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篇一
1. 学会本课3个生字。
2. 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 体会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师:一则故事、音乐磁带、搜集重阳节的常识、教学挂图或课件。
学生:搜集思念亲人的古诗。
1~2课时。
一、介绍诗人,揭示课文题目
1. 我们以前学过王维的古诗吗?谁会背?(《鸟鸣涧》《画》《相思》)
2. 王维简介: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他17岁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揭题、质疑、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歌。要求读通句子。
3.点名读,让其他学生注意聆听,看朗读者是否达到了以上要求。
4.借助注释、插图,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三、交流感悟,体会意境
1.全班齐读诗歌,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
(1)借助注释,合作学习,弄清诗句字面意思。学生对哪句有所得就说哪句,顺序不限;教师还要重视多方互动与交流的作用,激励学生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综合理解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孤独一人,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倍感孤寂。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本诗指重阳节。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和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登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全都;“茱萸”,一种含有浓香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插茱萸,据说可以防灾。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们头上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只缺少我一个人。
(2)质疑,交流。疑问主要由学生提出,答案则由交流得出结论。点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弄懂了些什么。(浓浓的思乡之情,有趣的民间风俗,对比的写作手法,简练的语言风格等)
(3)有感情地朗读。
先让学生自己悟读,再点名读并评议,接着集体读,最后男、女生比赛读。
(4)背诵诗歌。
自己试背,同桌互背,集体背诵。
四、拓展延伸,迁移练笔
2.学生练笔,展示交流。(把优秀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3.背诵诗歌,深化感情。
五、拓展思路
1.除了本诗外,你还搜集到了哪些思念亲人的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搜集到的诗歌,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诗)
2.课后练习。
(1)把自己搜集的古诗背熟。
(2)自主把自己搜集到的任意一首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3)办一期思乡、思亲为主题的古诗手抄报。(小组合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篇二
1. 学会本课生字。
2.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 背诵古诗。
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
教材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写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
全诗抓住重阳节登高这一习俗,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常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思亲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建议本课用1课时完成。
*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异客”,指陌生的客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孤独一人在外地。
*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这句诗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弟弟,诗中指在家乡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外出登高。这句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防灾避疫;“遍”,全都。这句的意思是: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 古诗教学以学生诵读为主。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
可以参考以下节奏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课后第1、2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 课后第3题:要弄清字、词的意思,再正确选择。
* 课后的选做题教师应先了解学过的有关诗句,以作提示。
1.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
2.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 解题。
1. 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诗句通顺连贯。
2. 检查学生自读诗歌情况。
3. 学生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的大意。
1. 再读诗歌,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 全班交流。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你读过哪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
(杨蔚、李金瑶)
参考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题材、风格多样化,特别是田园山水诗,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篇三
扩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今天,是重阳节,也是我们说的敬老节。家人们会在这一天团聚。
可是,远在异地他乡的王维我,却加倍地思念亲人,我已经习惯了,但我却受不了这种来自于内心的孤独。因为,每到佳节良辰时,我的心就被刀割成两半,一半思念家乡,一半思念亲人。无奈中,我拖着孤独的长尾巴,走出了客栈。抬头一看,客栈旁的大树叶子被秋风吹得沙沙作响,一种凄凉压在我的心底。周围的人很少,大概他们都在家和亲人们团聚,或者满身插着茱萸登高吧!孤独与凄凉压着我,不禁吟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虽然我人在他乡,心却依然在故乡,也早就想
任何人物也打动不了我浓浓的思乡和思念亲人的情意,因为我这种心情已达到了极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篇四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作者生平资料,了解作者,锻炼搜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视频《常回家看看》,并顺势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释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感受本诗的情感基调。
3.介绍作者王维。
4.结合书下注释,翻译全文。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诗人他身处何处?他感觉如何?
2.自己孤独一人的时候他想到了什么?
3.他独自登上高楼,又作何感想?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你还知道哪些怀念家乡的诗句呢?说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为本首诗配一幅插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9课,本诗是盛唐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思念亲人和家乡的名篇。诗人在诗的开篇直扣主题,描写自己独自一人身处异乡,在这样的节日中,异常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紧接着又写到自己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登高之时,或许远方的兄弟也在思念身在异乡的自己。诗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从古至今,扣动了无数游子思乡的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篇五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他乡游居漂泊,每每一到好节日,我对家乡,对亲人,对老友那浓浓的'思念之情更加深了。遥想,兄弟们一定正在登高山吧!一定都插上了茱萸,唯一可惜的就是少了“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