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篇一
一、高中历史学习简介:
教材: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必修三 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教材
教材编写:在初中通史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式的知识整合,深度、广度加大,相应地,难度也加大。
基本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文学、艺术)、社会生活
会考:严格、认真对待;知识改变命运
史学观点:文明发展史观、全球史观;人文发展观,当代史观
精神价值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开放合作、包容、创新竞争、合作共赢
二、鉴于同学们在初中的学习情况以及历届同学学习历史的误区进行调整与安排,以便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通史学习的基础上,理清中外历史发展脉络:
1、中华文明发展线索:注意时间顺序
2、世界文明发展线索:
三、基本学习方法与步骤:
1、认真阅读导读内容,明确本书讲述人类历史的政治史的内容;每一单元每一节课的引言部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同样要重视理解。
2、目录分析,理解各单元之间的关系:
一、二单元:讨论古代政治制度,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为例,分别讲述中外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三、四、五单元:讨论近代政治制度与相关实践,讲述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创立、巩固及其向全世界(以中国为例)扩展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同时讲述社会主义政治构想的产生及其在俄国和中国的实践。
六、七单元:讨论现当代政治制度与政治格局。一方面介绍中国现当代政治建构,另一方面展现当代世界的多极化政治格局。
3、教材阅读,加强阅读、分析、理解材料以及组织整合概括、比较能力的培养:
(1)从引言入手,了解概况。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针对各标题下的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出中心思想,提出问题。
(3)理解各标题之间的关系。
(4)与课后的练习题进行有机的联系
每一节所讲的内容首先给问题化 ,这样,看书就有了目的性,自然就有了效率;数字化:自己在看书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对于相同类的问题要进行归纳,到底是几个问题,把它弄准,然后用数字给它固定下来;重点化:把问题数字化的同时还必须有一个主次的分别并对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掌握与理解;要点化:把重点问题要点化;熟练化:对于自己归纳的要点,最好能用自己的话(但绝不是口语化)复述下来,形成自己的知识。反复记忆,达到熟练程度。
四、基本要求:
每位同学需准备:课堂笔记本(用于当堂笔记和课后巩固)、改错本(写出出错的原因、答题思路)、作业本(巩固提升)
五、做好初高中衔接,重新定位
我们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篇二
一.知识与能力
1,基本历史知识:倒幕前的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上的插图与照片,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问题: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组织学生逐条讨论明治维新的内容,分析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巩固教学重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治维新使日本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是日本继大化改新之后又一次较为集中地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典型事件。
同时明治维新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
.教学难点
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讲述日本历有两次十分重要的改革,提问学生古代日本历重要的改革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近代关乎日本命运的重要改革是明治维新,以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幕府与幕府统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对下文知识的理解。
2.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一段,在地图上确认的位置。提问:哪些人构成了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哪些人反对幕府统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一下幕藩制,指出幕府统治面临的第一个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使学生认清日本国内形势。
3,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二段,提问:有哪些国家相继侵略日本?结果怎么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日本面临的外部环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使日本有被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这也是幕府统治面临的又一危机。最终让学生认识到此时的日本内忧外患,改革势在必行。
4.向学生简要的介绍一下兰学到代表人物(绪方洪庵、新井向石等)和核心思想(实行民主平等,仿效西方改革日本,富国强兵等)指出思想准备对维新运动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
(二)武装倒幕
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未做要求,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理解武装倒幕,__幕府的统治是明治维新的必要前提。
(三)明治维新
1.先向学生说明明治维新是1868年明治天皇领导的至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军事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指导学生阅读本部分内容,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学生阅毕,分别由每组的代表回答一个方面的改革的内容,评出的组别和学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各项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日本国内市场的形成。
(2)经济上,教师可补充这方面的材料和图片来反映经济方面的内容:一是引进先进技术,二是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三是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日本农、工、商业的发展,成为日本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3)社会生活上,“文明开化”指导学生观看课本上的《穿西式军装的明治天皇》和《西式服装》等图片,指出明治天皇带头改穿西式服装反映了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迫切愿望。同时说明明治政府也十分重视发展文化教育。
(4)军事上,“富国强兵”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和图片,然后探讨“日本军队有什么样的特点?”指明用“武士道”精神武装起来的日本军队很快就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在讲完明治维新内容后,指导学生讨论课文的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并告诉学生明治维新的内容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答时政问题的能力。
4.评价明治维新。先由学生讨论“怎样评价明治维新?”这个问题,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一方面,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社会性质,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另一方面,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逐渐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三、课堂小结
板书小结本课内容,突出重点。
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篇三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历史现象一般都能形成比较感性的认识,但由于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历史知识基础普遍非常薄弱,还不太适应高中历史的模块式教学,历史思维能力也很稚嫩,有待于培养提高。对于古罗马政治,由于学生在初中学习中接触过一些,因此对古罗马国家的形成、帝国的扩张有粗浅的印象,但古罗马法律知识,初中教学中从未涉及,学生知识储备为零。
教学方式:
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利用图片、文字、音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
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了解《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民法大全》等基本知识;理解并掌握罗马法的核心内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提高阅读各种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表达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个别案例的思考,合作讨论,培养学生掌握从政治、经济背景中分析历史发展趋势的方法;通过阅读分析材料,使学生学会古今知识联系思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罗马法起源与发展的过程,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巨大;认识到进行法制建设的艰难性;理解不断发展的法理观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珍惜和弘扬。
教学重点:罗马法影响深远,泽被后世,如何理解其影响。
教学难点:罗马法从产生到最终体系完成跨越千年,其中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清晰地整理出脉络,并使学生对每一阶段罗马法的发展原因有所了解。
4、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课件:古罗马司法女神塑像】
同学们好,如果说古希腊以民主著称于世,古代罗马就以法律闻名于世,我们先观看一尊古罗马司法女神塑像,观察她手中拿的物品,分别象征着什么?宝剑、天平和蒙眼的装束,分别象征着正义、公平、权威和不带主观色彩的理性。这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所决定的,但法律发展之路绝非易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在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古代罗马法的发展的道路。
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罗马法?
【课件:罗马法的释义】
引导学生阅读定义,初步建立对罗马法概念的印象。
二、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思考:罗马法发展历程跨越千年,之间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请结合教材,划分罗马法发展的几个阶段。
【课件:案例一】
展示“罗慕洛将军的遗嘱与遗产纠纷案件”,请学生分析法官判案的依据,由此
总结并加深习惯法的特点的认识。
比较习惯法与《十二铜表法》,找出其区别。
【视频:古罗马领土的扩张】观看古罗马领土扩张视频,并结合课本归纳,领土扩张带来了哪些新问题?罗马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都有哪些原因?(设计意图:用形象直观、高度概括的视频材料呈现罗马的扩张,增强学生对其扩张的深入认知,了解其速度、规模、范围、相应时间,并深入思考其原因与影响)
【课件:古罗马领土扩张带来的问题和影响】客观上形势所迫,公民法内容不足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主观上统治者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他们颁布的法令也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此时法学家也不断提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先进思想。
【视频:《埃及女王入罗马》】
观看视频短片《埃及女王入罗马》,引发学生兴趣,并进一步思考,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大量非罗马公民成为罗马国家境内的被统治阶层,他们不能得到罗马公民的身份,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否有利?(设计意图:增强对历史现象的直观感受,增强历史现场感,并进一步思考其出现原因与带来的新矛盾)
【课件:西塞罗《论法律》片段】阅读材料,指导学生去辨析理解法学家西塞罗提出的自然法原则其内涵。
引导学生总结万民法形成的原因。
讲述6世纪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篇四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指导学生填表,之后启发他们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记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吴起、申不害等。法家内部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学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三、建议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那么,儒家思想又是怎样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人教版高二历史教案篇五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史界革命”及其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的主要贡献;甲骨文的发现;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诗界革命”和黄遵宪的诗歌;“谴责小说”;京剧的形成;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
2.能力方面: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总结新旧交替时期的史学、文学和艺术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史界革命”与“诗界革命”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我国一批史学家、诗人、小说家、艺术家满怀爱国热情,努力反映社会现实、勇于探索和革新,从而推动我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史实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文学、艺术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对诗歌、小说、戏剧、绘画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意识。
(3)通过对新旧交替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成就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从而加强学生对近代国情和近代文化推动我国社会转变的认识。4.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列表的方式,归纳史学、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以利于掌握同类史实的共同本质和各自的特殊性。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145页《冯将军歌》片断,使学生了解应从诗歌反映的内容、表达的感情以及表现形式上的分析诗歌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史界革命”、“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是本节重点。“史界革命”标志着我国近代史学的真正崛起,其代表人物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创始人。他提出的史学新理论猛烈地批判了封建史学,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王国维运用史学新理论在史学领域的众多方面取得了辉煌成果。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助于了解晚清史学的主要特点,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研习能力及归纳问题的能力。“诗界革命”是维新变法运动在文学领域的反映,是那个时代的一股进步的文学__。它在近代诗界的影响和取得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对当时的社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谴责小说”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独有的反映,广泛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及进步意义。“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在近代文学占据重要地位,学习这一内容,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难点分析:对“史界革命”和“诗界革命”特点与实质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史界革命”与“诗界革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新旧交替。理解这一特点,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辩证分析的能力。因此,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受以往知识影响,学生可能会将这里的“革命”的含义与通常意义上的革命混同。而这里的“革命”,实质上是变革维新,是倡导者当年的特定用语。理解这一实质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教学难度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