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心得体会篇一
克雷芒・马修是这部电影的主人公,一个小人物,连老师都不是的学监。面对着这么一群被称之为“池塘之底”的问题学生,他用真诚的爱和音乐唤醒了孩子们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当他离开学校时,满载着孩子们祝福的卡片和窗口挥舞的小手,证明了他的教育是成功的。
一、爱学生是师爱的全部。这是做老师的根本出发点,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爱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马修所任教的这所学校,是问题少年的集中营。残忍的校长、冷酷的老师、严厉的制度是这所学校教育问题少年的方式,从中仿佛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教育的一些影子。但这种“以刚治刚”的方式并不能教育好学生,孩子们可能因怕惩罚而表面的顺从,背地里却恨透了。这让我想起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艾斯奎斯教育的“六阶段”,因怕惩罚的恐惧只是最初、最简单的第一阶段。而马修用他发自内心真诚的爱,包容了孩子,感化了孩子,唤起了孩子心中美的那部分,孩子们一改过去孤僻、叛逆、捣蛋等不好的品行,并成就了象莫杭治这样著名的指挥家。电影中有很多马修爱学生的细节,其实,爱学生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中。
二、教育要有突破点。用音乐作为感化、教育这群问题学生的突破点,无疑是马修的成功之处,这让我又想起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艾斯奎斯关于美术、音乐章节的描述。我认为,教育不是单一的,教育是全方位的,不管是什么学科的老师,在教好自己学科的同时,和孩子们多接触、多交流,画一画、唱一唱、玩一玩,这些可能都会成为促进学生学好你所教学科的催化剂,而且综合效应是无法估量的。
愿所有的老师都能像马修一样,精心精致、尽心尽力的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心得体会篇二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一听名字就很吸引人,描述的是一个叫马修的音乐家去一间学校音乐任代课老师。
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地”是因为这间学校各个方面都不好,而且同学又调皮又捣乱。校长不仅对同学体罚,还贪婪自己的名誉和金钱;冷漠的老师对同学就像对待动物,但马修仍不用体罚的方法来教导学生。
我觉得最感人的情景是:当马修再也受不了哈珊校长体罚这种教育方式时,和校长争辩自己的看法,结果被校长开除了。当他走到往日跟同学上课的教室时,看见了许多信飘了下来,他翻开一看,原来是从教室的窗户那飘下来的,越飘越多,越飘越多……在这一刻,窗户里伸出了许多手,在空中晃着,代表着他们跟马修老师告别。马修老师笑了,我哭了。
我觉得电影里面的校长对名誉和金钱看得太重了,本来是马修老师建立的合唱团,可是到公爵夫人问是谁建立合唱团的时候,哈珊校长居然说是自己建立的。马修老师这种不用体罚的教育方式是对的,这样才能保护住孩子脆弱的心灵,假如小孩被打了或是被骂了,就会在心灵里对学习和老师留下了一个黑色的阴影,永远都抹不掉。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非常好看和感人,假如你想知道后来马修老师怎么样了,就随我一起进入电影吧!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心得7
“啊,黑夜,如此的温柔。”这优美的天籁之音萦绕在我的耳畔挥之不去,那一双双真诚炽烈的眼睛仿佛就在眼前。
马修,到一个寄宿学校报到上岗,成为一名地位平凡的学监,这的校长势力、虚伪,特别是这里的学生,顽劣、叛逆。但马修,他是可爱的,他用智慧与胸怀“”了学生们一次次的嘲弄。以此换来了学生们的刮目相看。他更是伟大的,在他眼里,学生们的劣根性只是表面,他们骨子里都是纯真的天使。他处处为学生着想,并倾心爱护他们、教导他们。
在教育一个故意伤人的学生时,没有粗暴的采取“行动反应”,而是用语言用道理真正疏导了学生,使其真正懂得了责任与爱。“天使眼睛”是一个外表冷漠叛逆的孩子,马修真诚地与他沟通,却屡遭钉子,但决不放弃,并在合唱中是男孩儿找到了人性的美丽与人生的价值。更是在犯罪少年身上,马修仍然采取了他一贯的原则,用爱给予引导。当少年被误判再次入狱后,他与校长开展了唇槍舌战,为此,他也失去了工作,但他,是毫不反悔的。
人常说“将心比心”,但马修用他的善良及真诚与学生的敌视冷漠作交换,最终换来了漫天飞舞的纸飞机。他成功了,无愧于伟大这个词。他是我们的榜样,为人师表,就应本着不离不弃的原则,用爱心与真诚引导学生认真谱写他们人生的旋律,这才是老师的首要职责。
电影中还有一个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修在孩子们睡下后,独自一人在微弱的灯光下写日记,那黑夜,是如此的温柔。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心得体会篇三
很少有一段旋律能在我的脑海中萦绕那么久,在《leschoristes》(中文名:放牛班的春天)中,它一次次响起,一次次让我情不能自已:“sensaucoeurdelanuit/l’onded’espoir/ardeurdelavie/sentierdegloire(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忱/荣耀之巷)...”原来童声可以这么美,这么慑人心魄,明快而充满了张力。
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通过年迈的佩皮诺对皮埃尔的一次偶然拜访,将时间推溯到1949年1月15日:那天克雷芒马修以一个代课老师的身份来到那座被称作“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才发现那里的孩子个个都不是一盏省油的灯,而哈珊校长残忍的体罚只会助长他们的叛逆。他试图用自己钟爱的音乐来改变现状,来感化并拯救这些地狱里的孩子。站在他组建的合唱团中,孩子们的脸上荡漾着自信和青春的喜悦,马修先生的宽容和幽默让他们的内心不再有恐惧感和负罪感,在先生专注的眼神中他们体味到一种不曾有过的甜蜜,那便是爱。
毫无疑问,影片碰触到的第一个严肃的话题便是教育。“行动—反应”式的惩戒方式在今天似乎已不多见,但面对孩子的不成熟的心智,多数老师和家长都选择了对其进行无条件地规范,而并不顾及未成年人的特殊需要。几年前看过王朔的一篇小说《看上去很美》,讲述的是托儿所里的真实生活,小主人公方槍槍生性调皮,与学校的规则格格不入,在阿姨们的眼中是个“老大难”,渐渐的小朋友们都疏远了他,最后他把孤独而瘦小的背影留给了读者。试想《放牛班的春天》里的男孩们,如果没有马修老师的及时出现,皮埃尔的音乐天赋便不会被发觉,人们只知他有“天使的面孔,魔鬼的身材”,却有着孤僻的性格;佩皮诺只会在每个星期六傻傻地等着爸爸去接他,而永远不知道他还是个出色的“指挥助理”;郭帮只会被看作一个一无所长、无药可救的坏孩子,而不知道他可以做“乐谱架”,支撑起一个个跳动的音符。马修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为他们的未来开启了一扇天窗。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通过马修先生的创作和传播,给了这些孩子神奇的力量。这是这部影片的独到之处,也是导演christophebarratier倾心渲染的地方。这所学校没有开设音乐课,马修老师却从不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没有优越的工作环境,没有先进的器乐设备,也没有正规的演唱者和指挥家,而孩子们的热情恰恰就是他坚持创作的灵感和动力。他的小团员们进步很快,和马修先生之间的交流也已经不需要言语,因为,音乐就是最好的媒介,它把孩子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由放浪不羁归于如水的平静,这平静中又蕴藉着无数个愿望的喷发,是重现曙光之前的一番酝酿。
马修是执著的,面对着校长先生的顽固阻挠,他果断将合唱团转入了地下;他又不是一味姑息孩子的,面对蒙丹的横行霸道,他严厉训斥,但鼓励他加入合唱团;他为皮埃尔的无礼而生气,并删去了他的独唱部分,但他知道爱能融化所有的坚冰,在为公爵夫人的演出中,让皮埃尔找回自己的角色,从孩子感激的眼神中他读懂了一切。导演对马修的个性塑造并未止于此,影片中穿插了他对皮埃尔单身母亲维奥丽的朦胧的爱情,影片一开头就讲述到这位母亲的死,让人察觉到她与男主角之间不太寻常的关系,只是这段爱情还未开始就匆匆结束,无不叫人遗憾。或许爱上一个美貌端庄的女人是一个男性的本能,但我们从中更能看出马修作为一个音乐家的浪漫气质:全无帅气的外表,他的秃顶甚至成为学生的笑料,但他始终有一颗追求美、珍视美的年轻的心,在他眼里,孩子们是上天给他的恩赐,而面前的这位母亲又是人间的维纳斯。
孩子们都是爱玩的,他们喜好自由,喜欢没有束缚的郊野。他们踢足球,滚橡皮圈,扔纸飞机,就连冷酷的哈珊校长也忍不住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可以说,是马修给这里带来了春天,给死水带来了微澜。然而,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校长的贪欲和私念在不断膨胀,他利用公爵夫人的关系,很快将马修的成果据为己有。他没能预料到的是,曾经被他暴打了半个小时的蒙丹纵火烧毁了他的学校,所有的进爵之梦即刻化为泡影。我们且不去评价蒙丹的过失,这场意外的灾难却是对哈珊的一种绝妙的讽刺。令观众欣慰的是,这一天刚好马修带着孩子们离开了地狱似的学校,逃过了这一劫。此时哈珊校长意识到马修的存在对自己的地位是一种巨大的威胁,便勒令他辞职。马修伤心不已,他多么希望能继续陪伴着这群孩子成长,继续他的音乐梦想,或许,他只是一个“失败的音乐家和失业的学监”,仅此而已。
当然,善良的导演不会让他的观众失望。在那高高的一陰一森的窗口,一只只纸飞机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完美的弧线,幼稚的钢笔字传达着孩子们真实的心声,那一只只挥动的小手仿佛一群飘舞的蝴蝶,让马修清楚地意识到:他的付出没有白费,在这里只有孩子们才能理解他。本以为能心平气和地看完这部电影,男孩子们的声音还是让我忍不住流泪了:“风中飞舞的风筝/请你别停下/飞向大海共向高空/一个孩子在希望着你呐/率性的旅行/醉人的回旋/纯真的爱啊/循着你的轨迹飞翔……”后来才知道那首歌叫作《cerf-volant》(风中飞舞的风筝)。
记得在电一影《deadpoetssociety》(死亡诗社)的最后一幕中,也出现了相似的镜头:基丁老师就要走了,他的学生托德毅然站到了课桌上:“ocaptain,mycaptain!”随后全班同学陆续站上了桌子,呼唤着他们最亲爱的船长。这样的画面造成了强劲的视觉冲击力,也构成了整部电影的最高一潮部分。而在《放牛班的春天》里,故事没有就此终结,小佩皮诺搭上了马修老师将要乘坐的巴士,这意味着他告别了过去,告别了那个“池塘之底”,迎接他的,将是一个充满明媚春光的天堂。
在那所泯灭了人性和个性的寄宿学校里,克雷芒马修奉献出了自己所有的忠诚与信仰,打破了传统教育的禁锢,传授给孩子们爱和美的真谛,教会他们如何去把握青春、如何生活。他的音乐作品,正如基丁老师为孩子们朗诵的诗章,成为贯穿全片的一条主线,而浓烈的抒情性、主体性正是这两门艺术的共同特征。
应该说《放牛班的春天》是我看的为数不多的几部法语电影中最成功的一部。法语电影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不会太费周折,很平实,很舒缓,一种来自法国的精致和诗意扑面而来。没有观看好莱坞电影时的刺激感,却也不像日本电影那样沉闷,它的选材往往贴近现实,却又不自觉地透露出法国人天性中的浪漫色彩。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总有一种潜在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或者是对马修老师的钦佩,或者是对哈珊校长的憎恶,再或者是对孩子们的期许,随着剧情的发展,这部片子的审美教育意义已经自然而然呈现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中。
光与影的交错往往给人遥远的时空感。黑暗中马修房间里的灯光显得格外温暖,他的身影映在墙面,与冰冷的囚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部电影在总体上是灰色调的:紧闭的大铁门,坚深的围墙,幽暗的集体宿舍,校长和学监的时不时提醒着:“安静!”只有男孩子们的笑是鲜亮的,而窗外那片撩人的绿色总在招惹着他们本不安分的心,是的,他们应当属于大自然,这小小的寄宿学校不可能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终于,皮埃尔进入了里昂音乐学院。那么,其他人呢?佩皮诺跟随马修之后又怎样?郭帮是否靠自己挣钱买上了热气球?还有彭尼法斯、乐科列呢?我想,这是《放牛班的春天》留给我们的悬念,但已大可不必去深究,重要的是,孩子们知道:那段熟悉的旋律给他们烙下了童年中最美好的回忆,并将伴随着他们这一生。
对于画面的剪裁、镜头长短深浅的选择、运动镜头的位移方向等,这部电一影都进行了适当的处理。值得一提的是,对音乐素材的充分运用,大大增强了这部电影的感染力,对主题的抒发和情节的变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样的几段旋律,用不同的乐器进行演奏,或以不同的方式演唱;同一个曲调,反复咏唱,时而渐强,时而渐弱,根据气氛的需要而更替。钢琴的音色细碎而轻柔,大提琴则沉重而压抑,小提琴悠扬而活泼,人物的喜怒哀乐、紧张与欢快都可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童声的合唱与莫杭治的独唱宛如天籁之音,契合得天衣无缝,共同诉说着青春淡淡的哀愁:“海面上的清风/托起了轻盈的飞鹭/停落孤岛的礁岩处/冬日稍瞬即逝的气息/你的喘息终于远去了/融入群山深处……”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天然的璞玉,就看你怎样将它雕琢。在地狱中艰难地呼吸,苦苦等待天明,这时需要一个人为你打开天窗,敲开沉默的心房,在《放牛班的春天》里,这个人便是craned’obus,克雷芒马修。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心得体会篇四
今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通过一个特殊的日记形式向我们展示了1949年俄罗斯发生的事情。这部电影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回到法国老家参加母亲葬礼的故事。他的老朋友给他一本旧日记。看着第一任音乐老师克莱门特留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地回味着老师的心情,童年的记忆在自己的记忆中浮出水面。
克莱门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但1949年在法国农村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华,最终成为一所男子寄宿学校的代课老师,那里的学生大多是犯过罪、是难题的孩子。之后,克莱门特发现校长用残忍的手段统治少年问题,体罚在这里很常见。克莱门特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改变这种情况。他知道学校没有音乐课,决定用音乐打开学生封闭的心。他利用晚上睡觉的时间创作了一些合唱,开始教学生如何演唱和组织合唱,但事情并不顺利。最大的麻烦是皮埃尔,他有一副优美的嗓音,但却是一个令人讨厌的淘气角色。在克莱门特缓慢的教学下,皮埃尔的音乐天赋被发掘出来,合唱也越来越好。他被校长赶出了学校。别让孩子们再看到你。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
它不仅告诉我们,无论他们是否犯了罪或少年问题,只要他们打开封闭的心,他们一定能够纠正自己。作为我,我应该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心得体会篇五
马修是一位很好的代课老师。一天,“蛙底池”少年寄宿学校的一位老师,因为受不了这些坏孩子的行为辞职了,院长请来了马修老师。开始,这些坏孩子并不喜欢马修老师,马修老师硬着头皮去面对这些“小家伙”,但他很有耐心。
一天晚上,马修老师在整理东西时,意外发现那些坏孩子爱唱歌,于是,他组建了一个合唱团,他很快就让这些孩子喜欢上了唱歌,通过唱歌这些孩子改掉了很多坏习惯,还懂得很多道理,成绩也神奇般地提高了。上课也比以前安静多了,甚至改变老师对孩子的看法,就连一向严厉的院长,也被改变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学会了团结。最后,在一次典礼上,他们唱的歌,让下面观众大吃一惊,他们被孩子们优美纯净的歌声深深地感动了。一位女士好奇地问:“合唱团是谁组织的啊?”院长见缝插针欺骗那位女士,说,是他组织的。马修老师却一点都不在乎,虽然他也想出名,但他更想教好这帮孩子。
后来,发生一次事故。院长一气之下把马修老师辞退了。马修老师特别伤心,他恋恋不舍这帮孩子,他想教给孩子更多的音乐。院长不让马修见孩子们,马修老师难过地走了,他刚走出没多远,天空中飞来了一些纸飞机,马修老师打开纸飞机一看,都是孩子们写给他的心里话,他往上一抬头,看见孩子们向他挥手,他的内心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他带着微笑走了,他虽然离开了学校,但他得到了孩子的爱和认可。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受到,人人之间要相互关爱,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爱是钱也买不了的东西,但是每个人都有爱。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心得大全8
一直等待父母在星期六来接自己的孤儿佩皮诺,终于等来了马修带他离开这个监狱般的地方。佩皮诺的执著是正确的,他的等待最终迎来了圆满的结局。马修被解雇的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六。
“池塘之底”的沙贝、朗古卢瓦和马桑大叔联合起来揭发了哈珊虐待学生的事实,最终哈珊被辞退,而其他孩子们各奔东西。马修继续给别人上音乐课,这份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一直持续到他去世。
看完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老师深深的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就像影片里那个最不被看好的孩子也是班里最调皮的孩子,最后成了一名伟大的指挥家,就是因为有了老师的鼓励和无尽的爱,才成就了这名指挥家。就是他这种无私的爱深深的打动了我。只要你用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