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倾听在教学中的作用篇一
一、激发小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大都是通过徒手操、慢跑等形式引导学生热身,这些方法虽然有着实效、安全的优势,但是,难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改变,并把普通的徒手操、跑步等运动融入到游戏过程中,让小学生在愉快玩耍过程中达到热身的效果。[3]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改编将慢步改成学生喜欢参与的`追逐跑游戏,让小学生在你追我赶的过程中达到运动全身的效果,还能够保证其学习兴趣能够得以提升,活跃体育教学氛围,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二、更好地导入新课内容
学习属于循序渐进的活动,所有人在与新事物接触过程中要能够顺利度过适应期,体育学习也是这样。为了能够保证体育教学活动达到目的的要求,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要能够做好铺垫工作,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小学生掌握新的技能。若在铺垫过程中使用游戏来加以替代,则就能够让他们在轻松语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相关技能,保证之后的教学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4]例如,小学体育教师为了能够让小学生掌握篮球运动中的运球技巧,可以组织他们参与到“运西瓜”活动中,让小学生能够轻松愉悦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并将篮球作为西瓜进行运动。在游戏中不仅能够保证学习兴趣得到提升,还能够更加熟悉和了解球性,从而保证后期的运球学习活动更加顺利地进行。这种游戏导入教学法为新内容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消除学生存在的抵制情绪
在很多小学生意识里,体育课程就是炎炎烈日下的机械做操、枯燥跑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近较为深刻地遗留在学生的内心,从而导致他们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进一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为了能够让小学生尽早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体育教师在开课之前可以通过游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情趣,并将教学内容更好地和教学设计融为一体,让小学生在游戏比赛中体会体育情趣。[5]例如体育教师可以随机将学生分为两组,并让他们都参与跳远、跳高比赛中,并对一组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技能指导,通过系统的练习之后这一组学生的比赛成绩肯定要明显高于未接受指导的一组,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3]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减少学生存在的抵触情绪,从而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效果。
四、通过举一反三来发挥学习迁移作用
五、结语
体育游戏在我国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小学体育教师通过对体育游戏的合理应用,就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其学习兴趣,保证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得以丰富,进一步达到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9]让小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游戏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实现自我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4]张杨.浅谈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5,01:190.
[5]刘海军.浅析小学体育游戏教学[j].学周刊,2013,35:189.
[6]郁佳园.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13,26:204.
[9]蔡锦勇.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1,16:163.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倾听在教学中的作用篇二
在现代教育中,尽管学科门类越来越多,但边缘学科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却越来越丰富了。在小学语文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念,要学生能从生活中时时处处去感受,去运用所学的知识。语文和其它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我们不能再单独地去教学生认几个字,写几段文章了。语文已与人的观念思想、知识内容以及实践能力等联系在了一起。小语新课标中提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说明了在语文课堂中综合其它学科的知识内容的可行性。小学语文的特点也决定了小学语文中可以而且必须渗透其他学科的内容。小学生对世界对事物的认知还处在非常肤浅的阶段,各门学科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如小学一二年级的思想品德就和语文是同一本教材,甚至现在有些地方还将语数合起来上的也有。小学老师也往往具备一专多能的特点,有不少老师就有兼任三四门课的现象。而且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扩散和联系,往往由此及彼地推理,有时甚至是“想入非非”。有人说,现在的书难教,难教在哪里?难在我们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来应对学生的种种疑虑。作为老师,我们很清楚文学与美学、社会常识以及各类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我们在教学的同时就不能只是告诉他们单方面的知识了。这样,掌握多学科、多种类的知识变得非常必要。特别是母语课堂上,多学科的渗透更变得十分必要,在这里,语言应该是一种工具,学到更多知识的工具,通过母语的学习,来引发学生对其它学科的爱好更是一种重要的举措。我们现在太多强调语文的重要性,它的主要地位等,反而失去了它本身的重要作用,它还应该是传授知识的桥梁。语文教学需要有更大的胸怀来容纳其它知识的碰撞。如何来明确小语教学中的学科综合的特点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首先,学科综合不等于语文活动课或实践课,它是基于语文的其它学科知识的拓展,从而进一步夯实语文。平常我们搞的活动课或实践课都是以一定的游戏或活动带着一定的情节来展开,它的目的是构思一定的环境来运用语言,而学科综合要解决的是与文章有关的相关学科知识的链接。课堂上,我们往往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只对一些难的字词和语句作些讲解,很少涉及相关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也限制了学生想像思维的发展。而像我们在课外搞的一些与文章有关的小课题研究(类似于语文实践活动课),费时费力不说,学生学到的东西还很少。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花不多的时间,让学生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语文课上的问题岂不是一举两得?语文课堂中引入学科综合的概念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中能学到与教材相关的其它学科的知识,并进一步巩固和深入体会文学的内涵。其次,学科综合也不等于语文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或综合运用。语文教师往往在一堂课里将听说读写都一以贯之,字词句篇也都能训练到,但学生学到的始终是剥离了生活的语文,他们吃的是经过加工过的“精米”,却少杂粮的营养。学生把语言技巧玩弄得神乎其神,说话说得头头是道,但到头来却连小麦和韭菜怎么区别都不知道的也大有人在,这时的语文教学真让人尴尬了。浙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材中有一篇《我盼春天的荠菜》,可在上过这篇课文的那么多学生中,真正在野外见到荠菜能叫得出名的可能就没有几个人了。有很多学生也只是觉得学语文就是一味地阅读、写作,两耳不闻窗外事,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人为地隔开来。语文教学中的学科综合就是要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还给学生,将其他学科的本来乏味的知识很有机地结合在课堂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学科综合不等于媒体运用。现在很多教师都善长多媒体制作,比如通过图像、声音、录像、展示等让学生来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深刻理解和记忆的目的。其中也会出现一些相关知识的提示,但它们往往是昙花一现,学生还没看清是怎么回事就不见了,或者只是过过场,作一下课件秀而已,更不用说让人有深刻的理解了。在语文教学中综合其它学科知识的运用,并不是用课件展示一下就能做到的,有时课件或媒体反倒会扼杀学生的想像力。那么,小语教学中如何运用学科综合呢?下面就不同学科知识的运用作些说明。数学:计算可作为工具,让学生亲自算出文学中的数学。在小语课文中有些介绍面积、时间、空间、长度、数量等的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计算比较并感受它们的特点。如课文中有一光年的概念时,教师就可将光年的计算引入,告诉其公式,让他们来算算,看看到底有多少距离。数学中的逻辑思维可谓严密,语文中同样如此。有些副词的使用与否会直接影响文章意思的表达,如“约”“整”“不足”“差不多”等等。有些量词的使用也是很讲究的,趁此机会就让学生练习一下数学的单位换算,既理解了正确使用量词的重要性,也巩固了数学知识。数学中的统计、排列、平面图形、立体几何等几乎都会在语文课堂中出现,如学生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平均值的对比中,告诉他们总数大的不一定平均数就大,而我国正是一个总数大而平均数小的国家,让学生的内心产生震撼;如我们谈到红军如何要那样行走时,告诉他们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时间就是胜利;如我们学到赵州桥为什么设计成拱形时,告诉他们拱形面受力最大;……常识:告诉学生基础的认知,让学生明白自然和世界的发展变化。现在有些语文教学中,老师喜欢让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的资料,课前作为预习用,课后作为复习用,还会让学生作一些延伸性阅读,即看看相关的书籍文献等。这对于有这方面能力和条件的孩子来说,自然是培养了他搜集整理的能力,但大部分孩子却是像没头的苍蝇乱撞乱抓,客观上也没有这个条件,只能望洋兴叹,在课堂上便听那些找来资料的同学大读一通。这时,如果老师能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既可以减少学生花费苦苦求索的时间,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趣味,加深学生的理解。如与文章有关的动植物的介绍,有关的背景、历史知识,相关的人物、作品等等,而且最好能有感性的认识。不是有人说中国学生课外知识贫乏吗?如果老师在课内没“引趣”,学生在课外自然也“失趣”了。除了“死”的知识,在渗入常识时更要有“活”的知识。如在学说明文一类的文章时,要学生学会鉴别与比较,比如课本上呈现了一种现象或事物,老师可以再呈现差不多的现象或事物,要他们进行评价。像说明书之类的不仅要让他们学会取舍,做到因人制宜,也要能区别现实生活中的说明书哪些宣传是属实的,哪些是虚假的或非法的,具有甑别的能力。英语:现在的小语课文中有不少反映外国儿童的题材,或涉及世界文化的内容,这时,如能将英语引入课堂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凡卡》、《小珊迪》、《穷人》等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姓名都用英语叫出来,那效果就不一样了,不仅亲切,符合原文,而且易读易记易上口,又让学生理解了外国人名与中国人名在翻译时的区别,不至于到时看到同名中英文时一脸茫然对不上号,还培养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会觉得英语就在我们身边。同样,国外的地名甚至国名我们也可以用英文来读写,这不仅是两种语言融会贯通的需要,更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另外,有时在文中出现美元、英镑、卢布等货币名称时,我们也可以直接用相应的符号表示出来并直接读出英语发音,学生的兴趣便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音乐:欣赏和感受是音乐的魅力所在,通过音乐不但能调节课堂气氛,活跃身心,更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在教《南泥湾开荒》这篇课文时,不仿以音乐导入再在音乐中结束,其间一起来学唱一下这首简单易学的歌曲,只要唱一遍学生基本上都会跟唱了。音乐,之所以能打动人,因为它有内容,歌词往往简练地传达了作者的心声,它又有旋律,曲子的高低起伏为学生抒发感情起了支撑作用。一唱《南泥湾》这首歌,359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陕北江南的美景也呈现在学生面前了。体育:以活动为载体,以锻炼为目的,加强体验性感受的培养。吴运铎的《劳动的开端》写出了劳动的艰辛,但学生没有体会,根本想不到怎样的艰难。我们就可以利用食堂里的扁担,体育室里的实心球让学生来一次“亲密接触”,弄两个箩筐,分别放上一定分量的实心球,让学生自己试着挑一下,也可以来一次挑“煤”接力,当学生累得迈不开步时,或刚跨两步就摔倒时,他们对文章作者儿时劳动的艰辛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比任何语言都要难忘。同样的道具,还可以出现在冯冀才的《挑山工》里,但这回是上楼梯或台阶,还要求稳当。这样,既锻炼了身体,也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或许他们会更珍惜别人的劳动。美术:以它为框架,来建构心中的事物。在课堂里,它以绘画为主,一般有两种情况下运用。一是教师让学生进行想像产生的,要求根据文中的描述,经过自己的加工,制造出具有个性的美,或者用想像来填补文中描述的空白。这类情况主要是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种是根据课文中的描述真实再现,如《詹天佑》中用两种方法开凿隧道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图解,这种绘画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建立形象概念。事实上,我们很多的教育工作者也都在实践着这一理念。信息:以网络教育为平台,实现语文教学新跨越。应该说互联网的应用对教学是一个极大的帮助,如我们能合理正确地使用它,则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有些颇费理解的语文课放到计算机房去上,通过教学基本的网络搜索,学生都能找到想要解决的问题答案。当然,网络的最大特点还在于互动性,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可以放到网络上去。学生写作文都要自己输入,然后再放到网上去,不仅教师可在网上进行修改评价,而且网络上的所有人都可以对这篇文章进行品评。学生在不断地写与评的过程中,逐渐熟练电脑操作,喜欢上了电子作文,因为在那里他有与全国各地的同学交流的平台,大家都以“文”会友,提高了兴趣。像我的网上作文班(/zw/?sp=12)目前就有近二百名学生,近1500篇作文。学生在这里更是课堂的延伸,他们在这里学习完全没有上课的感觉了,他们就把老师当朋友,有问题请教,语文课堂和信息学科已完全融合了。概言之,小语教学中的学科综合不仅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了发展,使相关学科得到了贯通,也使语文教学得以深入学生心中,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他们学好各门功课的信心。以上是我在实践和研究中的一丘之见。我觉得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运用是综合性的,不是哪门学科的独立运用,也不宜过滥,不一定每节课都用,起渗透、点睛的作用,而且必须明确知识为学习服务,另一方面,可以说学科综合性的语文教学是对语文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极大挑战,亟待一大批的能人匠士去实践它。
倾听在教学中的作用篇三
我所在的赵北口学校,从去年就开始尝试搞“高效课堂”课改。从最初请雄县的名师给我们培训、做示范课,到后来我们自己尝试分学习小组搞高效课堂教学。一年多下来,我最大的体会就是:高效课堂的关键就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45分钟的主人。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不少,但本人以为排在第一位的还是教师的课堂提问。由于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在课堂上首先就要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标地带着问题看书学习,查找自己所要问题的答案,然后在学习小组中讨论中证明和巩固所掌握的的知识。短短的45分钟里,教师通过几个甚至十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进而解决整个文本的学习任务。
课堂提问如此重要,可在现实的教学中却并不如意。许多教师由于不同的原因放弃了过去的“满堂灌”,却又走上了“满堂问”的误区。有的教师一股脑儿抛出大量问题,提问涉及面太广、太笼统,提问目的不明确,把学生引入一团雾水之中,学生不知从何回答。例如,我曾去某中学听课。
一位老师讲《掌声》一文,这位老师一口气提了多个问题:
(1)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
(2)英子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内向、自卑、自尊、压抑、善良)
(3)英子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4)为什么早早来、晚晚走?
(5)现在是个一个怎样的人?课堂上老师讲得激情飞扬,讨论时学生们也看似积极投入。可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些问题既零碎繁琐,有缺乏层次逻辑关系。这样的问题俨如一潭死水,时间一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会严重的受到挫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现对语文课堂的提问谈一点看法:
一、教师的提问要明确,问题之间要有逻辑关系和递进关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归宿,对教学过程起着统领作用。所以,教材的`吃透与把握是第一位的,一股脑地、不分主次地向学生抛出问题,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的表现;问题太多,不加整合,就很容易造成教学行散无神,学生不能潜下心来读文本,亦就只能疲于应对,“高效课堂”也就成了空话。大诗人虞世南有诗云“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其引申开来,就是在说,高屋建瓴的把握教材,才是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关键。还拿前文中《掌声》为例,我们认真的研读本文,就会发现:
(1)这掌声不是给明星、伟人的,它是给残疾的英子的。
(2)掌声宛如一缕春风,拂去了英子的内心的阴霾。正是这掌声,结束了一位残疾儿童自卑的学习生活,让她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3)掌声可以传递爱的语言,掌声更可以融化感情的坚冰。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给他人鼓掌,不要吝啬赞美。根据这样的研读、品味,在和部分学生的沟通的基础上,我拟定了以下三个问题:
(1)掌声是送给谁的?有什么不同寻常?(整体感知)
(2)掌声前后小英子有什么变化?(细读对比体味)
(3)掌声带给我们的启迪有哪些?(感悟教育价值,寻找人生启迪)
二、教师的提问要巧妙,力求让学生因提问在课堂上充满激情
课堂上,一个巧妙地提问,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们情趣,进而引起学生的深思。从而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我们到雄县坂东中学去听课,一位老师是这样讲授《春》的。她在配乐范读课文的基础上,用深情的语调地提问:“我们一讲到春啊?眼前就似乎呈现出阳光明媚、草长莺飞、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似乎就会感受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贺知章笔下的春天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适中的春天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朱熹眼里的春天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大诗人,选取的是春天里的一两个景物来下笔。而朱自清的《春》写春的内容却很多,下面就让我们用情的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他是怎样多方面刻画春天的?”这样的巧妙提问,充满了激情,更充满了智慧,且意境深邃,使学生一下子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意境之中,进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亦真正启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教师的提问要难度要适宜,真正做到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美国著名教育家帕克、帕尔默这样解释教师提问:“问题内容太简单,学生就无需动脑,时间一长,就会懈怠:问题内容过于深奥,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因此教师提问,难易之间的“度”就万分关键。就此我以为,语文课堂的提问以坚持两个必须为宜:必须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的45分钟的实际出发。力求通过深奥问题浅显问、浅显题深化问、直接题委婉问、一个题分层问等不同方式,调动学生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发散思维,体现学生的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知识技能的形成,以及健康情感的培养。如《故乡》一文,我就采用这种分层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提出问题:“中年的闰土有一双什么样的手?”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在书上找出答案―――“松树皮一样的手”。然后问:“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这双手的??”这个问题依然不大,学生们很快找出问题答案,而自信心随之大大提高。再问:“造成中年闰土的手变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这就要求学生阅读思考深入分析,得出答案:常年累月的在海边耕作及未能好好地保养等等。最后,我因利势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造成中年闰土变成文中样子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使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点很容易理解。
倾听在教学中的作用篇四
精心设计提问打造高效课堂文/谭筱莹
摘要:课堂提问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行为,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承载着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与基本理念,关系着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是广大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和教学突破的焦点。就课堂教学的提问展开了“浅问―精问―探问―拓展”的教学思路的探索,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三问一展;高效课堂
恩格斯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恰当的、富有技巧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不仅应该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做法,也应该是一种让学生享受思维成功的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们不能只做教学的“主演”,而更要做教学的“导演”,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要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对语文课堂教学“三问一展”的提问设计进行探讨。
一、浅问――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面向的是几十位学生,而每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学科基础、性格爱好也各不相同,仅仅对部分学生随意地提问,显然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远远不能达到新课标提出的“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语文学科基本理念要求。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我在文言文教学的一贯做法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先找出疑难问题,并合作解答,然后针对他们没有关注到的关于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的字词、句式进行提问。如,在《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中,我问学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中‘但’怎么理解?”结果一个学生回答为“但是”的意思。再问其他同学:“这里的‘但’有‘但是’和‘只’的意思,结合文章,解释什么比较准确?”经过一番争论,最后一致认为:解释为“只是”好一些。理由是根据背景资料,知道苏轼此时是被流放到湖北黄州的,含有一些失意无奈的情绪。后面的“如吾两人”,学生能翻译精确,一目了然。但这里的文言句式特点很有代表性,所以我就问:“该句的句式特点是什么?”结果学生一脸茫然。于是我就向他们分析:“‘像我们两个人’这个短语是用来修饰‘闲人’的定语,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倒装形式,而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翻译句子时,这应该放在中心语的前面。因而应译为……”学生根据提示很快就回答:“只是缺少了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
这样的提问,既集中了学习目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避免了教学时间的浪费,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他们就会感到由衷的喜悦,也会热情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来,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精问――激趣创境,融会贯通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一个理想的问题,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问题内涵隽永丰富,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问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如,教学《致女儿的信》一文时,简析课文的内容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作者给女儿写信的意图是为了告诉女儿什么?”
学生各持己见,有的认为:“作者是告诉女儿,爱情是朴素的、浪漫的。”有的认为:“是为了告诉女儿爱情需要坚守、需要忠诚的。”有的直接就说:“是为了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
我在学生的讨论中给予提示:“作者面对的是14岁的女儿,是给14岁的女儿写信。一位教育家,一个负责的父亲,难道仅仅是给14岁的女儿说爱情是浪漫的、爱情需要忠诚吗?如果是这样,那就非常不可思议了。”学生听了提示后,找到了作者内心的'表白的话语“我的夙愿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仔细去揣摩。最后,学生分别总结出作者给女儿写故事、说爱情的目的是:(1)让女儿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2)告诫女儿“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3)警示女儿“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至此,学生既理解了课文的深层意义,也学会对爱情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由此可见,精当的提问能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形成对整篇课文分析的强大牵引力,使学生认真快读全文,比较筛选信息,最终得出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达成对人物情感的深层次理解。
三、探问――激发思维,提升能力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语文学习能力,使之愿学,会学,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如,在课文《孔乙己》中,有许多“配角”,对这些人物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小说中的伙计和哪些社会底层的‘短衣帮’是否是同一类人?有何依据?”在讨论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同一类人,观点是他们都是嘲笑、欺负孔乙己的,将二者理解为同一类人,更有利于表达小说的主题。发言中他们主要运用阶级关系、小说三要素等进行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少部分学生认为是两类人,观点是二者虽然都会嘲笑、欺负孔乙己,但是前者只是一个孩子,是天真的,后者是用自己的取笑别人的行为来获得快乐的麻木冷漠的人群。在这场争论中,虽然学生的观点最终也没有完全达到统一,但学生将已学、已知的知识充分调动起来,深入探究文本,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很大的帮助。
四、拓展――提供话题,延伸知识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学习《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再如,学习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袁隆平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样的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些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教育。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创新源于“好奇”和“质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提问富于技巧性,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启迪思维。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课堂提问作为极具艺术性的教学活动,理应受到新课改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课堂提问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享受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中,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j].教育研究,1997(09)。
[2]鲁献蓉。对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技能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3]张丽。试论有效课堂提问技巧[j].上海教育科研,2003(12)。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县区新城中学)
倾听在教学中的作用篇五
摘要:教师个性思想和人格魅力可以推动师生的良性互动,可以激发思维火花,提升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创新教学理念,科学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解决对策。
关键词:师生互动;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师生之间“人”与“人”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个性思想与人格魅力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示范、引导与激励作用,能够有利于促进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
一、推动理念升华,优化师生互动
物理学科教学以营造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思维发展为前提,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课程这个载体,将自身个性思想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在“亲其师,信其道”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内在魅力,使自身更主动的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中,有利于将过往单向的、机械的提问的课堂,转变为师生之间围绕特定教学目标进行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科学实践,科学创新的过程,从而为强化学科教学奠定基础支撑。比如学习《光的反射》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光的反射含义以及诸如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等概念及相关知识掌握后,为了使其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充分考量学生的认知情况,以难度系数相对低、思考掌握较为灵活又兼具代表性的选择题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围绕当堂目标,加以练习。学生在完成以下习题后,教师可以对不同物理基础的学生进行诊断性的点评,从而到达借“题”发挥,实现分层次、多维度、多样性师生互动,促进物理教学的健康发展,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的良好效果。
二、突出方法导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个性思想和人格魅力是不断提升充实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正向性的导引,教师应该加强高中物理教学的理论性研究。在充分考虑不同题材、课型特点的前提下,制定差异化和针对性的课程内容,以期满足不同物理基础学生的需求。在差异化的师生互动内容的设置中,一定要对组织构建、实践方式等进行相应调整,提升物理教学与学生认知情况的匹配度,增进物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度,实现物理内容在知、情、意上的充实与完善,从而使师生之间可以高效发挥其在激趣质疑、合作探究方面的不同作用,从而带动不同学生实现共同提高。
三、创新交互载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特别对于有着较强自我思考与选择能力的高中生来说,教师的个性思想与人格魅力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与认同感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的个性思想与人格魅力发挥不是无的放矢,也不是盲目选择,而是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吻合。通过开放有趣的教学活动,实现个性思想与人格魅力的外化,很容易使学生接受并做出积极反应,激发学生跳脱课堂束缚,更为主动、开放的进行物理化思考,充分体验参与物理活动的现场感觉,充分体验到情绪与心理的变化,体验到物理课堂活动的内在乐趣,激励学生深刻体验物理内涵,把握物理的思维特点,做到个性化展示,达到提升课堂兴趣的良好效果。总之,教师的个性思想与人格魅力的有效彰显,能够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是提升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应该强化生本意识,真正从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视角出发,深化与学生的互动,发挥自身对于学生的示范、引导与激励作用,为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反思)[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6
[3]章兼中,俞红珍.物理教育心理学[m]警官教育出版社,(8):8
[4]梅德明.物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64
[5]陈坚林.现代物理教学组织与管理[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