惑和难题几乎都会在这里找到化解的思路、破解的路径和突破的方向,因而大受教师的欢迎和青睐。
上述一书、一本、一刊、一案就犹如一套“组合拳”,是经营随笔写作教学的有机的系统工具,缺一不可。它旨在激活学生悟性,使学生“心动”;指导学生写作,使学生“笔动”;严格检查落实,使学生“行动”――“心动”是本源,“笔动”是关键,“行动”是归宿;没有“心动”只有“笔动”,只能写出假、大、空、废的“四话”文章;既有“心动”又有“笔动”,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洋溢着生命气息的文章;至于“心动”、“笔动”之后追求“行胜于言”,做到“三动”兼备,方能登上生命写作训练的理想境界。
这套“组合拳”立足于学生的生活情感发展、思维能力训练和语言能力提高等写作核心素质,具体实施中还要注意三点:一是明确要求,让学生规范写作;二是积极推行,让学生有效写作;三是严格检查,让学生坚持写作。三点一一落实、扶放结合,有利于教师适时规范、破疑解难,有利于写作教学的转化升级、健康发展。当然,要切实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还要着眼整体、着力个体,统筹谋划、精致管理。破旧立新并非易事,但勇于尝试,永远比墨守成规更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3]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5]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这是谁的工具教案反思篇五
本节课,要求学生从多种渠道搜集家乡特产的宣传资料。但是学生收集的资料未必全都有效。必须在老师的引领下,有的放矢地释放。在课前,教师给出调查提纲,让学生从家乡特产的产地、特点、典故等多方面去了解,使学生有内容可谈。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为课堂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推销特产时,我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例如;有些学生善于演讲、有些善于动手、有些善于表演。在活动时,要求小组长,落实好每位同学的任务,使得人人有事做,而不仅仅是一位旁观者。一些小组推荐出来的代表交流时,允许,组员做补充。教师要随时关注同学的反应,同时邀请一些同学上来闻闻、摸摸、尝尝,让大家调动多种感官了认识家乡的特产。
总之,本节课教师努力挖掘学生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家乡特产的宣传资料,整合教材。让学生在角色演绎中、亲身体验中,学以致用。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激发爱家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