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篇一
在局主要领导的全力支持下,7月23日,我们五峰研学旅行学习团队一行5人,踏上了井冈山这片红色的土地,去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培训班。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精神的发祥地,拥有21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持单位的井冈山,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其中的青少年教育基地牢牢把握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这一主线,充分挖掘井冈山丰富而独特的红色资源,契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和青年干部成长需求,引入仪式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理念,自主研发了一系列特色课程,打造基地核心竞争力,探索出了一条红色基因教学的创新之路。
为期五天的学习,我们将基地的仪式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都一一进行了体验。
一、红色育人的研学课程
1、开班式上放异彩,烈士墓前祭英魂
参训的154名学员盛装出席,以最饱满的姿态向基地指导老师及同行展示教育人的风采。三千翠柏卫忠魂,紧逼戎装后来人。开营仪式后,全体学员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祭奠革命英灵。
2、八角楼台铸热血,挑粮小道磨意志
150余名学员慕名前往坐落于茅坪村的八角楼,昏暗的灯光九十年前照亮了伟大的革命道路。烈日炎炎,培训学员重走挑粮小道七里山路,虽然汗水湿透的衣裳,但那一幅幅咬牙坚持的革命精神,已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里。
3、聆听讲座获新知,革命家风代代传
培训学员有幸聆听了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钟教授对井冈山精神的解读,更有感于革命后代王放讲述父辈投身革命,将革命精神作为家风祖训进行传承。通过讲座,让我们了解到,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当我们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不能忘记革命先辈们用鲜血铸就的峥嵘革命史,那段辉煌悲壮而光荣的历史需要我们共同找寻,共同铭记。
二、课程开发的有益启示
井冈山革命教育基地课程开发的成功,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着力解决研学旅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研学旅行如何与学校课程实现有机融合?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如何设计?此次的培训学习,带给了我们如下思考:
1、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立足教育性
研学旅行做到立意高远、目标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出现“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必须把教育性原则放在首位,每一门课程须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寻找适合的研学主题和课程教育目标,深度促进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既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又要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井冈山之行中,通过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聆听感人的革命故事,让学员体会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悟信仰的力量,把理想信念转化为对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所以研学旅行在课程目标的制订上,要与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思想品德课程、历史学科课程、科学学科课程等统筹考虑,活动中的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目标和核心素养的`目标统筹等等,都应该是落实课标的核心要点。
要通过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身心、思想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突出实践性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是目的,旅行是手段,通过旅行中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现综合育人的目的。为此,课程设计和实施中,要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充分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研学旅行,就是要让他们在与学校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观察体验、实践思考。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设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要避免学生在学校中的以单一学科知识被动接受为基本方式的学习活动。井冈山革命教育基地的课程设计,井冈练兵、三湾改编、学编红军草鞋、自做红军餐等,都突出了研学的实践性。
研学旅行的课程应当超越学校、课堂和教材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因地制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与体验客观世界,在实践学习中亲近自然、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加强融合性
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要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研学旅行基地功能的拓展、研学旅行线路的设计、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都要创造性地整合。
从课程资源的整合看,既包括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跨界整合,也包括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例如,要统筹安排好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线路的课程资源开发;要结合域情、校情、生情,从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各种场馆中挖掘和整合可利用的课程内容。充分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实现与学校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衔接融合,推动学校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融合。
4、研学旅行的活动课程开发要确保安全性
由于研学旅行的课堂多是在路途上,开放性非常强,所以安全性原则是确保活动课程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则。针对以学生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学旅行,需要对研学线路、课程设计、组织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安全保障等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评估,切实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确保活动中每个环节的安全性。
五天的课程,转瞬即逝。井冈山,我们轻轻的来,又轻轻的走,蓦然回首,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当我们走在挑粮小道上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时,当我们站在革命英雄烈士墓前泪如雨下、泣不成声时,当我们聆听革命后代讲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谆谆教诲时,我们领会到了井冈山精神的真谛。但愿我们今后所做的研学旅行活动,也能够给学生带来一辈子能够受用的、值得铭记的宝贵经历。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篇二
五尖山,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近日,我们在学校参加了五尖山研学旅行,这次旅行深深地打动了我。在这次旅行中,我不仅得到了知识的启发,还领悟到了许多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段:对五尖山的感性体验
在五尖山的山脚下,我们首先被那气势磅礴的山峰所镇住了。山上的群峰叠嶂,云海缭绕,翠绿色的树叶,沁人心脾的清凉气息,让人倍感舒适。在爬山的路程中,我们仰视着高耸的山峰,仿佛越来越觉得山无尽头。但是,一想到站在山顶俯瞰世界的感觉,就让我们有了继续前行的决心。
第三段:对博物馆的了解
在五尖山的“伏龙山庄”,我们参观了五尖山博物馆。博物馆内保存了大量珍藏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包括五尖山历史、地理、生态、文化、民俗和宗教等丰富的内容。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们对五尖山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从传说中的五仙峰到道家汇聚的地方,五尖山成为了儒道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第四段:对道教文化的学习
五尖山是中国道教十大名山之一,也是道教圣地,我们当然不能错过对道教文化的学习。在五尖山有许多道教庙宇,其中最重要的是五尖山的黄帝阁,我们在这里学习了闭关修行、道教禅法等宗教仪式。我们在等候道士小心前来祈福的时候,感受到了了凡人身份的渺小,更加珍惜充实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
第五段:结语
五尖山研学之旅让我领略到了最美丽、最神秘的路径,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生命和处境。如同夜空中的繁星,每个人都是“星子”。
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内心的成长。五尖山研学之旅以独特的方式带给我们无尽的启示,让我们深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将继续努力开拓新的人生经历,成长为更好的人。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篇三
五尖山,地处浙江省安吉县,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旅游和研学的热门之地。我在这里参加了一次难忘的研学旅行,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体会,分享这次旅程所带给我的感受。
第二段:五尖山的自然景观
五尖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峰曲折起伏,峭壁陡峭,景色壮丽。我们爬上山顶,俯瞰落差百米的水帘洞,感受到了独特的景观美。
同时,山区的植被丰富,生态系统完整,这也是我们必须要注意保护环境,爱护山林的重要原因。
第三段:五尖山的历史文化
五尖山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里,我们造访了千年古寺——梅坞寺,参拜古迹——睿圣寺,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厚底蕴。同时,这里还有着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比如板鸭制作、绿茶的采摘加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
第四段:五尖山研学旅行的意义
这次五尖山的研学之旅,超出我们单纯的旅行体验和观光感受。通过参观生态农场、实地考察、文化探究等多种形式,我们深入了解了五尖山的独特生态环境和悠久历史文化,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山林人文价值;同时,这次研学之旅也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挑战自我、培养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段:总结
通过五尖山这次研学旅行,我深刻认识到了生态、文化与人类应该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同时,在这里得到的启示与体验也将伴随着我一生,指引我走向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和人生深度。我相信,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这次研学之旅将功不可没。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篇四
暑假里,各地中小学的研学旅行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孩子们在教育部门和学校带领下,离开爸爸妈妈,在集体旅行、集中食宿中体味成长的快乐,在行万里路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研学旅行的好处显而易见。比如,在参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过程中,孩子们走进大学校园,亲身感受其中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独特魅力。“百闻不如一见”,这样润物无声的熏陶,可能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一颗求真向上的种子。同时,“独自”离开家闯世界,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独立能力,学会照顾自己,还能面对更多“突发状况”,学会做出选择、服从命令、提高安全意识。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
但值得注意的是,研学旅行不能走马观花,混同于一般大众化旅游的“上车睡觉、景点拍照”。出发时,要带着问题、带着思考,一路上真正有“研”又有“学”,力求在亲身实践中探索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在团队合作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同学们同吃同住,而应该合理分工、互动互助,在各司其职中培养责任意识。
作为组织者,则应该努力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动有备案、应急有预案”,让一场研学旅行真正充满“研学”的味道。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篇五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伊岭岩研学旅行。这次旅行不仅让我亲身体验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到了地质学的魅力,还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下是我对这次研学旅行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开场介绍伊岭岩研学旅行的目的
伊岭岩位于我国山西省,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奇观之一。在这里,我们能够亲身学习地质科学的知识,了解地壳运动的原理,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研学旅行的目的是培养我们对地质学的兴趣,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第二段:亲身体验伊岭岩的奇妙
伊岭岩以她独特的地质遗迹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参观学习。我们首先参观了伊岭岩的巨型壁画,通过讲解员生动的讲解,我们了解了这些壁画的历史背景,学习到了岩石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接着我们参观了著名的“断面石”,这种奇特的岩石竖立在地面上,我们分组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我们亲自研究了这些在地质运动中形成的裂隙状的岩石,领略了地质学的深奥。
第三段:团队协作与自主学习
在伊岭岩的研学旅行中,我们要分成小组进行各种任务,这要求我们必须良好地配合。例如,我们要共同完成写作任务,不仅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分工合作,互相帮助。我们还进行了一个地质考察活动,要求自主选择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然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最后整理成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第四段:对研学旅行的思考与感悟
伊岭岩的研学旅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我对地质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我明白了地球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个地方,我们生活在这个多变而神秘的地球上,有责任了解它,保护它。同时,我也认识到,只有自己去探索,去学习,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识的魅力,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第五段:总结研学旅行对我们的影响
伊岭岩的研学旅行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也培养了我的勇敢和毅力。我亲身体验到了科学与实践的结合,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道理。同时,我还与同学们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培养了我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这次研学旅行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我会将这种研学的精神贯彻到我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研学旅行心得体会篇六
这次游学,是我第一次独自出远门,随着清晨的火车开出车站,我怀着未知和忐忑不安的心情离开了北京,虽然之前我去过两次杭州,但是我都是随妈妈去的。
在出发之前,妈妈给我准备了一大箱子,一大背包的行李,并再三嘱托我要注意安全并照顾好自己。
终于到了周五,马上就要回家了,可有一个问题却让我头疼不已,那就是收拾行李。
妈妈在走前替我收抬了一堆要带的东西、换洗的衣服、水、吃的、酸奶、雨披,当然还少不了一本书,真是应有尽有。可对于动手能力差的我来说可真是比登天还难,我想着,到底该怎么办啊,算了,把东西全塞进去就完事,结果我发现,光把衣服塞进去,箱子就合不上了。
我不得不求助我的室友,xx了。xx说:“你把小的衣服卷成一个卷,塞到衣服与箱子的空隙里试试”我把小衣服卷成豆腐卷的形状,按照xx的方法做,果然成功了。
经过这次游学,大大地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让我有很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