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通天岩导游词篇一
通天岩之名源于“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离市区6.8公里的景区交通便利,是一座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宋代的石窟寺,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被称为“江南第一石窟”。
古时曾有一位大仙想保住赣州城的好风光,他在蓬莱仙境挑选了两座十分漂亮的仙山,想把这两座山放在储潭西岸和东岸的储山一起锁住水口。当这位大仙挑山走到通天岩附近时,不料被这里的土地公公发现了,这位土地公公看见如此漂亮的两座仙山,心想何不把它留在本地呢?于是这位土地公公便学公鸡叫。神仙是不能在白天做事的`,因为他们怕被凡人看破,回不了仙界。这位大仙正挑山行走,忽闻公鸡报晓,以为天就要亮了,便慌忙将两座山撂下就走了,以后,这两座仙山便留在了通天岩。至今,通天岩景区的忘归岩和礼佛岩,各有一个贯通的山洞,传说就是当年那位大仙挑山时用竹扛串出来的。
正德十一年(公元15苏轼落职过虔(即赣州)时,曾多次游览通天岩。至今这里还保存有阳行先、苏东坡、李存3尊刻像,并有东坡真迹。宋代秘监阳孝本(字行先)及进士李存自熙宁年间辞官从京师还赣后,曾隐居通天岩通天岩是一处丹霞地貌风景区。丹霞地质景观发育在中生代到老第三纪的陆相红色岩系中,这些红色岩系的岩石为铁钙质混合胶结,胶结程度不均,且具有砂岩、砾岩、页岩交互成层的特点。岩层产状多呈水平状或近似水平,节理发育,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纵使作用下,形成了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方山状、棒槌状、蘑茹状或峰林状地质景观,即丹霞地质景观。通天岩景区,西岩寺、忘归岩远景、观心岩大洞、财神庙、通天岩的丹霞地貌具有“状若瓜瓠,石峰屏列,岩深谷邃,窍可通天”的特征,它的形成距今已有1亿年,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形成了通天岩如今顶圈、身陡、麓缓的丹霞特征,并发育成丹崖赤壁、丹霞穿洞、丹霞岩溶地貌等景观。
通天岩风景区在赣州城的西北郊,处于武夷山脉、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的交汇地带,属亚热带的南缘,呈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据资料统计,3-5月通天岩平均雨日为55天,总降雨量为628毫米。大风、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为40站次。雨日、暴雨之多,灾害天气频率之大,皆为全年各季之冠。通天岩在盛夏7-8月,白天最高气温一般都在36℃以上,但早晚气温一般均在30℃以下,虽然白天较炎热,但少酷暑。11-1月通天岩晚上辐射冷却,气温可降至零下,形成霜冰浇冻。受强寒潮袭击时,可产生固体降水或冰凌天气,但机率很小,平均每年降雪日数只有1-2天。
通天岩导游词篇二
大家好!
欢迎会大家来到位于赣州西北方向的4a级风景区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我是本次的导游叫×××。
走进通天岩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瀑布。看着从高处落下的瀑布,好像给峭壁上的岩石拉上了一层薄薄的水帘,不禁让人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瀑布落下时,发出哗哗的响声,好像在演奏一曲优美的旋律。
顺着台阶向上爬,来到了一块大石壁底下,这块石壁就像一个庞然大物矗立在面前。石壁上有一个洞,洞里还有许多的砻糠,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和尚心大吃砻糠”的传说。相传古时这个洞会自动漏出白米来,广福寺的方丈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一个小和尚,吩咐他每天晚上去接米,这个小和尚很贪心,他用一把凿子把石洞凿大了,结果让他傻眼了,哪来的白米呀,全都是砻糠。
穿过一个狭窄的`通道,来到了石窟的面前。石壁上面有许多人物画像,有的手里拿着兵器,好像正在向前冲杀;有的摆出一副攻击的姿势,好像要和别人打起来一样;有的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好像在念经;还有的坐立不安,好像有什么急事还没有办似的……整个石窟一眼望不到头,足有三四千米长,这可能就是通天岩获得“江南第一石窟”美称的由来。
下了观景台,就是“不走回头路”的晃桥。晃桥由三根铁索和一张网罩组成,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绿色的大蛇左右摇摆地横跨在两岸之间;走近一看,就像一条在风中摇曳的绿丝带连接在两山之间。晃桥非常刺激、有趣、好玩,但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胆量和信心,你是不能过去的,到了一半的时候,真会把你吓得浑身发抖、心惊胆战。
感谢参观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这里可以使你一饱眼福,有堪称天下奇观的石窟、让人惊心动魄的晃桥以及许多古老的传说。欢迎下次再来。
通天岩导游词篇三
垂云通天河,是一条岩溶地下暗河,由于亿万年前的地壳变动及火山爆发等因素,使景区所在地理范围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垂云通天河全长4.5公里,河道落差 380米,总面积为8万余平方米。河道内岩溶地貌发育良好,地下水源丰沛,水质甘澄,空气清新,终年流水潺潺,河道曲折幽深,或成潭、或成泊、或成瀑激流浅滩,变幻无穷,使人流连忘返。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垂云通天河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到您!
垂云通天河是一条岩溶地下暗河,由于亿万年前的地壳变动及火山爆发等因素,使景区所在地理范围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垂云通天河全长4.5公里,河道落差380米,总面积为8万余平方米。河道内岩溶地貌发育良好,地下水源丰沛,水质甘澄,空气清新,终年流水潺潺,河道曲折幽深,或成潭、或成泊、或成瀑激流浅滩,变幻无穷,使人留恋忘返。在河道尽头有近30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区,隶属桐庐国有第二材场,现已开发成天峒山森林公园。其茂密的丛林及完整无损的植被保存了大量的水份,大面积的森林地表水汇聚在一个形似大漏斗的朝天洞--里天峒里,沿着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的天然河床直泻而下,形成了垂云洞内的巨大水源,所以称为通天河。
垂云通天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国吴越时代就有先人涉足垂云通天河,至唐宋已棕鼎盛。通天河入口处的上方石壁上有"垂云古迹"四个摩崖石刻的大字,据载为唐贞元年间(公元791年)的桐庐县令刘文会所题,后当地两位杨姓村民将其摩崖石刻在入洞口的洞壁上方,遗留至今。明代诗人杨宏有诗赞美垂云古迹道:"夏日炎忘暑,冬游却似春,源流虽一派,清白只垂云。"游客赞道:"船在水上流,人在洞中游,抬头观美景,俯首嬉碧水"。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了垂云通天河游览之后的感觉。
垂云通天河既可泛舟听胜,亦探幽猎奇。沿途参观了垂云古迹、镇山古钟、江南蒙古包、水中大观园、石佛山洞后,船行至888米,由特别设计的升船设备将游客连人带船升至8米高差的二级河道,惊险刺激,堪称一奇。在导游的讲解中继续随船游览,在参观了海底世界、深潭峡谷、金 钱谷、佛手岛、太子林、垂云飞瀑等特色景观之后,游客还可以参加垂云通天河在国内率先推出的地下河探险旅游,由专职探险导游指导,向导带队,在悠悠长河中,涉河川,攀石崖,闯峡谷,进行趣味无穷的长河探险,寻觅古人的足迹,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行程集苦乐于一身,一次探险终身难忘。
通天岩导游词篇四
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观光的景点是通天岩风景名胜区。通天岩风景区位于赣州市西北郊6.8公里处,总面积为6.0平方公里。
通天岩是一处发育十分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区,具有“状若瓜瓠石峰屏列,窍可通天”的特征。通天岩又是一座开凿于晚唐繁盛于宋代的江南最大的石窟,保存着宋代以来的题刻128品,造像358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天岩风景区主要包括古代石刻区和现代休闲区两部分。古代石刻区是景区的核心和精华,它主要由观心岩、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和翠微岩五个岩洞组成。
下面,我们将依次带领大家游览五个岩洞和有关景点。
团友们,前面豁然出两年 一僻静的洞窟,就是明代著名哲学家阳明先生讲学之处。此处大洞套小洞。小洞内,阳明先生正给其弟子陈九川、邹守益讲授他的“致良知”,要求学生强调自我修身,并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心明就是天理”,所以后人题其讲学之处为“观心岩”。“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圆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支秋未扫”。这就是明代理学大师阳明在观心岩讲学时留下的手迹。
沿石级而行,山腰有一岩层,因凹片状风化剥落形成的丹霞穿洞,夏时节,游人行至此外,但觉清风徐徐,疲惫顿消,令人乐不思归,这就是我们来到的“忘归岩”。从古至今,赣州城就是一个山灵水秀的好地方,但却一直没有出过一个有名的人物,这是为什么呢?按照风水家的说法,就是在于下游赣江的泄口太大,好风水留不住,都随滚滚的江水北流而走了,而赣州城下游的吉安一带倒出了不少名人。古时曾有一位大仙想保住赣州城的好风水,他在蓬莱仙境挑选了两座十分漂亮的仙山,用扁担挑起,想把这两座山放在储潭西岸和储山东岸一起锁住水口。当这位大仙挑山走到通天岩附近时,不料被这时的土地公公发现了,土地公公便学公鸡叫,神仙是不能在白天做事的,因为他们怕被凡人看破,回不了仙界,这位大仙正挑山行走,忽闻公鸡报晓,以为天就要亮了,但慌忙将两座山撂下就走了,以后,这两座仙山便留在了通天岩。
至今,通天岩景区的忘归岩和礼佛岩,各有一个贯彻的山洞,这就是当年那位大仙挑山时用扁担空出来的。
这品篇幅最大的题刻,出自南宋李大正之手,其如斗的大字际,镌刻于数十米高的绝壁之上,李大正与辛弃疾交往深,曾在赣州任提坑治(管铸造钱币的官)一职,当时,赣州是全国铸造钱币的一个点,由此可说明,早在八百多年前,赣州的冶金业就很发达了。
穿过山洞,沿右边小路,我们将游览“龙虎岩”。
龙虎岩是一处丹霞洞穴,长约100米,因为金龙和双虎石雕而得名,这尊造像叫龙树王,他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金龙和双虎是其护卫神,此岩是景区中保存摩崖题刻最多的岩穴。通天岩天岩景区历代名人题刻,其年代上起北宋,历南宋、元、明、清、民国未曾间断,其文体形式有题名、题记、诗词、造像记、吉祥文字等,其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等各方面。
这品题刻是通天岩文字最多的题刻,全文406字,是一篇游记,作者是当时任赣州之州留兀刚的友人或僚属,其文作于嘉定十年(122019年)。
这品宋代陈世雄的题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这篇游记作于南京绍兴年间。其时,赣南山区多次发生农民起义,而这篇游记的前半部分记载的就是朝廷派兵镇压发生在大余县境内的一次农民起义,其时间、地点、人物都确凿可信。对于农民战争史和赣南地方史的研究,都是一份难得的史料。
明朝万历年间的唐邦佐,在通天岩留下了三品诗文,其书法艺术具有极高的造诣,他的手迹,是通天岩摩崖题刻中的艺术精品,其书法笔力沉雄刚健,气势飘逸洒脱,溶诸家之长,无论是运笔,结构还是章法,都有独到之处。
通天岩是通天岩石窟的中心,是一天然环形山壁。嘉靖《赣州府志》载:“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通天岩因此而得名。
自唐代以来,风光旖旎的通天岩石窟就被开创为石窟寺。至北宋时期,通天岩石窟的开创达到了高潮,尽管与我国众多的石窟比较,通天岩壁造像的分布范围,石龛的体量、数量以及造像的尺度,及其规模都是很小的,但相对而言,它却是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最大的一处石窟,同时,它又是我国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处石窟,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这是一座珍贵的石窟艺术宝库。通天岩主峰巅有一明代建筑——元武殿,俗称“雷公殿”,1963年重建改成仿天坛形式的三层楼阁,1964年我国,我国著名戏剧家田汉题为“群玉阁”,游人登阁远眺,但见“赣江如带,群山若瓜,瓠蔓引烟,气迥薄隐”,一派山川秀色,尽收眼底。
这8尊菩萨题材的造像,雕凿于唐代末年,开通天岩摩崖造像之先河。特别是这尊双手合什的观音造像,她头戴宝冠,面象丰圆,披发垂肩,宝缯下垂,佩项圈臂钏,短璎珍,裙带穿环从腰际垂下,足踏莲台,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仍栩栩如生,沈从文先生称其为价值连城。中科院专家宿白于1991年对通天岩龛造像后曾作诗:“早刊菩萨像,晚补罗汉群,创始云晚唐,千古映赣江”。
在悬崖峭壁中,有一组石龛造像,佛主毗卢遮那(即大归如来)作禅定状,左边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骑象的普贤菩萨,他们面相方圆,神态庄严。由这组造像向两侧延伸的悬岩上刻有层层排列的浮雕五百罗汉像,体态自然,表情各异,形成拱卫格局,气势恢宏,是北宋中期的作品。这里,集中了佛国世界的精华,是佛教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场所。
南宋工部尚书胡榘(时任赣知军)在《游通天岩》一诗中写道“万龛石佛坐观空,安用悬崖架梵宫;纵使风霜窒岩窦,此心元自与天通”。说明通天岩早在唐、宋时期就佛龛遍布,香客不断。
紧邻通天岩的岩洞就是翠微岩,这里有宋代李大正的题“通天岩”三字。岩窟下,相传为宋代隐士阳孝本的隐居处。岩壁上刻有阳孝本等三人唱和的诗词,这里还有通天岩年代最早的一品题刻,它雕刻于熙宁六年(即1073年),距今已有九百余年历史了。
位于翠微岩的大肚弥勒佛造像,其题材特异,完成于南宋,是通天岩摩岩造像的终曲。
而沿忘归岩、龙虎岩、翠微岩一线分布的单龛十八罗汉像,是北宋晚期赣州慈云寺僧人明鉴经多方化缘而雕刻的,这具造像刀法精练,个性鲜明,是通天岩摩岩石刻造像的又一精华。
游览完了景区最具代表的五个岩洞后,我们来到广福禅寺。广福禅寺也是石窟寺,它是一种特殊的佛都建筑,从宋代开始这里便是通天岩佛事活动的中心,是江南有名的佛教胜地,总是香火不断。
寺庙后面的穴洞就是当年寺庙的藏经洞。
寺庙的普同塔距翠微岩300米,三重檐四角攒尖顶,设须弥座,全部用红石构件组成,正面青石碑题:“曹洞正宗”、“普同塔”,塔高4.5米,中空,是为寺院僧人坐化升天而建的墓塔。
广福禅林的西侧有一“阳公祠”,原为“广福寺”的禅房,祭祀本地名人阳孝本而立为祠。北宋时期,博学高行的名士孝本,因不愿为官,携蒲宗孟所赠国子学书,归隐通天岩二十余年,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路过赣州时,还专程往通天岩拜访阳孝本,两人一见如故,相处甚欢,日同游览,夜则长谈,遂成至交。阳公祠就是为了纪念苏阳会晤这段佳话所建。阳公祠亦成为后代文人墨客相聚唱和泼墨所在。
位于通天岩石窟翠微岩附近的山坡上,有一石穴墓。阳孝本葬后曾迁葬黄金村,南宋淳熙年间复葬通天岩旧穴,阳孝本墓是通天岩最重要的遗迹之一。
1939-1945年,蒋经国在赣州任江西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时,年年避暑于通天岩,这就是他当年避暑的小山房,在龙虎岩东南侧,有一砖木结构的俄式建筑,是赣南最早的一家正规舞厅。1946年,蒋中正发现这里三面环山,地势非常险要,且不被外人注意,于是密令江西政府主席王陵基将原来方丈室的双桂堂改建成一栋二层的小洋房,将爱国将领张学良转囚于此。该建筑分张学良及赵四小姐卧室、警卫室、卫生间、更衣室四个部分,上下楼都要经过寺内的山洞,警卫室设在山洞口。然而,小洋楼竣工时,解放大军已直逼江南,张学良将军也就没有到此居住,所以,这是一幢“没有住过将军的将军楼”。
团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通天岩的新石刻区,新石刻区有继南宋以来通天岩又一巨型造像——尊长23.66米的卧佛,还有很多名人造像。这些名人在赣州历史上作出过杰出贡献或有着重要影响,他们上起西汉,下至清代。从汉代灌婴筑城、晋代变琰迁城,到唐代卢光稠扩城,有唐代佛教禅宗高僧、马祖、中国风水术祖师杨筠松、历史上唯一到过赣州的皇室要人隆太后、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隐居通天岩二十余载的北宋名士阳孝本、散文名篇《爱莲说》的作者周敦,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赣州籍状元池梦鲤、明代理学家大师王守仁、《菩萨蛮》的作用辛弃疾、《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众多栩栩如生的造像映入你的眼帘,仿佛向你讲述赣州的历史沿革。
通天岩景区景点众多,它的卓约风姿,浓郁的宋城文化气息很值得我们多看、细看、深看。但由于时间关系,这次通天岩风景区的游览只好到此结束了。欢迎朋友们下次再来!
通天岩导游词篇五
大家好,欢迎会大家来到位于赣州西北方向的4a级风景区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我是本次的导游叫某某。
走进通天岩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瀑布。看着从高处落下的瀑布,好像给峭壁上的岩石拉上了一层薄薄的水帘,不禁让人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瀑布落下时,发出哗哗的响声,好像在演奏一曲优美的旋律。
顺着台阶向上爬,来到了一块大石壁底下,这块石壁就像一个庞然大物矗立在面前。石壁上有一个洞,洞里还有许多的砻糠,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和尚心大吃砻糠”的传说。相传古时这个洞会自动漏出白米来,广福寺的方丈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一个小和尚,吩咐他每天晚上去接米,这个小和尚很贪心,他用一把凿子把石洞凿大了,结果让他傻眼了,哪来的白米呀,全都是砻糠。
穿过一个狭窄的通道,来到了石窟的面前。石壁上面有许多人物画像,有的手里拿着兵器,好像正在向前冲杀;有的摆出一副攻击的姿势,好像要和别人打起来一样;有的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好像在念经;还有的.坐立不安,好像有什么急事还没有办似的……整个石窟一眼望不到头,足有三四千米长,这可能就是通天岩获得“江南第一石窟”美称的由来。
下了观景台,就是“不走回头路”的晃桥。晃桥由三根铁索和一张网罩组成,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绿色的大蛇左右摇摆地横跨在两岸之间;走近一看,就像一条在风中摇曳的绿丝带连接在两山之间。晃桥非常刺激、有趣、好玩,但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胆量和信心,你是不能过去的,到了一半的时候,真会把你吓得浑身发抖、心惊胆战。
感谢参观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这里可以使你一饱眼福,有堪称天下奇观的石窟、让人惊心动魄的晃桥以及许多古老的传说。欢迎下次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