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教学相长教学实录篇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采薇》选自诗经,诗经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3分)
(2)、“依依”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答案
(1)、风、雅、颂
(2)、“依依”形容柳丝轻柔的样子(1分),既写出柳枝随风摇曳之状,又表现出戍卒对家乡的眷恋之情。(2分)
教学相长教学实录篇二
李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阅读训练】
1、首句交代刘十六由秦地归隐楚地。为什么不直接说秦地楚地,而说“楚山秦山”?
2、为什么让归隐者披上“女萝衣”?
3、诗末说“白云堪卧”,用“堪”字用意是什么?
4、“白云”、“长随君”、“湘水”各出现两次,这种修辞手法叫什么?
5、说说“白云”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不仅与诗题相应,而且自然地引出白云(古人认为云触山石而生)。
2、以屈原喻隐者。屈原《九歌·山鬼》云:“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女萝衣”即代指山鬼。这里用这一典故,暗示湘水对洁身修德的人将以感情相待。
3、归隐是对的,而黑暗的现实是不可久居的。
4、顶真(顶针)
5、全诗以白云始,以白云终,中间也时有白云缭绕。白云飘逸脱俗,自由舒展,是隐者的象征。在诗中,白云就是隐者,隐者就是白云,白云和隐者之间合而为一。诗歌通过白云这一意象,一方面称赞隐者刘十六的高洁品格,另一方面也表现诗人对隐逸的向往。
教学相长教学实录篇三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注]文山,文天祥的号,至元二十年,文天祥抗元被俘,就义于燕京。此诗即作于此年。谢翱,南宋诗人。元兵南侵时,谢翱曾追随文天祥。碧血,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听说文天祥被害后,痛不欲生,但两人已幽明隔绝,再无相见之时。
b、颔联用“死、生”两个字组成对偶句,蕴蓄着极其深挚的感情,格外哀切动人。
c、诗人因未能随文天祥为国尽节而羞愧,故没有面目以本名示人,于是改名换姓。
d、本诗抒发诗人了无生趣的悲叹之情,同时血泪凝成的忠愤抑郁之气勃勃于言表。
2、有人说本诗颈联“字字血泪,读之令人泣下”,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3分)“羞愧”“没有面目以本名示人”错,宋朝已被元人所灭,诗人埋名隐姓,遁迹山林,是表达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
2、颈联写文天祥耿耿丹心仍在,却带着未酬的壮志,含恨离开了人世。(2分)本联化用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诗意和“苌弘化碧”的典故,(2分)抒发哀痛、惋惜、悼念、崇敬之情。(2分)(共6分,手法、句意、情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教学相长教学实录篇四
题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引自《礼记・学记》
在前面两篇文章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探讨关于写作的一些基本问题。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是最好的学生,他或她,能首先率先垂范地步入学习中,并投入全部的精诚与热力,这样,也只有这样,他或她才能先于孩子们,发现问题,并在与孩子们互动的过程中,做到正确地探究问题并行之有效地解决问题。
而教育教学的过程,说得更宏观一点是成长――大教育;说得更微观一点,还是成长――这便是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而贯穿其始终的则是学习,顽强的、锲而不舍的学习。
因为在教育的过程中,教与学的双方,都在力求向上,亦即在探求真知的过程中,力求趋向真善美,使得心灵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见证成长的魅力,而这份成长,既是心灵的,又是智能的,更是道德的。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的达成一份圆融与契合呢?那就是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真正急孩子们所急,想孩子们所想。尊重孩子的一切情感,哪怕是暂时的懵懂、暂时的愚钝与无知,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而真正的理想、道德、意志、智慧的花朵,无不是在爱心的育化与催生下完成的。写作也概莫能外。
让我们永远铭记,孩子的心灵永远是最好的土地,师者的.神圣就在于让最看似无望的废墟,建筑起崇高的精神大厦。而当一座无法预言、无法想象的人文建筑拔地而起的时候,我们便会豁然发现,我们的精神也在其中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如果)不去吃,(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极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因此,通过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通过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强。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一个好的教师,就是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质,和孩子们一起互动,一面指导学生,一面研究学问,一面改造自己,在育化孩子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如果老师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
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有一段关于教师的论述,大意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教师,被学生鄙夷,是天下第一尴尬事。而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乐于教人的。
孩子有许多新生的梦想,有许多充满智慧的火花,“后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一位教师受了大众的蓬蓬勃勃的长进的压迫之后,对于自己及一切教师所提出的警告。对于我们只有不断的追求真理才能避免陷入这样的恐怖。
而一个成功的教师,一定是不断探索新知,不断勇于向前,他或她力求走在时代的前头,走在学生的前头,高擎着真理的火炬,用心灵的光芒照耀着学生前行的道路,因为他或她深知,一旦停顿下来,孩子们便陷入黑暗与混沌之中,就连自己也会迷失在旷野……而师道之可敬可畏正在于此。
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惟其诲人不倦,才能感受到时光的压迫,感受到真理的压迫并因探索而为之豁然开朗。
而写作的使命,便是为生命立言,为时代呐喊,为正义鼓与呼!为真理树碑立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教学相长教学实录篇五
吴三桂为什么先投李自成,转而又改投清军?堂堂边关大将,为何选择卖主求荣?吴三桂到底是怎样的人?好长一段时间,长春一汽集团公司一中的王放同学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他必须给同学们一个清晰准确的交待。
王放所在的学校推行“小先生制度”:哪个学生想讲课,可随时提出申请,老师便会酌情让出一定课时,让他在讲台上尽情发挥,做同学们的“小先生”。这不,酷爱历史的王放,忍不住自动请缨,要求讲讲“明末农民战争与清军入关”。
琢磨教材、查阅史书、看资料片,为了亮亮水平,王放没少下苦功。心中有备,台上不慌。王放讲课正讲得酣畅淋漓,一个爱看《鹿鼎记》的同学却对他的现场讲述提出了不满意之处,王放郑重承诺:下节课一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事后,王放读了很多关于明末农民起义的书,又翻阅了清史,还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后,他得出结论:当时,大明王室腐败不堪,倾覆已成定局,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吴三桂选择了李自成。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管理,此时的起义军已问题丛生,加之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被义军掳走,吴三桂感觉很没面子,才转而投了清军。实际上,吴三桂自有政治野心,他盘算着借清军之力,平息义军后再将清兵逐出关外,建立自己的吴家王朝。不过,此后的局势已非他所能控制,于是便形成了如今人们看到的那一段历史。
对此回答,同学们满意了,王放自我感觉也不错。他说,为讲好一节课,他多学了10倍的东西都不止。尤其是,在准备答案的过程中,他学会了运用多种史料、多角度地去论证一个问题,学会了如何尽量公正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和审视一段历史。王放认为,掌握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比什么都重要。
“‘先生’难当。不过,当起来就上瘾!有好东西,总想讲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王放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他已记不清自己讲过多少次课了。“每节课讲完,我都会征询同学们的意见,弥补自己的不足。我发现,同学们反应还不错。大家的认可,让我特别自信,那种成就感,激励着我以后一定要做得更好。”
一汽一中的“小先生制度”始创于两年前。那时,敢于尝试的学生还不多。现在,“小先生”已经渐渐风靡校园。据该校老师介绍,主动要求讲课的“小先生”太多,几乎大部分学生都曾尝试过,那些讲得比较好的,还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上台讲课。
由“小先生”来上课,学生们能愿意吗?采访中,同学们一致表示:不会影响正常学习。“这样的课一般选在副科,课时有一定限制,老师还会针对某些不足予以必要的补充。我们觉得,这种方式能促进大家自主学习,锻炼多方面的能力,激发同学间的竞争意识。”也有同学说,虽然“小先生”讲课不一定比专业老师好,但他们有自己的优势:“他们知道我们喜欢什么、关心什么,在心理上与我们贴得更近,课堂气氛也更轻松。台上、台下,我们彼此间完全平等地沟通与交流,大家一起探讨,共同进步。而且,‘小先生’们没有丝毫束缚,没有定式与套路,敢于创造,常常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些“小先生”的出色表现,的确让“老先生”们深受触动。在一汽一中,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站在讲台上卖劲儿讲课,老师坐在同学们中间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地低头记笔记。老师们感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
初三(1)班班主任为“小先生”的“出手不凡”大为震惊:有的同学讲课,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自己将要讲的内容制作成网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同学们展示;有的同学讲“三国”,事先将《三国演义》通读四五遍,然后自己写剧本,把整节课分为几个经典场面,像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七擒孟获等,再找同学配合,让他们在课前分组排练。上课时,“小先生”就像一个导演、一个剪接者或一段画外音,而同学们则在表演与观赏中很愉快地学完了这一课。
教数学的魏文艳老师对学生们的“敢说敢想”深表佩服。自打实行“小先生制度”后,受到鼓励的学生,常常会在课堂上主动站起来,要求在老师讲解的方法之外,为同学们演示同一道方程式的其他解法。魏老师说:“有时候,学生自己的解法,我们确实没想到,真的非常棒!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把他的方法记下来,一点也不觉得学生扫了老师的面子。相反,我们做老师的,非常高兴看到学生这样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也非常乐于向学生们学习。”
“小先生制度”让家长们同样收获了意外的欣喜:孩子们的学习自主性有所增强,表达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开始带着问题去学习。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儿子上台前,在家里试讲了好几遍,“最后一遍试讲,效果相当好,儿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示出了一定的思维深度与广度,我们当父母的都特别吃惊”。
“问题性学习”正是一汽一中所推崇的教学理念的一个载体。该校校长张彤表示,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永远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走出课堂,才能促进学生们去思考、去发展。“小先生制度”给了学生们一个更大、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不对孩子们的思考方向做任何硬性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小先生制度促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