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学问与思考篇一
一、把心血和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通病:学生考试成绩差或不守纪律,便以为“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一怒之下便会对其进行挖苦、讽刺、体罚甚至赶出校门。其实,我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著名教育家布鲁姆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水平和先天禀赋虽存有差异,有超常儿童,也有弱智儿童,但二者只占百分之一二最多不到百分之五,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仍是“可教可雕”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随便对一个学生失去信心。每一位老师都要拿起表扬的“武器”,在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多表扬学生。―――在学生看重的事情上(如表扬、鼓励),我们可能太吝啬了,而在学生反感的事情上(如讽刺、挖苦),我们可能又太慷慨了。要知道: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宽容与关爱的基础上,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二、营造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好感
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战场,也是构建师生关系的主阵地。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要学会运用课堂教学中的“无错原则”,―――就是要认识到学生是成长中的尚不成熟的个体,要从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和回答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从发展的角度理解这些“错误”的价值。要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进行延迟反应,将重点放在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与改进上。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让每个积极参与的学生都画上满意的句号,使学生的参与有安全感,这种参与不仅是认知上的参与,而且是师生情感上的参与。运用“无错原则”,能打破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当“观众”的局面,代之而来的是每个学生都能当“演员”,在“舞台”上大显身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其实,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若能不断刺激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又何愁不能形成呢?无数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要树立民主教学的思想,要融洽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好感觉,就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就要明确对学生的指责、埋怨、强迫命令,就等于在师生心灵之间挖鸿沟,只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不理解、不信任程度,只能降低教学率。教师必须真诚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把心血和爱心倾注到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愿我们的学生在人性的关怀中,都能拥有一个光辉的人生。
学问与思考篇二
随着当今时代的进步,高校的规模不断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校或拔地而起或规模扩建。由于传统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进而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也在不断的改变,向着现代化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前进。为了解决当前在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上的问题,解决当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不同问题,需要加强新形势下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
1.当前管理模式和学生现状
当前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受到传统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高校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不断的创新,转变理念,以适应当前大学教育管理学生的素质教育现状,并且满足当今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规定。学生受到西方世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从以往积极主动、健康向上、热爱祖国、爱社会的思想转变成现在思想迷信、信仰迷茫、不能理清价值观念、做不到诚实守信。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当前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新形势、新挑战环境下,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不断的创新,以便解决当前所出现的问题,跳出当前所处的环境,使得大学教育管理弄湿向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2.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学校不断的摸索经验教训,不断的改变教育管理体制,适应当前大学教育管理体系发展的速度,不断的加强思想文化教育,不断促进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科学、合理、完好的完成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才能更好的进行素质文化教育,促进现代化教育的良好发展。
2.1建立科学系统的思想教育体制
建立科学系统的思想教育体制,需要相关部门的统一领导,动员全社会进行完善教育管理体制,采取群众监督的手段。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统一结合起来,共同进行思想教育管理。协调运作,相互配合,将思想教育管理体制的设计、管理和实施全面统一协调,化散为整。把创造大学科学系统管理的思想教育体制的整体和相关制度和后期建设等等,相互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个全面系统的思想教育管理体制。通过建立行政全面负责的思想教育体制,实现学校以党委领导为中心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党委等相关部门的组织和管理作用,将相关部门的最大的价值尽可能的挖掘和开发,以促进大学思想教育体制的完善,系统科学的发展。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沟通平台,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协调统一,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将其最大价值应用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让其学会如何更好的处事待人上,促进当前大学思想教育体制的创新改革,完善思想教育机制。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改善当前的思想理论课教学,注重形势政策的教育,实现大学生健康的思想教育,改善其本质。
2.2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管理体系。教师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是学生内心遵从的园丁,教师的言行举止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教师素质的高低,品行好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影响。所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学生整体有着巨大的作用,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对高校教师整体进行培训,让个人教师进修,培养任职前后的教师素质,在任职过程中还要不定期的进行培训,以适应当前的发展速度和状况,采取鼓励政策,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努力进修,提高其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为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做保障,促进其思想教育的提高,良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为充分实现现代化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做准备。
2.3强化学校文明
通过强化学校文明,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通过创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提供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强化学生所处环境的文明,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改善和提高。通过进行新型、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调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把思想教育内涵融入到活动中,让文化活动充满校园特色,便于学生理解和接收思想教育。针对学生生活环境的改善,开展文明宿舍活动,在学生私下生活中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积极发挥出宿舍生活中的作用,促进文明校园的建设。另外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充分考核,进行评比,依照考核情况制定合理的改善校园文明的方案,但在此中需要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从而独立进行考核,增强学生的观念意识。推进改善校园文明的发展,使得学生自己由于所处环境的和谐文明而产生自豪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思想政治学习,让学生能够自行学习思想政治,强化自身的思想品德,。更好的和老师进行互动沟通,促进学校思想教育机制的改善,加快当前大学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完善进程。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渐在进行变革。然而在新形势下,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面临巨大的挑战,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适应当前教育管理模式发展速度的需要,才能够在挑战中完美的发展。加强高校的思想文化建设对于当前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有着重要的保障,不仅促进学生思想教育的改变,还能促进整个教育的思想文化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茜单位: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文刚,苏媛媛,郝磊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05).
[2]杨筱.浅议班主任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的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30).
[3]何孟良.班主任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11).
学问与思考篇三
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作用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小学生主动去研究数学知识,通过解题对难题加以分析,实现小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可以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效增强小学生的数学记忆,对课本上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得以重新确立,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培养,求知欲自然会增强,很快就会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二、影响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教学方式问题
(二)教育体制问题
我国的教育体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学校的关注点主要是升学率,而家长方面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看重学生的学习名次。调查显示,现今的小学生的课业繁重,小学生上课和学习的时间长达十几个钟头,由于小学生处于重要的成长阶段,其精力有限,智力也有待开发,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三、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民主式教学方法
民主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严重遏制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会使得课堂的氛围比较严肃,学生也没有发挥的空间。通过实行民主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创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参与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能够显著提高。例如,在进行加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小组划分,让学生们加入到讨论中,鼓励学生应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教授数字乘法的一课中,可以由教师举例,一头牛有四条腿、两只眼睛、一张嘴和一条尾巴,夏天天气炎热,它扑通一声跳下水。紧接着可以让学生们往下说,学生一号可以说:两头牛有八条腿、四只眼睛、两张嘴、两条尾巴,天气很热,扑通两声跳下水。[2]学生二号可以接三头牛的例子,牛的数量递增,学生进行计算的时候就可能出错,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纠正,进而让学生们寻找其中的规律,让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然后教师可以找学生回答,学生们受到鼓励也会主动举手回答。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新颖式教学方法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增加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利用新颖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数学的来源同艺术一样,也是来自于生活的,教师可以应用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展开数学方面的.研究,挖掘新颖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时,可以教授学生们利用身边的物件展开,例如用手指就可以进行十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在教授乘法的计算时,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法展开教学,例如去菜市场买菜可以让学生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学以致用,就会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文化式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需要活跃的氛围,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数学知识的竞赛活动活跃课堂的氛围,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利用数学知识让小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对小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可以实现小学生共同探讨的模式。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是分不开的,举办相关的活动让小学生参与数学文化的讨论之中,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可以让小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对数学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活动提出问题,例如在参观博物馆时,门票二十元钱,午饭五元钱,乘车的费用一共是十五元钱,问这次参观博物馆的活动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就能够感受数字的魅力,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益。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通过一系列有效方法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也有帮助,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也能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学问与思考篇四
一、设计探究问题,发展学生思维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探究问题,发展学生思维。但在设计问题前,教师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等方面设计探究问题,利用问题带动学生思维转动,利用问题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在学习初中八年级生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这一课时,教师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三幅植物细胞的变化图片,然后设计相关问题:
1.请描述画面中植物细胞的变化。
2.细胞的生长是否需要营养?
3.细胞能否一直生长?这是为什么?
4.生物体为什么能长大?生物的生长发育与什么有关?这些问题紧扣本课的学习内容,因而容易促进学生学习。有的学生先自学,再与其他学生讨论,分享想法;有的学生利用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等等。在探究中,学生的思维不断转动。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探究问题,以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二、以问题导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仅仅让学生做实验,学生的兴趣可能不高。如果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对实验更感兴趣。例如,学生在做“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这一实验时,教师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实验。
1.不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可行吗?会对实验造成影响吗?
2.黑纸片和回形针在实验中的用处是什么?
3.你是否知道实验中的变量?
4.实验是否有对照组?有的话如何设置?
5.使叶片褪色的溶液是水还是酒精?
6.经过自主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问题让学生有实验的欲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中的内容;问题更能助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定的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实验。通过实验,大多学生都能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对实验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三、巧用生活问题,驱动学生有效学习
1.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注射胰岛素?
2.水浒传中武松身高正常,武大郎却是个侏儒症患者?这两个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学生在课后展开调查、搜集资料,最后得出结论。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越是生活性的问题,越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为生活性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了问题的价值,而解决了问题,学生能将所学的生物知识运用到生活实处,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生物课堂需要“生活味”;生活问题犹如“调味剂”,能调和学生的学习。总之,利用问题进行教学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因而需要生物教师用心对待,而不是只从浅层次上去设计问题,实施问题教学。生物教师要多实践、勤思考,利用问题进行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学问与思考篇五
论文摘要:蔡元培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在北大的实践对近现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他反对把大学作为官僚养成所,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张发展学生个性,实行选科制。反对文理相隔,主张文理沟通。反对校长独断独行,实行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制度。这一系列大学教育改革思想,对于当今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素质教育、高校改革创新以及课程建设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应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
大学,按照蔡元培的理解,是指“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一个思想包罗万象、言论百家争鸣的场所。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195月16日,他以教育总长身份出席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在演说中就提出“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目标就是按照现代大学的标准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大学理念。北京大学的前身是18创立的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虽改名为北京大学,但由于北洋军阀政府推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坚持以孔孟之道去禁锢人民的头脑。此时的康有为等保皇派,也在上书黎元洪、段祺瑞积极主张将孔教定为国教。当时的北京大学官僚积习很深,校政极其。不少人把上大学作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读书就是为了猎取功名利禄。教员中也有不少是不学无术的,课堂讲授敷衍塞责。学校里封建复古的陈腐思想泛滥,制度混乱,学术空气稀薄。为了扭转这种的学风,蔡元培在就任校长的第一次演说中明确指出:“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强调了大学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要将学术研究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地方若是没有一个大学,把有学问的人团聚在一处,一面研究高等学术,一面推行教育事业,永没有发展教育的希望。”他要求大学教员不是灌输固定知识,而要对学问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学生也不要死记硬背教员的讲义而要在教员的指导下自动地研究学问。为了使大学能承担起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他极力主张“凡大学必有各种科学的研究所”。他在《论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之理由》中详列了三点理由:一是“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二是设立研究所,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三是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
蔡元培对大学性质的认识切合了中国当时的国情、北京大学的校情和世界大学的发展趋势,他“从19到19仅两年多的时间,就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他在办学指导思想的重大变革,不仅促进了北大的发展,其意义远超出了一所大学的范围,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从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学术和教员两方面。
1.在学术上反对墨守成规,提倡自由发展。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前,北大是与专制并行,学校像个衙门,没有多少学术气氛,教师不学无术,墨守成规,学生无心学习。蔡元培立足于中国近代教育国情,强调了自己的治校方针是“依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他认为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同学派。如果抱残守缺,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不可能成为真正高水平的大学。“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未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悉听其自由发展。”在学术上各种派别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应该在相互包容和讨论中吸收精华,促进学术的发展。
2.以学术造诣为主罗致各类人才。由于学说必须由人提倡、宣传和发展,教员又以研究、传授学问为己任,所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在实际中更多地体现在对待教员方面。为贯彻兼容并包的原则,蔡先生首先“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认真教授,以提起学生研究学问的兴趣”。在聘请教员上,最重要的标准是有无专门学问。只要有真才实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就聘为教员。在担任北大校长后,蔡元培立即请陈独秀任文科学长,随即聘任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为教授,他们和原北大的钱玄同等学者一起致力于北大文科的革新。而对于确有真才实学而学术观点、政治倾向不同的守旧学者,只要不妨碍授课,则不作为取舍标准,仍延为教授,展其所长,对他们一视同仁,绝不歧视。如刘师培,曾参与反清革命,后变节为清探,又为袁世凯称帝效力,但国学造诣极深,故仍聘任为教授,讲授《中国中古文学史》。对于学术水平低下,教学态度恶劣的教员,则不管什么人,坚决辞退。因此,北大一扫往日沉闷保守的气息,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各种思潮学说纷起,形成了各种学术思想新旧交融、百家争鸣的活跃气氛。在文科教师队伍中,既集中了许多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也有政治上保守而旧学深沉的学者,如黄侃、刘师培、黄节、辜鸿铭、崔适、陈汉章等。在政治倾向上,有的激进,有的保守,有的主张改良。在新派人物中,有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的不同代表。当时的北大,“新潮”与“国故”对垒,白话与文言相争,盛极一时。北大也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酝酿发祥的思想摇篮。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曾起了进步作用,从思想学术上为国人开导出一股新潮流,冲破了旧有习俗,推动了大局政治,使得新文化有了立足之地,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科学民主的思想得以传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蔡元培不仅是现代北大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
三、学为基本,术为支干,文理沟通
在学科建设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学”为学理,“术”为应用。文、理是学,法、商、医、工、农皆为应用,故是术。“学与术虽关系至为密切,而习之者旨趣不同,文、理学也,虽也有间接之应用,而治此者以非研究真理为目的的终身以之,所兼营者不过教授著述之业,不出学理范围。法、商、医、工术也,直接应用,治此者虽亦有永久研究之兴趣,而及一程度,不可不服务于社会转以服务时之经验,促进术之进步。”j(丹“学为基本,术为支干”,“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但“学”重于“术”。这一改革思路扭转了当时重术轻学、重工轻理和重应用轻理论的偏向。在北大蔡元培主要进行了如下整顿。
1.扩充文理,改变“重术轻学”的思想。蔡元培认为,没有基础学科的发展,应用学科的发展决不会有后劲,鉴于当时存在“重术而轻学”的现象,蔡元培认为大学为研究学理的机关,要偏重文、理二科。因此在学制的设置上,《大学令》规定,大学以文、理二科为主,须合于下列各款之一,方得名为大学:“一、文、理二科并设者。二、文科兼法、商二科者。理科兼医、农、工三科或二科,一科者。”他保留北京大学文科原有的哲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三门,增设史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三门。理科原有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增设地质学一门。工科并人北洋大学,原有工科两班,毕业后即停办。商科改为商业学门,并人法科。同时扩充文、理两科的专业门类,加强两科的建设。北大遂由原来的五科改为文、理、法三科大学,突出文理两科,强调基础理论的地位,也是蔡元培“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观点的延伸。
2.沟通文理,废科设系。蔡元培认为传统文、理分科的做法已不适应近代科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文理是不能分科的,文科里面包含着理科,如史学、文学均与科学有关,而哲学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同样理科各学科与哲学有关,自然哲学,尤其为自然科学的归纳。而且,由于学科之间的彼此交错,有些学科不能截然分开。
如心理学从前属哲学,而现在用实验法,应划人理科;理学中有人文、地质、地理,分别偏于文科和理科,很难辨其学科性质,“文科的哲学,必植根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为了避免文理科学生相互隔绝,互不沟通,蔡元培主张沟通文理,合为一科。1919年,他在北大撤销了文、理、法三科界限,改原隶属于科的学门为系,全校设立l4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
3.改年级制为选科制。为进一步落实文理沟通的思想,在教学制度上,蔡元培主张采用选科制。1917年10月,教育部召开北京各高等学校代表会议,讨论修改大学规程,北京大学文科提出废年级制,采用选科制的议案,会议通过,决定在北大试行。北大选科制规定每周一课时,学完一年为一个单位,本科应修满80个单位,一半必修,一半选修,修满即可毕业,不拘年限;预科应修满40个单位,必修占3/4,选修占1/4。选修科目可以跨系。1919年暑假后,选科制在北大各系陆续施行。
选科制体现了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是落实他“沟通文理”思想的一个具体措施,为文、理科学生相互选修课程提供了方便。1922年以后,全国其他高校也纷纷采用选科制。
四、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在学校管理体制建设上,以教授治理校务,用民主制度决定政策,以分工方法处理各种兴革事宜是蔡元培的基本思路。蔡元培反对大学校长独断独行,主张民主办校。1912年,他任教育总长时亲手起草的《大学令》中就已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规定“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以随时齐集评议会,自为议长”,但未能切实施行。蔡元培初到北大时,一切校务仍然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少数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任校长后,认为这种局面不利于学校建设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开始分步建立教授治校的体制。第一步,设立评议会,重新制定了北大的《评议会章程》,规定“大学内部规则”须经评议会通过,始能生效。评议会成员由各科学长和教授代表组成,校长为当然的议长。评议会为全校最高的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凡学校重大事务都必须经过评议会审核通过,如制定和审核学校各种章程、条令,决定学科的废立,审核教师学衔,提出学校经费的预决算等。第二步,组织各门教授会。1917年,北大评议会通过了《各学科教授会组织法》,规定各门重要学科,各自合为一部,设教授会。各教授会各设主任一人,由本部会员投票选出,任期两年,其职责是:分管各学门的教务,规划本学门的教学工作。
蔡元培主张教授治校,主要是为了让真正懂得教育和学术的专家管理学校,19,北大开学时,他说:“我希望本校以诸教授为各种办事机关的中心点,不要因校长一人的去留使学校受影响。”1922年,在《北大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开会词》中,他说“为沟通文理科及采用教授制起见,将学长制取消,设各系教授会,主持各系的事务。最近又由各系主任组织分组会议,凡此种种设施,都是谋以专门学者为本校主体,使不至因校长一人之更迭而摇动全校。”
经过蔡元培的一系列管理体制的改革,北大逐步革除了原来的“形同衙门”的管理体制,建立了以教授为主体,以评议会、行政会议、教务会议和总务长为基本机构,立法、行政、教务、事务分立的教授体制。体现了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了北大的蓬勃发展。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大学产生以来第一个系统地总结、阐述大学观的教育家。他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在北大的实践对近现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他反对把大学作为官僚养成所,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张发展学生个性,实行选科制;反对文理相隔,主张文理沟通;反对校长独断专行,实行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大学教育改革思想,对于当今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素质教育、高校改革创新以及课程建设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高平叔.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j].北京大学学报,,(2).
[4]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6]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三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