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教案篇一
课型: 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磕磕绊绊、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德育目标:
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课前准备
1.提前阅读整组课文,初步感知本组课文内容,自学生字。
2、师生共同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图片及影像资料。
教学方法:
学生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讨论。结合讨论,指导学生朗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分享信息
1.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热爱生命的
有关资料。
某一类人的主要事迹,还可以具体介绍某一个人的感人故事。
二、激情导入,感知课文
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板书:触摸春天)
2.由题设问: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些什么?读过课文之后,你又
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三、自主读文,识写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四、自主读文,识写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自学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练习给生字组词。
4.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导“瞬”字的书写。
五、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
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寻找学习伙伴帮助解疑。
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较为浅显的问题,让学生互相帮助解决;含义深刻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在
书中画出,暂时不做讨论)
六、合作研读,领悟语句
一谈自己的理解。
2.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感悟)
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语句,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第 二 课 时
一、品评人物,深化认识
2.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
出自己的深层体会)
二、品读欣赏,背诵积累
浮现出来。
分,为什么这样读)
3.把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三、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下面请同学们自读“阅读链接”中的内容。
2.全班交流:“我”在树林里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我”为什么
会有这样的发现。
3.请同学们谈一谈对海伦·凯勒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做相应的补充介绍)
四、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出读后感想。
3.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
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高一语文教案篇二
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高一语文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黄山松的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学习本文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感知黄山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有条理地介绍自己对黄山、黄山松的认识和了解。
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介绍对黄山松的认识和了解。
二、学习生字、新词。
1.利用词典掌握要求掌握的生字。
2.重点指导易错字音和易错字形,理解词语。
3.小组学习、汇报。
三、朗读课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多种形式组织朗读练习。
3.指明读文。
第二课时
一、深入读文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和特点
1.读课文,思考:黄山松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注意结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谈自己的感受。
2.文中具体写了黄山松的哪三个特点?举出文中概括这三个特点的句子。
二、结合具体的语句了解黄山松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了解黄山松的特点。
1.结合具体语句感受黄山松的特点。
2.默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二)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作者对黄山松是怎样一种感情,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这种感情的?
(1)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
(2)学生自评、互评
2.学生读课文,结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谈自己的感受。(认识到文章总的顺序是按着总述—分述的顺序来讲的。)
第三课时
一、回读课文,整体感受文章。
说一说:你认为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哪些地方精彩?
(引导学生从内容、表达方式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进一步认识作者写作文章的特点)
二、练习巩固。
1.巩固基础知识。
2.口头表达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黄山松的三个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间学生互相评价。
高一语文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能按照课后练习的批读要求,边读边思,边作旁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密西西比河的美丽风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密西西比河风光的资料。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疏通字句。阅读相关课外书。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这是文章的开头部分,简单的一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密西西比河风光的总体印象。这一段是文章的总起,也是文章的中心段。教学的时候,让学生了解这一段的作用,理解风光旖旎的意思。旖旎一词运用范围不广,要让学生会读,并知道在什么地方用。
第2段:这段写了密西西比河西岸的美丽风光。主要写了草原的广阔和野牛的闲适。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一浪接一浪,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想象草原的景象,感受它的魅力。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的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抓住几个动词,体会野牛自由自在的快乐,长髯一词,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要适当提示。让学生通读此段,感受西岸风光的静谧。
第3、4段:这一部分,作者着重写了东岸风光的热闹和喧嚣。随着风光特点的变化,作者的笔触也开始活跃起来。第3段主要是写植物的葳蕤丰茂。各种颜色、各种芳香的树木杂处一堂,写的是植物的数量众多;茁壮生长,高耸入云,写的是植物的生长状态。这里,作者罗列出植物的品种: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槭树、鹅掌楸、木兰树,让学生找找这里写了哪些植物,了解作者罗列出它们名字的作用是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东岸植物的茂密景象。这里,作者还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木兰树在丛林之中挺拔而起,耸立着它静止不动的锥形圆顶;它树顶开放的硕大的白花,俯瞰着整个丛林,拟人的手法赋予了东岸植物鲜明的性格,让木兰树的特点更加突出。第4段写的是动物,有的词语学生见得少,作者的构词手法也与从前的文章有一些区别,因此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读通句子。如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醉态酩酊的熊、麻雀般大小的弗吉尼亚鸽、黄嘴的绿鹦鹉和火焰般的红雀、蜂鸟在佛罗尼达茉莉上熠熠发光等词句,要让学生完全读通,掌握句子的语法停顿。学习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5段:这部分是对前面的总结,河的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仍然是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两岸风光的不同特点。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体会词语,进一步理解全文。
课后第1题:这道题是指导学生总体感受课文,通过朗读去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通过背诵去积累词句。
课后第2题:这是课文的自学提示,课文的风光描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边读边想边批注。
课后第3题:目的主要在于积累。这几个词语表现力丰富,对丰富学生的语汇有很大好处。
教学设计参考
一、介绍作者,初读课文
1.介绍作者,谈谈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他的这篇作品在读者心中的地位。
2.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和通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全文,了解大意。
2.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读。按批读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这段文字让你看到了密西西比河怎样的风光?用一个词语归纳景色的特点。
(2)勾画最能让你受到触动的句子,说说通过这些句子你想象到了怎样的景象?
(3)把优美的词句勾画出来,作为语言积累的材料。
(4)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高一语文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认识鲁迅笔下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整体感悟能力和词句分析能力。积累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教学难点 :片段精读
第一课时
课前组织教学:
猜谜(二选其一):1,山东快书(打一名人,谜底:鲁迅)
2,眨眼之间,就到了峨眉山的东边(打一名人,谜底:鲁迅)
导入 (1分钟):
你读过鲁迅那些文章?(鲁迅的文章是有质量保证的。“鲁郭茅,巴老曹”,在现代文学大家排名中,鲁迅位列第一,当之无愧,也无争议。中国至今仍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我所知道的,有两位作家被提名,一个是王蒙,一个是鲁迅)。语文第2册选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单元第1课,选自朝花夕拾)和社戏(第四单元第16课,选自鲁迅全集第1卷)。
破题(4分钟)。
默读(15分钟)
带着诸多疑问默读。浏览,规定时间。勾划批注。
练习(15分钟)(板书):
1,本文在体裁上属于( b )
a,散文 b,小说 c,诗歌 d,戏剧
2,什么是社戏?(看p111注释)
3,本文写了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吗?
5,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一,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
二,景物描写生动传神。
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航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
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手法,化动为静,如表现船行之快,“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蹿”。
发作业本。当堂完成,当堂评讲,学生自己打等级。规范作业 格式(把题目写起,要抄题,不空行)。强调书写。
小结(4分钟)
布置课外作业 (1分钟):去找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彷徨来读。写点读后感。
第二课时
课前组织教学:
板书:鲁迅,原名 , 人,中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 家。代表作有 。(周树人,浙江绍兴,文学,思想,革命,朝花夕拾、呐喊、彷徨)。
导入 (5分钟)。把你喜欢的词语圈出来(圈在下面),把你喜欢的句子勾出来(用“~~~~~”)。
听写(30分钟)。
带上书笔,草稿本,找一个合作伙伴,结成对子,听写。本着对自己,对他人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听写的方式,用自己所圈的词语,所勾的句子来考对方的积累和听力。
又如:我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只念两遍,考对方能否一字不漏地记下来,且标点无误。对方也可以请他谈谈喜欢的理由,或,也念一个句子。
争取听写20个词语,5个句子。在合学过程中遇到困难,讨论解决。可以举手求助老师。不认识的字就。听写完后,交换检查,打上等级。必要时加以小结。
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给全班或个别对子念些词语或句子。
如:极偏僻,很悠扬,最惹眼,太怠慢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语的偏正短语),写包票,中状元,吃炒米,掘蚯蚓(动宾短语),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复句)
方位还原。
小结(4分钟)
布置课外作业 (1分钟):回去把课文朗读一遍,家长签字。
第三课时
课前组织教学:
导入 (1分钟)
给你一篇短文或一段文字,你觉得有那些阅读步骤?
请学生把自己宝贵的阅读经验介绍。然后引出老师的经验之谈,隆重推出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学法指导(30分钟)
问题包含在一篇文章的哪些地方呢?
一, 题目
学会提问,首先要选好提问的角度。还要注意提问的表述方式。
二, 作者
鲁迅是文学家,那么科学家、政治家呢?
三, 喜欢或重要词句(喜欢的句子用“~~~~~~”重要的句子用“————”)
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这个词语写什么?山。什么山?“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淡黑的”写山的什么?(色彩。“起伏的”写山的形状;“连”写数量。)为什么看见的不是青山,而是淡黑的山?(暗示时间是晚上。)如果把“起伏的”删去,表达效果会受到什么影响?若把“起伏的”提到“淡黑的”前面,可以吗?(不可以,不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填空: 的峨眉山
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在文中找到勾出,读一遍,背一遍。男生读一遍。
你能用四个字来概括这个句子的主要内容吗?(山跑船慢。)什么山?怎么跑?山真的在跑吗?(山是静止的,不动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化静为动,更形象生动。)船真的慢吗?(no,船慢是我的感受。)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受呢?(看戏心情迫切。船已经开得很快了。作者没有直接写船行之快,而是通过写山跑来衬托。)
喜欢这个句子的,举手。谈谈理由。(用了比喻,拟人,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把“连山”比做“兽脊”,把山当成人来写,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看戏的迫切心情。)
四, 开头
朗读〈〈社戏〉〉开头第一段。
有无悬念?“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我在这里得到了什么优待?“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是什么当中的句子?什么意思?不看注释你知道吗?难懂,费解。而旧时孩子总是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还记得鲁迅小时侯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情景吗?p9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拗过去,拗过去。”
注意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体对开头,结尾的影响。
五, 结尾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是否照应开头?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的豆,为什么觉得没有昨夜偷的豆那么好?偷的豆好在哪里?(豆是一样的,只是偷豆这件事让我难忘。结尾照应了开头,双喜等许多小朋友陪我去看社戏,在看戏回来的路上还发生了偷豆这样有趣的事情,这不是我得到的优待吗?免念枯燥的书本,那我干了什么呢?不正是看戏和偷豆吗?)
六, 过渡段
怎么从这段过渡到下段?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七, 精彩段落
朗读〈〈社戏〉〉p120“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练习:略
八, 全文
问主要内容,问中心思想,问写作特色。
小结(8分钟)
学会提问,以提问方式可以深入文章内部,加深对词句,段落,篇章的理解,理解了的朗读背诵和未理解的朗读背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 一个词语,句子,段落上多花一点时间,就会有多一点的收获。
布置课外作业 (1分钟):比较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
教学后记: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以课文为例子,首先要把语文当工具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