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一
1、认识本单元生字57个,描摹和书写生字34个,积累词语59个。
3、能注意力集中听清别人的问题或发言;能记住并转述他人发言的大体内容;能大胆地回答问题或发表意见,做到意思清楚,语句连贯:说话时态度自然、声音响亮,口齿清楚。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童年生活的情感。
1、能正确认读生字“曦、枕、睫”,积累词组4个;正确书空“睫”,按照学过的写字规律学写“束、枕、空、盖”。
2、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太阳说话的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中的词语。
3、能读懂诗歌的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说说听了太阳的话,想对太阳说些什么。4。在教师的指导下,读懂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展开想象,对太阳说几句话;读懂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
生字卡片、田字格小黑板;教学过程
1、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照在万物上,它们都怎么样了?出示句子:太阳照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怎么样)。
2、教师小结:
是啊!万物生长都离不开太阳,在阳光的照耀下,大自然充满了生
机!
3、听写句子: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有了阳光的照耀,到处才显得
生机勃勃。(教师事先将“照耀”和“生机勃勃”出示在一旁)
(1)核对
(2)请读、齐读
4、让我们来听一听太阳想对我们说写什么呢?
(1)出示课题:
1。太阳的话
(2)齐读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3、在诗歌中,这些词语的音要特别注意读准:
金色的花束香气温暖露水
睁开眼睛撒满
(1)随机正音,注意“睁”“束”的读音
(2)学习生字“睫”“曦”,练习书空“睫”,注意两字的部首;
4、查字典,了解“曦”的意思:阳光(多指清晨)晨曦?(早晨的阳光)
(三)、以读为主,学习课文
1、每天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你听,它在召唤我们。出示:
(2)指名读—自己朗读—四人小组读—齐读;
(3)太阳在召唤我们,它的话语应该是怎样的语气?
亲切、热情、急切
(4)请你学着太阳用这样的语气来读读!出示:太阳()地召唤我们。
打开你们的窗吧,快起来,快起来,打开你们的门吧,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让我进去,让我进去,睁开你的被睫毛盖住的眼,进到你们的小屋里。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自己读读———指名读———齐读)2、太阳出来了,它给了我们丰富的馈赠出示: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1)和同桌一起读读诗句,说说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读读这一节,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金黄的()满身的()林间的()
(3)练习说话
c、师小结:太阳在热情的召唤,它冲破黑暗,送来了黎明,给我们带来了金黄的花束,馥郁的香气,光亮的温暖,还带来了满身的清新的露水,令人舒爽愉快。
让我们一起来拥抱阳光。d、齐读课文二、四小节;
(四)、总结全文,想象说话。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也可以试着背一背;
2、太阳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礼物,你想对太阳说些什么?
(五)、复习巩固。
1、比较“束”“睫”“盖”“空”“枕”字与部首的关系,关注田字格中的位置。
读生字卡片中词语。
2、春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笋、墨、弦、桑、婴、乳、汁、拔、浴、竞、材”等11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笋、拔、浴、竞、材”5个生字,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词语若干。
2、能画出描写春笋顽强生长的句子,并能圈出其中表示春笋生长的动作词。
3、能正确朗读课文,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并能挑选自己喜欢的小节背诵。初步体会竹笋不怕困难顽强生长的精神,体会作者对竹笋的喜爱之情。
4、能依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春笋破土而出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1、媒体:春雨中,绿油油的竹山,翠生生的竹林,宛若一幅烟雾迷蒙的水墨画:
山涧清泉流淌,鸟雀枝头欢鸣,山花舒展娇艳的花瓣,微风拂过,松柏婆娑??又有那晶莹的小水珠渐次滚落在地上,渗入泥土。忽有一夜,雷声响起,于是孕育了很久的笋芽儿迫不及待地探出脑袋,一片,一大片??(1)师:你听到了什么?又看见了些什么?(2)指名回答。要求:句子完整,表意清楚。
3、揭示课题,齐读。(读准字音,尤其强调“笋”是平舌音)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我爱竹山,我爱竹林,我更爱竹山的春色,竹林的后代——春笋!
(1)指名读句,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读好句子。
2、师:作者那么喜欢竹山、竹林、竹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竹山”、“竹林”、“竹笋”,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请找到相应的句子,认真地读上几遍。
配套课件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二
本课主要讲坐在炉子上的一壶水开了,瓦特却没有熟视无睹,而是思考、追问、联想、研究、实验,最后发明了蒸汽机。学了课文,让学生认识到瓦特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不放过那些似乎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能想象到更多的东西。
本课要求认字7个:壶、母、炉、啪、够、产、蒸。写字8个:瓦、母、炉、被、够、产、吸、蒸。
1、认识生字7个,会正确书写9个,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熟练地朗读课文,体会疑问句与反问句的不同。
3、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对不懂的问题,能动脑筋思考,寻求答案。
本课生字识读和书写比较简单,除个别须指导外,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根据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生能很快掌握。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对瓦特很陌生,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瓦特的资料。对于课文的理解,教师应先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然后抓住重点段落,引领学生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
一、比一比,组成词语。
被()每()炉()吸()
破()母()护()级()
二、选字填空。
称秤
1、妈妈去集市上()了5斤水果。
2、叔叔要用()称菜。
在再
1、小朋友()操场上做早操。
2、妈妈让我()看一会儿电视。
相关资料:
瓦特(1736--1819):英国蒸汽机发明家。生于格林诺克的一个工人家庭。由于受家庭影响,从小就熟悉一些机械制造的知识。18岁,他到伦敦一家钟表店当学徒,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很快掌握了制造象限仪、罗盘和经纬仪等技术。1756年,他到格拉斯哥大学担任教学仪器的修理工作,进一步熟悉当时比较先进的机械技术。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学修理仪器期间,对纽可门蒸汽机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出了它热效率低的主要原因。经过试验,成功地制造了蒸汽机。瓦特的蒸汽机大大提高了热效率和工作可靠性,迅速被各个工业部门采用。
精品教案:
(一)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瓦特图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交流搜集的科学家的资料。
介绍瓦特。(出示瓦特图象)瓦特是二百多年以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发明的蒸汽机在全世界广泛应用,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瓦特小时侯的故事《壶盖为什么会动》。
板书课题。认识“壶”。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用笔画出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3、检查识字效果。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文,思考:瓦特在什么情况下发现壶盖会动的?壶盖为什么会动?
2、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
4、重点学习二、七自然段。(结合课文插图,朗读理解)
6、学生讨论后汇报。
7、小结: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希望你们都做个有心人,长大后取得比瓦特更大的成就。
四、辨析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字,认读。
2、小组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哪些字最难写?
3、全班交流。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评议作业。
壶盖为什么会动(二)
一、简介瓦特,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查阅到有关瓦特的资料了吗?哪位同学介绍一下?
2、小组内交流资料。
同学们了解了许多关于瓦特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瓦特,关注他小时候的故事。板书课题:壶盖为什么会动。
二、初读课文,愉快识字。
1、请选择轻声或默读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或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2、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3、把课文读给同桌听,相互正音,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检查识字情况。
三、品读课文,交流感悟。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在小组内读课文,讨论:瓦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知道的?
3、小组汇报,教师归纳整理学生的意见。
4、根据学生意见,抓住以下几点理解内容。
(1)瓦特总喜欢问个为什么。
(2)瓦特喜欢追根问底。
引导学生抓住第6自然段,理解瓦特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问过以后就不管了,而是仔细观察,寻找其中的奥秘。然后指导朗读。
抓住重点句子“更多的水汽,不是可以推动更重的东西吗?”与“更多的水汽,就可以推动更重的东西。”比较其语气的不同。
(3)瓦特能够认真研究。
读课文最后一段,明白了什么?
生:瓦特长大后还在研究这个问题。
瓦特终于发明了蒸汽机。
师:为什么用“终于”?引导学生用“终于”说一句话。
是啊,瓦特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发明了蒸汽机。你想对瓦特说什么?
四、读说评议,体悟内化。
1、小组讨论:瓦特能够发明蒸汽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1)善于观察周围事物。
(2)善于思考。
(3)不断试验。
(4)借鉴别人经验。
……
2、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五、拓展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搜集科学家的故事或图片,与小伙伴交流。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三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二年级学生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做到以趣激学。在开课时,让学生带着疑惑“我们见过的鱼都在水中游,你听说过会上树的鱼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跟随故事去了解这种鱼”,导入到课文的学习中,调动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并通过第3自然段的学习中的“奇怪”一词,不着痕迹,抓牢课文。为了学生积累词语,我在复习词语这一环节,抓住本文动词多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这类词语的特点,喜欢读这样的词,并能在课外阅读时关注这些词。例如:教学“胀大”、“又是叫又是咬”等词时,我们就引导学生从这些词里能体会到弹涂鱼的厉害。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词语的意思。在教学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先抓住词语再指导朗读,这样读的效果就很明显。
这篇课文教学中我们还创设了一些情景,分配角色,引导学生渐渐进入文本,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因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不断地变化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我以读为本,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读,去和文本直接对话。在课堂上我经常采取了形式多样朗读方式,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而在此课中,角色鲜明,对话语言极具个性,学生对分角色朗读积极性很高,因而我顺势引导,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甚至产生许多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样,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也落到实处。与文本中的人物心灵相通,换位体验,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情感。在教学第4——8自然段通过角色朗读表演来蜗牛瞧不起鱼儿,鱼儿却消灭了他们,看出弹涂鱼的厉害。当学生读得不理想时,我又引导学生关注后面的两个问号。并自己带着表情范读,最后,学生都能读出疑惑的语气,学生仿佛自己真的就是那只小黄鸡,一下子就被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中来了。来,这样学生一看就明白蝴蝶的演变过程。并将“空壳”这个词放在青虫和“蛹“的中间。让学生明白:哦,原来空壳是青虫变成蛹之前脱下来的皮。将书中没有说明的部分再重点突出了。
当然,在这堂课中也出现遗憾之处。指导学生朗读时,有的学生虽然能把握读的语气,很想把课文读好,但仍由于不熟练,发生漏字、添字的情况,影响了读的效果。所以,在预习和第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才能为第二课时的有感情做好铺垫就是在评价时,虽然对学生回答问题有指导性,但激励不够。
这节课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孩子们多读书,在读书中感悟,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四
1、能正确地认读生字新词,并在此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学生能基本背诵课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体验水乡的美,感受水乡人们生活的幸福。
1、多媒体课件。
2、分小组学习。
1、学生对水乡风景人情缺乏感性认识,缺少生活体验。
2、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渠”、“驳”、“箩”等词不理解。
(一)导入,激发兴趣。
1、小游戏。师板画小帆船,请学生上黑板模仿画,比一比谁画的好、快。
2、导入新课。放水乡风光图像,交流感受。
3、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思考:水乡什么多?
4、读后交流,揭示课题《水乡歌》,板书:水乡歌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读诗歌。
2、检查字词与课文。
3、交流学情,你还有什么不懂吗?学生提问。
(2)提出用画画的方式来读课文,弄懂其它提出的问题。
(三)精读,体悟情感。
1、第一段画水。
(1)水乡的美景就像一幅画,我们该先画什么呢?水还是船?(水)
(2)要想画好水,必须知道水是什么样的,自由读第一段。
(3)交流,水乡的水是什么样的?
(4)看第一段图像,师引读。
(5)指导朗读,齐读
(6)指导作画
2、第二段画船及其它。
(1)船应该怎么画,自由读第二段。
(2)请一位小朋友画一只船,指导:用什么颜色粉笔?(白色)船应该画在什么位置?(水上)画一只行吗?再请小朋友画多只帆船。
(3)水上有白帆,天上还有云朵,师再画云朵。你想起书上哪句话?指导朗读,(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
(4)这么多船在干什么呢?(捕鱼、捉虾、运输……)
(5)小组交流,水里面会有什么,水上呢?水边呢?
鱼、虾、蟹、荷、鸭、鹅、稻田等。
(6)把刚才说的画下来,指导作画。
(7)水乡那么优美,生活在这里的人多么幸福啊。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3、第三段画歌及其它。
(1)歌可以画吗?读第三段。
(2)小组交流:谁在唱歌?为什么唱歌?
(4)指导朗读。
4、扩展想象升华内涵。
(1)小朋友想一想,再对照书上的插图。看看还可以画什么?(楼房、鸟、树……)
(2)水乡不仅水多、船多,河渠、池塘边上的稻田也特别多,水乡还有一个美名,叫“鱼米之乡”。
(3)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会背的站到讲台前和老师一齐背诵。背诵全文。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五
1.认识17个生字,学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女娲补天的目的是从苦难中解救人类,体会母爱的伟大。
3.使学生们感受到:立下志向,不懈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女娲是人类的母亲,她看到自己的儿女遭到巨大的苦难,十分心痛,立志要修补好残破的天空。经过好她勇敢顽强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把天补好的志向,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早期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渴望认识自然、战胜灾害的理想,反映了人类在与严酷环境斗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
教学这篇课文时可由学生准备,讲述有关女娲的故事。
这篇课文许多同学都知道对于生字的教学是个重点,可以采用分段独立识字、读书,说一说每段大意。分段学习生字。学生之间互相查读书和识字的情况。
对于课后题的教学,对于前一个问题可以对照第二段读书,读好“她心痛极了,发誓要……”后一问对照第三、四段读书。女娲是怎么做的“,不能只说明方法,应想想女娲所承担的使命多么艰巨,体会她遭受的磨难。同时复习这两段的字词。
dahuo?fangfu’daguo?feitengque…kou
()()()()()
tingxie…zhangpengxiubu“xintongjie…shi
()()()()()
喷()而出日月()辰腰酸背()自告奋()
环()四周若有()思昼夜燃()筋疲力()
()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决心修补残破的天空。
()她又用大龟的脚把天撑起来,天再也不塌了。
()遥远的古代,突然天塌地陷,到处是烈火洪水,人类面临灭亡的灾难。()女娲熔炼五色石子,填补好了天上的缺口。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六
这个成语故事见《战国策.魏策》,是季梁劝魏王时说的寓言。其寓意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或者说,方向对头,条件越好,成绩越大;方向错了,适得其反。后来人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也针对愿望好,措施不得力的情况。
本课要求认识13个字:辕、辙、梁、驶、驰、系、旅、恳、固、执、担、夫、驾。会写10个字:驶、应、奔、驰、系、旅、固、执、夫、驾。
1、认识13个字,能写好10个字。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学会质疑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意义。
课文依照《战国策》体例,用对话形式叙述。正因为人物的对话形象性很强,所以学习本文应当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反复朗读,在读中体味,读中感悟。本文适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演。
在学生理解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去楚国的人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学生有感而发,文章的寓意也就在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中明确了。
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事情是南辕北辙?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让学生当堂举出例子可能比较难完成,这个问题可以暂时留下来,让学生以后注意在生活中观察,什么时候谁发现了,就可以讲一讲,大家在一起评判。
在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的独立性。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不再视为难点,要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课堂上要腾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学生能借助汉字的构字规律独立识字。
一、读一读,填一填,相信你能行。
()地问()地说()跳
()地笑()地看()走
二、照样子,写一写。
马虽然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虽然,可。
相关资料:
魏王欲攻邯郸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返,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君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是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摘自《战国策》魏策四)
(一)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交流搜集的成语故事。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南辕北辙》。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识字
1、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读书,交流识字方法。
3、检查识字效果。
(1)读词语。
(2)读生字卡片,可练习组词。
三、再读感悟
1、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评价。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5、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并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6、全班交流。
7、体会寓意。(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方向错了,就会适得其反)
四、指导写字
1、认读要求写的字。
2、说一说哪个字最难记?你怎样记住?
3、教师指导。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外拓展
1、生活中有南辕北辙的事例吗?
2、搜集成语故事,召开成语故事会。
南辕北辙(二)
一、交流导入。
1、同学们,喜欢读成语故事吗?可以讲给大家听听吗?
2、小组内交流自己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请1---2名同学到前面介绍。
二、初读感知,愉快识字。
1、利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自由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然后标出生词并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愉快识字。
可以组长领读可以开火车读可以做猜字游戏等等。
4、检查识字情况。
三、精读感知,体会道理。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估计孩子对于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不够明白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楚国就越远。
2、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弄明白朋友的对话。
3、请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读对话。
4、请1----2个小组到前台分角色读,然后评价。
5、出示词语:行驶、奔驰、不解、诚恳、固执己见。学生认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诚恳、固执己见等词语。
6、合作表演,然后说说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7、说说对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理解。
四、师生话收获。
比如:
1、我又学会了一个成语。
2、我知道做任何事情要有明确的目标。
五、拓展作业。
1、请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南辕北辙的事例吗?与小伙伴交流一下。
2、课下继续阅读《成语故事》,准备开一个成语故事会。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七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田字格内的8个生字
读好人物对话;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激发兴趣
小蝴蝶和毛毛虫头饰、课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认识两种小动物,(板书“蝴蝶”、“毛毛虫”)发现了什么?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小蝴蝶和毛毛虫》,来具体了解小蝴蝶和毛毛虫的关系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并标出自然段
2、指名朗读,随机学习字词
三、再读课文,找出两者的关系(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
两种小动物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再读课文,去找一找
汇报交流引导发现其发育过程:(板书:卵——毛毛虫——蛹——蝴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小蝴蝶和毛毛虫》春天到了,美丽的小蝴蝶为我们带来了一些好朋友,看看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用课件逐个出示词语)
1、指名朗读
2、齐读
二、教师范读全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美
三、细读课文:
2、指名读出具体段落,细细品读
4、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
(1)糊涂的小蝴蝶和委屈的毛毛虫都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2)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蝴蝶妈妈的话
(3)齐读、指名读
(4)听了蝴蝶妈妈的话你们明白了什么?
(5)小组讨论,选出代表用自己的话说出蝴蝶发育的过程同时
四、拓展激趣
小蝴蝶小时候和长大了不一样,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小时候和长大了不一样吗?大自然中蕴含着无数秘密,只要你仔细观察细细去想,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读书推荐:
作家安徒生写的《安徒生童话》中的一篇名叫“丑小鸭”的童话,相信大家读了那篇文章,一定会有更多的想法!
五、板书
7、小蝴蝶和毛毛虫
卵——毛毛虫——蛹——蝴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要求:
1、初步学会观察一次游戏的过程。
2、能连贯地,有顺序地说说这次游戏的过程。
3、学习用“先……接着……最后……”、“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说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1、猜谜语:身子胖,尾巴短,黑耳朵,黑眼圈,走路摇摇又摆摆,爱吃竹笋和竹叶。(板书:熊猫)
2、出示熊猫图:看,这就是熊猫。
(1)你看,这是一只怎样的熊猫?(板书:可爱 可惜没嘴巴)
(2)具体说说熊猫可爱的样子。
二、揭示课题:
1、没有嘴巴多可惜呀,小朋友,你们说怎么办呢?
对,这节说话训练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简单而有趣的游戏:给熊猫贴嘴巴。(板书)
2、明确要求:在游戏中,我们还要比一比,谁观察最仔细,说话最有条理,声音响亮。
三、说清游戏准备过程:
1、谁愿意来给熊猫贴嘴巴?
2、老师要给贴的同学加点难度,仔细看老师是怎样做的,谁来说一说。(板书:拿 蒙、拿、递、领)
3、出示句式:用上“先……接着……最后……”来有条理地说说老师的动作。
4、现在,我们已经做好了游戏的准备工作,请他来给熊猫贴嘴巴。
四、说清游戏经过:
1、小黑板出示观察思考题。要求仔细观察贴的过程,边看边想。
(小黑板)观察思考:
(1)他是怎样给熊猫贴嘴巴的?
(2)在贴的过程中,同学们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3)结果怎样?
2、游戏。
3、讨论说话:
(1)请说说蒙上眼睛的感觉。
(2)说说他是怎样贴的?(板书:走、摸、移、贴)
(3)经过:用小黑板出示观察思考题,指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说话。在观察同学们的表情时,用句式“有的……有的……还有的……”帮助说话。
(4)结果:更可爱。特别是在小结时,整理了整个的说话条理“起因、经过、结果”,为高年级有顺序地写作打下了基础。
2、为了使学生表达时做到连贯,精心设计了各环节的过渡语,如:“没有嘴巴多可惜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