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菜根谭读后感篇一
《菜根谭》是一本历世阅人的书,充满哲理的味道,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诗情画意。读《菜根谭》就如嚼菜根,初时苦涩,随之而来的却是无尽的甘甜与清香。我想,这菜根我还会常嚼一嚼的。
教育以育人为本,育人以育德为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有崇高的师德,为人师表、身正为范。这样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读书是我们为人的根本,也是发展自己、改变自己的力量源泉。虽然我书读得不多,但一直在追求一种读书的“境界”。一般说来,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无我的状态。有一本书我经常喜欢读,在书中我能找到自己的影像,同时也能找到一种人生的宁静。见其文字就如同与他本人对话,一句话,一辈子。有时候书中的一句话就能够改变你命运中的很多东西。这就是《菜根谭》,好书《菜根谭》。她淡雅的眉目下藏着的却是一双透视人世的慧眼,这是一部让历史永远不能忘却的奇书。据我所知,明代洪应明所著的这本书,被后人翻印过无数次,可见喜欢此书的人之多。新中国的创始人——毛泽东也喜欢此书,他对此书的评价是,“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可见这本书给人的教益,非同一般。
《菜根谭》全书,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无所不包。政治家可以从其中找到经邦治国的谋略。比如“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商人可以找到机智,一种进退的机智,一种以仁取胜的机智;僧侣则会发现博大和宽柔,而我喜欢《菜根谭》,更多的是喜欢作者的思辨和处世哲学。比如,“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有了这样的辨证,就有了柔度,在生活中才会适可而止,才不至于被逆境击得粉碎。用这样透视的眼光去看人生历史,人才不至于轻得像一颗纤尘,随世风飞扬,而是始终保持一颗冷静的心。
面对权贵呢?他是这样说的,“趋炎附势之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
何谓真君子?他告诉我们,“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
还有书中无处不在的博大、淡泊、宽容、善良和智慧,所有这一切,让我觉得自己岂止是在读书,而是与一位智者交谈,与一位畏友交流,心中的疑虑消失了,留下的都是那份沉甸甸的还带着暖意的警策。《菜根谭》静静的读,细细的品,菜根才会越来越香,心智才会越来越高。可使人从浮躁到沉静,从肤浅到深刻,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知识改变命运。
读懂一部《菜根谭》,体味人生的百种滋味,就能做到“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
菜根谭读后感篇二
性的工作态度。对名利更加不去在乎,只是想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我来说,精神的境界比物质的境界要重要许多、做好每一件工作的.成就感比任何的物质奖励都受用。
"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
菜根本是寻常普通之物,甚至为很多人所不屑,它往往埋没于泥土之中不为人眼所见,既没有菜茎、菜叶的味美,也没有菜花的艳丽,很容易被忽略。工作与菜根极像,因此必须要耐得寂寞,守得清贫,不怨天、不尤人,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菜根自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工作亦是如此。价格工作一般都细水长流,不能立竿见影,因此工作的时候不能意气用事。感性的热情,只是干柴上的火,响起来是比比剥剥,但片刻就会烧尽;而理智是沉默的煤炭,能够放出持久的光和热。做事有始有终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想成为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人,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想法,更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来不断为自己充电、加油!除了要学会顺应时势,要有责任心外,关键要用心去工作。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我希望自己是那耐人寻味的深水,厚积薄发,每一天能展现经过沉淀后的精华!
读《菜根谭》让人明白:思想会被欲望蒙蔽,太多对物质的欲望会阻止理想的完成,牵绊我们前行的脚步。有了工作,我们还希望工作是轻松的,能赚大钱的,其实手头上的工作能做好了,样样都充满意义;有了房子,我们还希望房子再大一点,再豪华一点,其实房子不过是休息的场所,能放下一张床足以,在这一次比一次更高的要求中,我们忽略了握在手中的平淡的真实,更遗忘了这份真实中我们拥有的幸福,于是,人生显得越发不如意起来,在欲望的面前,我们成了一只可怜的摇头乞尾的哈巴狗,一个会说话的奴隶。其实,人生真正的滋味,是平淡。在粗茶淡饭中,体会淡泊的美妙。
"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街上流行的服饰,最时髦的往往最容易过时,而经久不变的,是那些式样简洁普通的衣服。对于一个人来说,物质。
菜根谭读后感篇三
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籍贯不详。他的名作是《菜根谭》,和王永彬的《围炉夜话》、陈继儒的《小窗幽记》被人评为处事三大奇书。不过,就文学的艺术而论,其余两部书赶不上《菜根谭》:《围炉夜话》过于拘谨,语言缺乏灵动性,好像一滩浓泥流不开;《小窗幽记》部分语句大胆的因袭了《菜根谭》,那没有添砖加瓦加以掩饰的行为好像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勇敢。所以这两部书如同同胎兄弟,部分观点是一以贯通的。
据洪应明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踪》可知道,他早年热衷于仕途,不过和大多数不得志的文人雅士一样,到了晚年都隐归了山林。他和袁黄、冯梦桢等人是好朋友,难免有些相互的影响。可是多数人不知道《仙佛奇踪》是洪应明的书,只知道一本《菜根谭》,这应该是一般作家的通病,因为自己某一部作品的过分出名而其他作品黯然失色,甚至有的干脆滞销,惹得出版商不快,又让我们以为这位作家的才情有限,只能做到一支独秀,无法促使百花齐放。
《菜根谭》原书共有三人作序,都是当时名士,足见此书炙热一时。其实这只是一本教人出世入世的小册子,说到底是一本《使用说明》,与袁了凡《了凡四训》情致相当,都是说教口气。全书综合了儒、释、道三者思想,所以领悟起来显得缓慢,有时不知所云。好在书中语言峭拔,意境阔大,颇能引起读者兴趣。书中节目分为“修身”、“应酬”、“评议”和“闲适”四大部分,阅毕后生出些感想,如同秋后算账一样一一记下,给读过的人一些心得上的交流,给未读或在读的人一点铺垫。
第一是“无为”。这本是老庄的产物,洪应明取其神进行说明,将其变成体系化,让自己的观点不仅有据可依,又显得正统。他说“躯壳的我要看得破,则万物皆空而其心常虚,虚则义理来据”,又说“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咀蜡”,清心寡欲得让人险些丧失味觉。他不像老子直接说“为无为,则无不治”,也不像庄子愤愤劝道“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更不想列子挑明了说“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总归在“无能”二字上。所以洪应明话说得很漂亮,让自己成为《菜根谭》处事规则的生动标榜。
第二是“无欲”。洪应明抄袭了释氏的玄妙,却发展了他们的空灵,传播了佛家的禅宗。例如“彩笔描空,笔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损锷,而水亦不留痕”、“心与竹俱空,问是非何处安脚?”、“胸中涤去数斗尘,语言方觉有味”等,都是这种特点的体现。
第三是“清闲”。这是最绝妙的一部分,集中在“闲适”章节里,表现出了古代隐士的雅致。比如“阶下几点飞翠落红,收拾来无非诗料;窗前一片浮清映白,悟入处尽是禅机”,“芳菲园林看蜂忙,觑破几船尘情世态;寂寞衡茅观燕寝,引起一种冷趣幽思”,比较有名的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支卷云舒”。
这本书里的另一个可观之处在语言上,洪应明用了细碎精致的笔法去表现一种雄健放浪的情怀,可是落在条条细则上面,却如同滂沱大浪里面的小水滴,温柔可爱,比如“鸢飞鱼跃”、“波恬浪静”、“沤生大海”、“影灭长空”、“碗茗炉烟”等等。
这是一本值得看的书,在其他类似书籍里它要算较出色的一家,对我们人生以及人生以外的认识会给出一些合适的指引,不至于过早的迷了路。
菜根谭读后感篇四
今日读《菜根谭》,书中无处不在的博大、宽容、淡泊、向善与智慧,让你觉得仿佛在与一位智者交谈,疑虑消弭,警策长留。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给我感悟最深的是其中有关教育批评的至善妙语。
洪应明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意思是说,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顾及对方是否能承受,注意不伤对方的自尊心;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期望过高,要顾及别人是否能做到。
《菜根谭》中处处充满了辩证法观点。“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这些话语告诉我们,凡事应求恰到好处,过之不及都将失之偏颇。
我喜欢《菜根谭》。它淡雅的眉目下是一双历世阅人的慧眼。它宛如一溪清泉,荡涤人心的积郁,使人澄怀物象,进而得以超然物外,静观世界,参悟人生。
菜根谭读后感篇五
很久之前就曾听朋友提起《菜根谭》一书,朋友对此书极为推崇,将其誉为修身之书、智慧之书,我也曾想在闲暇之余仔细阅读一番,无奈世俗繁忙,一直抽不出时间阅读品鉴。
近日,女儿的学校给孩子们发了这本书,并让每个学生都要熟记里面的内容。八岁的女儿根本无法理解每一段语录背后的含义,向我求救,让我给她读和讲,于是借此机会我第一次翻开了这本《菜根谭》。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之所以以“菜根为名”,原因众说纷纭,其中大部分人认为这则源于宋代学者的一句古语——“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作者借此书表现了甘于清贫的淡然态度和平凡超脱的生活理想,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
在生活节奏高频率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奔波忙碌的同时,根本无暇停下来省视内心。就像我,每日忙于工作,忙于生活,经常会遇到各种失败、挫折,遇到各种困惑和心结,每每在我心中留下阴影和伤痕。在教女儿学习阅读的同时,《菜根谭》中的每一段语录都让我感触颇深,仿佛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每日读上几段,每日都有一些新的思考,新的感悟。在阅读中,我打开心门,让这些警世、醒世的语录包围浸润着我的内心,改变着我的心态,改变着我的生活,改变着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贫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贫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编民不让王公”这段语录对当今社会追逐富贵,互相攀比的思想有着非常强的教育意义。过去,我也一直迷失在物质的欲望中,不断渴望得到更好的物质条件,结果自己的心永不满足,在与他人的攀比之中,总是奢望一些能力外的东西,日子过得浮躁而虚华。现在,我知道了,物质的追逐是没有止境的,虽然我没有奢华的物质条件,然而我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我有稳定可靠的工作,我的生活虽然平凡,然而我的精神应该是快乐的,是富足的。知足常乐,这是人追求快乐的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处世的哲学。
“得意须早回头,拂心莫便放手,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人生总是不断上演着失意和得意。这段语录告诉我们,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心冷。对于刚从销售转到综合办的我来说,此语可作为职场格言。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挑战,只有加倍努力,将工作做得更好;工作遇到挫折,我不再灰心丧气,而是继续努力,坚持到底,直至成功。
人生就是这样,要能够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寻到快乐的因子,要能够在荣誉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学会坚持。《菜根谭》教会了我怎样面对生活,面对工作,面对人生。
一本《菜根谭》,一部警世书,希望你也能偷得一点闲暇,找到它,翻开它,品读它,让心随着文字飞翔,让人生随着阅读走入另一番境界。
菜根谭读后感篇六
今天上午去参加了一个关爱陪伴脑瘫患儿的育慈活动,志愿者们需要做的主要是带着孩子们跟着上课的老师完成一些列的学习、作业以及游戏的环节过程。
这帮孩子们或多或少有些生理方面的缺陷,有的智力看起来跟正常孩子一样、只是肢体不便;有的肢体行动正常、智力方面有些缺失;还有的智力和肢体行动都有些异常。
今天跟我一对一的`是一对双胞胎的弟弟,小家伙就属于智力和肢体行动都有缺陷的类型,我没有询问小家伙的年纪,不过估摸着应该是四五岁的样子。越跟他接触,越发现跟我有缘,虽然他跟小时候的我有些不一样:我认真听课,他注意力特别不集中、捣乱课堂秩序;我规规矩矩的听老师的话,他总是多动、一刻都不能安静下来……但感觉骨子里的东西是一样的,似乎都是一直想要得到什么、证明什么。
育慈机构的老师让我不要太惯着小家伙,并且告诉说他其实很多东西都会,可以自己做好,最开始我就放手了。放手后,发现他注意力不集中的更加厉害,多动症更加的“变本加厉”……他的双胞胎哥哥好像并没有他那么“神经质”,我问旁边的工作人员是否两兄弟脑瘫严重程度不一样,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两只是一个外向张扬一点,一个内向安静一些。
后来,可能是我潜藏的那颗父爱的心开始泛滥了吧,我也开始无视课堂秩序了,陪着小家伙一起疯,开始搂着他、抱着他……他慢慢的就变的老实了,不那么多动了。或许,他的多动以及注意力不集中,都是一种渴望被陪伴呵护的信号吧。因为我发现,以前陪伴过他的志愿者亲他、抱他、疼他的时候,他会变的很温顺乖巧。
我发现自己很喜欢7岁之前的小孩子,不管他们生理是否正常,要不是工作人员事先提醒我们一些注意事项时,我会觉得他就是正常的,他就跟我们家小外甥一样的。
7岁之前的孩子,性格认知等方面都不是很固定,他们特别的天真无邪、特别的纯粹、无忧无虑……整个世界都是特别的简单。其实,我们以前也是这个样子的,只是后来,我们都变了,被现实社会污染了。
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想要回到小时候的原因,我想,我可以找回到原来的自己,大家也是可以的。
菜根谭读后感篇七
读了《菜根谭》,你会明白,受到恩宠可能会带来灾难,所以当你骄傲的时候,回头看看。失败之后,后面你有可能会成功。
今天,我将由洪英明编辑的《蔡根谭》一书通读了一遍,书中说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使我深受启发。
当我读到“栖守道德,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我想,坚守道德的人,也许只是暂时的寂寞。俗话说,小人不择手段,在现实世界中,小人有成功的。但是小人只能欺骗群众一时,不能欺骗一辈子。
例如,宋高宗死后,秦桧终于受到了报应。乾隆死后,和珅被抄家。但是,岳飞和刘墉对人们的影响是永远的。因此,当人们坚持自己的道德时,如果感到孤独,也绝不能退缩,成为坏人。
当我读到“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我惭愧地想:是的。
受到恩宠可能会带来灾难,所以当你骄傲的时候,回头看看。失败之后,后面你有可能会成功。例如,在五年级的第一学期,我的成绩突飞猛进,经常受到老师的称赞,于是变得骄傲起来,没有及时回头,结果,后面成绩一落千丈,我感到非常后悔,唯一的出路就是努力学习,把成绩赶上去。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你不妨也看看这本书,我想它会给你很多启发的!
菜根谭读后感篇八
《菜根谭》是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从结构上《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远,耐人寻味,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奋发向上的通俗读物。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菜根谭》
大概就是说,一个人的品德是随着气量、内涵而进步的,而气量、内涵是跟着眼界与见识一起增长的。所以,要培养深厚的品德,就一定要懂得扩充自己的气量和内涵,一定要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见识。
欲大其识,必然要读佛经,以及道家和儒家典籍。儒道两家,把人道、社会、天道地道都讲清楚了,而佛法则把整个宇宙、三界六道都说清楚了。佛法智慧,无边浩瀚,最大的眼界和见识,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了。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蛋是,实际上,行万里路,也未必能参悟到佛法、儒道经典里蕴藏的那无边浩瀚的智慧。一个人的见识,决定了他的气度,也就是他的格局。人生最大的格局都写在儒释道经典里了,而且这些经典都是开放的、免费的,随用随取。而且,读经典,本身就有洗涤心灵,自静其虑的功效。读了经典,能把许多问题看透看破,也能减少许多烦恼,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自由、更开阔。
菜根谭读后感篇九
有一段日子心情很浮躁,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初读《菜根谭》。看书名对它并没有太多的好感,如何就用“菜根”为题呢?甚是不解。读过才知道它的魅力,喜欢它工整的对仗,非诗非词却有着诗词一样的朗朗上口;喜欢它温暖的语句,亲切如长辈的谆谆教诲;喜欢它优美的意境,云淡风轻清泉山上。
书中句句是经典,印象最深的便是“有木石心,具云水趣”。我一直认为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在于它有生命力。它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意义,对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启迪。“有木石心,具云水趣”,就像一股清泉,洗涤了心中的灰尘,让我的世界瞬间变得清晰:一个做学问的人,应该有木石一样的定力,任外界风吹雨打或是百般诱惑都不能妥协,守得住实验室耐得住孤独与寂寞才能在专业上有所突破;一个人还要有游山玩水闲云野鹤的闲情,在周末的时候不妨亲近自然放松自己。总之,我们既应该有敬业的精神,也应该有高雅的兴趣。另一句“拂心莫停手”,则像是对“有木石心”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我凭自己仅有的古文知识理解为:在心烦意乱的时候也不要放弃。作为一个研究生,已经比不上本科时的轻松,无休止的试验和庞大的数据,处理起来不免天昏地暗头晕脑胀。虽然开学不足三个月,我已经领教了实验的魔力。一次次的失败确实很打击人的积极性,无可奈何的时候总想找个地方大喊或者大哭一场。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能只感叹时光易逝,更重要的是要成熟。“拂心莫停手”,这句话春风化雨似的潜入我浮躁的心灵,一切尘埃落定,失败了,给自己一个鼓励的微笑,不就是从头再来吗?我可以,我可以平静的认真的更加细致地从头再来。
“闲时吃紧,忙时悠闲”,就是对以上两句的补充了。研究生的生活并不像本科时那样规律,不仅仅需要上课还有很多的项目等着我们完成。这就造成了“时忙时紧”的假象。闲的时候没有课也没有项目,摇曳在美丽的校园仿佛过着度假般的生活。这句话警示我们,清闲的时候更要给自己补充理论知识。“书到用时方恨少”,何不闲时着手多读书来减少这种没必要的“恨”呢?而忙的时候,我们又往往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努力学习是正确的,但在这样的紧张时期也要学会放松自己,哪怕是一个深呼吸。在忙碌的学习工作中要始终给自己保留一个悠闲地空间,那是一个可以补充精力和能量的地方,是生命的加油站。
“木石”和“云水”是一种学业和生活兼容的生活态度,《菜根谭》告诉我们的不仅如此,更多的是人生哲理,比如一个人的修养。
“真味是淡,至人如常”,一切淡淡的就好,平凡中自有无穷韵味,看似寻常的生活往往蕴藏着不寻常的力量。真正的“至人”,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神秘,也许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一个。我们大可不必为自己的平凡而懊恼,优秀是一种习惯,来源于点滴的生活。来到地学院,我最敬重的一个人便是李院士。老人家已经八十岁,却每天早早地来到实验室,上楼下楼丝毫不见脚步蹒跚。读到“至人如常”,我第一个便想到李院士,他是我崇拜而又敬重的学者。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在工作上(虽然已经没有任何人给他指派工作),他执着敬业事必躬亲;在生活中,他宁静淡泊坚守本性。他有很多好的习惯,最大的一个便是好学,在他身上我真正看到了“活到老,学到老”;他坚持锻炼,上楼的速度让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望尘莫及;他今日事今日毕,做事雷厉风行,绝不拖拖拉拉。所以,想要成为“至人”,从改变自己的习惯开始吧。
菜根谭读后感篇十
古人云:性定菜根香。毛泽东曾说: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菜根谭》关键一个“根”字,此乃修养、人生、处事、出世的根本。
书中《多喜养福,去杀远祸》写道: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召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意思就是说:人间幸福不可勉强追求,只要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就是追求人生的基础;人间祸害实在难以避免,只要能消除怨恨的念头,就是远离祸害的法宝。但是要如何平衡和缓减那些压力呢?我想这恰恰写出了我的心声!幸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可以自产自除的!
《菜根谭》说: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必先无得罪于冥冥,意思是说:肝有病眼睛就会看不清,肾受病耳朵就会受影响。病发于人看不到的地方,却表现在人所共见的地方。如果君子想成为人上人,就要先在没人看到的地方做好自己。
如果让自己道德完善就要慎独,慎独就是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做好一切。做什么事都不能瞒天过海、蒙混过关,因为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水落石出的。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所以,人的一生做任何事,都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
政治家可以从其中找到经邦治国的谋略。比如“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商人可以找到机智,一种进退的机智,一种以仁取胜的机智;僧侣则会发现博大和宽柔,深读《菜根谭》,体会作者的思辨和处世哲学。比如,“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这样的辨证,就有了柔度,在生活中才会适可而止,才不至于被逆境击得粉碎。用这样透视的眼光去看人生历史,人才不至于轻得像一颗纤尘,随世风飞扬,而是始终保持一颗冷静的心。
《菜根谭》静静的读,细细的品,菜根才会越来越香,心智才会越来越高。可使人从浮躁到沉静,从肤浅到深刻,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菜根谭》也是改变命运的根本所在。
读懂一部《菜根谭》,体味人生的百种滋味,就能做到“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