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周用开先进事迹心得篇一
1928年3月,周永开出生在四川巴中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43年,周永开进入化成小学读书。
周永开至今记忆犹新,他回忆说,在小的时候就感受到“共产党的队伍就是不一样”。国民党的乡长下乡,骑着马,前面有人开路,后面有人背枪跟着,不可一世。当时遍地土匪和鸦片,红军一来,打土匪,做事公道,不仅帮父亲戒掉了鸦片,还教了他很多知识。自此,革命的种子便在周永开幼小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1945年8月的一个夜晚,在化成小学背后的山坡上,周永开在老师王朴庵的见证下,高举紧握的拳头,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那年我17岁,从入党那一天起,我就立下誓言,要为穷苦人翻身求解放,我不怕死,绝不当叛徒,党怎么指挥,我就怎么走;党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讲起自己入党的心路历程时,周永开如是说。
周永开把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看得比自己生命都重要,他的党员身份曾一度连妻子吴应明都不告诉。
巴中是革命老区。在巴州区化成镇梁大湾村,高高的石壁上,“中国共产党万岁”7个大字,在崇山峻岭中格外引人注目。
怀着一颗对党至忠至诚的赤子之心,他出资近万元,雇请36名石匠,用錾子一锤锤地錾刻而出。每字高9米寓意党的90年华诞,宽7.1米寓意党的生日。隔山眺望,七个大字清晰可见、气势磅礴。过往之人,无不驻足观望。
怀着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周永开还自费组织拍摄了电视教育专题片《巴山教魂》,组织编纂了系列丛书《热血》,倡议修建了英烈园,大力传承和弘扬红军的革命精神。
周用开先进事迹心得篇二
“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1991年6月,周永开从原达县地区纪委离休。离开工作岗位后,一直惦记着再为老百姓做点事的周永开,把目光投向了万源市花萼山。
为了纪念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打响的“万源保卫战”,上级有关部门来万源策划拍摄电视剧《血战万源》,离休后的周永开主动参与外景地选择,由此关注了花萼山。
为收集资料,他跑遍了花萼山,山上有几条沟、几道坎他都清清楚楚,山里的风景也让他驻足留恋。但因生产生活条件匮乏,当地村民不得不砍伐、放牧、打猎,花萼山一度被破坏得不成样子。
1994年,周永开带着退休干部余世荣、退伍老兵楚恩寿两名同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保护花萼山的征程。他用自己的积蓄租用了两间茅草房作为办公用房,出资聘请当地老百姓作护林员,正式成立了民间保护组织。他立下誓言,“一定要把绿色还给大山。”
经过摸索,周永开总结出一套保护自然环境的“土教材”。他不让人上山采松子,说那是松鼠野猴的粮食;他不准人上山砍树,说那是森林的根基;他不许人上山修房建屋,说那是动物的领地。乱砍滥伐者、盗猎者只要听说周永开来了,就躲得远远的。
护绿水,保青山,周永开开启了他的巡山护林之路。他先后走遍花萼山11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51个组。有时巡山一整天,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晚上只能睡在垫着棉絮的木板上。他日复一日的坚持感动了当地村民,大家纷纷加入护林队,成为义务护林员。
护林行动,周永开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功夫不负有心人,花萼山上捷报频传:山上种下了一批中药材,村民自发造林上百亩,林业部门也在花萼山实施公益林项目500亩,栽植了适应当地气候生长的华山松;2007年4月,花萼山成功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0年8月,周永开又回到花萼山,他看看那两间茅草房,又看看已经绿树成荫的“清风林”,高兴了很久很久。走时,他再三叮嘱当地村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定要把花萼山保护好。”
周用开先进事迹心得篇三
“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这是我和妻子对在一线抗疫人员的一点心意,请一定帮我们送达武汉,拜托你们了。”20__年2月13日上午,周永开夫妇将早早委托儿女从银行取出的10万元现金,郑重地交到了达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手中。
今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那些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身影,始终牵动着周永开的心。当他得知全国特别是湖北武汉严峻的疫情形势,广大干部群众超常付出,自己却不能帮上什么忙,晚上更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一定要为疫情防控做些什么!思来想去,最终周永开和妻子商量决定,捐出平日里省吃俭用下来的10万元积蓄,为帮助武汉战胜疫情尽自己的最大所能。
“无力上前线,小情助武汉。疫情当前,我们年纪大了,就只能捐出一点钱表达心意。”周永开说这话时,眼中泛起了泪光。
周永开对“公”慷慨,对“私”却极度苛刻,每一笔捐款都是他和妻子吴应明省吃俭用、节衣缩食而来。每每回忆起当年“地下工作”期间的场景,他便感慨万千,说今天的生活已经很幸福了,对于物资方面“自己够用就行”。他和妻子至今仍住在上世纪十年代修建的职工宿舍,60多平米的老屋里,每一件家具都说得上是“古董”了。沙发破了,就拿布遮盖拿线缝上;椅子坏了,就用绳子固定绑住;一套蓝色中山服,更是穿了几十年。
这些年,他已经记不清捐献了多少钱,但他始终记得“把一切奉献给人民”的庄重承诺。“共产党人没有私心,等我们老了,我所有家产包括这房子也捐献给国家。”
周用开先进事迹心得篇四
“我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理应知恩图报。”这句朴实无华的承诺,一直是周永开心中的头等大事。
在花萼山守山护林的岁月里,每次上山前,周永开都要动员身边的亲戚朋友为贫困户捐款捐物,然后请人背上山,挨家挨户发送。看到特别困难的家庭,周永开经常自己掏钱,这家给100元、那家给100元,早已数不清给了多少次了。村民蒋大杰说:“周书记送给我们的衣服有好几套了,我们也学‘老革命’,拿了两套送给了更困难的人。”周永开连续10年资助数十名花萼山的贫困孩子上学,请放映员到山上给孩子们放电影,让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
2014年,周永开回到巴中母校化成小学。在校园散步时,他看到操场角落孤零零地坐着一名学生,与操场上成群结伴的孩子显得格格不入,便仔细询问老师这个学生的情况。在了解到该生因为家庭条件非常差而自卑时,周永开给他打气说道:“人穷,但志不能穷。”从那年起,每年开学,学校都会准时收到周永开寄来的用于资助该生的3000块钱。
不仅如此,周永开还在母校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化成小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骨干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2018年,他再次向奇章中学、化成小学捐赠奖学金10万元。
多年来,周永开没有给老伴买过一件首饰,没有给儿女送过一件礼物,没有给过孙子一次压岁钱。老伴说,他不懂那些;儿女说,我们已经习惯了;孙子说,我爷爷没有钱……但他们都知道,这个看似没有“人情味儿”的“老革命”,几乎将他的全部家当用在了他一生追随的“革命”事业上。
周用开先进事迹心得篇五
1994年离休后,周永开给自己加了任务——花萼山守山人。因为穷,村民在此伐林捕猎,生态破坏严重,有的地方甚至被“砍秃了头”。他立志要让青山重回。
他带着两名老干部白天拄着拐杖巡山植树,穿过溪流、乱石,向开荒、砍柴、打猎的老乡们做保护生态宣传。晚上打地铺睡觉,山高气寒,他们时常咳嗽,腰酸背痛。此时周永开已近七旬高龄,还做过胆切除手术。有一次昏迷摔伤,农民抬着他走了几个小时才得以下山求救。
“为了生态,我的命可以丢在山上,如果我死了,就埋在树底下当底肥!这是我的志向,谁也不要拦着我。”他护林上万亩,亲手种植上千亩的“清风林”,推动建成了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他出钱、出力、出思想的全方位带动下,爱林护林已成为当地人的自觉。
周永开刚上山时,项家坪村没有一个高中生。他私人出资翻修好花萼山上的学校,冬天不漏风,夏天不漏雨;他还找到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项尔方说:“我们定向培养几个娃娃,帮助他们走出大山!”
这些娃娃中,蒋宁聪患有严重眼疾,周永开将蒋宁聪带到达州,找最好的医生治好了眼疾。后来,蒋宁聪成了花萼山区第一个大学生,如今成为一名青年基层干部。
周永开1998年发起在川北多个有红色印迹的学校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截至目前颁发10余届,奖励师生近400人,并不断追加捐款。
他两袖清风,拒绝搞待遇,至今仍住着50余平方米的老屋。
“周老革命一辈子扎根人民,保持劳动者本色,身无余财,房子也不留给儿孙,就连自己百年后的遗体,也准备捐给医学院供解剖,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党和人民……”达州市干部群众谈及周永开,无不心生敬意。
周用开先进事迹心得篇六
周永开做组织工作成效显著。到1949年下半年,通、南、巴、平共发展党员1300多人,建立区委16个,支部70多个。为斗争需要,他发展妻子吴应明入党,化名“松君”的她常常将通信情报藏在身上,送往四面八方。
那时周永开夫妇刚有第一个孩子。“松君”有一次穿过敌人岗哨,孩子受惊哭出声,她立刻死死捂住孩子的嘴,孩子难受地挣扎……任务归来,周永开后怕地说:“孩子取名周平吧,希望她能平安。”
临近解放,上级指示武装起义。“需要枪,去成都搞。那时每5家百姓就有1个特务盯着,搞杀头连坐,沿途都是关卡。”周永开回忆,“我们把枪藏在白蜡里,装作贩卖白蜡,有惊无险把枪运回巴中,搞起了武装起义。”
当时,国民党正规军一个师开到附近。地下武装发动手拿大刀长矛的群众,将敌军三个团分割包围。周永开等指挥农民武装,将枪炮武装的敌师缴械,俘敌2400余人,缴获子弹10万余发。
周用开先进事迹心得篇七
“我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理应知恩图报,为党分忧、为民解难。”这句朴实无华的承诺,既是周永开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他一生真心为民的生动写照,他把群众当亲人,几十年捐资助学、扶贫济困。
蒋宁聪是周永开曾经资助过的一名学生。童年时期的蒋宁聪,因为视力的原因,只能看清几米远的地方,周围的人都说他是个没有出路的盲人。就在蒋宁聪暗无天日的时候,周永开带着他去当地最好的医院,找了最好的眼科医生,检查发现只是高度近视。周永开便掏钱给他治疗,配了眼镜。
“当我戴上眼镜那一刻,虽然有些眩晕,但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可以清晰地看到街道对面的人,甚至能看到香樟树叶上的纹路。”蒋宁聪说,周爷爷是那个为他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人,也为村里孩子带来了希望。
后来,蒋宁聪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如愿以偿考上了公务员。他立志,自己也要成为和周爷爷一样的人。
为资助困难师生,周永开在母校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化成小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现已颁发20余届,先后奖励师生近1000人。2018年,他一次就向奇章中学、化成小学捐赠奖学金10万元。
新冠疫情暴发,捐献10万元支援疫情防控;多次主动交纳大额特殊党费……多年来,为了公益事业,周永开累计捐款上百万元。
很难想象,这么多捐款,都是周永开夫妇平时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省出来的。夫妇俩都是离休干部,住的房子还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老家属院,家具都非常老旧,一套搪瓷杯、搪瓷盆一用就是四十多年,一部小电视、一台挂式空调才让简陋的房间稍显现代感。周永开孙女周婧说,“爷爷是在用最低的物质生活,追求最高的精神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