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优秀的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道调研报告篇一
我校自然与环境保护社团最近进行了一次河道调研活动。这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地河道的现状,并探索如何改善和保护河道环境。经过一天的努力,我们队伍收获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和经验。下面我将分享我们的调研心得体会。
第二段:河道现状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首先注意到河道的现状。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污染,河道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水质污染严重,废弃物遍布河道两岸,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我们亲眼目睹了许多塑料袋、瓶子和其他垃圾漂浮在河面上,给鱼类和水生生物带来了巨大威胁。这种现状让我们深感痛心,也激发了我们努力改善河道环境的决心。
第三段:原因分析
在调研中,我们不仅关注了河道的现状,还深入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人们对河道环境意识淡薄,缺乏保护和守护河道的观念,这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增加。其次,一些企业和个人对于河道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了水质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此外,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也是导致河道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之一。通过对这些原因的深入分析,我们明确了下一步改善河道环境的具体方向。
第四段:改善措施
为了改善河道环境,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加强对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责任感和自觉情感。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制作宣传海报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河道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大家积极参与保护河道的热情。其次,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同时,鼓励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河道的自净能力。最后,引入科学管理的理念,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河道管理机构,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保障河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段:总结
这次河道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河道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也让我们清楚了河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这次调研,我们不仅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河道环境的具体措施,也激发了更多人参与保护河道的热情。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河道环境定会得到改善和保护,我们的家园将变得更加美丽和宜居。
注:由于AI限制,以上文章只能简单提及河道的调研情况和改善措施,在写作时还需根据实际情况添加相关细节和论证。
河道调研报告篇二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程,河道的保护与管理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了解河道的现状和问题,我参与了一次河道调研活动。通过这次调研,我深刻感受到了河道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性,并得到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对河道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而河道作为水资源的储存、调度和分发的重要通道,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河道不仅仅是一条水流的通道,更是一种维系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纽带。河道还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保护河道意味着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而近年来,由于水质污染、水资源的过度开发等原因,许多河道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这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也危害了生态平衡。因此,保护和管理好河道,已成为时代使命。
其次,我深刻认识到河道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这次调研中,我看到了很多河道的问题,比如生活垃圾的乱倒乱扔、工业废水的直排等。这些问题并非一时之间可以完全解决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应加大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力度,提高河道保护的法律法规水平,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公众要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举办志愿者活动,从自己做起,保护河道;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自身的环保管理,减少对河道的污染。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好河道。
第三,我发现改善河道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河道的状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需要持续地进行治理和维护。比如改善水质需要长期投入资金和科研技术;修复环境需要长期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这些都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不可急功近利,更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通过对一些成功的河道治理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成功的案例都是通过长期的投入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的。只有持之以恒,河道的状况才能真正得到改善。
第四,我认识到科技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河道的保护和管理需要依赖先进的科研技术。比如,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对河道的整体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实现对河道的实时数据采集和监控,提高河道管理的效率。此外,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对污染河道进行修复,提高河道自身的净化能力。科技的进步为河道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其应用于河道保护与管理的实践中,不断提升我们的管理能力。
最后,我深刻认识到河道的保护和管理需要全民的敬畏之心。只有当每个人都对河道怀有敬畏之心,才能够形成全社会的保护河道的合力。我们应该时刻牢记河道是我们共同的财富,是我们生活离不开的重要资源,不能随意破坏和污染河道。通过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培养大家的河道保护意识,让每个人都成为自觉的河道保护者。
通过这次河道调研,我对河道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确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河道问题。我相信只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制定科学合理的河道保护政策,加大投入和力度,始终保持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一定能够改善河道的状况,建设美丽、宜居的城市。
河道调研报告篇三
第一段:引言(150字)
作为一个关注环保问题的志愿者,最近参加了一次关于河道调研的活动,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河道的现状以及寻找解决河道污染问题的办法。经过一系列的实地考察和深入了解,我获得了许多珍贵的经验和体会,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调研心得进行介绍。
第二段:河道污染问题(250字)
在河道调研中,我目睹了河道污染的严峻现实。河道被废弃物和污水污染,严重影响着水生态的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城市化进程过快带来的人口增长压力和工业化过程中的排放问题,例如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污染不仅影响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威胁到人们的饮用水安全。了解到这些问题后,我深感保护河道生态的紧迫性。
第三段:影响因素的深层次原因(300字)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河道污染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我们与环保专家进行了交流。他们告诉我们,河道污染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是导致河道污染问题的重要原因。许多人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河道的污染问题麻木不仁。其次,法律法规的落实不到位也是导致河道污染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这使得污染企业随意排放废水,无人追责。此外,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也是导致问题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通过与环保专家的深入交流,我们意识到解决河道污染问题需要加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加大法律法规的落实力度。
第四段:倡导环保行动(300字)
在河道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鼓舞人心的事情。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了保护河道生态的行动中,他们积极参与清理河道垃圾,宣传环保意识,推动政府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等。这些积极的行动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其中,使得环保行动的力量愈发强大。然而,仅仅依靠志愿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企业和公众都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我们呼吁政府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监管力度,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公众要加强环保知识的学习和宣传。
第五段:个人行动(200字)
倡导环保行动,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参与。河道调研的过程让我深入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我决定从自己做起,更加重视环保问题。我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减少用塑料袋,主动参与环保志愿活动,鼓励身边的人重视环境保护。通过个人的行动,我希望能够为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做出一点贡献。
结尾:总结心得(100字)
通过河道调研活动,我对河道污染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意识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艰巨性。我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大环保行动的力度,我们一定能够恢复河道生态的平衡,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我将继续参与环保行动,为保护河道做出自己的努力。
河道调研报告篇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近年来,城市河道普遍存在淤积、污染等现象,许多河道失去了饮用水源甚至生活用水的功能,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可以说对河道的生态治理日益紧迫。城市河道的水质治理已经在治理中,但城市河道水环境系统应该具有的生态效应和周边居民及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往往被忽视。因此,治水和景观生态设计要有机结合,以新的理念和观念重新审视对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改造。一方面注重水质的提高、水环境的改善以及水生态系统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岸线景观,营造出具有视觉效果和优良体验的生态环境。
一、辖区河道现状及特点
文峰街道辖区内近期整治的有四条河道,分别是油坊沟(蟒蛇河至青年路一段,辖区河道总长2.7km)、前进河(蟒蛇河至铁家港一段,辖区河道总长1.06km)、铁家港(西环路以东至油坊沟及西环路以西,辖区河道总长1km)、小一沟(体西路至串场河一段,辖区河道总长1.7km)。四条河段的问题相对雷同,都存在水体污染、河岸坍塌、淤积严重,且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等问题。
二、河道治理目标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八大重点之一。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着力解决水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刻不容缓。
三、治理对策
(一)水环境治理传统工程措施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改善水质,采用传统的水体置换和引水配水的工程,使水流动起来。另外采用河道疏浚工程、防护工程、清水平台、保洁码头、消防码头、截污工程、排涝控制等措施进行系统深入的水环境治理。工程主要采用了点截污和大截污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找出污水管道并将其接入污水管网,另一方面在河道两岸布置截污干管和截污泵站,集中截污并送往污水处理厂。对于沿河两岸的企业和居民区不仅要将其排放的污水接入污水管道中,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居民和企业素质、规范,从根本上改变和杜绝往河道内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的陋习。
(二)水环境治理生态工程措施
在疏浚、引水、截污等工程后,投入景观桥及栈桥工程、绿化及水上生物工程进行生态治理。通过种植一定面积的高等水生植物,及水生植物群落,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如芦苇)、浮水生物等,可以去除水中的营养物,使水质得到改善,水体透明度提高,水生动植物多样性可得到恢复,使富营养化的水体变清。
四、生态景观设计与效果
(一)绿化景观工程
通过绿化景观工程,从上游的景观到中游缓坡草坪、草地疏林、鲜花盛开,直到下游的通幽小径,植被搭配动静相结合、疏密对比,配合水景,给整个河道绿化空间创造了活力。沿河景观带更是形成一条连续的河岸廊道,给市民提供了便利。
(二)植物配置规划
植物配置应以本地植物为主,根据不同的类别和习性以及不同的景观效果进行合理配置,景观布置应结合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在河岸的许多景观小品多采用当地材料结合轻钢结构,对整体景观环境影响较小;
树种选用以本地适生树种为主,包括竹柳、落雨杉、美人蕉、水生鸢尾等。一方面对生态系统影响较小,另一方面又丰富了城市景观。
(三)乡土文化与适应过程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特点,塑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形象。盐城城市中的河道也当如此,在体现城市特色的同时展现出不拘一格的河道设计。当地人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的或者传统文化给与设计的启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停留在传统的设计形式中,生态设计正是以当地自然过程为依据包括其中的地形、土壤、植被、水等,将这些具有特征的自然元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更加有利和完善地设计出能被时代和历史所接受的东西。
通过对辖区河道整治工程中在生态修复以及河床、驳岸及绿化设计方面所作的生态型改造尝试,可以有效地改善河道的环境和周边居民的生活条件。以人为本的治河理念和生态驳岸的设计原则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提供了借鉴。
随着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提高,人工建设和修复的生态河道越来越受推崇。它以保护和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了生态效果,把受人类干扰和破坏的河道修复成为水体与土体,水体与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近自然状况的生态河道。只有遵循生态设计原则对城市河道景观进行设计和规划,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出和实施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与景观设计的策略,构建出人水和谐的河道景观生态系统。
河道调研报告篇五
我市地处江淮交汇,境内河网密布,河系沟通,框架完善,是我市灌溉排涝的“神经网络”。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河道河塘水环境成为农村发展生产,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载体,是群众生活质量保证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农村河道环境整治工程得到了全市上下的高度重视,并将此作为新农村建设达标的主要抓手和重要考核指标。河道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作,重在不断治理,贵在长效管理。因此,为了将河道环境整治工作的效果充分体现、长期显现,积极探索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河道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机制。
近期,本人深入基层联系单位和镇村就我市河道的有关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河道基本情况
为严重的问题。
2003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碧水工程,经过连续4年强势推进县乡河道疏浚,共计疏浚河道1058条、土方1550万方,其中市级河道21条、280万方,镇级河道55条、774万方,村级河道982条、496万方,投入市级财政补助资金4480万元。2015年村庄河塘整治580条、223万方,本市级财政投入120万元,省市补助280万元。河道河塘疏浚整治后,部分河道标准得到恢复,河道面貌得到改观。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我市目前的碧水工程仍停留在土方工程清淤清杂,虽然水面清杂了,河底清淤了,但存在河坡上杂草芦苇丛生、杂物乱堆乱放,生活垃圾随处倾倒、无人清理,违章搭建、扒翻种植混乱无序,河线不顺直、青坎高低不平、不成形等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碧水工程的整体效果难以体现,对新农村建设难以起到整体推进的积极作用。河道长效管护、环境整治保持既是一项面广量大,常年实施的持久性工作,又是一项面向基层的群众性工作,此项工作必须体现出长效与全民的要求,从调研分析看,目前河道整治存在上述普遍性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就行了,至于河道环境整治和保持,则没有一个与新农村建设相统一的认识基础,认为河道环境是城市河道美化的需要,农村家前屋后的河塘不需要管理得那么严格,做得那么整洁,从而产生一种农村河道靠家前屋后的就各家乱侵乱填,乱堆乱放、乱搭乱建,靠各家田边的就各自为阵,乱扒乱种,这些认识,在社会上较普遍存在,是河道管护工作难以上水平出环境的主观根源。
第二,镇村两级经济实力差距,带来河道管护上的差距。河道管护工作涉及到每个镇村,工作任务都基本相当。但是镇村经济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强度。从市镇两级选的试点村看,都是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因此工作能够较顺利推进。相反,经济实力较弱的,对于一般性的河道保洁工作都很难维持,经费问题成为环境综合治理和长效管护的瓶颈,直接影响到此项工作整体推进。
第三,河道疏浚清障整治标准不高,给日常管护工作造成后续影响。有些河道在清淤过程中土方上岸离河不彻底,二次流失严重,清障杂草就地堆放,造成再次大面积滋生漫延,芦苇清除不彻底给后期管护造成先天不足的隐患。
第五,长效管护机制未能建立健全。一是管护队伍未能真正组建运行到位。二是河道管理工作缺乏制度化、专业化程度。三是相应的管理设施未能配套到位,突出反映在沿河垃圾箱和垃圾填埋场的布设未能按要求到位,无法做到集中投放、定期清运,难以杜绝河塘上污染源。
三、河道综合整治及长效管护必要性、迫切性
全市各级河道承担着我市灌溉和防洪排涝的重要任务,是我市农业生产旱涝保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道工程既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也是一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整治好河道、管护好河道、美化好河道,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管护好河道是充分发挥我市河网体系整体抗灾效益的保证。我市河网框架布局成形、河网成系,河道规划是按照一定的抗灾标准统一制订的实施的,但是,河道日常管护工作跟不上,即便年年疏浚河道,河道的效益仍会逐年削弱,无法达到防灾抗灾的要求,因此必须形成“三分工程七分管理”的意识,强化管理长效化、制度化,用长效管理来保证河道效益的长效发挥。此外,河道工程效益依靠的是整体发挥,各级河道都是重要的环节,管护责任应分级落实到位,市、镇、村三级联动,保障河道网络系统的完整性。
2、管护好河道是改善水质、增强河道自我净化能力的 4
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河道水质逐步恶化,已经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很多,其中一条关键因素就是河道自身的“免疫功能”削弱了,一方面河底淤积物很大一部分是污染沉淀物,自身就是污染源,另一方面,河面水生植物覆盖水体,造成水体负氧化严重,净水也变成腐水。再一方面,河道淤积后,过水断面缩小,河坡坍塌,绿化湿地减少,造成河道水体自我净化能力不足。综合上述因素,管护好河道,提高河道运行质态是体现碧水工程效益的最基础、最长效、最根本的举措。
3、管护好河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农村生产耕作制度的改变,过去罱泥积肥,捞草沤肥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没有了,加之河道建设管理未能很好地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致河道变成“死水沟”、“垃圾池”,河水基本不能饮用,严重影响农村环境和老百姓的生活,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标准,河道是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载体,因此,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做好以河道整治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惠及广大百姓的一项民心工程、惠农工程,意义重大。
四、进一步强化河道综合整治基础工作
的财政投入,又要依靠受益群众的投劳,要按照“政府引导、财政支持、群众参与、社会捐助”的办法,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所需资金。
1、首先明确财政投入为先导。河道疏浚各级都有具体的补助标准,对于河道整治与管护也应该制定一个明确的补助政策,各镇应尽可能在农发基金、抗旱排涝费等项目当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河道整治管护。
2、用足义务工投入。河道管护是农民直接受益的农村公益事业,应该充分动员农民积极投工投劳。对于镇村河道,义务工日应是投入的主体,因此,各镇应将2至3个义务工日要足额用于河道,适当的时候请农工办对此投入进行督查,并适时地根据农村新形势,请上级制定专门的农村河道义务工日投入政策。
3、多种渠道筹资,引进市场机制。把河道综合整治与河道综合开发相结合,通过堤林、水面发包,建立以堤以河养河的良性管理护投入机制。
二是优化河道管理机制。
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农村环境管理制度。三要建好相应的管理设施。重点要建好垃圾箱和垃圾填埋场,确保沿河村庄每村一处垃圾填埋扬,沿河村庄每10—20户建一座垃圾池,通过集中投放、定期清运,从源头上消除河道的污染源。四要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把农村环境管理的具体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增强村民的文明意识、发展意识与公众意识,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三是强化河道管理的责任和义务。
层层落实责任,按受益情况明确管护义务是河道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的保证。就我市情况而言,一方面,对市级骨干河道的管护,市里由保洁处直接抓在手上负责,划段明确管护单位、管护人和管护资金,另一方面,对其他市镇级河道的管护,各镇应强化河道保洁站的职能,充分发挥河道保洁站的作用;对村组河道及村庄河塘,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明确村组管护责任,水务站加强站查考核。
五、结合自身特点,创造性地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工作长效深入开展
要求,通过宣传激励先进、督促后进、保持平衡,形成“管好百姓河塘,真正迈进小康”的浓烈氛围。
二是坚持典型引路不忽视,以典型促全面。按照市里要求,河道综合整治工作确立从点到面、逐步推进的思路。结合打造观光带、产业带和新农村建设先导段。首先对国道、省道和通往各镇的公路干道沿线、集镇区、工业集中区、农业园区周边进行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各镇都要选定该区域内的河道作为先行试点,作为全镇的样板,逐年向面上推进。
三是坚持以河养河不动摇,走良性管养轨道。从河道整治和长效管护出发,实现以河养河是根本所在。需要充分利用和开发河道水土资源,实现河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河道工程管理权、所有权统一是实施河道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保证。因此,建议、市政府给予关心,由水务部门与国土部门及各镇协调,按照河道等级和管理权限,划定管理范围,确定开发利用范围,有条件的进行土地确权划界。在此基础上,进行河堤经济林木绿化,水面发包养殖,获得良性经济收入,保证河道管护长效运行。
行之有效的河道综合调度运行管理方案。三是按照相关法律文件规定,对于投资建设项目和开发性项目,应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及水利工程占用补偿费,征得的资金用于河道整治管护。
五是坚持整治标准不降低,提升碧水工程建设档次。碧水工程是社会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加快“小康村”建设步代,着力构建人水和谐的新农村,全面综合整治河道环境是提升碧水工程档次的关键,要确保整一条河成一条河,管一条河美一条河。通过河道环境综合整治,要达到清除阻水障碍、清理违章建筑、清运沿河垃圾、恢复河道标准、规范河道管理、改善沿河环境,保障河道工程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充分发挥的整体目标。
六是坚持综合领导不削弱,保证河道管护工作有机协调。河道环境综合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哪个部门的事,光靠一个部门也是无法实施到位的。因此,对这项工作既要长期抓,也要协调抓,必须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市计划、财政、水务、建设、交通、国土、环保、农林等部门工作协调有机配合,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011年11月26日
近期,根据领导指示,我们组成调研小组先后对大晁、刘后、小后晁、魏楼等4个村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调研工作,召开了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座谈会,并先后走访群众30余户,仔细分析了当前农村环境的基本情况,广泛地征求了群众的意见,对环境综合治理的可行性进行了认真评估,研究讨论了具体实施办法以及整改措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各村环境基本情况
出嫁都非常重要。大晁村村民晁永利也认为环境整治能够对促进村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维护村民健康,提高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代表们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的三堆”问题、“四化”问题、经费问题及建立长效机制等困难表现出一定的忧虑。针对上述困难各村代表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意见以及行之有效的建议,同时表现出克服困难的决心。
二、农村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
1、生活垃圾处理效率低,居住生活区环境卫生差。除由镇政府投资试点的垃圾集中清运村能够实现使用垃圾池对瓜果皮、烂菜叶,纸屑、包装袋(盒)等日常生活垃圾集中进行存放集中处理外,其他村依然存在生活垃圾随手倒在自家门口、村沿街沟渠、河湾、池塘的现象。一到起风的日子垃圾到处乱飞,造成河流污染、苍蝇乱飞、臭气熏天的恶性反应,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及村民生活健康。
圾池、环卫车辆、卫生工具的配备也不齐全。
3、农村生活陋习依然存在,农民环保意识薄弱。虽然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极大的冲击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但农民群众传统生产生活陋习的依然长期存在,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依然薄弱,对这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能够足够重视,个别村户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个人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差,严重制约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成效。
4、清理“三堆”仍是各村整治的重点问题。虽然有的村已经使用上了沼气、液化气,但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难以改变。多数村存有多年未烧掉的麦秸垛、玉米秸垛。特别是三秋生产收获以后,村里有沿街、小巷、自家门口、墙角等处堆放玉米皮、玉米秸秆现象。此外部分村路边存有粪堆、草垛,同时随着农民建房数量的增加,石碓、沙堆、瓦砾以及建筑垃圾也越来越多地堆放在路上,影响农村交通出入及村容村貌。
不彻底,堵塞情况严重。部分已经实现亮化、绿化的村不能够对相关设施进行有效的维护、保护。部分村没有建立垃圾池,不能实现镇垃圾清运处理。村队经济薄弱,工作经费短缺等资金问题成为困扰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问题。
三、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几点建议
的建设,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3、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农村落后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在全体村民广泛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宣传教育,使环境卫生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努力营造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左邻右舍的相互影响激励不断提高村民的维护村队清洁的意识。村队可以在村外划定固定区域堆放柴堆、粪堆、沙石堆来解决“三堆”问题,其最根本还是大力增加农田玉米机收作业面积,大力发展沼气、煤气等清洁能源,改变农村燃烧秸秆的原始生活方式,彻底消除三堆在村内的存放。
4、建立奖惩机制,落实监督检查体系。各村队可以根据实际出发开展“四化”模范一条街奖励活动,以模范的力量感召人,每年在村内评选出若干模范家庭、文明街道予以物资奖励,提高临街农户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同时可以发动老干部、老党员、群众代表等成立环境综合治理监督小组,对农户及清洁队伍进行监督,负责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村队主干道、亮化绿化设施设施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