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海伦凯勒教案第二课时篇一
《海伦凯勒》是一篇人物传记,课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课文讲述了海伦凯勒幼年生病、在沙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在萨勒老师的指导下,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终于学会了盲文,学会了说话,唤起了她对生活的热爱;从不幸中站起来的海伦又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其他残疾人身上。字里行间充满了爱的温馨,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的好教材。
这篇,文质兼美,语言更具鉴赏性,但由于学生没有可供借鉴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储备,对海伦“不幸”的命运,“艰难”的成长过程和“永远留在世人心中”的“奋斗精神”不容易产生共鸣。因此为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优雅、典范的语言,突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位置,关注爱读书、会读书目标的达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节课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经历阅读的亲近、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海伦凯勒》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本课教学,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切身体会她生活、学习的艰难之处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海伦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与厄运不屈不挠进行抗争的感人精神,以及她对亲人,对残疾人,对社会的强烈的爱心。
3、适度拓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的兴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感受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感受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课前互动,做好读书交流准备。
一、再识海伦,激发兴趣。
1.谈话激趣,再识海伦。
这是一篇介绍(人物)的,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师谈自己初读感受:
“人走多远,不是问双脚而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不是问双手而要问毅力。”联系今天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引出“不屈不挠”。(随机板书:不屈不挠)
二、走近人物,进行对话。
(一)用心灵与强者对话。
过渡: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课后第四题的学习要求: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画下来,再读一读。(指名读)师变要求并出示:
品悟感悟
“不动笔墨不读书”。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画下来,再读一读,品一品,把你的点滴感悟批注在旁边。
1.出示:“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默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1)指名读,谈初步感受。
这段文字仅仅读一遍是不够的。大家再读读,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值得我们注意,用笔将它圈出来同桌讨论,可以在旁边写上一些自己的体会。
(2)交流:抓关键词语体会海伦的坚强、不屈不挠。
a.“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
(此时的海伦渴求知识,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每天的开始,海伦就是“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吮吸着,直至“这块海绵”装得满满的,饱饱的。体会海伦的坚强)
b.“拼命摸读”“如饥似渴”“摸出了血”
(补充盲文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知海伦无怨无悔,为的就是学习,学会阅读。)
c.想象画面,文本补白,言语训练。
请同学们睁开眼,看到了吗?你看到了哪些画面?请用你手中的笔,选择你看到的一个画面用文字写下来,让大家都来感受你心中的,让你感动的画面吧!生动笔。音乐声中,学生深入情境,进行创写。
交流一下你真诚的文字。选择四名学生配乐朗读自己描绘的画面,老师相机评价。
(3)指导感情朗读。
指读:从你的眼神我发现你的感动了,将你的感动读出来吧!(生读:他不分昼夜——)
(4)角色体验,“疼”与“不疼中”感受顽强毅力。
创设情境:小海伦,你才只有7岁,你那稚嫩的小手指都磨出了血,你疼吗?联系上文进行感悟。
a.疼
(我很疼,但是为了看外面世界有声有色的世界,我就拼命学习……)
b.不疼
(我生活在一个与世界隔绝的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内心好痛苦。我拼命地学习,想冲破这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
师:是的,她要打破这样的阻隔,让自己从黑暗沉寂的世界里走出来,融进外面那五光十色的缤纷世界。(随着讲解板画)
(5)(大屏幕出示)补充原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片段,感受莎莉文老师给予海伦无私的爱。
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首先,我想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梅西太太的面庞,她就是靠温柔和耐心完成教育我的艰难任务的。我希望从她的眼睛里看到能使她在困难面前站得稳的坚强性格,并且看到她那经常向我流露的、对于全人类的同情心。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师:在莎莉文老师的.指导下,海伦不仅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还学会了用手指“说话”。(看看这里的引号是什么作用?)——配乐引读:
“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为一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
2.过渡:她要让她的生命开出更美的花儿。十岁时,她强烈地渴望开口说话,可这对于一个失聪失明的她来说,谈何容易?你从学说话这一部分的什么地方体又会到她的不屈不挠?交流第6自然段。
(1)齐读,添加括号中的一句后再读。为什么要加上“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两个破折号说明了什么?(最亲密的伙伴是对自己最了解不过的,她要让自己的伙伴听见自己的声音哪怕就是一点点轻轻的声音,这是她心中的一个小小的愿望,对于我们常人来说是再容易不过的,可是我们的海伦就是为了这样的一个小小的心愿还是孜孜不倦地,刻苦勤奋地,反反复复地学说话!)
(2)同学们想想:海伦既聋又盲,那她是怎样学习说话的?
请学生发单词“wrter”的音,并用手触摸,体会一下海伦学习的情形,亲身体验她学习的难度。这种靠触觉练习说话的方式,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3)回环复沓感情朗读。
(4)情境渲染(播放视频,聆听海伦的话语)
我的任务是练习,
练习,不断地练习
失败和疲劳时常将我绊倒
但一想到再坚持一会
就能让我所爱的人
看到我的进步
——海伦凯勒
3.导:是啊,这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也是一个充满期待的幸福的过程。你们看——引读第7自然段。
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抱住了海伦,留下了兴奋的泪水。这是兴奋的泪水,这是——,这是——。(学生思考自由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海伦终于成功了,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她的激动和喜悦。
(二)用心灵与自己对话。
师:天道酬勤!海伦凭借自己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终于学会了说话,此时
生命的花朵绚丽绽放!(完善板书:勤奋斗)
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感慨要倾诉。请把你最想说的话,大声地充满激情地说出来吧。(名人名言或充满韵味的简练的句子)
名人评价:
海伦·凯勒是一个让我们自豪与羞愧的名字,她应该得到永世流传,以对我们的生命给予最必要的提醒。
——【比利时】梅特林克、夫人
我想说:。
三、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师小结: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又回到了有声有色的世界;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考上了哈佛大学;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学会了五种语言,一生写下了14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海伦决心像沙利文老师那样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关爱残疾人事业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海伦关心残疾人的一些示例(播放视频)
2.海伦就这样将爱心传递着,这就是——。(引导板书:全心全意为他人)
海伦说——(生读,音乐渐起)
黑暗将使人更加珍惜光明,
寂静将使人更加喜爱声音。
我要努力把别人眼中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
把别人耳中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
把别人唇上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
我的身体虽然不自由,
但我的心是自由的。
就让我的心超脱我的躯体走向人群,
沉浸在喜悦中,
追求美好的人生吧!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师:这些流露真情的文字终将成为我们指路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3.回归板书,升华激情。
让我们记住一种精神/不屈不挠/战胜命运的精神/请记住她的名字——海伦凯勒。
让我们记住一种品格/热爱生命/忘我付出的品格/请记住她的名字——海伦凯勒。
四、书林漫步,课外积累。
课后阅读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冲出黑暗》等。
8海伦·凯勒
摸盲文
学说话
不屈不挠勤奋斗
全心全意为他人
海伦凯勒教案第二课时篇二
2、请你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下这个名字,这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海伦凯勒。
3、让我们一起轻轻地满怀尊敬地念这个名字海伦凯勒(齐读课题)。
这样一位身有残疾的弱女子,是如何创造出辉煌的成就?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她海伦凯勒。
1、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海伦?(学生自主读书,整体感悟人物)
读出了一个不幸、可怜的海伦,一个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海伦,还读出了快乐、幸福的,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海伦,(学生交流)
3、文中是怎样评价海伦凯勒的?(用文中的一个词)
(板书:不屈不挠)这是课文结尾对海伦精神的概括,谁来读出这句话。
4、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
5、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出了不屈不挠的海伦?(教师手指板书)在书上圈圈画画,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
2、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1)我们知道,正常人学会阅读、书写、算术,也许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海伦却要不分昼夜、拼命摸读、不停书写甚至摸出了血才能做到。从这儿你又想到了什么?请齐读这段话。这段文字仅仅读一遍是不够的。大家再读读,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值得我们注意,用笔将它圈出来同桌讨论讨论,可以在旁边写上一些自己的体会。
(2)交流:抓关键字体会海伦的坚强、不屈不挠。
a.不分昼夜
像一块干燥的海绵
点拨(此时的海伦渴求知识,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每天的开始,海伦就是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吮吸着,直至这块海绵装得满满的,饱饱的。体会海伦的坚强)
b.拼命摸读
点拨(我们知道盲文是向外凸出来的,由点数和点位的不同来区分,只能靠着手指慢慢地、仔细地摸读,这样的学习远远比我们正常人来得困难。)
不停地书写
点拨(我们能想象海伦当时学习情景吗?边想象边读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
c.如饥似渴
摸出了血
点拨(当时海伦年仅7岁,为了学习,她小小的手指头竟摸出了血,她会喊一声疼吗?她会哭着去找妈妈吗?她无怨无悔,为的就是学习,学会阅读。)
3、齐读这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盲人是怎样读、写盲文的吗?
盲文是透过点字板、点字机、点字打印机等在纸张上制作出不同组合的凸点而组成,一般每一个方块的点字是由六点组成。盲人需要用心、仔细的触摸这些凸点来辨别是什么字,从而认读;盲人的书写更加困难。需要用食指的指节用力叩击盲文笔,在厚厚的纸上扎下一个个突起的盲文点。长时间书写,手腕、手指都会酸痛,甚至变形。
4、了解了这个知识,再读这段话,(课件她不分昼夜摸出了血)想说什么?
学生交流(困难这么多,她还能坚持,不屈服,太坚强了。她多么渴望能学到知识。)
5、指导学生朗读
想象着海伦摸读盲文时的艰辛,带着你深深的感动之情读好这些词,这段话。
(二)还从哪些语句中读出她的不屈不挠精神的?
(1)首先请同学们想想:海伦既聋又盲,那她是怎样学习说话的?
(学生指出:海伦把手放在她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萨勒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
(3)再联系下文看看(7自然段)后来她说话的能力竟然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当她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抱住了海伦,留下了兴奋的泪水。
这是兴奋的泪水,也是心酸的泪水,因为他们仿佛看到海伦曾经
曾经
曾经
(学生思考自由说)
(4)指导朗读
让我们体会着海伦说话的艰辛,想象着她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一起来读这段话。
2、你又对海伦有什么认识?(对生命的喜悦、想象世界的美好、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残疾人等)通过这些,我们发现,海伦的内心充满了(板书:爱)正因内心有爱,她才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她才会将世界想象的那样美好,她才会将毕生的精力倾注在残疾人身上。也是爱,才给了海伦不屈不挠、战胜命运的力量。
3、正是心中充满了爱,海伦才会写出那样多感动世界的文字。慢慢地,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她从无边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中走出来了,你看,她有时,有时,有时,有时,她就是这样用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伦?(乐观,开朗,热爱生活)
指导读:幸福的感觉要慢慢
体验,通过你的声音还有你的表情表达出来吧。自由读。
最后,老师借用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1、结合海伦凯勒、邰丽华等优秀残疾人的事迹,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
2、好书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
海伦凯勒教案第二课时篇三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了海伦一岁半时遭遇一场重病后,从此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在沙利文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如饥似渴地摸读盲文,在萨勒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说话。考上大学后,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残疾人身上的故事。赞扬了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传递了终身努力便成天才的价值追求。
文章较长,但语言凝炼,明白易懂,便于理解概括。
教学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海伦的不幸,更要用心体悟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理解、赏析,使他们有所感悟、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精神洗涤,享受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仔细品味关键词句,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意境,感受海伦·凯勒的形象,体会她丰富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张扬情感、喷涌真情,从而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把语文学习转化为积极的情感。
设计思路:
任何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意思,都有一条清楚的“经线”,或者都有一个整个文章环拱的圆心。我们的教学过程也应由此来展开。找准了此点,就能辐射全篇文章的教学,就能使我们文章教学有了突破口,也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对话或寻找、拟定讨论的话题,有了依托和凭借。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心中。”正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因而,在进行设计时,我仅仅抓住“不屈不挠”,作为学习课文的唯一一个问题,抓住“不分昼夜”、“拼命”、“如饥似渴”、“摸出了血”“夜以继日”、“努力”、“反复”、“高声”、“几个小时”、“坚持练习,练习,练习……”等等词语一一体会,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逐层深入,使学生对“不屈不挠”的理解更加丰满。力求避免一些琐碎的无效提问,学生学起来也觉得思路清晰,教学重点才能得以落实。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第二遍默读浏览,感知大意。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正音。
2、想想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了些什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复述课文,师生评议。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知海伦的不幸。
布置作业:
1、抄写出示词语两遍。
2、查找有关海伦.凯勒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拨动心弦
1.出示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句子:
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第三天,也是我有视觉的最后一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世界中度过。
2.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屏幕上的这些话。
你们知道这些话是谁写的?
对了,是海伦凯勒,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名字。(认真地写)
你们觉得老师写得怎么样呢?(很认真,很慢……)
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认真吗?(因为老师在看了海伦·凯勒的事迹后,觉得她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老师在心底里尊敬她,所以我要将她的名字写得很认真,很漂亮。)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那么海伦凯勒在你们的心中是什么样的,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谁来说一说。(板书)
不屈不挠
不幸坚强
身残志坚
……
二、精读细品,披文入境
1.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近海伦凯勒,去感受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能感受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句子。
2、出示: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1)请齐读这段话。这段文字仅仅读一遍是不够的。大家再读读,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值得我们注意,用笔将它圈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一些自己的体会。
(2)交流:抓关键字体会
a.“不分昼夜”“不停地书写”
师相机点拨(白天,海伦——;傍晚,海伦——;夜深了,妈妈多次嘱咐“海伦,睡吧”,海伦还在——。是呀,无论白天黑夜,海伦都在——,她哪顾得上休息啊!这就是不屈不饶的海伦,她不分昼夜,不停的学习。)
“像一块干燥的海绵”
点拨(海绵具有什么特点?那干燥的海绵呢?海伦就是“一块干燥的海绵”,这说明什么?)
b.“拼命摸读”“摸出了血”
点拨(我们知道盲文是向外凸出来的,由点数和点位的不同来区分,只能靠着手指慢慢地、仔细地摸读,这样的学习远远比我们正常人来得困难。你能想象到那份艰难吗?所以文章说她的手指头——摸出了血。当时海伦年仅7岁,为了学习,她小小的手指头竟摸出了血,她会喊一声疼吗?她会哭着去找妈妈吗?她无怨无悔,为的就是学习,学会阅读。)
她是那样的如饥似渴:夏日的午后,……。
她是那样的如饥似渴:冬日的夜晚,……。
此时知识就是维持海伦生命的精神食粮,如果这时夺去她学习的知识,那就是夺去她的生命!)
(3)从刚才的一些词语你能体现出了海伦——不屈不挠。(指板书)
(4)带着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和体会,自己读一读这一段。
(5)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海伦不分昼夜,不管严寒酷暑,凭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学会了(引读)——“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难道不令人敬佩吗?让我们再来齐读这一段。
3、课文还可以从哪段话中也能体现出海伦的“不屈不挠”呢?
齐读。
(1)为什么要加上“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说明了什么?
(3)学语文就要有这样的敏感,通过关键的词语来理解句子。
下面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再次齐读。
当假期到来时,海伦的功课也告一段落。她回到家中,大声喊道:出示:“爸爸,妈妈,我回来了!”指读(1生读)
那个一岁半就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小海伦,完全靠触觉学习发音,现在,她说所出的每一个字,难道不都是震撼人心的吗?你来喊一喊。
4、“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成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
(1)指名读。多么美的世界啊!什么让海伦,触摸到了美丽的世界?
(2)(循环播放歌曲片段: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海伦通过不屈的意志,不懈的`努力,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知识打开了她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知识就像一道彩虹,照亮了她内心的五彩世界。于是,生活再也不是无边无际的黑暗,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在她的面前铺展开。
5、总结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又回到了有声有色的世界。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考上了哈佛大学;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决心像沙利文老师那样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残疾人上;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一生写下了14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三、深入体悟,升华认识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海伦文章中那些感动世界的文字。(生读,音乐渐起)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冲出黑暗》
这些流露真情的文字终将成为我们指路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四、拓展作业,课外积累
1、只读了关于海伦的一篇文章,大家就有这样深的感受,如果去读一读更多有关海伦的文章,或者去读一读海伦写的书,相信大家一定有更大的收获。老师为大家推荐几本,相信大家一定都会去读的。
出示书籍封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生活的故事》
对于一个生活在无边无际黑暗中的女孩,假如给她三天光明,她会做些什么呢?
海伦生活的故事是否会继续让我们感动呢?也许我们的心灵之光将由此被点燃!
课后请大家去选择一本读一读!
2、最后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记住这位感动我们,感动世界的人吧!(出示海伦图片,并引读)
让我们记住一种精神/不屈不挠/战胜命运的精神/请记住她的名字——海伦﹒凯勒。
让我们记住一种品格/热爱生命/忘我付出的品格/请记住她的名字——海伦﹒凯勒。
让我们记住一个人/一个值得永远怀念的人/一个永远激励我们不断向前的人/请记住她的名字——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教案第二课时篇四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5、 会用“如饥似渴”、“倾注”造句。
1、 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感悟,受到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的感染,从而对她产生由衷的敬意。
2、 理解文中重点句。
课文配乐朗读磁带、生字词卡片、海伦资料、海伦图像
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题
2、 今天我们要读读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简介海伦·凯勒,(略)。
3、 本文讲了她的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
1、 各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读,师相机纠正读音。
(2)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做到“四不”。
(4) 指名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 轻声朗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课文那些内容使你印象深刻?
2、 师生交流。师相机归纳学生读懂的内容,适时板书。
3、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根据板书给课文分段。
4、 分小组讨论,然后师生交流。第一段(1);第二段(2—5);第三段(6—7)第四段(8)
5、 分段朗读,要求读通读顺。
四、作业
1、 指导写生字。
2、 用钢笔描红、临写。
3、 朗读课文。
一、复习
2、 这堂课我们就细细研读课文,感受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二、学习课文(根着学生的思路学习)
轻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海伦·凯勒那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2—5)节
1、 自读课文2—5节,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海伦·凯勒那不屈不挠的精神?
2、 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感受。
3、 师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1) 出示文字灯片“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引导体会海伦·凯勒那不屈不挠的精神。
(2) 指导朗读。
(3) 她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决心,这么顽强的意志呢?引导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一句。
(4) 引读“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5) 学习第五节,出示部分文字“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为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原站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引导体会正是海伦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她的感受才会这么美妙,这是她用心所看到的世界。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节。
(二)学习第三段(6—7)节
1、 自读6—7节,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海伦·凯勒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2、 同桌交流。
3、 师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1) 出示灯片“萨勒让海伦摸清舌头、牙齿、嘴唇和喉咙的位置,以此体会怎样发音。这种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方法,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引导学生在读句中感悟海伦学习发音的艰难。
(2) 文中还写到了这一点,你找到了吗?“海伦后来在回忆自己的这段学习生活时说:‘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知道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练习,练习,练习……’”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她练习发音的艰难和她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3) 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一段
1、 指名朗读第一段,你能体会他们的心情吗?
2、 小组讨论交流。
3、 指名交流,师小结:海伦的幼年是在无声无色的世界中度过的,她面对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双目失明和双耳失聪给她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是她对生活的热爱促使她不断地学习,而这种学习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她不屈不挠,不断突破自己的难关,是的,她成功了,她和正常人一样能说话了,这种无比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你能体会吗?而父母又是多么的骄傲呀!
4、 学到这儿。你的心情如何?带着敬佩的感情读1—7节。
(四)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想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2、交流。理解重点词、句。
三、回顾全文,朗读体会
1、 自读全文,你想学习海伦什么?
2、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作业
1、 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讨论课后3、4题。
4、 书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
3 海伦凯勒
生病——失聪失明
奋斗——复聪复明 不屈不挠奋斗
奉献——永生留名
教学随笔:在学习课文过程当中,学生被海伦·凯勒那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所鼓舞着,从而更加坚定了战胜各种困难,努力学习的信念。
海伦凯勒教案第二课时篇五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感受海伦·凯勒非凡的毅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同时也能从海伦的经历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精神的力量。
文章介绍了海伦·凯勒小时因病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在家庭教师萨利文老师的帮助下走进了知识的大门。知识给了她生活的勇气与力量,使她享受到无声黑暗世界中独有的美:她在想象中感受世界,用触觉学会了说话……她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所有的奋斗的力量以及生命的美好。
第一课时
人能走多远,不要问双腿而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不要问双手而要问毅力。我们要为自己树立起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为了追求一种境界。不管目标实现与否,人生都会因为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听力内容)
十九世纪,有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让世界都为之震惊。她志存高远,坚忍不拔,她用自己奋斗的一生,告诉世人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她的名字就是——海伦·凯勒。
1、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第二遍默读浏览,感知大意。
1、 出示词语,指名读,正音。
2、 按照词语的提示,联系复述课文。
3、 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1、 抄写出示词语两遍。
2、 查找有关海伦·凯勒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请学生自由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海伦的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的交流,加深对海伦这个人物的印象,为更好理解课文中的人物的形象作好铺垫。
1、 老师请几位同学,给他们蒙上眼睛,塞住耳朵,让后让他们回座位。
2、 等他们座位后,帮他们恢复正常,请他们谈谈自己双耳失聪、双目失明一刻的感受。
3、 根据学生的感受,老师.总结,引入新课,特别理解“隔绝”、“黑暗”、“沉寂”、“暴躁”
4、 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话题一:是什么改变了小海伦,使她从黑暗和沉寂中走出来。
(可以从萨利文老师的帮助、小海伦自己的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打开了海伦沉寂与黑暗的世界等方面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海伦在想象中感受自然的美,用触觉学会说话,给世界留下自己的声音。)
话题三:从海伦的一生中,你有什么感触?
(这三个话题是教师预设的,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调整。另外
在交流对话中,相机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时同时受到海
伦人格魅力的熏陶。)
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推荐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推荐影片《海伦·凯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